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少年文艺》——关于成长最美的记忆

作者:蔡凛立

  《少年文艺》提倡天性、率真的阅读与成长,为儿童文学的繁荣默默耕耘,为少年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我认为一个“生就”的儿童文学作家首先要爱孩子,要有一颗永远的童心,还要耐得住寂寞;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儿童喜欢,成人也喜欢。   文学工作者工作与创作的外在形式确实是安安静静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作为一个儿童文学工作者,有他的独特性——当我静静地、默默地做着编辑工作或者创作作品时,心中是响着各种声音的,各种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活跃在我脑海中,诞生在稿纸上,那就没什么寂寞了。                     ——《少年文艺》(上海)主编任哥舒、《阅读前线》(《少年文艺》下半月刊)主编徐东达             《少年文艺》——关于成长最美的记忆                   ——《少年文艺》(上海)主编任哥舒、《阅读前线》(《少年文艺》下半月刊)主编徐东达访谈录             (注:左为任哥舒,右为徐东达) 

[任哥舒简介]:   1956年出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中文系。现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少年文艺》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中日儿童文学美术交流中心副秘书长。作品有长篇小说《帅哥传奇》、《敬个礼呀笑嘻嘻》、《结拜祖孙》,中篇小说集《阳刚之美》,散文集《父子碰碰车》,童话集《红地毯杂技团》、《跳跳草过马路》等。

[徐东达(肖冬)简介]:   上海市人,祖籍浙江萧山,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阅读前线》杂志主编,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编审。已出版诗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多部。 作品曾获中宣部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二十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我现在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少年文艺》的封面,感到特别亲切,这种心情和感受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的

  

龙源期刊网:知名作家、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梅子涵说,“《少年文艺》是几代中国少年儿童的成长留影,因此,一部《少年文艺》的历史,就是半部中国当代少儿文学史”,请您简要地介绍一下《少年文艺》的历史。

  

任哥舒:《少年文艺》创刊于1953年,迄今已有53年历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创办的第一家少儿文学刊物,主要读者对象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初中生。宋庆龄主席亲笔题写刊名“少年文艺”,并撰写发刊词《让鲜花开遍这块土地》。    这本刊物已有三代读者,内容以小说、童话、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的作品为主。除了刊登反映当代少年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各类文学作品外,还有“新芽”栏目专门发表高小和初中学生自己的习作,在全国少年读者和家长中具有广泛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年文艺》被迫停刊。江苏南京某出版社在“文革”后期办了一个也取名叫“少年文艺”的丛刊,后变为月刊,形成长期同名现象。由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办的这本《少年文艺》为32开本,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为半月刊。   

龙源期刊网:沐浴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少年文艺》都有哪些让人难忘的点滴?

  

任哥舒:首先是编发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如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秦文君的《男生贾里》等,当然由此推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如张抗抗、王安忆、秦文君、梅子涵等。   外交部长李肇星与编辑部的友谊,也是令人难忘的——他少年时代参加了《少年文艺》编辑部的一次征文活动,征文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了,这催开了他的文学理想之花;尽管以后他并没成为文学家,但是这个美好的人生体验带给他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李部长与《少年文艺》保持了很好的联系,我们受到诚挚的关怀。   

龙源期刊网:对于出生和生活在共和国最初的日子、乃至六七十年代的作家和读者来说,《少年文艺》如今已经成为他们童年时代里最美好的阅读回忆,作为其中一员,对于《少年文艺》,您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和回忆?

