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国家再做新部署

作者:孟可心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对全国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8月21日,国务院召开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对深入推进西部开发工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8月30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并就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重大工程建设、脱贫攻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间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补偿等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西部大开发的新进展和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狠抓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推进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和工程,巩固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平稳向好的发展势头,西部地区各项主要指标增速多年领先四大板块,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3年到2017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2.7万亿元增加到17.1万亿元,年均增长8.8%,占全国的比重从19.8%提高到20.0%。5年间,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省份经济指标长年位居全国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超过1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4%,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23.8%、6.1%提高到26.4%和7.5%。
  二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618公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渝铁路、西成高铁等一批重要交通干线相继投入运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万公里。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114个,占全国比重近50%。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能源工程相继竣工,最后一批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金沙江梯级水电站以及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等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建成并发挥效益。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移动互联网覆盖面不断扩大。
  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西部地区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逐步成形,特别是建成了一批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这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比如重庆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贵州的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产业等蓬勃发展。
  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重点生态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在西部地区设立了3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5年来,西部地区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3865.6万亩,面积累计达1.26亿亩,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万元和1.1万元,是2013年的1.38倍和1.46倍,年均增长超过10%。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5年来超过35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前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全部下降到10%以下。“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农村三级卫生机构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四川汶川、芦山,云南鲁甸,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等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
  六是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西部地区累计开行4579列,占全国开行总列数的47%,宁夏、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广西凭祥、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是管用的,为西部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的看,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力遏制,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大大拓展了国家发展的战略空间。
  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西部地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战略回旋余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统筹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可以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可以增强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可以支撑全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形势。把西部这盘棋走活了,西部地区经济升级了,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将更加扎实。
  8月2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新一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不久即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大开发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会议听取了国家发改委关于西部大开发有关进展情况和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有关情况的汇报,研究了当前形势,部署了今后工作。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这次会议的有关部署,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做好今年和下一阶段工作。
  一是进一步营造更具竞争力的“软环境”,提高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以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活力,着力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群众办事难的突出问题,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进一步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消费环境,鼓励发展网购、文化、健康等新兴消费,释放西部的市场消费潜力。
  二是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扩大内需更好地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各地实际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提升西部产业竞争力。突出补短板,抓紧推进一批西部急需、符合国家规划的交通和信息网络、生态环保、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能源通道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对这些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国家将加大支持力度,西部地区也要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更大释放社会和市场潜力。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西部地区民生不断改善。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坚决兜住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用“互联网+”等新模式使边远贫困地区享有更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提高西部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重点工程建设一直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有力措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每年都会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已经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152项,投资总规模3.75万亿元,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铁路累计开工重点工程23项,宁西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增建二线,呼和浩特至张家口铁路,西成高铁、兰渝铁路等一批连接东西、串通南北的铁路相继建成。现在,从西安到成都也就3小时左右,重庆、四川、陕西这三个在西部经济总量比较大的省份实现了建成3小时交通圈的良好愿望。进出新疆、出入西藏多通道的网络格局逐步完善。
