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智慧城市的设计构想

作者:曹心驰


  建设超融合智慧城市就是要实现三个超融合,即IT架构的超融合、城市构建三大主体的超融合和居民责任和权益的超融合。
  一、IT架构的超融合
  近五年,我国数据中心数目迅猛增长,从2010年的51万个增长至2017年的近100万个。虽然数据中心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的规模存储和高速计算,但也暴露出不少现实问题,比如软硬件集成难度大;重建设轻运维;数据中心建设、运维和扩展成本高;数据计算和存储与数据安全两张皮等。
  对此,要围绕新建和现有数据中心优化存量、做实增量。一是推动超融合IT架构在新建项目落地。同时,超融合架构可在同一存储下实现在线线性扩展和数据自动负载均衡。二是推动超融合云管理平台在已有项目中应用。对现有数据中心开展运维排查工作。对于管理真空、管理不力的数据中心,推广安装超融合云管理平台,实现对数据中心的软件运维、软件定义和软件扩展。三是推动安全可信大脑建设。建立安全与计算一体化的安全可信大脑,变被动防御为主动侦察,利用智能学习算法训练病毒威胁推理模型,建立从安全态势感知、隐患预防、威胁鉴别到处理决策的防控体系。
  二、城市构建三大主体的超融合
  居民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一是建立赛博数字人。推动从物理人到数字人的映射,应用横向关联和聚类分析方法从户籍、社保、婚姻、教育等维度,建立包含人、地、物、事、情和组织的赛博数字人全息图谱。二是推动人与物泛在智联。研制和普及低功率广域覆盖网络(LPWA)产品和应用,推动传统家居、交通、医疗、安防产品内嵌芯片、自动化装置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万物广域互联和感知自动化。三是推动人机智能共生。攻克OLED、机器人感控一体和新材料技术,加快研发折叠、全柔性显示智能终端和工业/服务智能机器人,构建具有逻辑推理功能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图谱,升级和推广人工智能虚拟助手。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开发嵌入式和穿戴式脑电波转换设备,建立人脑和机器互联的脑机联网。
  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一是部署软硬一体的数采终端。推广数采“硬”终端,实现从机床PLC、产品和车辆二维码/RFID芯片捕捉生产设备利用率、故障和能耗、产品产量和进出库等数据。在车间生产线部署4K高清摄像头,以及为工人发放可捕捉健康信息、绩效情况的智能手环,实现对工人操作行为、身体状态、工作效能的反馈分析和远程指导。二是建设公私协同的行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建设集超融合云计算、Hadoop大数据工具、数据可视工具、智能分析算法于一体的边缘计算私有云平台,提供工艺参数优化、生产/运营数据洞察分析、员工健康和效能分析等服务。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在建设企业私有云的基础上,建设行业互联网平台,提供高性能存储和计算、工业APP开发和应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工具集等基础资源服务,行业生产经营统计、分析、可视化等行业透视服务,以及定制化、个性化整体解决方案。三是发展数据定义的SaaS服务。推动行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建设行业数据大脑,完善多学科理论模型、机理模型、工艺模型,深度挖掘企业和行业生产经营数据,为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及过程、企业经营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等三个维度的可追溯健康管理SaaS服务。
  政府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一是深化“三个库”建设。采集第三方通信、电商、社交等用户数据,建立市场专题信息资源库;建设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和电子证照等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库;建立社会保障、城市部件、市场价格等政务主题信息资源库。二是加强云桌面“两个端”建设。依托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办公云桌面,建立桌面云管理系统和应用资源池,通过瘦客户端提供office、邮箱、网盘、OA系统、即时通信、考勤、日程管理等一体化在线SaaS服务。定制开发移动办公APP,完善外网桌面接入安全协议,提供基于移动终端的断点接续办公、泛在接入办公服务。三是推动社会治理“一个大脑”建设。采用1+X建设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大脑操作系统,建设感知智脑、交通智脑、安防智脑、城规智脑、网格智脑、应急智脑、气象智脑等一批专业智脑。四是发展“六个零”政务服务。继续推动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构建1公里政务服务圈。实现验真零证明、申办零材料、受理零窗口、办件零人工、领件零出户、归档零纸质。
  以区块链激励机制促进三大主体超融合。城市三大主体超融合的重点在于促进各主体数据的融合。一是建立政府、企业、居民数据融合新模式。打造居民数据主权,实现“我的数据我做主”。推动政府联合IT企业、互联网企业,探索采用数据入股模式,建设数据资源运营实体,促进市场数据与政府数据的交叉融合。二是建设政府、企业、居民数据融合新平台。制定管理节点、接口调用、数据加密与解密、区块链管理、资源目录与权限管理、信息脱敏等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和总体架构。编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清单和目录体系,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实现信息资源流转增值收益的及时、公平和有序分配。三是建立数据治理新制度。制定数据资产管理办法,建立数据合理使用与安全保护规则,制定数据资产权益归属原则,建立数据使用、开发规则和标准,完善数据使用和开发全流程监管机制。
  三、居民责任和权益的超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城市居民责任与权益的一致挂钩,用权益的获得来督促责任的履行,用履责的评价来扩大权益的边界,推动建立责权(责任与权益)一致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依托区块链技术分布式、不可篡改的特点,开发权益评价智能合约,用权益通证(Token)的多少来表达居民兑换社会优先权益的能力,居民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活动即是获取权益通证的过程,获得权益通证越多意味着居民兑换优先权益的能力越强。
  (作者为深信服首席技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