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拥有《世界文化》,享有世界文明

作者:蔡凛立

  尽管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始终坚持把《世界文化》办成高雅的期刊。区别于时尚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为《世界文化》的理念和特色。向国人介绍世界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方面,为《世界文化》区别于国内同类期刊的显著标志之一。  中国的知识分子优点很多,但偶尔也显出“劣”性,如:自命不凡、虚张声势、追风赶浪、装神扮鬼、买弄自己、甚至包着大旗吓唬别人等等。其实,儒家衣冠并不能代表儒家文化,劳民伤财,乱哄哄地祭这祭那,倒不如省下几两银子多办几所“义学”更为实际。  我认为,“幸福”就是目标得以实现、愿望得以满足,之后所体尝到的一种精神快感。在今天,拥有众多的知音和风雨同舟的朋友是我最感到幸福的。                        ——《世界文化》副主编于恪歆            拥有《世界文化》,享有世界文明                           ——《世界文化》副主编于恪歆访谈录
    

[关于《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原名《文化译丛》,以编译为主,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文化月刊。  《世界文化》的办刊宗旨是“关注世界文化现象、采撷人类文明成果、介绍异国风土人情、传递现代生活信息”,并把“开阔读者文化视野、陶冶读者文化情趣、提升读者文化品位、增强读者文化素质”当成自己神圣的使命。  《世界文化》的主要读者为: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各界朋友,包括教育、文化、社科、外经、外贸、外事、外企、旅游、留学等多种行业。是科学、准确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在国内外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和较高文化层次的作者队伍。

[关于于恪歆]

  《世界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主持工作)兼天津外语音像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  1968年  赴黑龙江建设兵团;  1972年  选调回津,天津教师进修学院进修;  1973年  天津市团结道中学任教;  1978年  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2年  分配天津团市委,与《天津日报》社联合筹备《天津青年报》复刊工作;  1982年  《天津青年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社长、常务副总编(主持报社工作);  1993年  《中国引进报》社天津记者站站长;  2000年  《世界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  2006年至今  《世界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兼天津外语音像出版社总编辑。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高雅的文化一定会成为文化市场的主流文化

  

龙源期刊网:“文化”的定义非常广泛,《世界文化》对于“文化”是如何定义的?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宗旨之一,对于“优秀文化”,《世界文化》又是如何定义的?

  

于恪歆:我觉得这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上说,人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论高深的定义,还是通俗的定义,很难用对错来判断。  《世界文化》认为:“文化”,是带有浓郁情感色彩和被物质化了的精神财富,它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和强烈的渗透性,对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足以构成影响的巨大力量。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族群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它的多元化和渗透性,决定了全球文化价值走向碰撞与融合的总体趋势,并将促进人类文明的创新与发展。《世界文化》就是要顺应文化的本质特征,采取积极态度,在宣传“优秀文化”方面下大力气、做大文章。  作为优秀文化,我们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因素:A.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B.代表先进阶级的先进思想;C.对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伦理道德、心理心态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D.启迪智慧、传承文明,促进人与人、国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统一与和谐。反之,不能称其为“优秀文化”。  

龙源期刊网:文化有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等等之分。《世界文化》里所介绍的“文化”属于哪一种?文化还衍生出“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文化市场”这三个词。对于这三大块,《世界文化》是否涉及?

  

于恪歆:我们所介绍的属于高雅文化,也就是说,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和文化层次的读者必然能够从《世界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世界文化》自身就是一个文化品牌,我们的任务是全力把它经营好、打造好,现在做着,并继续为之努力。  文化产业相对文化事业,是体制的转型,《世界文化》也不能排除在外,但我们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决定了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讲经济效益,但决不能把赚钱放置首位,视作唯一。  文化市场是需要精心培育的,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文化市场的成熟,依赖于读者队伍的成熟。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高雅的文化一定会成为文化市场的主流文化。  

龙源期刊网:有人说,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虚伪。这样的说法是否过于偏激了?您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边缘文化、流氓文化也是文化人常提到的一词。对此,您又是如何看待?

