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你在哪里?

作者:沈华清


  一直以来,中国大陆的大学校长几乎都是“空降”的,大学教授只有接受的份,学生更无处评说。不过近期浙江大学新校长的任命,却在网上闹出了几点小波澜。
  先是今年3月份,杨卫卸任浙江大学校长职务,之后浙大的校长一职一直空缺。传言“待位”的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受到质疑。之所以质疑,倒不是因为宋先生的素质,而在于他的国籍问题。这是第一次波澜。
  临近毕业季,但浙江大学的新校长仍未能到任。校方只有上奏:如何解决毕业证的印章问题?教育部回函称:以书记“代印”。但“书记代印”很容易转化为大众对越来越严重的大学行政化和意识形态化的担忧。于是又引发舆论议论。这是第二起波澜。
  正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第三起波澜:传出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将“空降”浙大,同时网上出现一份名为“反对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公开信,以“广大浙大校友”名义称林建华不适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甚至在维基解密上还出现了抹改林建华学术经历的帖子,“风水”学术成了眼球吸引要素,推动了校友们的担忧。
  但法国浙江大学校友会的会长王晓杰否认公开信是他们发布的。浙大校友会发布的是一份联合声明,呼吁中组部、教育部早日为浙大委派一位学术成就卓越、社会影响力大、年富力强的杰出人士担任校长。有意思的是,这份“联合声明”又被一些网友标注为“教授上书”,广为传布。其实是“校友上书”,当然不排除有教授借校友之口上书。
  而从“联合声明”不难看出,内容是功利的,而形式倒是新颖的。
  说它内容功利,是因为声明中提出浙大的校长人选应“拥有国家级院士头衔”。头衔当然很重要,但大学校长是否必须是院士?不知从何时开始,院士已经逐步被异化为学校挖资源、抢项目、争面子的一种符号,失去了往日学术地位的纯粹。而校友会本来是学校联络校友或是校友支持关注学校的纽带,也因各种经济的驱动而有所变样,也有不少功利之人混迹其中,成了利益相关者,思考维度或有偏颇。
  我的看法是,大学校长的选任标准,应当以“德为先,贤为次,能为下”。校长的学术不必高于教授、院士,但是气度必不能输于院士和教授,借用当下网络语境:“你等逆我千百遍,我爱你们如初恋”。如果校长纠结于自己的官途,还是别到高校;如果校长只为自己的学术高低与教授较劲,那还不如不要当校长。大学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而名,只有宁静致远尚不足,格物致知方为本。校长自然应该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业绩经历,但是当了校长仍然从事学术事务,必然影响学术的公正性,导致校长职务的事实缺位,甚至出现以权谋私、公为私用。高校校长不应将大学作为走向更高官位的跳板,也不可拿校长之职当成谋取个人学术成就的工具。
  校友会发布“联合声明”,并借助微博等网络工具传播声音,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大学校长的任命,这种制造议题的形式是新颖的。但声明的“上书”性质,实际上回避了“一个校长的遴选该如何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承认了目前的大学校长任命模式。
  如果这一任命模式暂时无法改变,那么在行政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选出一个有担当的大学校长可能更加重要。常有校长一面不断陈词于舆论,感叹行政化的无奈,另一面又妥协于行政化。一个有担当的校长必然不光有反思精神,而更要有施行改革之勇气和决心,唯有这样,才能在左右为难的现状下有所为。
  民国校长之所以在百年之后仍给世人留下不灭的形象,是因为他们宽容、独立、有德行、严谨而不拘一格,尽管有些观点相左,却又能相互包容,给当时之中国培育了一群各领风骚的大师。今日中国足够大,能容纳不同的自由之声;中国历史足够精彩,能包罗不同的学术观念。我期待一个更有德行、更有担当的校长执掌浙江大学。借用刚才一个毕业生在与我电话中的疑问作结:校长找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