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收藏》——折叠起来的博物馆

作者:蔡凛立

  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收藏》中得到充分体现,它们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收藏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精美的藏品、深邃的文化、知识的奥妙、巨大的财富,这些都吸引着许多藏家投身收藏活动,同时众多大收藏家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在丰富着收藏文化的内涵。   长期以来,繁重的党政机关工作和社会文化工作,几乎占去了我全部的时间。我每天都在超负荷地工作,可以说有拼命三郎的味道。但我想,人生的价值不就在于奉献和拼博吗?                             ——《收藏》主编杨才玉              《收藏》——折叠起来的博物馆                                ——《收藏》主编杨才玉访谈录     

坚持“雅俗共赏、中间偏上”的定位,既照顾到从事传统大项收藏的读者,又充分兼顾普通收藏爱好者的需求

  

龙源期刊网:请您介绍一下《收藏》这本杂志。它取得了哪些成就?读者对它有哪些评价?

  

杨才玉:《收藏》是中国内地创办最早、在中国藏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类期刊,拥有近10万订户、百万读者群,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收藏文化宣传阵地。   回顾15年的发展历程,既有创业的艰辛,也有成功的喜悦。如果说有成就的话,首先它的诞生填补了国内期刊界的空白,结束了中国内地无收藏类期刊的历史。   其次,《收藏》从创刊至今一直深受读者的推崇和喜爱,影响力及知名度与日俱增。尽管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国内藏刊不断涌现,但许多读者经过鉴别对照后觉得还是《收藏》最好,因而读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藏刊不少,《收藏》最好”,有些读者还亲切地称赞《收藏》为“折叠起来的博物馆”。一份刊物能为读者在收藏方面提供许多有益的帮助,能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能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共鸣并被高度认可,应该说这是最大的成就。   第三,由于《收藏》在业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所以被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高度肯定和褒奖。1999年10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并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1年3月被列入“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行列;2003年1月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2005年1月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这是收藏类期刊中惟一连续三届入选国家期刊奖阵容的刊物,在收藏界绝无仅有。   

龙源期刊网:“中国藏界的名片、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芯片”,如何将这三张“片”和《收藏》联系起来?

  

杨才玉:这是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先生对《收藏》的概括性描述,也反映了广大读者的心声。   《收藏》无论从其在中国藏界的品牌价值还是知名度上来讲都具备名片的效应:从其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收藏就是人类文明的延续,是历史的直观再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文物收藏发挥了重大作用。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内容在《收藏》中得到充分体现。   

龙源期刊网:“反映博大精深的收藏文化、指导民间收藏和投资”为《收藏》的办刊主旨,对此,《收藏》是如何去做的?

  

杨才玉:随着现代社会投资的多元化,以及艺术品拍卖行情的逐步升温,收藏和投资已被更多的人所认知。所以《收藏》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内容,在反映博大精深的收藏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对民间收藏和投资的指导作用,具体做法是:   一、突出传统大项,兼顾现代收藏。   二、传统大项向下靠(即多反映普通大众玩得起的传统藏品的内容),现代收藏向上提(即提高入刊门槛,选编水平高、指导性强的文章)。   三、少打或不打“外围战”,突出和加强“攻坚战”。“外围战”就是与收藏有联系,但对读者来说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泛收藏文化知识或文史知识;“攻坚战”就是读者最关心、最需要的鉴赏、辨伪知识和投资、收藏技巧等。   

龙源期刊网:以丰富的内容、精美的版本迅速地赢得海内外读者喜爱的《收藏》,在内容编排和版本设计上的想法是什么?新增设的“经典名家”和“走进经典”两个栏目,推出后反响如何?

  

杨才玉:这两个栏目为喜爱中国画收藏的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资讯和市场导向,反响较好。   

龙源期刊网:我们注意到,2006年的《收藏》的封面,均为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明显区别于以往用瓷器、玉器等古典艺术品作为封面主图的风格,此变化的缘由是什么?

