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的记录者

作者:蔡凛立

  《中国企业家》是中国最早的以企业家为报道对象的一本杂志,名字决定了我们的独特。我们是记录者,是中国企业家这个阶层在中国社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边缘到主流,从本土到全球的记录者。   一本杂志有影响力最主要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是采访了他,但如果他说了什么,你就写什么,长久你就没有什么价值,你必须有独立的判断。   我们和《财富》,只是定位相似,各有各的道路。有一天,我相信,大家会说,《财富》像《中国企业家》,而不是《中国企业家》像《财富》。希望有这样的一天,这会是中国经济的进步。                          ——《中国企业家》主编牛文文            《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的记录者                   ——《中国企业家》主编牛文文访谈录  

[《中国企业家》介绍]:   《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刊于1985年,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是中国第一本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刊至今,一直连续出版,2005年正式改为半月刊。杂志定位于“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秉承“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核心理念,倡导企业家精神,致力使企业家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受尊重的主流人群。   二十年来,《中国企业家》杂志立足“商业领袖”,关注“领袖商业”,记录总结着中国企业领袖所代表的商业趋势和管理智慧,与企业家阶层共同成长,获得了越来越多企业家的认可与推崇,逐渐成为中国主流商业财经杂志公认的领导者,被誉为“企业家的精神乐园”,杂志还曾被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评为“全国公信力最强的经济类杂志”。   《中国企业家》杂志不仅凭借杂志内容得到业内的认可,更凭借专业的“调查排行”、“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中国企业家沙龙”、“理事会”,精心打造出财富领袖们交流与沟通的广阔平台。   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家》杂志将以“本土商业,全球价值”的信念,做华人商业伦理与管理哲学的总结者与代言人,促进华人商业文化成为全球主流商业文化,见证中国企业家成为全球商业俱乐部中受尊重的人群。

[牛文文简介]: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编,企业观察家。1966年生,陕西神木人。经济学硕士,长江商学院EMBA。1991年加入经济日报社,曾连续两届获得三项中国新闻奖。1999年任《中国企业家》杂志任副主编,2000年起任主编。兼任《中国企业家》书系编委会执行主任,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经济人物评委。著有《领袖的资格》、《商业伦理》等书。   

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做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向全世界传输中国商业文化的一本杂志

  

龙源期刊网:22年来,《中国企业家》坚持以内容为王,以新闻报道方式见证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浮沉,见证中国的商业史。它承载了一番什么样的使命?这22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请您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牛文文:《中国企业家》是中国第一本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创办于1985年。当时差不多是中国第一次出现企业家这个阶层的时候,所以说,实际上从这个名字开始就决定了我们的使命。我们的使命是在中国缺乏商业文化和商业土壤的情况下,提倡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壮大和成长,使中国成为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使中国的企业家阶层成为一个受尊重的主流人群。这是我们前20年的主要任务。   后20年我们有一个新的使命,就是使中国企业家成为全球商业俱乐部里受尊重的人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家对于全球商业俱乐部而言还是一群陌生人,很弱小,很年轻;但他们是中国经济的推动者,能够成为被全世界认知的人群。他们的商业文化和管理哲学能够成为全球商业俱乐部里受认知的一种文化、一种哲学。我们还有一句口号是:成为全球化下华人商业和管理哲学的总结者和代言人。   所以,我们的使命实际上就是两句话:一是在本土社会促进企业家精神,促进这个阶层的壮大;二是在全球化下促进中国企业家的全球化进程,使他们成为全球商业俱乐部里受尊重的人群。   

龙源期刊网:《中国企业家》是在中国还没有企业家阶层的时候就创办的一本杂志。在当时还没有这个阶层的时候,怎么想到为这个阶层创办这本杂志?

  

牛文文:上世纪80年代早期,是中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解放时期,恰逢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每一个阶层都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时很多文学杂志就是在那个时候创办的。经济管理类在当时创办的非常少。当时创办这么一本针对企业家人群的人物杂志,说明我们的创办者非常有前瞻性、有远见,历史证明他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现任社长刘东华是1996年接任,我本人是1999年加入,我们这个团队应该是第三任了。从1991年到现在,我们开始了二次创业,把《中国企业家》办成一本市场化的杂志,一本为读者而办的杂志。所以,作为这本杂志如今的管理者和操作者,我们非常感谢她的创始人,能够给她起这么好的一个名字,能够在那么一段历史背景下有勇气、有远见创办这本杂志。   

龙源期刊网:顾名思义,《中国企业家》是一本财经类的人物杂志。是否对人物的关注,远甚于对事件的关注?