  

于恪歆:我认为,这样评价主流文化不是偏激,而是错误。主流文化应当是社会的主体文化,它是社会普遍认可,并被推崇的文化。它既代表和折射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方面,又对社会生活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在这场灾难面前,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什么?动员全党、全军、全体国民挺起腰,抗震救灾。报纸、期刊连篇刊登,电视、电台、网络24小时滚动播出,诗歌、散文、短剧接踵而上,万众一心、全国上下,共同奏响了一曲令世界都感到震撼的英雄交响乐。在这里,主流文化弘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心、真爱、真情,凸现出文化所特有的巨大精神力量。把主流文化看成是虚伪,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否定。  至于边缘文化,我认为它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变种;而流氓文化属垃圾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中的一小股浊流,当应遭到世人唾弃。  

龙源期刊网:“有一阵媒体到处张扬‘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什么时候落到了只有为经济跑跑龙套、放放鞭炮的地步?”对于文化,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对于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您的观点是什么?

  

于恪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在特定背景和特定条件下所提出来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一般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文化属上层建筑。文化可以反映并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可以促进并带动文化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文化相对经济的发展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自省、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自己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作用。  

龙源期刊网: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势头近年越来越激烈。照这样下去,是否会让人担忧有一天中国文化被西方文化同化?

  

于恪歆: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是正常的,毋需担忧。窗子打开,空气流动,你自己也被融入了大自然中,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多元的、平和的、包容的心态来正视这一切。我中有他、他中有我,这是经济全球化,引发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化似乎显得有些薄弱和无力,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仅仅凭借着几千来的国粹和传统来和西方抗争。我们要想实现与西方文化平等地“对话”,必须在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现代元素,让中国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们常说“教育立国”,现在又有人提出了“文化立国”,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关键是怎样的文化才能立国,这是当前摆在中国学者面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近两年的对外交流中,中国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这个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并影响着世界。2008年奥运会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契机,我们目前倡导并着力实施的“奥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后,主动向西方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举措。这个展示将向世界表明: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灿烂的现代文化,在中国是如何有机地、巧妙地融为一体的。  担忧中国文化被西方文化同化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龙源期刊网:综合文化类期刊曾一度在期刊市场走俏,随着文摘类期刊、财经类期刊、时尚类期刊这三股期刊热潮的到来,这类期刊在期刊市场上已失去了往日的宠爱。您认为,它是否还有再次走俏期刊市场的那一天?

  

于恪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呈现带有一定规律的曲线图,期刊市场的发展依然如此。多元化、多层次的读者对期刊的钟爱与需求也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不同类别的期刊拥有不同文化的读者,这是常识。当某种文化的读者成为市场的主体时,与之相吻合的期刊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卖点。  作为发展中的中国,读者队伍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不能称其为“成熟”。因为大多读者由于受经济和教育程度的制约,对阅读有着不同的需求,或排遣时间、或追赶时尚、或了解信息、或增长见识、或获取知识等等。随着人们学习欲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高雅文化终将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开阔读者文化视野、陶冶读者文化情趣、提升读者文化品位、提高读者文化素质

  

龙源期刊网:“《世界文化》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杂志。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化背景,我常常摘抄下来,以增进我对于语言的感知能力,且使我逐渐形成一种广泛的语言文化意识”,这是《世界文化》一位读者的读后感。“可读性”是否为《世界文化》重点所强调的?“提升读者语言文化意识”是否为《世界文化》的使命之一?

  

于恪歆:“可读性”是任何一本杂志都必须强调的,即使是很专业的杂志,面向自己行业的读者,也必须重视这一点。作为《世界文化》,面向国内外广大受众,当然更应该体现其“可读性。如:语言的组织、文字的运用、内容的选择等等,都要与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相吻合。这是办好杂志的前提。  至于“提升读者语言文化意识”,我认为还够不上是“使命之一”。《世界文化》的使命是“开阔读者文化视野、陶冶读者文化情趣、提升读者文化品位、提高读者文化素质”。  

龙源期刊网:一本期刊最重要的莫过于对自身的定位。有着28年历史的《世界文化》如何定位自己?又是如何评介自己?