  

杨才玉:2006年《收藏》封面为黄色,仍然沿袭“一年一种专色”的设计原则,更便于读者对刊物收存和检索。封面采用当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包含了《收藏》对中国收藏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关注。中国的书画收藏,尤其是当代书画收藏,近年来出现了大幅上扬的态势,这说明中国收藏界在继续关注传统的收藏门类外,已经把关注的焦点向当代书画艺术品转移。封面的变化正是《收藏》对这一变化的积极反映。   

龙源期刊网:《收藏》融传统收藏和现代收藏为一炉,请您解释一下两者的概念。《收藏》偏重于前者,还是后者?抑或对于两者等同?

  

杨才玉:传统收藏指书画、瓷器、铜器、玉器、金银器、古籍善本、古钱币、家具、杂项等从古就有的收藏门类;现代收藏指现代人生活中才有的邮票、磁卡、纪念币、火花、烟标、门券、票证、徽章、唱片、期刊、海报、钟表、相机等。   《收藏》在内容布局上突出传统收藏大项,同时兼顾现代收藏门类,既体现了综合性藏刊的特色,又充分照顾到大多数收藏爱好者的不同需求。   

龙源期刊网:股票已成为继古玩、字画、邮票和钱币之后的第五大收藏品,《收藏》对这位新宠有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杨才玉:股票收藏早已进入本刊视野。我刊相继刊发了有关股票的文章,向读者介绍了一定数量的股票藏品,推介了几位有影响的收藏家,他们向我社赠送锦旗称赞“收藏如大学”。2002年10月,我刊在上海浦东发起并召开了“首届中国股票收藏理论研讨会”,在我社编辑的《中国收藏年鉴(2002卷)》、《中国收藏年鉴(2003卷)》中专门开辟专章对股票收藏予以介绍。   

龙源期刊网:由于成本的因素,许多期刊在扩容的同时,相应地调高定价。而《收藏》连续扩容至288页,定价却保持不变。对此,《收藏》是怎么考虑的?如何缓冲因扩容而增加了的成本?

  

杨才玉: 2005年第6期是《收藏》创刊150期的纪念特刊,为了回馈读者,我刊特意将页码增加到288页,并不是每期都能达到288页。实际上,《收藏》在保持18元定价不变的前提下,每期页码在200~240页之间。   由于印刷成本较高,所以单靠发行是不行的,必须用广告收入来贴补。如果大幅度提高定价,虽然大多数藏家都可以接受,但是我刊还要照顾到许多工薪阶层收藏爱好者的利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办好《收藏》是一项有益于社会的文化事业,所以《收藏》因扩容而增加的成本全部依靠广告收入来消化,不但没有损害读者的利益,反而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信息。   

龙源期刊网:今年年初,《收藏》在上海召开了“《收藏》半月刊筹备会”,可迄今《收藏》半月刊却迟迟未露面,其原因何在?

  

杨才玉:这个问题需要向读者解释一下。我们原计划在2007年将《收藏》改为半月刊,此前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广泛征求专家、读者的意见,并多次开会讨论。有表示赞成的,也有反对意见。由于最终在上、下半月刊的读者定位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经过慎重考虑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这也是对读者负责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在人们普遍的观念里,收藏品都是有钱人的爱好,和普通大众没关系。对此,《收藏》怎么看待?对读者是如何定位的?

  

杨才玉:在过去,收藏的确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雅好和专利,和普通大众没有多少关联。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原因有三: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具备了从事收藏活动的物质基础;二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收藏已进入大多数人的视野;三是现代收藏的门类众多,使得收藏的门槛大大降低,不一定非得具备雄厚的财力才能从事收藏。   基于以上原因,《收藏》一直在坚持“雅俗共赏、中间偏上”的定位,既照顾到从事传统大项收藏的读者,又充分兼顾普通收藏爱好者的需求。   

龙源期刊网:据有关资料统计,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的总数,全国约有2亿至3亿人,其中已成为正式收藏大军的有五六千万人。目前全国有各级收藏家协会约600多个,其分支机构约2500多个,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这说明了收藏大有人群,大有市场,《收藏》如何去凝聚这些人群、抓住这块市场?