  

徐东达: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作家和读者对本刊大都有深厚的情感,主要是那个年代可供少年阅读的书刊很少,一本书或一本刊物往往会在许多小读者中流传,我就有这样的感受。我的父亲很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他为我订阅的第一本杂志就是《少年文艺》。所以我现在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少年文艺》的封面,感到特别亲切,这种心情和感受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的。   

龙源期刊网:《少年文艺》被誉为“文学之桥,心灵之桥”,这两座桥梁是如何构造的?编辑方针是什么?朴实、鲜活、明快的文风是怎么形成的?:   

徐东达:文学是沟通心灵的最好桥梁,所以就用了这样一句类似广告语的话,其实也体现了我们的办刊宗旨或者说编辑方针: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用文学教化、感悟少年读者。   

龙源期刊网:《少年文艺》一贯坚持纯美、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对此是如何保证的?对于每期都举办的“好作品”评选,评选的依据是什么?

  

徐东达:《少年文艺》办刊五十多年,除了有广大爱好文学的少年读者群体外,还有一支对儿童文学有执着追求的优秀作家队伍,总是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作品交给《少年文艺》发表。这是保证本刊高格调和高品位的重要保证。   《好作品》完全是小读者自己投票产生,这既反映了小读者的喜好,也为我们编辑指出了编稿的方向。   

龙源期刊网:童话芬芳了许多人关于童年的回忆,而且是《少年文艺》一个重要栏目,《少年文艺》刊发的童话都有什么特点?

  

徐东达: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主流。《少年文艺》对童话创作非常重视,发表的童话注重其文学品位,也就是说,对所采用的童话稿要求比较高。所以,近些年来,发表的优秀童话作品似乎还不多。   

龙源期刊网:当前儿童文学里长篇小说、长篇童话、低幼文学都非常多,但是寓言、儿童诗歌和散文,尤其是儿童影视剧的创作和出版非常薄弱。《少年文艺》有没有考虑过增加这些方面内容的比例?

  

徐东达:的确如此。但《少年文艺》作为一本纯文学的刊物,刊登影视作品的版面比较少,但主要还是没有好作品。如果有优秀的儿童影视剧本,《少年文艺》当然也是很愿意刊登的。   

龙源期刊网:如今针对0~7岁、13~18岁孩子的儿童文学作品非常多,但针对7~13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儿童文学作品却非常少。这一群体有没有引起《少年文艺》的关注?

  

徐东达:对年龄段的划分我们有不同的意见。从阅读角度看,我们认为这样划分比较恰当,即:学龄前、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本刊过去主要的读者对象是初中生,现在打算往下移动,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因为这些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相对多些。   

龙源期刊网:近年纯文学状态低迷,纯文学期刊纷纷改版探寻出路,作为纯文学期刊之一的《少年文艺》,创办以通俗文学形式为主的下半月刊《阅读前线》,是否是为了顺应这股潮流?创办5年了,《阅读前线》如今的情况如何?

  

徐东达:《阅读前线》以提倡素质教育为目的,融文学性与教育性于一炉,集人文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拓宽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摘编古今中外、文史哲名篇佳作,同时也以适当篇幅选登配合文科教材内容、培养应试能力的教辅类文章。《阅读前线》面向小学高年级及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学生可在阅读中获取大量有益有趣的作品和知识,提高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   为了使少年读者真正从阅读中受益,我们计划从明年起将对《阅读前线》进行改刊。新版《阅读前线》以指导阅读为办刊宗旨,在提倡阅读的经典性、丰富性的同时,还考虑到小读者的审美情趣,文章大都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龙源期刊网:《阅读前线》的“校园聊斋”、“警探档案”栏目不同于传统的少儿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否为《少年文艺》特意打造?请您介绍一下这两个栏目。

  

徐东达: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被人接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娱乐性,通过愉悦读者实现审美意义。通俗文学更具备这样的功能,所以它拥有更多的读者。儿童文学要争取读者,也必须使内容和形式更能为小读者喜欢,神怪故事和侦探故事是小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我们开设了这两个栏目,果然很受欢迎。   

龙源期刊网:翻开五十年的《少年文艺》,可以看到陈伯吹、叶君健、茹志鹃、任溶溶、严文井、林海音、金近、张洁、张抗抗、王安忆、叶辛、张成新、顾城、陈丹燕、曹文轩、陈秋影、秦文君、郑渊洁、任大霖、陈丹燕、梅子涵、沈石溪、彭懿、郁雨君等著名作家熟悉的影子,其中许多人的处女作从这里起步跨入文坛,《少年文艺》是作家的摇篮名副其实,《少年文艺》如何发现文学新苗并把它们培养成文学大树?

