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探索与争鸣》——提倡自由探索,鼓励学术争鸣

作者:蔡凛立

  20多年来长期地、执着地、不断加大力度地鼓励学术争鸣的学术期刊,在中国林林总总的期刊中,是不多见的。《探索与争鸣》就是这样的一份刊物。   《探索与争鸣》处在学术发展的前端,自觉地在重大现实问题中提炼出理论界感到有价值的学术话题,提出来并展开探索与争鸣。   反批评、反批判这扇门,我们一直是开着的。因为,期刊是公共平台,只要言之有据,我们没有理由违背“提倡自由探索”的办刊方针。                          ——《探索与争鸣》主编潘立明          《探索与争鸣》——提倡自由探索,鼓励学术争鸣                             ——《探索与争鸣》主编潘立明访谈录  

[《探索与争鸣》简介]:   《探索与争鸣》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理论评论刊物。创刊22年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双百方针”追求思想新、信息快、覆盖面广的办刊特点。   定位为:   1、本刊力避从概念到概念、从经典到经典的纯理性思辩,及时反映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的探讨以及最新成果。   2、本刊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充分发挥综合性理论刊物的优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创新。   3、本刊力求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高品位地探索和思考社会变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反思性和前瞻性的理论成果。   4、本刊不仅努力深入追踪理论界一些专家学者的新思想、新研究,而且也将更自觉地向思想敏锐、充满活力、功底扎实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开放。   历史沿革及改版状况:   1986年7月16日,《探索与争鸣》由内部刊物《社联通讯》改版而来,时为双月刊。   1993年6月4日,《探索与争鸣》获准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2003年1月1日,《探索与争鸣》由16开改为大16开。   2003年,本刊获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三个代表”的优秀论文三等奖;2003年,本刊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同时,本刊还被评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应该说,社会科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是我们广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显身手的舞台。过去与未来,我们全体编、职员工都将始终如一,为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努力。   时代在飞速发展,思想与理论的承继、发展、创新必须与时共进。只有把希望与理想融进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事业,才能获取丰收,铸就人生的辉煌。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创造。   

龙源期刊网:请您谈谈《探索与争鸣》1985年创刊以来,20多年所走过的道路。

  

潘立明:80年代中期,是一段思想相当活跃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深得人心,群情振奋的那种局面,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探索与争鸣》的主管、主办单位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上海社联),她有一份内部刊物——《社联通讯》。当时,《社联通讯》中有一个栏目:“探索与争鸣”,发表一些学术探讨与商榷的文章,深受上海学术界的欢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学术理论中寻找思想的资源,同时,社会的发展又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学术理论界作出回应,推动着学术理论的发展。于是,顺应思想解放的大潮,上海社联将这个栏目独立出来,创办《探索与争鸣》这样一份以学术的探索与争鸣为其使命的、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这可以看作是上海社联代表理论界作出的一种回应。   《探索与争鸣》20多年所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内页从48面扩展到80面,开本从正度16开拓展到大度16开,这只是表象,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对学术理论的需求。20多年来,在《探索与争鸣》工作过的4任主编、30多位编辑,为它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努力。然而,面对社会的需要、学术的发展,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更辛勤地工作。   

龙源期刊网:在社会科学这个广阔的领域里,《探索与争鸣》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潘立明: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学术的生产链中,学术理论期刊处于“成果发布”这样一个环节,这大概没有争议,处于末端,都一样。但我们最近在思考,3000多份学术理论期刊有什么区别?从学术发展链去看,可能就有不同了。是不是可以将学术的发展看成是“问题的提出、不同观点的切磋和思想的碰撞、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再切磋再碰撞直至产生成果”这样一根链条?如果是,那么,《探索与争鸣》无疑应当处在它的前端,这可能就是我们应当扮演的角色。这就是说,我们要自觉地在重大现实问题中提炼出理论界感到有价值的学术话题,提出来并展开探索与争鸣。这个工作,通常是学术研究机构在做,也有媒体在做,包括网络媒体。但是,学术理论期刊重视的不多,一般重视的是“成果”。   《探索与争鸣》一直以来,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研讨会,不过多数是“成果交流型”的;学术研究机构、学术理论期刊也都在做。从上面讨论的“角色”出发来思考,去年以来我们正在探索举办一些“提出问题型”的学术研讨会。比如,我们经常举办的“青年学子沙龙”就讨论过“权力与认同”这样的话题。又如,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委去年12月和我们联合举办了“文化资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及意义”的学术研讨会。是不是能算做“提出问题型”的学术研讨会,还不好说。学术生产链的末端和学术发展链的前端,要在同一份期刊中体现出来,有没有冲突?我们力求在《探索与争鸣》中,将其融为一体。   

龙源期刊网:透过探索与争鸣,《探索与争鸣》想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

  

潘立明:我们想展现给读者的,是学术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龙源期刊网:《探索与争鸣》的定位和特色分别是什么?