  

杨才玉:关于收藏者的总数,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不能估计过大,应该有四、五千万人,不超过六、七千万。目前全国各省市普遍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收藏组织,基本上已形成体系,这些组织成为联系和团结广大收藏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   我刊对此也非常重视,特邀各省、市、区收藏组织作为《收藏》杂志的协办单位,并且在刊物上开办了协会之窗,介绍各级协会的经验和活动资讯,受到读者的肯定,这也是凝聚收藏人群、扩大影响的重要形式。   

龙源期刊网:中央电视台古玩收藏类《鉴宝》栏目的收视率超过了其他貌似更大众的综艺节目。您认为其中原因是什么?《收藏》和《鉴宝》有哪些相似之处?

  

杨才玉:中央电视台作为强势媒体,开办《鉴宝》栏目,是一个重大举措,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民间收藏的大环境,提升了民间收藏的地位和影响。我本人对此非常看重,认为《鉴宝》栏目功不可没。   《收藏》正是借助了这种影响和氛围,读者队伍不断扩大,广告客户也有较大增加,正所谓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当然《鉴宝》栏目也有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但这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玉龙收藏网是《收藏》投资打造的艺术市场新锐力量,它主要有哪些内容?运作模式是什么?运营情况如何?

  

杨才玉:玉龙收藏网(国际域名www.cncang.com)主要从事收藏、艺术资讯服务,现已和国内许多知名文化艺术机构、网站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网站创建至今先后创办玉龙商城、玉龙网站设计中心两个新站。   玉龙收藏网开设的主要频道有:新闻中心、收藏名家、《收藏》导读、收藏论坛、关于《收藏》。玉龙商城实行的是开放式管理模式,即商户填写完入驻申请并经本站审核后可开设自己的网店,进行自主管理。玉龙商城的专卖店分三大类:第一类为《收藏》杂志开设的网店,专门经销《收藏》杂志及本刊社出版发行的各类书籍;二、三类网店是按其经销、维护的情况进行划分的;而新近加盟的网店均属三类网店。   需要说明的是,我社2006年在北京参与创建 “艺超网”,该网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打造,2007年初正式上线。现有几个栏目已经试运行,技术手段比较先进。“艺超网”力争要办成一流的中国艺术品超市。   

龙源期刊网:明年《收藏》将迎来创刊十五周年,这对《收藏》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准备如何去纪念?

  

杨才玉:《收藏》创刊15周年,是《收藏》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不但标志着《收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也是中国收藏史上值得回顾总结的文化现象。   纪念《收藏》创刊15周年,活动之一就是“《收藏》杂志全国万里行”。届时将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10个城市,陆续举行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结交各界藏友,上门听取意见,提供相关服务。   活动之二是开展“《收藏》伴我成长”和“《收藏》见证中国收藏十五年”征文活动,以读者和藏家亲历、亲见、亲闻之事,为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留下记载。本刊将开辟专栏予以刊登。   活动之三是征集知名人士、重要单位的题词、贺词和书画家的书法、绘画作品,精心组织创刊15周年回顾展。   活动之四是出版纪念图册,编印《收藏》15周年目录索引大全,并举办一次读者问卷调查活动。   

收藏是一种文化现象,处处留心皆收藏

  

龙源期刊网:如何定义收藏?它的价值和魅力分别是什么?

  

杨才玉:要给收藏下一个准确而全面的定义是难的,只能说收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由来已久且随着社会的变革起伏不定。收藏涵盖的范围很大,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古玩字画,而是处处留心皆收藏。   收藏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后代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瑰宝,使后世能有机缘一睹曾经的文明,并且在考古、历史、建筑、冶金等许多领域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可以说收藏也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二是收藏的价值还体现在对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让人们能更宽容、更平和地看待这个世界。历史上很多大收藏家同时也是爱国主义者,近代的张伯驹就是一个例子;三是收藏现在已经规模化、产业化,为一大批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创业途径,所以收藏对社会的繁荣稳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   收藏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精美的藏品、深邃的文化、知识的奥妙、巨大的财富,这些都吸引着许多藏家投身收藏活动,同时众多大收藏家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在丰富着收藏文化的内涵。   

龙源期刊网:“收藏不仅是一项事业,还会转化为产业” ,如何理解这句话?