  

于恪歆:《世界文化》原名为《文化译丛》,从名称上就不难看出其基本属于外报外刊文摘编译。但这种文摘限定于“文化”领域,而文化又具有强烈的外延性、拓展性和包容性。因此,我们将《世界文化》定位为:关注世界文化现象、采撷人类文明成果、介绍异国风土人情、传播现代生活信息。  对于这个定位,我们认为是比较准确的。它在以编译为主的同类刊物中,突破了文学、艺术、人物、建筑、地理、饮食、时尚等单一色彩,凸现了大文化所拥有的特征:璀璨斑斓和缤纷绚丽。  

龙源期刊网:“拥有世界文化,享有世界文明”为《世界文化》的口号之一。“文化”和“文明”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世界文化》如何对待两者的关系?

  

于恪歆: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文化的人,是愚昧的人;而愚昧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懂得和享有文明的。人类从蛮荒时代过渡到文明社会,首先应该归功于工具的发明与文字的使用与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基石,“文明”是大厦。只有拥有文化,才有可能理解文明、接受文明、融入文明,并进而创新与发展文明。  《世界文化》就是要力求通过大文化的传播,实现读者从文化到文明的过渡。  

龙源期刊网:有这样的一句话:“科技改变生活,文化影响世界”。文化影响世界的力度有多大?《世界文化》是否也旨在给世界一些影响?

  

于恪歆: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度是无法衡量的,因它与历史基本同步发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着。文化内在的张力与矛盾存在于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语种、不同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全球化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作为《世界文化》,在帮助国民全面、准确、科学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走向世界同时,当然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文明世界作出努力。  

龙源期刊网:文化期刊对于品位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世界文化》对品位是如何理解的?想把自己打造成一本什么样的期刊?

  

于恪歆:品位对于期刊来说,是灵魂、是核心,是生命线、是价值观。没有品位的期刊,是颓废的、是没落的、污浊的、没有价值与生命的。社会主义期刊的品位应该体现在:1.正确表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2.代表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3.拥有对新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现代元素;4.积极、乐观,反映时代风貌,给人以希望、自信、智慧,激励人们不断进取。  《世界文化》多年来,始终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具有上述品位的期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媚俗献宠、不低级下作、不随波逐流、不追赶潮头、不为金钱出卖灵魂、不为发行舍弃原则,而是坚持高风亮节,高雅不失平实、庄重不失温馨,力求在良莠不齐的期刊市场中为自己、为读者辟出一片清净的天空。  

龙源期刊网:《世界文化》在2005年实现了由双月刊向单月刊的平稳过渡。对于未来的规划,有没有把“半月刊”放上议程?

  

于恪歆:实现《世界文化》半月刊是我们的目标,不但是半月,而且还应该是四色印刷。这是我们发展的趋势,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这是内容、形式与时空的完美统一。由于受编制、经费二因素制约,目前设想与规划尚不能实现。  几年来,曾有多家企业想融资为《世界文化》包装,也有一些单位想付巨资换取阶段的出版权,但由于“道不同”,都被我们婉言拒绝。  缩短周期、精美印刷,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我们决不言弃,并将为之不懈努力。  

在高雅和发行面前,我们首选的当是前者

  

龙源期刊网:近期《世界文化》的栏目名,都为两个字。栏目名的简约,是不是刻意为之?《世界文化》对栏目的编辑思想是什么?

  

于恪歆:《世界文化》的栏目均为两个字,确实属编辑用心所致。其目的:一目了然、简约精练。既要体现准确性,又要体现包容性;既要考虑内含,又要考虑外延。  

龙源期刊网:“关注”栏目里所关注的是什么?“人物”栏目中介绍的是哪方面的人物?

