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漫画月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作者:蔡凛立

  直接骂人不是漫画,拐个弯儿骂人、笑着骂人,那才叫漫画。真正好的漫画,是让人能笑完以后哭、哭完以后笑,可以和作者去沟通和交流。  漫画不仅仅只有宣泄功能,还有娱乐功能,它的包容量很大。真正的漫画应该是像海纳百川一样,所以,我们追求有容乃大。“提倡漫画的多样性,发挥漫画的多功能”是《漫画月刊》的旗帜。  人的一生干不了太多事,但是,我只专注做一两件我喜欢的事,别的事我尽量用减法来减掉。干一件事,就把它干透,若说我现在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有什么经验可谈,就这么简单。                        ——《漫画月刊》原主编王林           《漫画月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漫画月刊》原主编王林访谈录
   

[王林简介]:笔名老林、林子、水墨斋主。1963年生,洛阳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现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漫画月刊》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河南省漫画研究会会长,河南省东方书画院执行院长,河南省新闻美术工委执行主席,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郑州大学客座教授,河南省青联委员等职。  长期从事漫画组织创作和编辑工作,作品《手术》、《无题》分别荣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漫画大赛金奖;近六千件漫画作品在国内各媒体刊登;作品参加第六、七、八届全国美术大展,并参加艺术家代表团出访东南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出版有《王林漫画集》、《老幽段子》、《世相散打》、《毛头小林》、《三巨人说》等漫画专著。水墨漫画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部门和私人收藏。长期潜心研究水墨画和中国画的结合,开创水墨文人漫画新画风。  如约地敲开故宫东华门旁一扇幽静的四合院门,我一下难以把眼前的王林和有着记者、高级编辑、优秀职业办刊人、多次获得大奖的漫画家身份的王林联系起来。只见他:穿着炎夏男人们常穿的大短裤、宽身T恤和家居拖鞋,让我仿如到邻家大哥处串门而不是来采访。  鸟鸣,花香,一只叫小白刚下完崽的母猫跳到院子里我们落座的桌前伸出慵懒的睡姿,核桃树荫时不时随风拂下几丝北京城内盛夏难得的清凉,采访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坐在我面前的王林侃侃而谈,憨厚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言谈举止间散发的随和让人感觉如一位交往已久的朋友。在采访过程中,陆续有几位朋友敲开四合院的门,早闻王林好交友,果然名不虚传。  “宇宙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无所不包,包容是最大的美德。漫画能承载起这种包容,有容乃大,本来我就是个随遇而安的人,漫画画久了,人就变得越来越大肚能容了。这就是所说的画如其人,人如其画吧”,王林如是说。三个多小时的采访,无论是对于《漫画月刊》这本刊物,还是对于个人的发展,王林多次提到“有容乃大”这个词,一本刊物的气度及一个漫画家的气魄,直抵人心。此外,“得天独厚“这个词也多次从王林口中蹦出,此时看王林,一脸对得益于大师们栽培的感激。  如果说刚见面我对王林装扮的随意还有一些惊讶的话,在采访结束后,我完全释然。真正的艺术家任何时候都不会在乎外在的形式和社会条条框框的约束,而以其最自然、最率真的一面示人,他们本身就与自然溶为一体,是人与自然关系最好的诠释。

主编风采:

  

我是个幸运者,因为我的经历得天独厚,得益于大师们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在《焦作日报》任美术摄影记者期间,您画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刺漫画;近年来,您把漫画的思想加入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创作出一大批水墨漫画作品,受到业内关注。您如何定义自己漫画作品的风格?

  

王林:每个艺术家的艺术生涯都会经历几个时期。我最初是应时制作,为杂志的需要而画,画的量很大,而且获得很多奖。后来,我的艺术观念发生了转变,我的绘画风格也随之转变。我开始把漫画和中国画相接合,用中国画的技巧来画漫画,让漫画像中国画一样具有可以挂在厅堂欣赏的审美功能。目前,我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新的绘画语言。艺术家总是这样,在不断地寻找自己新的出路。  

龙源期刊网:您尝试着用中国画传统水墨技巧去表现漫画的趣味性、思想性。作画取材于中国传统人物画最常见的“钟馗”、“布袋和尚”,以及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如“水浒人物”、“三国人物”、“红楼人物”等,却区别于传统中国人物画的写实,而是把这些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与现代人进行对话,用打油诗题款的形式进行调侃。这种尝试的结果如何?

  

王林:这是一种漫画从趣味性到审美性的拓展,也是传统国画的丰富和创新,还是一种全新的视觉符号、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倾向的新语言。   

龙源期刊网:您曾创作了《王林漫画集》、《老幽段子》、《世相散打》、《毛头小林》、《三巨人说》等漫画专著,其中作品《手术》、《无题》分别荣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漫画大赛金奖,被誉为国内最高产的漫画家和获奖专业户和知名的办刊人,您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吗?

  

王林:我现在谈不上成功。但我认为我的经历得天独厚,因为我占据了一个优秀的媒体,而且接触了一批优秀的画家,这是别人不能企望的。所以说,我是幸运者。  我的个人发展与刊物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的老师方成先生亲笔题写一幅字:“刊成气候林成才”。工作之便与大师们零距离地接触,潜移默化受到他们的影响(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会悟出很多东西);而且,与他们成为朋友,从一种师生情到亲情,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做画,也学到做人,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个过程使我感受得非常深。这批老画家对艺术的执着和做人的风格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与他们的沟通没有任何障碍。比如丁聪先生因年老体弱和安心做画,不愿受外界打扰,因此他的门口永远贴着“谢绝来访”四个大字,谢绝所有记者的来访,但对我是永远敞开大门。我每次到北京组稿,都照常租辆自行车,到每位漫画前辈家拜访一圈儿,一个都不能少,除了包揽他们的新作和大量漫画图书,也饱尝每位老师家“美食佳肴”,如华君武先生家的“南北大餐”,李滨声家的“京味小吃”,最有特色的还是我的老师方成先生独特的“方家菜”。前辈们说“办刊就如作菜,你只要用心采集各家之长,就能端上一桌读者赞赏的幽默大餐,众口其实并不难调”。  

