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航天员》——见证飞天梦的实现

作者:蔡凛立

  《航天员》是展示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窗口、世界航天员与社会公众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承担着向公众普及载人航天知识,传播载人航天精神的社会责任。  我是载人航天的坚定支持者。国家建设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如果等到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解决了,再去搞载人航天,就会失去难得的机遇。  作为“神五”、“神六”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我无比地激动、兴奋和自豪。能让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与民族振兴、祖国强盛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一生的荣耀和最高兴的事情。                          ——《航天员》主编陈善广            《航天员》——见证飞天梦的实现                             ——《航天员》主编陈善广访谈录
 

【关于《航天员》】

  《航天员》杂志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是我国唯一公开出版发行,以载人航天为核心内容的高档次、全新版的权威科普期刊。   以“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搭建世界航天员交流平台”为宗旨,全面展现以航天员为核心的中国航天人的风采。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度挖掘的独家报道,极具震撼性、启迪性、可读性和感染力,是弘扬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的最佳教材。通过“权威机构+市场运作”的模式,整合杂志的优势资源得到长足的发展。2006年推出的“首届航天员体验营”更是中国史无前例的成功。  面向广大航天科普知识爱好者,培养广大读者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向全球公开发行,现已铺向全国90多个大中城市近万个网点。同时每期向相关的党政军领导(首长)、国家机关各相关部委、航天相关行业单位等赠阅。

【关于陈善广】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并任《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航天员》杂志主编,中国空间学会副理事长,空间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负责主持和参加了十几项国家和国防重点科研项目课题,并获得十多项科技成果奖。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50多篇。1995年当选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4年获载人航天员工程突出贡献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06年获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会带动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龙源期刊网:如何定义“载人航天”?载人航天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陈善广:简单地说,载人航天就是有航天员直接参与的航天活动。与不载人的航天活动相比,其系统更加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  中国的载人航天精神有很丰富的内涵,它是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对这种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龙源期刊网:有人把航天飞机比喻成载人的巨型炸弹。在世界航天史上,就发生过多例因航天飞机失事导致宇航员身亡的事件。中国载人航天如何确保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及身体不受到各种伤害?

  

陈善广: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是开展载人航天活动首要考虑的问题,中国航天员中心也是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工作效率为目标开展各项工作的。但是,载人航天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任何国家都不能完全排除风险,达到100%的安全。  中国载人航天采用飞船设计,历史数据表明,飞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优于航天飞机,这也是美国决定于2010年将所有航天飞机退役的原因之一。  在飞船和火箭的设计方面,大量应用成熟技术、重要系统活部件采用冗余设计、更高的可靠性要求,这些措施使载人航天器有较高的可靠性。此外,飞船上设计安装了逃逸塔,发射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逃逸塔可以将飞船像“拔萝卜”一样带到安全地带。如果在轨出现问题,飞船可以应急返回。从发射前一直到返回,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都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方法。应当说,中国的飞船还是非常安全的。  

龙源期刊网:载人航天的回收是一大难题。有这样的说法:俄、美、中能实现载人航天,是因为这三国领土很大,例如中国神五、神六就是在内蒙古没有人烟的地方回收的。而其他一些国家,如欧洲诸国和日本,之所以没能实现载人航天,领土小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是这样的吗?

  

陈善广:领土大小会对飞船回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国土大小并不是影响载人航天的决定因素。航天飞机是实现载人航天的方式之一,航天飞机返回时可以像飞机一样着陆,能进行几千公里的机动,对国土面积没有特别的要求。而美国早期的飞船如水星号、双子星号和阿波罗号飞船都是在海上进行回收的。  

龙源期刊网: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射成功,我们不由展望这样的未来:人类乘飞船到太空去,就如我们外出旅行坐汽车、火车或飞机一样。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这样的未来能否让人期待?