  

于恪歆:“关注”栏目所关注的是:1.文化现象;2.文学流派;3.哲学思潮;4.重要作品剖析;5.时代名著新解等等。  “人物”栏目所介绍的人物是: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区域性文学奖获得者;3.当代个性突出作家;4.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5.各文化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等等。  

龙源期刊网:除了上述栏目外,《世界文化》还设置了“赏析”、“品味”、“艺术”、“纪实”、“他乡”、“采风”、“百科”等栏目,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栏目。

  

于恪歆:“赏析”:通过一画一析方式,帮助读者了解世界名画产生的背景、风格、流派,提高对世界名画的鉴赏能力。  “品味”:A.一部一析方式,帮助读者了解文学作品创造的背景、风格、流派;B.国外微型文学作品精选编译;C.中外微型诗文双语对译。  “艺术”:介绍影视、戏剧、美术、彩绘、音乐、建筑、工艺等风格流派和代表作品。  “纪实”:与文化相关联的历史事件、逸闻趣事等。  “他乡”:亲临国外所见所闻,并由此引发的感受、思考。  “采风”:异国风情、习俗、节庆、教育、饮食、信仰、传说、旅游等等。  “百科”:科普、常识、新技术、新发现等等。  

龙源期刊网:《世界文化》大量介绍世界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同时向世界传播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在这两方面有没有一个侧重点?所介绍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于恪歆:因为我们是以编译为主的期刊,稿件原文70%源自国外媒体,少量自写稿件虽不属编译,但内容大多也是涉及国外事件、人物等等,所以《世界文化》把宣传重点放在向国人介绍世界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方面,这是我们区别于国内同类期刊的显著标志之一。  《世界文化》向国人介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如前所述,包含着社会生活横向和纵向的方方面面。只要是从文化的视角去剖析、去表现,均是本刊所要推介的内容。  

龙源期刊网:《世界文化》不像一些杂志,对发行量遮遮掩掩,而且是把自己的发行量公布于众。对于自身的发行量,《世界文化》是什么态度?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下,会重点放在扩大发行量上吗?

  

于恪歆:《世界文化》从不以发行量大小,或喜或悲。发行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它不是衡量所以期刊的唯一尺度。不同属性、不同宗旨的期刊对自身的价值观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界定。  尽管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始终坚持把《世界文化》办成高雅的期刊。区别于时尚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为《世界文化》的理念和特色。  我们的期刊虽然发行量不大,但我们拥有一大批忠实而稳定的读者、拥有一大批成熟而睿智的作者。能够为这些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欣赏水平的读者与作者服务,并成为他们的朋友,是《世界文化》的骄傲与自豪。为此,在高雅和发行面前,我们首选的当是前者。  

龙源期刊网:《世界文化》开辟有广告专栏。对于广告这一块,有什么想法?会不会做大?

  

于恪歆:我们有广告许可证,也欢迎社会各界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和推介自己。但我们从未自己主动去承揽过商业广告。因为我们没有想通过办刊,实现个人发财致富的念向;也没有想通过办刊为个人扬名立万的欲望。为此,我们不会因广告而煞费苦心,更不会为广告而割舍版面。  一年来,我们虽也刊过有数广告,但都是图书信息,无偿提供。相对某些期刊而言,我们不富裕,但很充实;我们有困难,但很自信。  

龙源期刊网:作为一本文化期刊,《世界文化》有没有举办或参与一些文化活动?是否有以活动促进刊物品牌的计划?

  

于恪歆:作为在推动和繁荣文化事业中担当重要角色的期刊,《世界文化》一直把参与或举办文化活动视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曾先后与天津比较文学学会联合举办过“海峡两岸文学论坛”和“国际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讨会”等大型学术活动,并为之出版了增刊。  活动通过刊物找到了平台;刊物通过活动拓展了影响。这是一件双赢的好形式。我们当然今后还将努力寻找机会、创造条件,联合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或举办与自己办刊宗旨相关联的文化活动。  

步入出版业,对我来说好象是顺水推舟,过渡的异常自然

  

龙源期刊网:您曾经非常痴迷于少数民族研究。能否解释一下您这一份痴迷?日后没有从事于关于这方面的工作,您是否会觉得有一些遗憾?