龙源期刊网:“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做画,也学到做人,这是非常难得的”,您刚才提到的这点我非常赞同。无论做哪一行,学会做人这一点十分重要。只有学会做人,才能真正做好本行工作,才能真正成功。

  

王林:是这样的。和这些老先生接触,他们真正手把手地教、学画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是与他们一起搞活动,在如何做人方面受到他们非常多的影响。他们的阅历对我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上海过去被誉为中国漫画家的摇篮,华君武、丁聪、方成都是从上海出来的。华君武在延安时曾受到毛泽东接见,后来从上海到北京成了中国美协主席;丁聪画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状的漫画。方成从上海去了香港,也是一个漫画大家。他们三位是公认的漫画界泰斗级人物。他们的年龄只相差一岁,华君武比丁聪大一岁,丁聪又比方成大一岁,这在漫画界传为佳话。  

龙源期刊网:作为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的入室弟子,您受到老师哪些影响?

  

王林:方成老师今年已是89岁高龄,不仅是漫画界泰斗级的人物,还是文化名人,在文化界都盛名远播。我们的关系情同父子,我继承了他一些德艺双馨的东西,作品受他影响最大,你拿我们的作品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我创作中人物的造型、审美取向都直接受到先生的影响。近朱者赤,这么多年跟着他,一步一步走过来,受益匪浅。  

龙源期刊网:您的作品除了受方成老师的影响外,还受哪些漫画家的影响?

  

王林:从师承来说,要专一,也就是说,我必须把老师身上所具有的学透,然后才能走出来。走进去到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知识阅历,还需要去充实很多东西。现在我仅仅是走进去,还没有走出来。  

龙源期刊网:除了方成老师外,国内外的漫画家,您所欣赏的还有哪些?

  

王林:多了。我不仅是一个漫画家,还是一个传媒人。能画出好作品的都是我欣赏的漫画家,我不可能去单一喜欢谁。如果只作为一个读者,我可以只喜欢谁而不喜欢谁;而作为一个刊物的主编,好的东西我就喜欢,我的办刊理念是“见好就收”,我们提供给读者应该都是精品。  

从漫画作者到漫画行者

  

龙源期刊网:“人生最高的境界,莫过于你所从事的职业和你的爱好一致,我是幸运的,能办好《漫画月刊》,画好画,我别无所求了”,这是您说过的一句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您对自己目前这个状况很满意?您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主编兼好漫画家?

  

王林:谈不上满意,满意的话你就会停滞不前。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创作上,我都在地努力开辟新天地,打造新的平台。  只能说,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主编兼好漫画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龙源期刊网:您曾说,画者毕生精力所追求的乃是独具个性特征的视觉符号,犹如人丛之中的美女,令你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困惑,却因其独特的魅力使你获得那种蓦然回首的惊艳。对于这种追求,您目前达到什么程度?

  

王林:艺术家这种追求,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对于我而言,不仅目前这种状态不满意,而且永远都不会有满足的那一天。  

龙源期刊网:“漫画是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漫画可以不合常理,只合情理”,如何理解您这句话?

  

王林:漫画的很多构思可以天马行空、跨越时空。以我们即将推出的动画片《少林寺》为例,可以从一些虚拟的人物身上,借这个故事、这个背景,再去虚拟很多新的人物,如魔幻人物,现代人物;可以把一个人和他的N代子孙放在一个背景下去演绎故事。这不合常理,却是合情理的。  

龙源期刊网:您曾带着自己的漫画作品到过芬兰、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英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举办过画展,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欢迎。您认为自己的漫画作品之所以让西方人着迷的原因是什么?

  

王林:1、漫画的文化性。文化性植根于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上。我漫画中的人物大都为中国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家喻户晓。如今,越来越多西方人热衷于学汉语。  2、漫画的通俗性。漫画的绘画语言通俗,不像一些中国画难以理解,它是老少皆宜、大家都能看懂的东西。所以说,漫画是许多国家都能接受、欣赏的视觉符号,是象形的世界语。  

龙源期刊网:2005年9月,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应联合国总部邀请,您随着中国美术家代表团一行走进联合国,和同仁一起当场作画代表中国艺术家向联合国庆典献礼。您当时作画的内容是什么?作为联合国和平大使,您如何看待“和平”与“漫画”的关系?

  

王林:漫画从它诞生起,就带有很强的思想性。思想性就是要紧扣时代主题。呼唤和平,这是全世界共同的时代主题,也是联合国的宗旨。之所以让我去参加联合国这次盛会,是因为作为中国漫画领域的代表,我肩负着呼唤和平这个主题的使命。  我当时画了佛教人物布袋和尚。原来的布袋和尚是背着布袋走天下,我把布袋改成象征着和平的橄榄枝。只有漫画可以这样调侃、这样去画。布袋和尚背着一个橄榄枝,他本身就是一个和平大使。佛教的宗旨是和谐,和谐就是和平,咱们国家的语言丰富,在国外,它们就是一个词。  

龙源期刊网:参加联合国这次盛会,您都有什么感触?

  

王林:能代表中国艺术家参加联合国这次盛会,我感到很荣幸。真正的艺术家是无国界的,而且他的作品是能让全世界接受的。不要认为艺术家有多么高不可攀,他其实就是一个和平使者。我们本身的行走过程,就是传播和平。有时语言不通,我画一个漫画,老外看了立马说:“I see,I see”,可以用最原始、图观的形式去与他们交流,这是漫画家一个特异的功能。  

龙源期刊网:能否介绍一下您创作的心得?近期的创作情况如何?有什么新作品让读者期待?