  

陈善广:现在太空游还是富人的游戏,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一周的旅游需花费1500万美元,这绝不是普通人所能够承受的。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普通人也一定能够到太空去旅游,乘坐太空飞船也许就像乘坐飞机一样普通。现在,国外的几家太空游公司已经在开发针对普通人的太空游项目,按照计划,2009年首位亚轨道游的乘客就可以出发了,价格已经下降到了数十万美元左右。  

龙源期刊网:许多人有这样的想法:载人航天好像和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那么多的钱,拿来资助贫困学生不好吗?用来改变农村落后的卫生条件不好吗?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载人航天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或者说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陈善广:社会上对搞载人航天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理由和您提到的也差不多。我是载人航天的坚定支持者。国家建设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如果等到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解决了,再去搞载人航天,就会失去难得的机遇。  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会带动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技术转化成民用技术后,会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微波炉和尿不湿,都是从航天技术转化而来的。经测算,美国实施阿波罗计划每投资1美元就会产生7美元的回报,投资回报率相当高。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非常正确的。因此,党中央果断决策在1992年启动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  

龙源期刊网:“神五”的发射成功,让中国继俄、美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这是否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航天的前三名,成为航天大国了?

  

陈善广:“神五”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能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在技术上同航天大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只有认识差距,我们才会奋起直追。  

龙源期刊网:中国2003年10月15日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比俄、美两国晚了40多年。在载人航天方面,今天的中国和俄、美两国的差距还有多大?

  

陈善广:虽然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比俄、美晚了近40年,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落后俄、美40年。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是在充分借鉴前人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少走了很多弯路,一开始就站在了很高的起点上。  中国的神舟飞船在性能上与俄罗斯目前使用的联盟-TMA飞船基本相当。美国在阿波罗任务后,放弃了飞船,转而研究航天飞机。载人航天实践证明,美国的航天飞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重复使用和降低费用。相反,因为技术过于复杂,安全性方面远远不如飞船可靠。因此,美国已决定于2010年前将所有航天飞机退役,并已经着手研制下一代载人航天器。  

龙源期刊网:中国2003年实现载人航天后,印度空间研究机构主席马德哈万·奈尔对媒体说,印度计划2014年发射载人航天器,2020年实现宇航员登月,比中国早四年。印度媒体称,“只有这样才能抗衡中国在亚洲日益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对此,您如何看?中印两国存在着航天竞争吗?

  

陈善广:中国已经公布了航天计划白皮书,明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发展规划。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目的是和平利用外空,中国实施载人航天的时间表完全是根据自身需要做出的,没有与其它国家展开竞争的意图。  

龙源期刊网:“从载人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已实现了“载人飞船”和“空间实验室”这两步。“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这一步预计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陈善广:根据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实现载人航天技术突破后,将逐步实施以“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和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为主要目标的第二步发展战略。  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的神七任务就是要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则属于第三步发展战略。  

龙源期刊网:大多人对航天知识的了解都少得可怜,航天知识在我国没有得到普及。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有人建议,在大学里增加一门“航天学”的科目。您认为这是否可行?

  

陈善广:普及航天知识,不仅是针对大学生群体,还要面向中学生和普通社会大众。普及航天知识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采用单一的方法,效果不会太理想。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展览,都是普及航天知识的平台。自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实施后,航天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明显加大,普通社会大众对航天有了基本了解。  我是一名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一名航天科普知识的热心传播者。站在这个角度,我当然赞成在大学增设与航天有关的科目,因为这样,它一定会促进航天知识在大学生中的普及。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为重要的编辑理念之一

  

龙源期刊网:发行不景气,发行量只在数千册,这是当前期刊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状况。而《航天员》一面世首期印数达十万册。《航天员》开门红的原因何在?

  

陈善广: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媒体异军突起,媒介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期刊、报纸等纸质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发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是,正如收音机出现后报纸没有消亡,电视出现后广播没有消亡一样,期刊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深刻了解自身刊物的优势,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期刊就能够生存和发展。  《航天员》杂志能取得开门红,一方面是因为公众对中国载人航天高度关注,对载人航天知识有很大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航天员》杂志进行了精心策划,充分依托主办单位中国航天员中心的优势资源,突出报道内容的权威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龙源期刊网:《航天员》创刊时,航天英雄杨利伟、英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都出席了创刊发布会,中央及地方27家媒体出席并报道《航天员》这次发布会,新华社向全球发通稿。《航天员》一创刊,就采取了比较高调的姿态,是否源于自身底气十足,志在必得?

  

陈善广:出席创刊发布会的不仅有航天英雄杨利伟,英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还有神六梯队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和吴杰。这也是神六任务后,航天员首次在媒体上的公开亮相。  中国航天员中心高度重视《航天员》杂志的创办,她不仅是展示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窗口、世界航天员与社会公众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承担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向公众普及载人航天知识,传播载人航天精神。  在主办单位的全力支持下,《航天员》杂志一定能飞得更高、更精彩。  

龙源期刊网:《航天员》诞生于“神六”返回不久。“神六”的成功,是否为催生《航天员》的主要因素之一?