  

徐东达:上述作家确实是本刊的一些基本作者,他们当中不少人的处女作就在《少年文艺》发表的,所以对《少年文艺》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们在许多场合下谈起自己的创作时,常常会说起自己的处女作,以及《少年文艺》对他们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刊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并为中国最有分量、发行量最大的儿童文学刊物之一,《少年文艺》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儿童文学刊物的老大哥,踏入新世纪,《少年文艺》如何引导中国儿童文学的潮流?

  

徐东达:一本刊物不能引导什么潮流。所谓潮流是创作和评论共同超导下的结果,何况潮流的概念很复杂。《少年文艺》还是遵循一贯的宗旨,为儿童文学的繁荣默默耕耘,为少年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龙源期刊网:2003年《少年文艺》创刊50周年之际,长江文艺出版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联袂推出《少年文艺》50年精华本,这套书包括哪几卷?都有什么内容和意义?推出迄今已 3年,社会反响如何?

  

徐东达:此套丛书共五卷(小说二卷,童话、散文、诗歌各一卷),基本囊括了本刊五十年来的优秀作品。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市场反映比较一般。   

龙源期刊网:把文学圣殿建到小读者的心里去,使刊物的内容具有神奇的魅力,使刊物具有“平易近人”的温馨感,这是《少年文艺》创刊50周年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的《少年文艺》要努力的三个方向。3年过去了,《少年文艺》在这三方面所做努力如何?

  

任哥舒:应该说这三方面是我们《少年文艺》一直在努力着的,前辈编辑老师也是这么努力着的,要不然《少年文艺》也就不会有如今在全国各地小读者中的巨大影响。我们这一代编辑的任务是怎么把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坚持做下去。   

龙源期刊网:去年《少年文艺》与浙江萧山文联、萧山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办“回澜杯”全国首届中小学生漫画大赛,这个活动的主旨是什么?儿童文学创作与漫画创作有什么关联?

  

任哥舒:主旨是:发现和培养漫画创作人才,推动祖国漫画事业的发展;并以漫画为手段,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个性塑造,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审美情趣,丰富课外生活。   《少年文艺》的内容包括文学、美术、摄影、漫画等。漫画也是小读者非常喜欢的一种内容,本刊一直刊有漫画,但作者队伍的状况一直不能令人满意。虽然少年们的漫画作品很稚嫩,但生活气息浓,不乏相当的幽默感,所以也能给本刊漫画园地添彩。从创作角度讲,漫画与写作一样,需要锻炼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挖掘题材、提炼主题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多多提倡漫画创作,能推进刊物的整体创作水平。   

龙源期刊网:电子传媒时代,孩子的阅读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少年文艺》如何应对这种变化?面对“少儿期刊市场基本趋于饱和,竞争激烈”的形势,《少年文艺》如何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一马当先?

  

徐东达:影视、电脑、多媒体对期刊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纯文学的少儿期刊在市场竞争中显得格外羸弱。但这是一个既无奈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少年文艺》将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品位,赢得更多少年读者的欢迎。   

龙源期刊网:您曾说刊物不在于有怎么辉煌悠久的历史,重要的是办好眼下的每一期。除了办好眼下的每一期,对于《少年文艺》的未来,你有没有什么构想?《少年文艺》近期会不会有大的调整?

  

任哥舒::调整主要在开本和价格上。开本改为大32开,价格从3元5角改变为4元5角。主要原因是原先的普通32开不能适应如今小读者的阅读要求了,他们需要更活泼、丰富的版面设计,需要更厚重的作品内容。   

我认为当今的时代不是出经典儿童文学的时代,不可能出现《汤姆索耶历险记》这样的伟大作品

  

龙源期刊网: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比较于成人文学,儿童文学是更理性一些还是更感性一些?