  

王林:心得很难用三言两语来体现,因为一幅作品从构思到完成,往往得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我走了近20年。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思考、创作,这就是一个积累。积累多了肯定会有好的东西,我之所以能获奖、结集出书,源于20年创作过程的积累。  我基本每年都出一两本书,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中国城市出版社出了我一些带哲理性的书;同时,画一些水墨漫画,搞一些展览,做一些交流;所以,一直都很忙,很少有空下来的时间。  

龙源期刊网:下一步,您有什么规划?

  

王林:跟着我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编辑,我已把他们培养成熟了,现在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我主要是做把关的工作。原来我一直是埋头在伏案工作,近两年来我才有时间去考虑个人的创作,计划一下我的下一个目标。  利用这几年可以抽身的时间,我思考和实践了一些新的东西,完成了从漫画作者到漫画行者这个过程的转变。这几年我走了30多个国家,常抽出一个星期的时间驾车到全国各地;同时,创作了大量的旅游漫画,同时整理我的水墨漫画,开始和老师一起搞巡展,一起游走。  作为一个漫画行者,要吸收很多东西。过了几年,安静下来,我会躲进小楼,整理我的作品、日记及所拍的大量素材照片。有很多东西,我现在想开始表现,通过走的过程,慢慢地总结,寻找表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这个过程很艰难,我也是一样先吃苦,包括现在还是在吃苦,无暇享受。感觉自己就像背着一个大包袱爬山,一直在爬,无暇观看两边的风景。  人的一生干不了那么多事,那么,我只专注做一两件我喜欢的事,别的事我用减法来减掉。例如什么应酬、不必要的交往,统统减掉。在画画上,我也集中在几个人物上,把它们画好就行了。你不可能面面俱到,艺术就是这样。从1985年我参与创办《漫画月刊》以来,迄今在同一个单位一个座位做了21年,没有变化过,尽管一路上有很多诱惑和机会。干一件事,就把它干透,若说我现在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有什么经验可谈,就这么简单。人生就象是一次远行,人在途中总不能老在选择。当然,选择是应该要有的,但在选择好后,你要赶快向目标聚焦,努力把它做好,因为人生有限。

关于《漫画月刊》:

  

倡导放大漫画的娱乐功能,引导时尚,迎合时尚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被誉为“中国漫坛第一刊”,如何理解这个“第一”?

  

王林:改革开放后,人们压抑了很久的思想得到解放,希望有一个突破口来宣泄,当时漫画是很好的宣泄工具。于是,《漫画月刊》于1985年应运而生,她是中国粉碎四人帮后创办的第一家漫画刊物,大家公认的中国漫画第一刊,填补了此前国内已空白了20年的漫画领域。  《漫画月刊》的起点很高,华君武、丁聪、方成这些著名的老漫画家,从她创刊伊始,全程参与。华君武为了这本杂志,去了20多趟河南。当时华老是70多岁,如今已是90多岁高龄,老先生为了这本杂志倾注了心血。  经过21年的运作和打造,《漫画月刊》是非常有实力的。如今《漫画月刊》的期发行量20万,是非常可观的。创刊最早、受众最多、影响最大,可以说,《漫画月刊》是公认的第一,名副其实的第一。  

龙源期刊网:您刚提及华君武、丁聪、方成这些著名的老漫画家,他们是为《漫画月刊》提供稿件呢,还是参与办刊的策划?

  

王林:三位老先生均为《漫画月刊》的执行顾问,全程参与办刊,并供稿。《漫画月刊》的刊名就是由华老亲手题写的。此外,缪印堂先生直接参与组稿、审稿的工作。所以说,《漫画月刊》的起点非常高,得天独厚,这是其它同类刊物不能比拟的。  

龙源期刊网:您伴随《漫画月刊》走过了21年的风雨,对于这本刊物无疑您最有发言权,请您对她介绍并总体评价一下。

  

王林:50年代中国曾经有一本刊物也叫《漫画月刊》,她是中国美协主办、中国文联下属的刊物。文革时这本刊物停办了。改革开放后,我们重新将这本刊物办起来,和之前的刊物是一脉相承。当时,由全国28个省市发起建立了全国漫画联谊会(联络处就在郑州),《漫画月刊》就是由全国漫画联谊会创办的。把全国著名的漫画家的作品搜集在《漫画月刊》展出,《漫画月刊》应该说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的阵地。我们这个刊物专业性比较强,它是中国漫画发展的全程记录。  《漫画月刊》地处中原,辐射全国,打响全国。她的知名度,一是早,二是有着得天独厚的背景。《漫画月刊》最初的几期都是在北京做的,因为靠在京的老漫画家支撑。同时,《漫画月刊》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布漫画的平台,当时她是漫画界唯一的一本刊物。  创刊后,《漫画月刊》策划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创刊后第二年,我们在河南信阳鸡公山租下了美龄舞厅,办了十八届全国漫画讲习班,被漫画界誉为“一期黄浦”、“二期黄浦”……“十八期黄浦”。可以说现在活跃在漫画界的高手,几乎都曾是鸡公山漫画讲习班的学生,这让我们引以为傲。漫画讲习班的老师均为各省漫画协会的会长,亲自来坐镇讲课。  我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在报社做了一年的美术编辑,85年调入河南日报,为《漫画月刊》的创始人之一,我可以说是与《漫画月刊》的创办同步成长。《漫画月刊》创办时,只有两个人,当时创刊可以说是一部艰苦的创刊史。我们只是喜欢做,不计报酬。从中原油田借了两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没有让河南日报出一分钱,完全是靠自己滚动发展而成的。  回顾这段历程,我很有成就感,毕竟亲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刊过程。这个过程我个人也是逐步成熟,积累了一些经验,实现了人生价值。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倡导幽默时尚的漫画风格,为漫画爱好者提供最优秀的漫画大餐,营造最新、最炫的漫画空间。如何将“时尚”和《漫画月刊》挂上钩来?怎样做到“最新”、“最炫”、“最优秀”?