  

陈善广:创办《航天员》杂志的想法由来已久,中心于1988年创办了《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这是一本学术技术类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专业科研人员。我们一直希望创办一本针对一般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普类刊物。但是,在期刊规模压缩调整的社会大背景下,申请刊号、创办新刊物十分困难,一直未能如愿。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10月,中国圆满完成了神五载人航天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载人航天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公众渴求了解权威的载人航天知识,这为刊物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中国航天员中心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积极策划,终于在2005年8月取得创刊批文。正式创刊发布活动在神六任务圆满成功后举办,主要是希望借助任务的成功,使刊物一亮相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使刊物有一个高的起点,良好的开端。  

龙源期刊网:报道载人航天领域的相关重大事件,为《航天员》的核心内容。对这一领域的涉足,《航天员》是否是第一家?

  

陈善广:应当说,有很多科普刊物对载人航天也十分关注,纷纷设立栏目进行相关报道。但《航天员》杂志是全球唯一一本以“航天员”为刊名的科普刊物。准确地说,她是中国第一家以航天员及其相关技术知识等载人航天科普为核心内容的杂志。  

龙源期刊网: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有“中国航天英雄成长的摇篮”之誉。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航天员》的资源可谓得天独厚。《航天员》是否因此在同类杂志中占据优势?

  

陈善广:毫无疑问,一个刊物背后的资源最能体现办刊的实力。在这个方面,《航天员》杂志比同类期刊具有更多的优势。  《航天员》杂志由中国航天员中心主办,而杂志编委会的组成则包括了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所有承担单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航天英雄杨利伟担任荣誉主编,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以及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多位“大腕级人物”担任编委。  有了这些重量级编委的支持,《航天员》杂志比同类杂志更能获取独家信息,报道的内容更加准确和权威。  

龙源期刊网:“杂志的整体风格很有意思,感觉真的是给中国老百姓看的杂志,比如创刊号封面的标志语就叫‘中国人,仰天笑’,里面还有一些爆炸性专栏像‘绝活’,教你亲手制作小科学产品,特别牛!内容都很容易读懂,不是那种专科性的学者读物,但是内容又特别的丰富和眼前一亮”。这是一位读者关于《航天员》的评价。“风格别致”、“通俗易懂”、“绝活栏目”、“丰富和让人眼睛一亮的内容”这些都为《航天员》的编辑思想吧?

  

陈善广:我们在策划《航天员》杂志的栏目时,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栏目的设计尽可能贴近读者、符合读者的口味。为此,我们特别从读者中选出了一支评刊员队伍,每期杂志出版后,都请他们进行评刊,评出他们最喜欢的文章和最不喜欢的文章。编辑人员据此对出版的期刊进行总结,调整未来的选题方向和编辑思路,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在保证刊登内容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创新文章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使读者愿意看。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编辑理念,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是我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龙源期刊网:航天科幻为《航天员》的内容之一。《航天员》在网上发布了对这一块内容的征稿。这部分内容的来稿是否多?稿件质量是否上乘?

  

陈善广:航天科幻是科学与文学的结合。航天科幻虽然是文学作品,想像的内容较多,但是科幻作品也是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的。科幻作品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过去历史上许多著名科幻作品中的场景都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进行科幻征稿也是为了激发读者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掘优秀作品。  此次活动投稿量很大,无论水平如何,我们都能够看到,作者是用心去写的。有的稿件还是相当不错,我们也刊登了部分优秀稿件。  

龙源期刊网:《航天员》与《中国国家天文》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开展了一些合作。合作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有什么意义?

  

陈善广:两本刊物办刊理念相近,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航天员》杂志以载人航天为核心报道内容,强调科普文章的人文思想,突出可读性;《中国国家天文》以天文为核心报道内容,提出了天文与人文的结合。《航天员》杂志由中国航天员中心主办,《中国国家天文》由中国国家天文台主办,双方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背景资源,因此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是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战略举措。  双方可以合作的空间很大,已经探索开展了一些合作。例如,发射嫦娥探月卫星时,双方联合采访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举办第三届航天员体验营时,《航天员》杂志为主办单位,《中国国家天文》杂志为协办单位,小营员们不仅可以体验航天员的训练生活,还能够到探月运控大厅、天文观测站进行参观,使体验营的内容更加丰富,极大地提升了航天员体验营的品牌价值。  

龙源期刊网:《航天员》举办的“航天员体验营”活动引起了央视、湖南卫视等多家主流媒体专场报道。这项活动引起多家媒体关注的吸引力在哪里?