  公路累计开工重点工程35项,“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全线贯通,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地区路段基本建成。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1万公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民航机场累计开工重点工程12项,投资规模1624亿元。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机场改扩建工程相继实施,基本形成了以成都、西安、重庆机场为区域枢纽,乌鲁木齐、昆明机场为门户枢纽,支线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体系。
  水利累计开工重点工程20项,投资规模4041亿元。内蒙古尼尔基大型水利枢纽建成发挥效益,云南滇中引水、内蒙古引绰济辽、陕西引汉济渭等重大引调水工程稳步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成果显著。
  能源累计开工重点工程41项,金沙江观音岩等一批水电站、风电站项目建成投产,西电东送三大通道全面建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实施。
  生态环保方面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民生方面我们启动了一批小城镇公益设施建设项目,农村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截至去年年底,152项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已经完工52项,还有100项在建,按照计划安排,全部项目将在2023年年底完工,完工以后西部将新增铁路里程8751公里,新增高速公路3219公里,新增发电装机1878万千瓦。到那时,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今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的安排部署,把调整优化结构与扩大内需更好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将抓紧推进一批西部急需、符合国家规划的重大工程建设。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开工建设一批交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与生态环保和民生保障重点工程,确保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确保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不减弱。
  打好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将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12年到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减少到3046万,其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从5086万减少到1634万,年均减少25.5%。
  目前,西部12省区市贫困发生率已经全部降到了10%以下,但是西部仍然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还有1634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3.6%,也就是一大半贫困人口在西部,所以任务非常艰巨。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2.5个百分点,全国是3.1%,西部是5.6%。农村贫困人口在200万以上的省份全国是7个,5个在西部地区,分别是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甘肃。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涉及西部的有12个,中央重点支持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全部在西部。所以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任务依旧非常艰巨。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发改委有信心、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一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这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要合理确定搬迁规模,尊重农民的意愿,有序组织实施。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可以在移民新村、小城镇、乡村旅游区集中安置,也可以采取插花式的方式分散安置。要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加强技能培训,改善移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能够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二是要大力推进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专项行动,努力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提供造血机能。教育扶贫就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国家资助政策,重点高校要继续向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产业扶贫就是要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和优势资源,精准选择产业对接项目,实现就地脱贫。目前很多贫困地区尝试种植水果、蔬菜,包括还有一些加工业,这是脱贫的一个好办法。旅游扶贫就是要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对贫困乡村旅游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以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是要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特别要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做好对口帮扶。
  四是要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机衔接,对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又不能够通过产业扶贫的人口纳入到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都居于前列,但是西部地区之间的地区差异呈现分化的态势,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到去年已连续保持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2005年就超过了东部地区。但是今年以来,在西部整体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同时,西部地区内部的发展也逐步呈现了多样化的新特点,突出表现在西北地区的增速普遍低于西南地区的增速,呈现了南快北慢的格局;资源依赖性强的地区经济增长普遍比产业转移早的地区乏力。由于西北地区工业比重大,能源原材料占比太大,因此西北地区的增速要普遍低于西南地区;目前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省份已经是最低省份的两倍还多。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定程度上,这符合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但是,这种拉大的趋势如果不能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持续过快增长一定会导致新的区域发展失调,损害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所以,要更加注重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精细化和精准化,强化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来加以解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以西部大开发即将进入第三个十年为契机,国家发改委正牵头研究起草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初步考虑通过强化六方面举措来推动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一是在加强分类指导上强化举措。以往针对西部地区的整齐划一的政策措施恐怕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所以必须要根据西部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产业基础、主体功能等特点研究细化区域政策单元,针对不同政策单元提出各有侧重的发展思路和更加符合实际的差异化政策措施。比如,有些以生态功能和农产品生产为主的省份,是不是可以不考核它的GDP和工业、投资增速?可以以保护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旅游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主。
  二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强化举措。推动新资金、新项目、新举措进一步向西部地区的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向西部地区倾斜。
  三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强化举措。要对标对表先进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打造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加大军民融合的发展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急需人才的体制机制。支持国家重大制度创新和改革试点落在西部地区。
  四是在深度开放上强化举措。西部从当年的开放末梢变为现在的开放前沿,就是因为现在国家在向东开放的同时强调向西开放,也就是双方开放。向西开放,所有的陆路出口都在西部地区。要支持西部地区有效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口岸跨境运输通道、内陆骨干通道等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陆开放性经济试验区、国家级新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这些开放平台。
  五是在促进创新驱动上强化举措。现在国家发改委正在考虑探索通过负面清单和鼓励类目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善产业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能源、资源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布局、升级改造和绿色发展,促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依托“互联网+”等发展新经济,拓展发展新空间。
  六是要在建设美丽西部上强化举措。西部是我国的屋顶和水塔,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加大生态转移支付力度,在建设美丽西部中扎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