  

王林:艺术是一种时尚的东西,只有时尚才能成为主流,才能被主流所接受。经调查,我们的读者80%以上是青少年。成人漫画的市场在中国目前还是非常低迷,成不了主流。青少年是最追求时尚的主体,作为青少年的读物,针对青少年这一特点,《漫画月刊》既要引导时尚,又要迎合时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把娱乐界炒作的办法导入到漫画界。它们的道理是相通的,只是形式不一样。如签约歌手一样,我们也签约了漫画家;此外,在版式、题头设计、文字、视觉效果上都做了适当的调整,目的只有一个:把杂志办得更新、更炫、更时尚。  

龙源期刊网:国内漫画期刊内容和风格趋同,拉不开距离,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对此,《漫画月刊》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

  

王林:原因有三点:1、咱们国家全民都有一种趋同心理,认为什么东西好就一窝蜂涌上仿效,不像国外那样张扬个性。2、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有趋同心理,认为哪一种形式好,大家都去按照这个形式走。3、大浪淘沙后,所剩的好作者不多,就那么几个作者,大家都去向他约稿,自然不可避免地造成期刊内容和风格的趋同。一如唱歌,当一处流行西北风,全国都是西北风。对此,我们也很苦恼。  随着同类刊物的跟风,要想与他们拉开距离,我们也在努力,不是一下就能立竿见影,毕竟我们是一个老刊物。一方面,我们要固守,保持我们的个性;另一方面,我们在寻找新的路径,包括借鉴国外漫画期刊的经验及策划新的栏目等。  

龙源期刊网:每期封面上生动传神的明星笑脸是否为《漫画月刊》的特色之一?如今漫画界有“讽刺派”和“娱乐派”之分,此举是否代表《漫画月刊》倾向后者?

  

王林:是,这种做法在同类刊物中我们是最早的。为《漫画月刊》封面画明星笑脸的都是我们的签约画家,根据协议,他们这些作品只能在《漫画月刊》上发表。  我是从助理编辑开始做起,1994年被任命为编辑部主任及副主编。从这一年起,我就开始琢磨这本刊物,背着杂志到地铁去研究市场,聆听来自一线的反馈。经过研究和分析,我感觉漫画不能像以往这样办。漫画不仅仅只有宣泄功能,还有娱乐功能,它的包容量很大。我觉得真正的漫画应该是像海纳百川一样,而且要和周边的画种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变迁,漫画不仅仅停留在讽刺功能上。当前这个社会,讽刺已不能成为漫画惟一的功能,我们要倡导去放大漫画的娱乐功能。所以,我们在封面上用了体现娱乐界的明星漫画肖像,一下与同类刊物拉开距离。  一路走来,《漫画月刊》一直站在漫画界的前方引领漫画界的趋势。我们的卷首语一开始引起漫画界的不理解,甚至围攻,而到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学术讨论是需要有争论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起来。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视振兴民族漫画产业为己任。民族漫画产业的现状如何?中国漫画中民族的东西是否会阻碍中国漫画向国际接轨的步伐?

  

王林:与如日中天的欧美漫画、日本漫画相比,我国的漫画才刚刚起步,还是一个儿童,近几年它才引起大家的重视。作为媒体,《漫画月刊》责无旁贷地要去扛起民族漫画产业这个担子。  什么叫和国际接轨?轨在哪里?这都是一些虚的概论。应该说好东西就是好东西,它就是和国际接轨。艺术是无国界的,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属于世界。美的东西,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对于“接轨”一词,不能狭隘去理解,不能一味去把迪斯尼的东西照搬过来。迪斯尼也有许多中国的元素,比如说,迪斯尼把属于中国文化的花木兰耗巨资制作成大型动画片,其服装、道具、神韵都是中国的元素,它也是在和咱们接轨呢。  应该说,艺术是一种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而不是接轨的过程。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增强,通过交流,我们的文化也会向全世界渗透。世界文化形成强势文化的趋势,国力越强,文化在传播上也就越强。例如,美国的国力强盛,它的动画片在中国就非常有市场。口袋里有钱,文化就吃香了。  文化慢慢被世界接受得有一个过程。西方教育和东方教育不一样,你要西方人一下子欣赏、膜拜中国画是不可能的。中国画那种笔墨的变化,那种神韵,完全是哲学的东西、有意境的东西、虚拟的东西,西方人没法欣赏;中国画里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西方人打死也欣赏不了。中国传统漫画这棵树的根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根是中国文化的根,果实必然带着强烈的民族特性。我们要有一些新的理念作为化肥,去浇这棵大树。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继创办下半月刊“幽默宝典”后,不久前再次加快出版周期,创办月末版“少儿画苑”,成为目前我国第一家漫画类旬刊,请您介绍一下这三本刊物各自的侧重点。

  

王林:扩版有以下两个原因:1、应读者的要求。画刊的一个特点是:传阅率很快,拿到手里可能一两个小时就翻完了。2、刊号的充分利用。咱们国家刊号资源非常紧缺,所以,我们要实现商业领域的最大化,刊号资源开发的最大化。  变成旬刊后,我们把读者群体更明确地细分了一下:上半月刊倾向于15——25岁的群体,下半月刊“幽默宝典”倾向于6——15岁的的群体,月末版“少儿画苑”倾向3——6岁的群体。这样分后定位更准确,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目前我们还是在尝试的过程中,尽力把这个刊物做得更好。  