  

陈善广:目前,航天员体验营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正如您所说的那样,每次体验营都引起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甚至还上了新闻联播。  体验营的活动内容非常有吸引力。开营仪式上,中国航天员中心的领导和航天员都会出席,小营员们会在航天员教练员的指导下,体验部分航天员的训练项目,穿脱航天服、品尝航天食品、体验血液重新分布训练、参加心理训练等,这些体验项目是难能一见的。受资源条件限制,我们每年只能举办1~2次体验营,每次只能接纳营员30人左右。因此,营员要经过严格选拔才能参加,他们不仅要求品学兼优,还要身体健康,无任何传染性疾病。  我们举办航天员体验营的主要目的是向广大青少年普及载人航天科普知识,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使孩子们热爱科学、吃苦耐劳。体验营的口号是“太空梦想,勇敢成长”。因此,航天员体验营完全是公益性质,营员的服装、吃住等所有费用都由杂志社承担。  关于航天员体验营今后的长远发展,我们也在参照国外航天大国的经验,同时也在与国内的大型品牌策划公司沟通,力求将航天员体验营打造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公益品牌活动。  

龙源期刊网:2008年即将迎来“神七”的飞天,这将是全国一大盛事。而报导这一盛事将是《航天员》的重头戏。《航天员》目前已开始紧锣密鼓地在做筹备工作了是吧?

  

陈善广:《航天员》杂志以载人航天为核心报道内容,神七任务肯定是我们的报道重点。具体有什么样的策划还暂时保密,相信你到时一定能看到满意的内容。  

为国防和祖国航天事业做贡献的理想追求是我最好的选择和一直以来的信念

  

龙源期刊网:“神六”航天员的选拔,您提出借助数学模式。在航天员选拔中采取这一模式,是不是您的首创?想到这一点,是否与您是数学专业出身有关?

  

陈善广:航天员选拔是一个多指标、多目标、多层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由单项到综合评定的复杂决策过程,不仅要重视专家经验以及在长期训练过程中对航天员所做的观察和客观记录,还要重视采用数学模型的评价方法。  所以,在“神六”航天员选拔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型机制和方法,如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不同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综合,集中专家群体智慧、保证考核严肃、公正、科学。  

龙源期刊网:“神五”、“神六”发射成功后您当时的心情,您现在一定还记忆犹新吧?这是否为您迄今的人生最让您高兴的事?

  

陈善广:“神五”、“神六”飞行任务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作为“神五”、“神六”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我无比地激动、兴奋和自豪。能让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与民族振兴、祖国强盛紧密联系在一起,无疑这是我一生的荣耀和最高兴的事情。  

龙源期刊网:您在航天事业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功。尤其是“神五”、“神六”的发射成功,给您带来很大的荣誉。而您目前才四十多岁。除了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外,您是否还感到有命运眷顾的成份在内?

  

陈善广: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几十万航天大军为此拼搏奋斗,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兵,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应该说,我是幸运儿,能参加到这支征战太空的劲旅中来,的确有命运眷顾的成分。但为国防和祖国航天事业做贡献的理想追求是我最好的选择和一直以来的信念。我想,你只有选择了事业,事业才有可能选择你。  

龙源期刊网:2003年10月16号,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空前激起了全中国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热情和关注。中国航天事业要取得长远的发展,于社会和国人,您都有哪些想说的话?

  

陈善广:我想,中国的航天事业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不仅是全体航天人奋斗拼搏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  中国载人航天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世界,后续任务的挑战更加艰巨。作为航天人,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一切从零开始,永不懈怠,永不停歇,再立新功,再创辉煌,不辜负党、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和期望!

【编后语】

  本访谈得到了《航天员》编辑部主任肖志军老师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陈善广 《航天员》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并任《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航天员》杂志主编,中国空间学会副理事长,空间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负责主持和参加了十几项国家和国防重点科研项目课题,并获得十多项科技成果奖。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50多篇。1995年当选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4年获载人航天员工程突出贡献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