智慧城市建设呼唤总师企业

作者:李娜


  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对于提高城市服务与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将会与城镇化的进程相伴相生,不断拓展和深入。
  一、智慧城市是个复杂的“巨系统”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跨行业跨领域的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智慧城市建设”也就涉及了对这个“巨系统”进行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建设目标来说,大致可以归纳为“善政、惠民、兴业”三个方向,即提高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的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便利性和获得感,推动城市各项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整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从涉及领域来说,交通、医疗、教育、政务、社区、工商税务、公共安全等所有划分的行业方向的建设,都可以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从内容来看,同样涉及到顶层设计、集成建设、城市运营、产业带动、文化繁荣、资本流动等各种活动。这是一个无比庞大而复杂的建设过程。
  (二)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自信息技术产生之日起,它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由于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到城市中的几乎所有行业领域,提升行业领域的智慧化水平,因此,将其作为带动城市的“智慧化”的抓手是恰当的。而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传统行业领域的智慧化水平有所提升,能够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布局更加合理,决策更加恰当。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化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智慧城市建设做得好不好,不是看建了几套IT系统,搭了几个机房,建了几个云计算中心,而是各行业,各领域是否通过信息化的建设真正提升了效率,实现了“智慧”,包括智慧的服务、智慧的管理、智慧的调度指挥、智慧的预测和决策。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缺少不了相应的政策、规范、管理规定的补充,这种制度体系的建设,同样不属于信息化建设的范畴,但却同样是智慧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建设内容。
  (三)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建设”
  城市是个有机的整体,城市居民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有序地工作、生活、娱乐,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演化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不是建完了就完成任务了,而要“用”起来,“运营”起来,不断升级、调整、优化、更新换代,周而复始。
  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考虑“建”的同时要考虑“用”,考虑“运维”的同时要考虑“运营”,考虑“阶段建设目标”的同时要考虑“长期迭代升级”。具体项目有起点和终点,但对于整个建设过程的宏观视角来看,“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要有全局的视角,要有持续的思维。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
  (一)要做到“量体裁衣”
  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框架基本相同,但对于不同城市而言,又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划的。这个具体情况可能涉及到城市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传承、自然资产、民俗习性等各方面。只有针对具体城市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规划,才能更好地符合该城市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推进城市的智慧化发展。
  这一结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则告诉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不要看到另外哪个城市的什么系统建得好,就想照抄照搬过来,觉得也肯定能够达到同样的目标、取得同样的效果。因为所有的系统要用好,是需要很多外围前提条件的,而本地则未必具备。例如,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建一个水科学研究中心,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地市建个大数据交易中心,在人才非常匮乏的地方建一个高端芯片研发基地之类。
  (二)构建云上IAAS资源池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资源虚拟化”成为可能。智慧城市建设通常需要建设一个云计算中心,用于城市内所有职能部门(行业强制特殊规定除外)的信息化系统的统一建设,都构建在一个云上,即所谓“上云”。“上云”不是赶潮流,不是凑概念,而是确实可以大大节省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第一,不同信息化系统都存在升级改造的情况,需要预留资源。如果每个系统都单独建设,则存在大量的预留资源的浪费。通过系统“上云”,可以实现以较少的预留资源支撑众多系统的升级改造需求。
  第二,所有信息化系统“上云”,在同一个数据中心内,则不需要每个单位建一个机房,这对于机房的建设(涉及布线、空调、新风、防护等)来说,从整体来看是一个极大的节约。
  第三,云计算技术可以做到按需无缝扩展,也就是说,当系统升级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包括存储资源)时,可以方便地随时进行在线的、不间断地补充和扩展,而不会对正在运行的IT系统产生任何的影响。“用多少买多少”,这对于城市建设投入来说,是最为经济的一种模式。
  (三)破除数据壁垒,统一数据资源
  有一点概念是需要明确的。城市内的信息化系统“上云”仅代表“物理层面”的统一,也即是所有的信息化系统都运行在同一机房的同一云环境中。但这并不代表其“逻辑层面”是统一的,也即系统和系统之间不一定就可以完成数据交换。这如同公路中间的隔离栏,两边的车辆都行驶在同一条公路上,但却无法跨越栏杆行驶到另一边去。
  而破除数据壁垒,就是要把路中间的隔离栏换成双黄虚线,数据可以从一个系统交换到另一个系统中,并通过数据清洗、数据治理,构建统一的、标准的、权威的数据资源池,支撑整个城市的信息化系统高效运行。
  统一的数据资源池的构建,是城市建设“智慧化”的前提,只有基于大量跨行业跨部门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决策,才能实现应用的高效化、精准化。