龙源期刊网:一些读者反映《漫画月刊》内容太薄、彩页太少,《漫画月刊》有没有增加页码和彩页的计划?一些读者期待着《漫画月刊》出动画片,《漫画月刊》什么时候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王林:我们也接到读者这样的反馈意见。4元一本的杂志是能够被我们读者这个年龄段所接受,再贵的话,他们可能接受不了,毕竟他们的购买力还是有限的。考虑到这个情况,我们把价格定为4元。增加页码和彩页就得需要增加印刷成本、稿费成本、人工成本,得有一个性价比。我们努力去满足读者的需求,比如,我们准备拉一些广告,把广告所得的收入投入到增加页码和彩页中。  关于动画片,我们已经尝试做了一些FLASH动画短片,要把它当一种产业做需要大投入。目前我们已融资600多万,准备启动这个项目。经过两三个月的筹备工作,大概在今年年底,我们制作的长篇动画片——现代版《少林寺》将会与观众见面。少林寺是一个悠久的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非常大;在普京拜访少林寺后,它在国际的名声上更是越来越响。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的编辑是否为专业漫画家?稿件情况如何?

  

王林:不全是。过去我们几个老的创刊编辑都是专业漫画家,边从事漫画创作边编刊物。随着老编辑慢慢退去,新人过来以后,我看重的是他们的策划能力,而不在乎他们是否为漫画家。当然,他们必须具有很强的鉴赏能力。  做媒体是为人作嫁衣,虽然我们自己也创作,但我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国的漫画作者。我们在天津、青岛、长春等城市创办了一些漫画基地,常过去和这些作者进行交流。我们是点菜下锅,而不是来稿就登。我们有什么理念,经过分析归纳后,会向作者提出,要他们画什么东西。我们向他们点菜——约稿,由被动变主动。稿件基本来源于签约的漫画家,长篇连载占多数。自然来稿只占10%。  

龙源期刊网:您曾说,中国漫画期刊缺少专业漫画队伍支持,大多是业余漫画作者。对此,《漫画月刊》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王林:你想找专业漫画作者,咱们国家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专业漫画作者这个阵容。毕竟我们才刚刚开始,这得有一个过程。形成专业漫画作者群,受一些因素制约。首先,你整个机制,即产业链还没有形成。西方国家产业链多年前就已形成了,专门画画就可以成为富翁,而且漫画家是收入最高的,他们当然是专业画家;而在中国,既要画画,又要生存,自然是业余作者,不是专业作者,而且受到环境的制约,真正靠画画生存的人,养不起自己。这种边缘化的生存、低生存,怎么能去画好画呢?培养专业漫画作者是需要土壤的,这个土壤现在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加之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健全。所以说,培养专业漫画作者,这不是《漫画月刊》一家刊物就能解决的问题,得需整个社会营造一个土壤,让这些人都能生存下来,而且一如西方的漫画家,都能过得很好,无忧无虑。  作为媒体,我们也在努力,通过我们的刊物能养一些画家,使他们从业余走向专业。专栏作者与我们签约后,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提前把一年的稿费付给他,例如为我们画封面明星画像的专栏作者,今年元月,我们就已把他还没画的后11期的稿费提前支付给他。有钱他就不用着急,就可以安心画画了。这就是一种具体办法。  

先入为主,比同类刊物早走半步

  

龙源期刊网:您是怎么看艺术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王林:艺术类期刊始终处在一个矛盾的过程中:纯艺术化,离开了市场,养活自己都成问题;而纯市场化,艺术又显得不强。所以,我们一直在艺术和市场两者之间取舍,把握一个度。  我们不仅要用艺术家的观念来做媒体,还要用媒体的经营理念来做艺术,我认为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能很好地相结合。在这一点上,我们想得很多。媒体完全可以像一块吸铁石,吸取周围新的东西,提炼出一些好的东西。  

龙源期刊网:“变”与“不变”一直为期刊界争论的话题,《漫画月刊》对此如何看待?

  

王林:随着时代的变迁,漫画界出现了一些变化,漫画过去的宣泄功能已太局限,在杂文、小品等文体已骂得一塌糊涂、很过瘾的情况下,人们更需要的是漫画的娱乐功能。近年来,很多人看到漫画的势头越来越好,都纷纷把目光投向这块,全国一下冒出了50多家漫画刊物。  在上述形势下,如果你还是抱着老的东西一成不变的话,你就会失败。所以,你必须得调整办刊思路,转换新的观念使《漫画月刊》常办常新。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21年的办刊历程,实践了从白手起家到成功的辉煌,走出了一条纯市场之路,请您谈谈这条路上一路走来的历程和成功经验。

  

王林:《漫画月刊》走过了风风雨雨21年的历程,这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可圈可点的太多了。从一开始创刊,她走的就是一条市场道路。在经营上我们用了很多办法,开门办刊,培训、办大学、搞论坛,在这些范围造势、培养作者、引导读者。从刊物本身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总结一些同类刊物的经验,改版、改刊;紧抓市场的窗口,及时调整,而且是先入为主,比同类刊物早走半步。  

龙源期刊网:去年十月《漫画月刊》在河南全省举办了“2005激情,动漫中原周”活动,请您介绍一下这次活动的情况及影响。另及,从1997年至今,《漫画月刊》每年都在全国各地承办“中国漫画论坛”,举办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林:近年我国举办了很多类似的活动,北京、深圳、杭州、常州等城市每年都举办,大家都看重这个产业的影响。这次举办的“中原动漫周”,在河南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在“十一黄金周”时期进行的,政府也挺支持。许多中学生、大学生把自己装扮成漫画里的人物在舞台走秀,演员阵容大约有500多人,一周内观众将近6万人。《漫画月刊》是由河南报业集团主办的期刊,在这个集团里有发行近百万的《大河报》。通过十几家媒体同时造势,聚集了人气。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只有通过样的活动,媒体的推进,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中国漫画论坛是我们发起举办的为漫画作者和漫画家讨论漫画的一个平台。咱们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碰撞期,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漫画过去是一言堂,现在是百花齐放,我们给它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去讨论。作为期刊,我们不站在任何一个立场。每年我们拿出十万块钱,来承办这个活动。我们已举办了5届中国漫画论坛,后来举办不下去了,毕竟漫画队伍也在分化,出现一些变化。  

龙源期刊网:那《漫画月刊》是否还会继续举办“中国漫画论坛”?