  

徐东达:所谓的区别只是读者对象的区别,从文学本质上来说没有区别。因为成人文学的一切功能,儿童的文学都有。但有一点值得说明,即:成年人读的优秀文学未必能为孩子所接受,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却能为成人接受和喜欢。比如安徒生童话或《汤姆索耶历险记》。   比较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当然是更感性一些,正如少年儿童出版社新任社长为本刊制定的办刊宗旨:“我们提倡天性、率真的阅读与成长”,也正是这个意思。   

龙源期刊网:有这样的一种观点:中国的儿童文学长期以来被概念化了,受到较多的理念束缚。它只有人为的而没有自然的积累,不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因此没有产生像《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的经典。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您认为我国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存在哪些问题?它们距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多远?

  

徐东达: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造就一部世界性文学经典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原因。   至于我国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多远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是文学研究者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编辑难以回答清楚。但《少年文艺》是国内原创儿童文学(短篇)的一个窗口,“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近几年来《少年文艺》发表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也反映了我国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看,文学的商业性操作给创作带来的负面效应极大,造成作者创作心态的浮躁,不愿沉下心来写作厚重大气的作品,浅薄无聊的文字充斥出版物,使一些文学品质高,但一时看不到经济效益的优秀原创作品难以露面;从小的方面来看,题材雷同,写作手法单一,短平快的写作,造成出版物包装靓丽豪华,内容粗制滥造。   我认为当今的时代不是出经典儿童文学的时代,不可能出现《汤姆索耶历险记》这样的伟大作品。   

龙源期刊网:近两年来,儿童文学界不少作家和评论家都喜欢谈论“儿童文学的标准”这个话题,其中一些人认为儿童喜欢不喜欢为判断儿童文学优劣的唯一标准,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您认为判断儿童文学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徐东达:我不认为儿童喜欢的就一定是好作品,儿童不喜欢的就一定不是好作品。文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但并不是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审美能力。这就需要引导。   一部平庸、或者对儿童有害的作品,儿童也可能有兴趣读;而一部好作品,如不加介绍引导,很可能被儿童忽略,或者一时不能理解,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后才能被他们接受。   所以衡量儿童文学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把“儿童喜欢与否”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我认为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儿童喜欢,成人也喜欢。   

龙源期刊网:综观如今的儿童文学写作,这些年出现的基本取向有五种:一是人文主义写作,二是地域性写作,三是时尚写作,四是商业写作,五是网络写作。您怎么看待这五种写作?你本人倾向哪一种写作?

  

徐东达:这样划分儿童文学不科学,概念含混,也毫无意义。   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是儿童,教育性、娱乐性、文学性是赖以存在的根本,至于用何种手法写不重要。   我本人倾向于站在儿童视角,为儿童的写作。   

龙源期刊网:当今的儿童文学创作,有这样的一种现象:知名作家作品竞争激烈,而一些新作家虽然作品写的不错,但因为知名度不够,出版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对此,您如何看待?

  

徐东达:我认为并不完全如此。可能某些出版社比较注重名人效应,其实小读者阅读时并不在乎作者是谁,只要好看就行。当然有些被炒作过的作者除外。有些新作者起点很高,出版社的编辑慧眼识才,处女作一炮打响的也不在少数。所以我认为根本还在于质量。   

龙源期刊网:儿童文学被称为“小儿科”,儿童文学创作的工作被轻视,创作难,出版难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对当前的这种社会现象,您又是如何看待?