  

牛文文:《中国企业家》实际上是一本商业类的人物杂志。你问是否对人物的关注超过事件的本身,我们有一句话是商业与人性的结合。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企业家》做任何报道的时候,首先想到它是商业。企业家是这个企业的第一推动力。我们关注企业家必须关注他的商业,关注商业必须关注他的领导人,所以我们强调商业和人性的结合,挖掘商业背后文化和人性的因素。我认为商业是冰冷的,全世界的商业都差不多,但人是火热的。任何一个企业、一个商业的推动,它背后一定是一群有文化、有使命的人。   

龙源期刊网:与《财经》、《环球企业家》、《东方企业家》、《IT经理世界》、《新财富》等国内知名财经媒体相比,《中国企业家》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牛文文:这些媒体都是我们的同行,我们都是商业财经类杂志。从全球来看,我们都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经济和商业;从内部来讲,我们都向国民和大众来传导商业知识与文化。所以,我们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环节,我们都有共同的使命,都是在促进商业的繁荣,传导商业文化。   《中国企业家》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刚才介绍我们的使命时已经说到,我们是中国最早的以企业家为报道对象的一本杂志,名字决定了我们的独特。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做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向全世界传输中国商业文化的一本杂志。如当年的《财富》所代表的华尔街商业资本主义,《FT金融时报》所代表的欧式资本主义,我们希望《中国企业家》能代表华人的商业文化。   

龙源期刊网:《中国企业家》素以“企业家立场”自谓,请您阐述一下这一立场,它是如何形成的?“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这一理念又是如何形成的?

  

牛文文:所谓的立场是观察商业和经济的一个出发点,并不是说站在什么立场上,就为谁说话。这个立场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我们所说的立场是一种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就是说观察商业有很多种角度,你从哪个角度观察商业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有不同的市场定位的媒体诞生。   《中国企业家》显然是从企业家角度出发;《财经》显然是从投资人或者是从资本的角度出发;《中国经济报》显然是从经营管理角度出发,大家有不同的出发点,所以观察到的商业角度不一样。我们认为企业家是商业的第一推动力,我们是从企业家这个角度来看待商业的一本杂志。所以,我们所谓的立场,就是定位。我们的定位一目了然,就是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这是我们在二次创业的早期,社长刘东华提出来的一句口号,今天已经成为被认证的事实。所谓的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经济实力的较量主要在于企业,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企业的较量主要在于企业家,这也是大家都认可的。但在1996年提出来时,的确还是个震撼。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那么别的家呢?政治家呢?艺术家呢?哲学家呢?我们并不排斥其他家,我们只是说从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讲,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企业家,最需要加强的就是企业。从这个方面说,这跟我们的理念、立场、定位和使命是统一的。   

龙源期刊网:《中国企业家》被称之为“中国企业家荣辱成败的编年史”,对于中国企业家这一群体而言,《中国企业家》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牛文文:《中国企业家》马上就三百期了,把三百期杂志串在一起,的确就是中国企业家阶层成长的一个编年史。“中国企业家荣辱成败的编年史”,这句话本身就涵盖了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一个杂志是一个人群的编年史,那这个杂志肯定是这个人群的记录者。所以说,我们是记录者,是中国企业家这个阶层在中国社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边缘到主流,从本土到全球的记录者。   中国企业家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观察他们中的个体和群体,然后把他们最值得关注的趋势和问题放在杂志上给他们看,为他们举起一面镜子,让他们借鉴,让他们不断地往前走。这就是《中国企业家》在中国企业家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从企业家的企业到社会的企业,这是《中国企业家》下一步的变化

  

龙源期刊网:在巨大的压力下,很多企业家坚强的外表下都有一颗异常脆弱的心,这些年来关于企业家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对此,《中国企业家》如何去帮助他们?

  

牛文文:人最怕孤独,跟你有同样命运的人很多,跟你有同样痛苦和压力的人也很多,大家都是在压力中前行。当你发现别人跟你一样,就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支撑。《中国企业家》所能为他们提供的帮助,只能是让他们意识到这些。因为她只是一本杂志,而不是一个咨询机构,也不是一个心理机构。   

龙源期刊网:《中国企业家》立足于中国本土的企业家,同时,又观察并记录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每一个重要步点。《中国企业家》如何在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寻求平衡?