  

王林:可能会。这次“中原动漫周“活动也举办了中国漫画论坛,但是主题变了,变成讨论动漫的话题。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去年还启动筹建中国最大的动漫基地“中国中部动漫城”的计划,此举的初衷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王林: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当时我们的省委书记徐光春看了新华社一个介绍杭州、深圳两地建立动漫城、推动漫画产业的内参后,很受震撼。他想,中原这么大,而且河南拥有《漫画月刊》一本这么好的刊物,为什么我们就没有举办动漫城呢?于是,“中国中部动漫城”的计划经他及相关省领导批示后,传给了我,让我就建立中国中部动漫城拿出方案。我把河南漫画现状、中国漫画现状、世界漫画现状对比后,写了很长的一个报告。在报告里我提出,把中央电视台拉过来,以他们的名义建立一个中国中部动漫城,这是一个多功能的大型娱乐基地。  目前什么事光靠政府不行,还需一个很大的操作班子和一笔很大的操作资金。没有资金支撑不行,没有政府支持也不行,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而且政府支持往往是一阵风。    

龙源期刊网:这项工程投入了多少资金?如今的进展情况如何?

  

王林:启动这笔资金需要四个亿,我们还没筹齐。但是我没有放弃,努力在争取各方面的融资,争取把这个项目做成。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是否会以此为突围有一个大幅度的转变?

  

王林:对。《漫画月刊》需要转型,需要升级。只要努力,任何事都能做成,况且《漫画月刊》有很多优势。

关于漫画和漫画家:

  

漫画是一种语言,一门介于文字和绘画交叉处的艺术

  

龙源期刊网:作为著名的漫画家,您如何理解“漫画”一词?漫画和卡通是一回事吗?漫画的魅力是什么?

  

王林:漫画为中国美术一个重要的种类,它不仅仅是一个画种,还是一种语言,一门介于文字和绘画交叉处的艺术。漫画是一个载体,不仅仅只是有什么材料就画什么,它可以搭载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分成哲学漫画、科学漫画、数学漫画、物理漫画、历史漫画等。日本甚至出现了宪法漫画,用漫画的形式去诠释宪法。有人说,漫画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水鸟、漫画鸟——水中漫不经心的鸟。  从大的范畴来说,漫画和卡通是一回事。卡通是英语里漫画的译音,“漫画”这个词最早是丰子恺先生引用的,用这个词来标志一种画本。  漫画的魅力在于与普通绘画不一样。普通绘画仅仅是一种视觉效果,而漫画除了视觉效果外,还有文学内涵,能让人去联想,能通过寥寥数笔去表现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漫画要构成魅力,要有很精湛、很有个性、很简约的技巧,看后可以让人回味、三思,可以和作者去沟通思想,而不仅仅如很多国画、油画一样,只是一个装饰和审美作用。  

龙源期刊网:什么是好漫画?是思想内容深、艺术水平高,还是看市场占有率、读者喜爱程度?

  

王林:思想性和艺术性两者都具备才能称得上是好漫画。思想内容深、艺术水平高与市场占有率、读者喜爱程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漫画首先要求思想性高,能感人,两者具备了,你的市场占有率肯定高。  

龙源期刊网:东西方漫画在文化和审美观念上有什么不同?

  

王林:文化背景不同,必然导致东西方漫画在文化上的不同。咱们国家的漫画在咱们多年儒家思想的文化背景下,东方元素更多一些,思想性更强一些,更加意象一些、写意一些;而西方国家的漫画更重视视觉的效果,写实的东西多一些,更科学一些。  在审美观念上,东西方基本是趋同的。如今的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缩短了交流,一个新东西、前卫的东西,瞬间就传遍全世界,漫画也是这样。现在,我们可以说和西方同步在观察一个动画剧,这很正常;而过去我们看的是人家一百年前的东西。  

龙源期刊网:众所周知,漫画作为一门绘画艺术,有许多功能,诸如幽默、讽刺、评论、批判、揭露、歌颂、描绘、休闲、娱乐等等,您认为漫画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漫画创作中最难琢磨和把握的东西又是什么?

  

王林:我觉得上述提及的这些功能都不足以概括漫画,把功能细化了就不是漫画了。漫画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媒体,一种载体,既能说骂人的话,也能说歌颂的话。这样来理解漫画的话,就非常包容了,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功能。  漫画创作中最难琢磨和把握的是漫画的思想。为什么说漫画要“七分思、三分画”呢?因为它的思想性更难把握。漫画寥寥数笔,看似非常好画,但是,要画什么?这个很难琢磨。不像有的国画家,画梅花就专画一辈子梅花。只能说他们把梅花画得微妙微肖、苍劲有力、婀娜多姿,要说画思想,就很难,换是漫画家来画的话,梅花就增加了很多思想在里面。国画家画猫与华君武画猫就不一样,华君武画猫,会题很多字,这个字就是它的思想,也是它的形式之一,让人越看越有味道。  

龙源期刊网:关于漫画,漫画界有两种声音:1、坚持犀利、深刻、针砭时弊;2、改走休闲的路子。《漫画月刊》提出“创造轻松休闲的刊物品位”的口号,是否意味着认同第2种声音?有人说,漫画没有讽刺性、没有社会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此,您持什么观点?