  

徐东达: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因为对儿童文学的无知。文学是艺术,艺术只有技巧的优劣差别,在形式上应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安徒生和莎士比亚同样伟大,托尔斯泰写《复活》也写《俄罗斯童话》。一篇拙劣的成人小说未必比一首优秀的儿歌高明。在俄罗斯这样的文学大国,作家协会主席(米哈尔科夫)是儿童文学作家。“小儿科”只是对读者而言,并不能因为读者是孩子就不需要创新不需要艺术手法。   儿童文学作品出版难是事实,主要是没有好的市场机制及好的发行渠道,这个问题解决了,儿童文学出版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龙源期刊网:“我国儿童文学在度过了教育孩子、教育大人两个阶段后,目前正进入第三阶段:尊重读者,不居高临下,让小读者有亲切感。”这是您说过的一句话,是否可以理解为,在目前儿童文学的阅读中,愉悦功能比教育功能更重要?

  

徐东达:这里有一部分教育方面的原因。当前的孩子学习负担太重,轻松活泼的文学样式更容易对他们产生亲和力。但我个人认为文学毕竟是一种精神需要,阅读要体现人文关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是不跟风的产物,浮躁的文学只是一时现象。   

龙源期刊网: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生就的,而不是造就的”,如何理解他这句话?一个“生就”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徐东达:我认为一个“生就”的儿童文学作家首先要爱孩子,要有一颗永远的童心,还要耐得住寂寞。而童心确实带有一些先天的因素。儿童文学作家的个性应该是宽容仁慈的,有一颗善良的爱心。这恐怕就是所谓的“生就”罢。   

龙源期刊网:少儿期刊的发行量普遍较大。曾经有全国期刊工作会议专门做过的调查显示:少儿期刊的经济效益在社科期刊中堪称领先地位,约95%的少儿杂志社都在不同程度地赢利。这是否说明少儿期刊的生存相对其它种类的期刊来说,要容易和轻松一些?

  

徐东达:并非如此。你说的那些发行量大的少儿期刊基本上是教委所属的期刊,他们往往有畅通的发行渠道和手段。据我所知出版社办的期刊,尤其是文学类的就不是这样,同样面临生存艰难这一状况。即使盈利,也是有限的。   

龙源期刊网:21世纪初,可谓是外国少儿读物大举入侵中国的年代:从《哈利波特》到《鸡皮疙瘩》;从《冒险小虎队》到《少年007》;从《吸血侠》到《骑龙侠》,我们该如何面对外国儿童读物全面抢占市场?少儿期刊未来会朝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徐东达:外国少儿读物和卡通对本土少儿读物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无法阻挡。这个问题可以写一篇大文章。   少儿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好预测。但有一点可以相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纸质的读物还会存在下去,它有着其他形式的读物所不能替代的长处。   

我是属于性格内向的那一类人,时常会想着一些忧愁的事

  

龙源期刊网:您的父亲任大霖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著有童话集《鹰妈妈和她的孩子》、短篇小说集《稻田发绿的时候》、儿童文学选集《蟋蟀及其他》等,作品曾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传播到海外。如今您子承父业,您的散文集《父子碰碰车》,文字里透出父子情深,让人动容,您的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父亲哪些影响?

  

任哥舒:幽默感的启示,开朗性格的熏陶。不论是在作品里还是在生活中,父亲总是笑对生活,用有趣的笑话来排解生活中的矛盾、不快、忧愁。我家曾经住在一个很偏僻的新村里,我记得我们家经常在楼里举行家庭音乐会,使偏僻的新村很快就充满欢声笑语,邻里之间很快结成朋友,令别的楼的居民们十分羡慕。因此我的创作也注重描述人物开朗、幽默的个性,希望自己的作品洋溢快乐气息。   

龙源期刊网:“成长”是儿童的永远追求,也是儿童文学的永恒话题与艺术母题。当今一批顶尖的儿童文学作家,几乎都将“成长”作为自己创作的主攻目标,北京作家曹文轩就干脆将其长篇小说三部曲《草房子》、《红瓦》、《根鸟》统称为“成长小说”。“成长”是否也为您创作的主攻目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么您创作的追求是什么?