  

牛文文: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现在还是一本本土的杂志,这是我们杂志取得市场地位的最主要原因。不是有一句话说最民族的才是最国际的吗?《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这些国际商业杂志,他们报导了大量美国本土的东西。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立足于本土,也就是国际化的体现。   我认为,中国在未来某个时候会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焦点,成为商业文化的输出者。我想到那个时候,《中国企业家》自然而然成为一家全球的媒体。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中国企业家》的全球化就是,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推动中国商业的全球化。   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要从中国的角度、立场出发,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全球财经大事做出评述。例如时下全球金融问题、全球环保问题、包括全球知识产权和创新问题等等,做出一个评述。我觉得,中国企业家现阶段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意味着两点:一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一是中国对全球经济问题的主流发言权。   

龙源期刊网:22年来,《中国企业家》的口号不断在发生变化。从二次创业之初“一本可能改变你命运的杂志”、“一本可能影响你命运的杂志”,到后来“牵挂企业家命运”,再到“一个媒体与一个阶层”、“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这个现象的背后说明什么?这个变化是否会继续下去?

  

牛文文:这个变化说明中国经济在进步,中国企业在进步,以及《中国企业家》在进步。这个变化我们会继续下去。   下一步再变化的话,应该是从企业家的企业到社会的企业。我们有一个在内部提、在外部还没有提的口号是:一本有公众影响力的国际商业大刊。什么叫大刊?就是获得如《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等杂志一样的权威性和国际商业性。商业大刊又怎么理解呢?这就是说,我们是一本商业杂志,既不是时政杂志,也不是娱乐杂志、生活杂志。那么,什么叫有公众影响力呢?中国正慢慢地成为一个创业大国,人人都要参与到商业中来。你看今天资本市场的变化,人人都争当股民。一人在资本市场上投资,或者是说炒股,非常有代表性,那就是人人都是商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和商业的变革、进步及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跟每个人有关。中国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企业和商业。所以我们提出,要做一本有公众影响力的国际商业大刊。那么,企业本身也变成一个由企业家自己左右的企业,变成一个股东的企业,变成一个社会的企业。   

龙源期刊网:“我们要忙碌而优雅地生活”是《中国企业家》提出的一个口号。如何做到“忙碌”中不失“优雅”?

  

牛文文:这句话是说,我们要在压力下优雅地生活,这是我们内部的口号。什么叫优雅地生活?就是每天快乐地面对自己的压力,持久面对压力,这是一个人生态度的问题。我们的使命宏大且长远,所以我们的压力肯定很大。不能因为压力大就没有未来。所以,我们要优雅地生活。   

龙源期刊网:如实地对中国企业家进行报导,不仅记录他们的荣耀,也揭露他们的伤疤。是否会因此触痛一些人的隐痛而使文章的刊登受阻?对于这种现象,《中国企业家》是如何处理的?

  

牛文文:我们每期杂志报道的企业家不会超过20个,但我们每期的读者有16万人。我们的读者主要是以企业界为主,报道的对象和读者有一定的重合,不是完全重合。   通过这些年的观察,我发现中国企业家是最具有承受力的(即使他当时接受不了,时间长了,他是能够接受的),他们的承受力远远大于一些明星和政治家的承受力。一个商业的进步并不完全因为一篇媒体怎么报道,就会怎么样。我相信一些对于企业家失败和痛苦方面的报道,会让更多的企业获得成长的动力,会获得更多的借鉴,这对被报道者本人也有好处。   我们要对自己的报道负责。你说了什么,我们不会歪曲你的话;但我们会在你的观点上做出一些判断,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这种做法,任何被报道对象,都会接受,否则这本杂志不会取得那么大的影响力。   一本杂志有影响力最主要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是采访了他,但如果他说了什么,你就写什么,长久你就没有什么价值,你必须有独立的判断。例如《财富》,之所以获得了美国及全球商业人士的认可,就是因为它有独立的判断,而不仅仅只是记录。 总体来说,我们是在推动企业进步。   

龙源期刊网:《中国企业家》学美国《财富》的办刊思路,生产出一批批有关国内知名企业家的独家报道,赢得了大量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的支持。在未来,《中国企业家》是否还会继续沿着《财富》式的轨道走下去?