  

于恪歆:不能提研究,只能说是兴趣。早在小学和初中时期,我就喜欢上了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小说和电影。我觉得他们的生活淳朴、浪漫,感情纯真、热烈,性格豪爽奔放,而人物可亲可爱,有一种难于言表的神秘与魅力。如果不是文革十年浩劫,也许我真的走上了少数民族研究的道路。  尽管我没有这个机会了,但对少数民族的情结,至今犹在。央视青歌赛,别的场次可以不看,惟有原生态每次不漏,每个民族的演员一上台,都会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愉悦。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精神享受呢?  

龙源期刊网:是什么促使你走上如今的工作岗位?对于这一工作岗位,您怎么看?

  

于恪歆:我从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一干就是近20年。2000年调入《世界文化》杂志编辑部,至今将及8年。步入出版业,对我来说好象是顺水推舟,过渡的异常自然,既没有陌生感,又没有怯懦感,这大概是因为新闻和出版、报纸和期刊相通点太多了的缘故吧。  相对办报,办刊显然是比较轻松、简单、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是程序化的。期刊照样需要新闻,但它不同于报纸要求的那么快捷、简约。期刊更多的是需要新闻的深度、广度、集约性与可读性;期刊照样突出政治,但它不同于报纸要求的那么直接、凸显。期刊更多的是突出政治的背景、影响、鲜活性与生动性。所以,办刊人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党性原则,需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需要一种理智与敏感。  

龙源期刊网:这几年关于“文化”的热点话题很多:先是2004年由语言学家许嘉璐、科学家杨振宁、国学家季羡林、哲学家任继愈和文学家王蒙等人发起签署的《甲申文化宣言》;然后是2005年的国学热,再然后是大力宣扬“儒教国教”说的蒋庆、康晓光等学者身着儒家衣冠很有声势的祭孔。您如何看待这些话题?作为一个文化人,这些话题是否为您平日里所关注?

  

于恪歆:办刊人本身就置于文化圈内,不关注这些话题是不可能的。但作为小人物,对大人物的言谈和举止不敢作出评判。然有一点需要申明,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力促走向世界,需要全球炎黄子孙身体力行。  中国的知识分子优点很多,但偶尔也显出“劣”性,如:自命不凡、虚张声势、追风赶浪、装神扮鬼、买弄自己、甚至包着大旗吓唬别人等等。其实,儒家衣冠并不能代表儒家文化,劳民伤财,乱哄哄地祭这祭那,倒不如省下几两银子多办几所“义学”更为实际。  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向世界,需要理智、需要谦虚、需要推陈出新、需要对话沟通、需要吸取他人之长、需要融入现代元素。那种旨在炒作、脱离现实、迂腐卑微的行为不但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反而会丑化、扭曲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为别人嘴下的笑料。  

龙源期刊网:回忆起起当年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您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对于幸福,您是怎么理解?除了上述所说外,还有什么让您感到幸福?

  

于恪歆:我认为,“幸福”就是目标得以实现、愿望得以满足,之后所体尝到的一种精神快感。在今天,拥有众多的知音和风雨同舟的朋友是我最感到幸福的。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于恪歆 《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主持工作)兼天津外语音像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1968年  赴黑龙江建设兵团;  1972年选调回津,天津教师进修学院进修;  1973年  天津市团结道中学任教;  1978年  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2年  分配天津团市委,与《天津日报》社联合筹备《天津青年报》复刊工作;  1982年  《天津青年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社长、常务副总编(主持报社工作);  1993年《中国引进报》社天津记者站站长;  2000年《世界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  2006年至今  《世界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兼天津外...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