  

潘立明:我们的刊名,非常鲜明地表达了它的定位和特色。这一定位和特色,20年来没有变化,始终坚持着。   2005年,20周年刊庆时,我们认真回顾了所走过的历程,更准确地提炼出它的办刊方针,这就是“坚持正确方向,提倡自由探索,鼓励学术争鸣,推进理论创新”。自由探索和学术争鸣,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指引;也必须有非常明确的价值追求,就是理论创新。这样,定位就比较完整了。   对它的特色,我们也作了新的归纳。原来,我们有“对社会热点的理论评析”的提法,现在的提法是“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涵义没有变,但要求的境界更高了。在学术争鸣之前,加上了“有新意、高质量”的定语,这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题中应有之意。《探索与争鸣》一贯强调文章的思想性,现在我们又加上了“在深厚学术功底上的”这样一个限制词,进一步突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的定位和论文发表的学术规范。   

龙源期刊网:比较于同类期刊,《探索与争鸣》的优势在哪里?所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潘立明:优势指什么?如何比较?很难回答。每份期刊,都在追求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好比较,也很难谈优势。一定要说,还是探索与争鸣。一度有读者批评我们:只见探索,少见争鸣。这和我们坚持办刊方针的决心有关,但也和一段时期的学术风气有关。这不是搪塞。所以,我有在前面说的“《探索与争鸣》20多年所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的判断。   凭心而论,20多年来长期地、执着地、不断加大力度地鼓励学术争鸣的学术期刊,在中国林林总总的期刊中,是不多见的。学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观点的切磋、思想的碰撞,《探索与争鸣》的编辑团队具有这样的自意识,这是我们的文化,也是我们的传统。   《探索与争鸣》把积极反映时代主旋律、努力追踪改革新潮流、提倡大胆探索、贡献真知灼见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龙源期刊网:请您介绍一下《探索与争鸣》作者群体的情况。

  

潘立明:《探索与争鸣》作者群的主体,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中研究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有学界泰斗、大师级的,也有在学界初露头角的。我们自诩“不拘一格”,唯优为用。为青年学子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是我国出版界前辈一贯提倡的优良传统。我们立志继承这个传统。去年第11期扩版试刊起,专门辟出“学子平台”栏目,展现青年学子的风采。   

龙源期刊网:《探索与争鸣》各种声音并存,以批判见长,难免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导致官司上身,对此《探索与争鸣》是如何看待的?

  

潘立明:学术批评、学术批判,依据的是科学的理论,以事实为根据,应当不会引起不满,不同的意见可以反批评、反批判嘛。反批评、反批判这扇门,我们一直是开着的,因为,期刊是公共平台,只要言之有据,我们没有理由违背“提倡自由探索”的办刊方针。   关于太平天国评价的讨论,观点截然不同的主辩双方在《探索与争鸣》上都出场了,并没有听说有谁不满。我个人的看法,学术是多样的,这才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说法。   

龙源期刊网:《探索与争鸣》发表了多篇专门讨论有关学术规范化问题的论文,这在学术界引起了怎样的反响?

  

潘立明:作为学术理论期刊,我们不可能不注意到学术泡沫化的问题;确实也发表过一些专门讨论有关学术规范化问题的论文。反对抄袭、剽窃等学术不规范的现象,我们的立场很鲜明。   参与学术规范化问题讨论的报刊很多,各自都有不同的反响。   

龙源期刊网:学术刊物一般给人枯燥的感觉,怎样才能提高学术刊物的可读性?学术刊物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

  

潘立明:“提高学术刊物的可读性”,做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好比交响音乐会与流行歌曲演唱会,观众一般是不同的。学术期刊不可能会有时尚杂志一般的发行量,不可能老少皆宜。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学术期刊。   

龙源期刊网:您是怎样看待期刊数字化的发展的?

  

潘立明:我认为,数字化对纸质媒体会有一定影响,比如发行量。但对不同的媒体,或许影响也不同。就《探索与争鸣》来说,我们给几大期刊网都提供了全文数字版,从目前的情况看,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发行量。

[编后语]:   潘主编工作非常繁忙,近一年才给记者发回笔答稿。这篇访谈,对于记者而言,是缺憾的,因为所提出的问题,被回答的还少于一半。于是,请潘主编再补充答一些。他答应了,但因工作繁忙,一直拖延着。   在最近的联系中,潘主编告诉记者,他要退下来了,不便再对访谈做补充。   记者尊重他的决定。如实刊发这篇访谈,对这位老主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编辑的工作岗位,表示记者及本网的敬意;也让《探索与争鸣》的忠实读者,从中可以对自己喜爱的这本刊物有一些了解。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潘立明 《探索与争鸣》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