  

牛文文:在我们创刊的前十年,并没有觉得自己应该学什么;在我们创刊的第二个十年,我们的社长到美国《财富》去考察,发现《中国企业家》的办刊思路跟《财富》是一模一样,只不过它已经走了70年,我们才刚走了10年。所以有时候我们也觉得自己像是中国的《财富》,或者像是中国的《福布斯》。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希望我们沿着这个路往下走。   那么,是不是《中国企业家》就完全沿着《财富》的轨道走下去?我要说,中国不是美国,《中国企业家》也不是《财富》。每个国家的国情和商业不一样,而且时代也不一样(《财富》创办在一个世纪以前,而《中国企业家》创办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和《财富》,只是定位相似,各有各的道路。 运气好的话,有一天,我相信,大家会说,《财富》像《中国企业家》,而不是《中国企业家》像《财富》。希望有这样的一天,这会是中国经济的进步。   

我们很自豪,我们是真实地记叙了中国商业的进步和中国企业的进步

  

龙源期刊网:您说,“要真实地了解一个企业家,要让他谈,要见到面,要有原始的‘证词’”。是否《中国企业家》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见到面”的情况下产生的?

  

牛文文:我们重事实,史论结合,史重于论。也就是说,历史重于理论。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东西,即记录;其次,才能对其发表议论,即判断。一个好的媒体,首先应该告诉读者事实,然后用自己的判断去引导读者。   你问是不是每篇文章都是在见到面的情况下产生?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每篇文章都是在大量采访、见到核心当事人、有大量录音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既要见到人,又要有录音。我们的编辑如果看不到录音,就不会发稿子。这是一个基本的操守。我相信任何媒体都是这样的。   

龙源期刊网:《中国企业家》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封面专题的运作。从最初的“研究失败”系列开始,大多数封面文章都能在业界引起不同程度的震动,成为被转载文章最多的财经媒体之一。《中国企业家》在封面专题的策划上,是如何操作的?您曾强调,《中国企业家》要做在报道中强调历史感的杂志,这一点如何体现在专题的策划中?

  

牛文文:封面策划的确是《中国企业家》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的封面策划有很独特的地方,当然其他媒体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我们最出色的地方,在于把握商业的趋势,然后放眼我们所掌握的,去挖掘中国最有代表性、最具前瞻性的企业家。   所谓历史感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是最能代表当今商业的。任何一个报道都要经受历史的考验。你连续出版到N多期,你就已很有历史价值了。《中国企业家》已连续出版了300期,是中国出版历史最长的商业杂志之一。在我们20周年的时候,我们不仅请来了许多这20年来的封面人物,而且把我们的封面报道回看了一遍。我们很自豪,我们是真实地记叙了中国商业的进步和中国企业的进步。我们未来20年还要这样做。   

龙源期刊网:《中国企业家》里的文章,自己的记者采写的比例占多少?《中国企业家》会对记者进行哪些培训?

  

牛文文:《中国企业家》是一本原创杂志,差不多80%的文章都是原创的。我们对记者的培训有很多。每家媒体都对记者有很多的培训。      

龙源期刊网:《2006年12月9日,《中国企业家》第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周小川、吴敬琏、王石、柳传志、李书福、江南春等近800位国内商界、经济界、学界精英汇聚一堂。《中国企业家》该会议何得以如此大的凝聚力?它对应邀的企业领袖有没有什么入选标准?

  

牛文文:凝聚力来自于《中国企业家》的品牌。与会代表的标准,主要有三点:1、地位:主要行业领先企业的领导人。2、魅力: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公认的领袖气质。3、远见:全球化视野与前瞻性思维。   

龙源期刊网:自2000年始,《中国企业家》每年都要举行一个叫做“未来之星”的评选活动,评出当年最好的21家中小企业。《中国企业家》向来关注的是中国大企业家,此举有些让人费解,怎么会想到在中小企业上做文章?

  

牛文文:《中国企业家》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新兴企业发展,希望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兴企业管理的提升,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惑。   在一些企业家的倡导下,我们每年联合一些优秀的企业或机构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同时邀请一些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投资机构等与新兴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最终促进了新兴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已先后与IBM(中国)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兴业银行、中山大学、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中国银行等知名企业和机构举办了六届“中国企业成长论坛”,柳传志、周伟焜、刘永行、王石、张宏伟、李书福、牛根生、王林祥、吴国迪、王文京、张育军、徐少春、茅理翔、周海江、赵长甲、王中军、曹慰德、艾丰、张维迎、项兵、周其仁、朱立南、李新春等100多位知名企业家与专家学者和1000余家新兴企业共同探讨企业成长之道。   

[后记]:对牛主编的采访,完成的只是一半(采访进行到一半,牛主编有事外出,还有一半的问题没有回答)。另一半的内容(包括其个人风采方面),由于牛主编实在太忙,一直抽不出空回答。我们只好期待后续补上。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牛文文 《中国企业家》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