  

王林:不是。《漫画月刊》打的旗号是:提倡漫画的多样性,发挥漫画的多功能,而不是单一的。我认为漫画就是一门媒体艺术,不能把它这些功能割裂开来。在讽刺和针砭的同时,需要幽默的技巧,来达到讽刺和针砭的目的,而不是直截了当的讽刺和针砭。直接地骂人不是漫画,拐个弯骂人、笑着骂人,这才是漫画。所以,我们提出有容乃大,各种风格、各种形式的漫画都要容忍。  提到漫画的社会性,任何一门艺术都是社会的产物,脱离了社会它就不存在了,尤其是漫画。漫画的主要功能是强烈地反映社会,它不像国画一样可以回避现实社会,它无法回避。表现当今的社会现状,这是漫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特色也体现了漫画家特有的社会责任感。  

龙源期刊网:林语堂认为最精微纯粹的幽默便是能逗引人发出一种含有思想并发人深省的笑耍。在幽默漫画的创作中,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王林:真正好的漫画,是让人能笑完以后哭、哭完以后笑,可以和作者去沟通和交流;尽管是寥寥数笔,却能过目不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下子与作者产生共鸣。林语堂这句话,是对漫画这种画种的高度概括。  

龙源期刊网:日本卡通类图书在国内发行都在数百万册以上,成为孩子们精神上的麦当劳;我国近期内两部卡通图书《中华英雄出少年》和《神脑聪仔》相继被评为国家大奖,销路却一般。对此您如何看待?

  

王林:我认为这与你的实力及开发有关系。你不能否认,日本的卡通的确比咱们的好,而且他们背后有很大的财团做后盾,立体开发,通过各种媒体向全世界推广,力度很大。而咱们国家的漫画,目前能与国外有之一比的就是《大闹天宫》,其它的都不行。咱们才刚刚起步,还得需要一个过程。  

龙源期刊网:境外流入我国市场许多的下流漫画作品,它们也有一定的市场,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王林:泥沙俱下嘛,我认为这很正常。引进外来文化,总是有精华也有糟粕,要看主流。主流还是好的,日本和欧美的漫画,好的东西还是占多数。我们要做的是,在引进过程中进行选择。对于《漫画月刊》来说,是要引导读者怎么欣赏漫画。  市场上的确是越精品的东西越好卖,扭转这种现象也得需一个过程。待整个国民素质提高了,人们购买时自然会有一个选择。  

漫画是有天才的

  

龙源期刊网:您是否认同“漫画天才”的说法?您是否认为迪士尼、高桥留美子、几米、朱德庸等国内外著名漫画家,包括您自己,均为漫画天才?

  

王林:我本人谈不上是漫画天才,但我认为漫画是有天才的,任何艺术都是有天才的。艺术不像科学那样需要严谨去剖析,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是需要悟性的东西。成长过程、文化背景、家庭环境、阅历等各方面构成了你的悟性,在创作和学习过程中,你的悟性又体现在你的作品里。  

龙源期刊网:您认为一个成功的漫画家,先天的东西占多少?后天的东西又占多少?

  

王林:很难严格去分这个比例。光有勤奋,没有才气,你这辈子当不了艺术家;同样,光有才气,没有勤奋你这辈子也当不了艺术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做的过程中需要勤奋,在悟的过程中需要才气。   若真要分的话,才气占的比例大一些,因为勤奋谁都可以做到,而才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一如当个画家容易,而当个大师就很难。  

龙源期刊网:“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别人”,这点对一个漫画家来说很重要,漫画家怎样才能做到这点?

  

王林:国画家可以画一辈子的梅花,而漫画家,不但不能重复别人、而且不能重复自己之前的每一张画,也就是说,他的每一张都应该是唯一的。所以,漫画家比国画家要更加难一些。如何做到这点?需要多看、多听、多学、多画、多琢磨,需要独特的构思。  

龙源期刊网:许多报刊都开辟了“漫画新闻”专栏,即以漫画的形式传播新闻。您如何看待“漫画新闻”的发展趋势?和文字新闻相比,漫画新闻有哪些优势?

  

王林:漫画新闻是由报社美术编辑(诸如《人民日报》美术编辑方成)发起的,而且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新闻漫画的网站。为什么要把新闻和漫画嫁接呢?因为更具有可读性。一篇好的漫画新闻就是一篇社论,在国外更是这样。这种新闻不同于真正的新闻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它可以不表现一个新闻事件,可以对一个阶段概括一下,可以是软新闻,可以对种种社会现象进行调侃。如美国经常把一个驴和一头象拉上媒体进行争斗,这是政治漫画,新闻漫画。克林顿拿起报纸最先看的是新闻漫画,尤喜欢看骂得入木三分的漫画。看一幅好的新闻漫画比看一篇好的新闻稿要过瘾。而且有很多漫画家都有很强的政治敏感和预见性,能预见事情的结果,这是漫画家练就的“特异功能”。  

龙源期刊网:中国漫画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发展情况怎样?对于它的未来您是如何展望?对于开拓漫画市场您有什么构想?

  

王林:中国漫画分几个阶段,从上海丰子恺开始的萌芽期、三十年代的高峰期、文革前内部斗争时期, 发展到现在网络无处不渗透的动漫时期,是百花齐放、最宽松的时候。我觉得它在正常和健康地发展,未来会越来越好。  漫画市场的开拓需要产业链的建立,需要脚踏实地,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而不仅仅是靠一个人和一本刊物的力量。我个人对此持乐观态度。

关于动漫:

  

先进文化属于全人类,西方国家挖掘我国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去挖掘他们的

  

龙源期刊网:对于“动漫”这个时尚新名词,很多人不知所云,请您解释一下什么叫“动漫”及由此衍生的“动漫文化”和“动漫产业”。动漫文化和别的文化形式有什么不同?我国动漫产业的现状如何?