  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数据不但要可交换,而且要落地沉淀:部分地市采取统一接口但不沉淀数据的方式,“随用随取”,认为解决了数据壁垒的难题,但事实上,无法解决数据不统一的问题。同样的数据,从公安取、从民政取、从医院取,都可能因为更新时间问题而不一致,其中必然会有错误的数据,这就可能会导致后续办事项的错误。
  二是数据要统一标准:同样的性别字段,有些系统可能是男女两个字的文本属性,有些系统可能是0和1的两个值的是否属性,还有些系统可能是F和M两个字母的属性。究竟以哪一种作为该字段的全网标准属性和数值,如果不统一,将会带来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
  三是数据要治理:同样的数据,由于人为失误的原因,由于数据更新的原因,由于人为故意的原因,都可能造成不同系统间数据的不统一。依据一定的规则,把脏、空、错、重的数据清理出去,把同一字段不同值的情况进行核对校验,构建统一的、标准的、权威的数据资源池,其他所有系统都要以这个资源池的数据作为最准确的值。
  (四)能力平台要统一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中使用到大量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和产品,涉及到多个行业部门的应用。例如,人脸识别既可能用到公共安全系统中的门禁系统,也可以用于远程领取养老金的远程身份认证,还可以用于智慧商圈的人脸支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建设一个统一的人脸识别能力支撑平台,并不需要每个系统单独建设人脸识别系统。
  与人脸识别类似,包括语音识别、声纹识别、OCR识别等各种人工智能能力同样可以构建统一的能力支撑平台,这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的投入,最大程度上提高重复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尽可能地统一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品的选型,有利于产品和技术的一致性。
  (五)制度规范体系要及时跟上
  如前面所说,智慧城市建设并不仅仅是信息化建设,必须包括相应的政策、规范、管理规定的设立。
  制度体系的建设需要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进行,从制度上规范和推进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落地、应用及运营。
  三、智慧城市建设呼唤总师企业
  一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不是任何一个企业所能够大包大揽的,必然需要不同的企业同时参与,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不同的环节,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相互合作,才能促进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良性发展,进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
  多个企业参与,多个项目同步建设,另外还同时涉及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调整、规范标准的制定、投融资设计等,所有这一切的协同运作,必然需要一个“总参谋部”一样的协调中心,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与政府用户相伴相生,共同成长,也即是所说的“总师企业”。
  这个企业充当了当地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参谋者、参与者、协调者的角色,自然需要与政府部门有非常强烈的互信,互相配合。除此之外,作为总师企业,通常还需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刻理解
  很自然的,如果没有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有深刻的理解,不曾深度参与过智慧城市建设,就无法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设计较为合理、实际的建设路径,也就无法充当总师的角色。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深刻理解,并不代表要有什么先进的概念和理论,不代表理念非常领先(那通常是各种研究院所擅长的),而是要有踏踏实实的落地执行的经验和理解。
  (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
  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离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否则只会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数字化建议过程。可以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标志。
  要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必须要对人工智能技术有相当的掌握。这个时候,光是“看过猪跑”是没办法做出美味的菜肴的,必须是“吃过猪肉”的企业,才更懂得如何将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最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好用”的产品。
  (三)多行业解决方案能力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离不开与行业实际应用需求的结合。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行业解决方案也是落实智慧化的抓手,毕竟需要打造出实用的系统提供给最终用户使用。如果一个企业自身根本不熟悉若干个行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只会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做好总师这个角色的。
  (四)宏观视角与开放心态
  智慧城市建设是个多方参与的过程,作为总师企业,一方面要有宏观的视角,代替用户审视各个企业之间的配合,划分界面,协调资源,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抱着“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态度,只想着业绩,只想着独吞,不会站在让业主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必然不会是个合格的总师。
  (五)资本运作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同样涉及资本运作,涉及投融资能力,以便于充分联系和利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这就要求总师企业具有较强的资本市场运作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各方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市企业具有一定的经验优势。
  智慧城市建设是个复杂的建设过程,也是各地政府必然要面对和经历的过程,如何清醒地认识到智慧建设的根本规律,抓住核心要素,慎重选择好总师企业作为长久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极其重要和关键的方面。
  (作者单位:科大讯飞北京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