  

任哥舒:并没有这方面的强调。   希望表达出心中对生活的感动,并能引来读者的共鸣,这是我创作主要的追求。   

龙源期刊网:对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您的看法是什么?

  

任哥舒:我的阅读面不是很广,不敢随意谈看法,只能从审读、编辑《少年文艺》的角度说一下工作感受。确实,当下扎实厚重、文学性强的作品少了,我想主要原因是执著的文学追求者少了。当然也有可喜的景象,那就是在儿童文学界的创作中有了更丰富多彩的追求,如文学与卡通的结合,文学有了更多的幻想色彩,文学作品的趣味浓了,等等。   

龙源期刊网:从您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您动乱中贫苦的童年,孩子们在分享您的童年故事中却得到快乐。有人评价您是一个天生快乐而幽默的人,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评价?快乐而幽默的性格对儿童文学创作是否很重要?

  

任哥舒:我很喜欢这样的评价,可是我并没达到这样的评价程度。我是属于性格内向的那一类人,时常会想着一些忧愁的事。   我认为很重要。因为有快乐而幽默性格的作者能把作品写得明快、风趣、活泼,这些风格是儿童文学作品很关键的特征。   

龙源期刊网:文学的热闹只是圈子里的热闹,而文学的寂寞只有文学工作者自己知道。在工作和创作中,您如何面对和坚守这种寂寞?

  

任哥舒:文学工作者工作与创作的外在形式确实是安安静静的,甚至是寂寞的。要用心去体验生活,一字一句地写出千万言的作品,不静下心来怎么行?但作为一个儿童文学工作者,有他的独特性,面对寂寞、坚守寂寞,为的还是赢得广大小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所以,当我静静地、默默地做着编辑工作或者创作作品时,心中是响着各种声音的,各种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活跃在我脑海中,诞生在稿纸上,那就没什么寂寞了。   

龙源期刊网: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只有保持一颗童心,真正融入儿童中,想他们所想,才能创作出他们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50年代出生的人,您和当今的儿童隔了几代,您是如何一直保持一颗童心、融入他们中的?您是否认为如今的儿童和您那个年代的儿童相比,复杂了许多?会不会觉得他们身上少一种你们那个年代的人童年具有的东西?

  

任哥舒:每个人都要一直保持童心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中间有些人也许有“天生”的成分。我想我很幸运,能有一点“天生”的成分。平时在生活中,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吸引我的注意,让我产生兴趣。   从外在表现看,似乎如今的儿童接触的东西多了,获得的知识面广了,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更为复杂。我认为正好相反,如今的孩子少了许多社会禁锢和政治禁忌,他们单纯得多了。   

龙源期刊网:程琳的一曲《童年》,构起了多少人关于生命中最美时光的回忆,童年最让您难忘的是什么?对于童年,您认为最难能可贵的东西是什么?怎样才能走过一个快乐、无憾的童年?

  

任哥舒:童年最让我难忘的是与小伙伴们一起快乐地做游戏。做什么游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有许多好朋友愿意与我一起快乐地玩,因为小孩们并不是都能相处好的。   童年最难能可贵的是天真、率直。成人不要过多地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干涉孩子们的生活,不要让孩子们过多地为现实中许多压力担忧,这样才能走过一个快乐、无憾的童年。   

龙源期刊网: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尤其是在童年的时候。童年时您都读过哪些书?请您为孩子们推荐几本书。

  

任哥舒:童年时我读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   我推荐《西游记》、《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以及《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给孩子们阅读。   

龙源期刊网:网络给孩子和《少年文艺》带来了什么?关于与龙源的合作,请谈谈您的想法。

  

徐东达:网络把世界变得很小很小,给读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也给《少年文艺》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说,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我们的刊物,也可以通过网络合读者进行互动式的交流。   十分感谢龙源网给予《少年文艺》的热情关注,今后愿意和龙源网建立长久互利关系。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上海) 任哥舒、徐东达 《少年文艺》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