  

王林:顾名思义,动就是动画,漫就是漫画,动漫就是把动画和漫画结合起来,混为一体。它是多媒体的艺术形式,包括了影视的语言、网络的语言。  任何新的概念诞生后,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受众群体。动漫文化火就火在它的受众群体是一帮青少年,从小在血液里就开始溶进动漫的影响,他们的衣食住行、身边的一切用品都弥漫着动漫,整个生活都和动漫系在一起。这就形成了动漫文化这个概念。和别的文化形式相比,从视觉上,它更加地夸张、时尚、新奇,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从文学层面上看,它幽默十足,反映青少年最喜欢的东西。  作为产业,动漫是靠一个群体的创作,不像画水墨画,一个人可以完成,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在这个群体里,有做编剧的,有做形象的,有做背景的,有做道具的。迪斯尼最早是迪斯尼兄弟画的,后来由一个庞大的公司构成了迪斯尼的运作,它的画师有几百人、上千人,形成了一个产业,而不是个体的劳动。我国的动漫产业,目前尚处于婴儿期,成长得需要一个过程。  

龙源期刊网:与动漫强国日本和美国的动漫产业相比,我国到底输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向日本和美国借鉴些什么?我国的动漫有没有值得让日本和美国借鉴的地方?

  

王林:用输赢这个概念我觉得不是很确切。文化这东西,很难去分出输赢。咱们的传统文化是欧美永远不可及的,但他们的技术肯定比我们领先。动漫这一块他们做得比我们早,他们很多大型作品,已先入主进入我国。在文化经营上,他们胜于我们;但在文化内涵上,是无法比输赢的。  在运作模式上,我们需要向他们借鉴。但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借鉴也是潜移默化的。如我前面提及的,美国制作花木兰这部动画片,在形象和造型上溶入了很多中国的元素,这说明,他们也在向咱们借鉴。  

龙源期刊网:作为动漫的专业人士,您认为我国的动漫作品最缺乏的东西是什么?中国的动漫产业的出路在哪里?

  

王林:最缺乏的是创新。任何艺术都需要创新。  出路在:首先,需要社会关注,关注越多,受众也就越多;其次,要营造动漫的氛围,加大力度培养动漫作者,而且经济层面需要大投入。  

龙源期刊网:在西方国家,许多成人甚至老人都为动漫作品着迷;而在我国,动漫作品离成人很远,仿佛是为孩子准备的。其原因是什么?

  

王林:动漫对中国的成人是一个新玩意,他们对动漫的接受有距离和障碍。而且我国的漫画一开始就很单一,仅仅是讽刺等内容,真正动人的动漫形成是近几年的事。要让成人接受动漫,是一个慢慢地渗透过程,一下子渗透是不可能的。  

龙源期刊网:中国的动漫作品如何才能更加深入到成人世界里以扩宽市场渠道?

  

王林:一方面,引进是最简单的办法,把外面成熟的东西直接搬过来。我们已陆续引进台湾的一些东西,如朱德庸的都市漫画系列、几米的抒情漫画系列等,引起了许多成人的关注,逐渐改变了许多人认为漫画只是适合儿童读的偏见。要想完全改变一代人的偏见,得有一个过程。  另一方面,发展原创,这是最重要的。我们一直在扶持本土的原创作品。  

龙源期刊网:“40年前,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大闹天宫》曾经震惊国际动画界。《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手冢治虫曾万分敬仰地说:‘是《大闹天宫》将我真正领进了动画的大门。’ 然而,在此后的40多年里,却没有一部国产动画片能够达到《大闹天宫》的艺术高度和影响力。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动用了600多位动画师,耗时4年将河南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创作成精彩的动画片,风靡全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投入制作的动画作品《宝莲灯》、《梁祝》等却在一阵风后了无痕迹。”,以上是《郑州日报》记者所撰写的一段文字,对此您是如何看待?我国巨大的动漫市场潜力正被外商大力挖掘,这对我国动漫作品的发展,是利还是蔽?抑或两者兼之?

  

王林:《大闹天宫》这部动画片是由当时上海的万氏兄弟创作的,形象的制作中有很多漫画家参与、精心设计,包括后期制作,它的确是一部经典的动画片。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因为民族的东西很强,易于被各国接受,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东西。我们也在隆重地推荐经典,但毕竟好的东西诞生有很多因素,而我国目前动漫界的情况是:老的画家大多都已停笔,新的画家还没培养起来,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  尽管咱们也投入很大的精力制作《宝莲灯》、《梁祝》等动画片,尽管也用了现代娱乐的操作,但太肤浅,与美国的《狮子王》相比,从造型及整个技巧上,都比不过人家,所以它们“一阵风后了无痕迹”的结果是正常的。  文化无国界,先进文化属于全人类。西方国家挖掘我国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去挖掘他们的。“花木兰”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广就是它的商业价值。我们为什么没有把它制成动画片?因为我们没有公司投资那么多钱来制作,没有那么多人参与,没有那么多钱养得起这么多画家。我们没有开发,别人开发,我觉得没什么,反而认为,这对我国动漫作品的发展会起到促动作用。  

龙源期刊网:学校和家长对动漫作品的抵触,与青少年对动漫作品的狂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此,您的态度是什么?

  

王林:家长和学校的观念和目前的教育体系有关系。目前的教育体系,孩子作业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去看动漫?我也是家长之一,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改变这种状况除了与教育体系的改善有关外,还需要一个引导过程,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  

龙源期刊网:您认为网络媒体会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开拓多大的空间?对于龙源,您有什么评价?

  

王林:非常大。我对网络媒体非常看好。网络无限,它可以伸展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我看到龙源给我们提供的报表后,觉得龙源做得很细腻、很正规。龙源这些优秀、专业的运作模式,让我不得不去重视她。我这次专程从郑州来北京接受你的采访,就是重视的体现之一。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王林 《漫画月刊》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