  

杨才玉:事业和产业之间本身就是有关联的,收藏起先可能只是一时偶然的兴趣,接下来便是有意识的收藏,直到最后全身心投入使之成为自己奋斗的事业。当很多人都把收藏作为事业时,产业无形中就形成了。如当今书画比较热,就带动裱画、装盒、纸墨砚、画廊、拍卖行、经纪人等一系列环节,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荣衰与共的产业链。   

龙源期刊网:多数人的收藏是为了投资,在收藏品的投资上,是否有诀窍?

  

杨才玉:收藏品的投资没有诀窍,有的只是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一次次失败的教训。收藏家投资的心态要好,不能跟风,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慎重理性地分析市场;要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就能在机会没到时看到机会,在机会到来时抓住机会,从而使收藏与投资双丰收。   

龙源期刊网:我国如今的收藏现状如何?它是否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收藏大国的历史地位相称?

  

杨才玉:目前我国的收藏现状总体是很好的,但还存在不足之处,这些情况在逐步得以改善。是否地位相称,这个不好回答。从人数上中国收藏者的队伍是全世界最庞大的,但从艺术品交易额上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我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一些有实力藏家的出现会慢慢改变这种现状,最终实现富国富民富收藏这一目标。   

龙源期刊网: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一举措对收藏界有什么影响?

  

杨才玉:“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体现了国家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保护,这样众多藏家的努力也就得到承认,对藏家的信心起到鼓舞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什么是民间收藏文化?我国的民间收藏队伍已达六七千万之众,请您介绍一下这支队伍及他们在我国收藏史上所起到有作用。

  

杨才玉:民间收藏文化就是由民间自发形成,经过历史的洗礼,有广大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收藏文化。民间收藏是相对国家收藏而言。国家收藏就是博物馆收藏。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这三大馆具有代表性。现在民间收藏的力量成了生力军,越来越发挥着作用。   虽然这两个收藏从形式上看是分开的,但是很多大收藏家,他收藏一生最后都捐赠给国家博物馆了,所以今天是民间收藏,明天就可能变成国家收藏。历史上由于社会动乱、朝代更替、战争等,有些馆藏的东西流落到社会上,清代溥仪把好多皇宫的东西带到东三省,有些文物就流散到民间变成民间藏品。若干年后,这些藏品又被捐赠给国家,或在拍卖会上露面后被国家文博部门重金购藏。所以国家收藏和民间收藏是相互补充的。   

龙源期刊网: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继续看好收藏市场,但也普遍认为,要确保收藏市场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当务之急是及早制定《收藏法》。您预测《收藏法》什么时候可以出炉?

  

杨才玉:《收藏法》的出台非常有必要,也非常迫切,现在有关收藏的立法已明显滞后于收藏事业的发展。至于《收藏法》什么时侯可以出炉,我希望越快越好。   

龙源期刊网:一个真正的收藏家需具备哪些要素?收藏家和收藏者有什么区别?

  

杨才玉:真正的收藏家有确定目标,投入全身心的精力,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济实力。收藏家和收藏者的区别在于收藏家把收藏作为事业,并在该领域有一定建树;而收藏者把收藏当作爱好,修身养性的成份更大一些。   

龙源期刊网:面对收藏市场的火爆场面、各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和充斥的赝品,当代的收藏者需具备什么样的胸怀?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才玉:前面我讲过,要成为真正的收藏家是要有好心态的,不要想一夜暴富,出门就捡“金元宝”,要更宽容、更理性地看待这个市场。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收藏观念的学习,要真正理解收藏文化的真谛。   

我现在从事的是大收藏,收藏收藏家

  

龙源期刊网: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干部,填补国内期刊界空白、特色鲜明的《收藏》的主编,您是如何完成这两个角色的转换的?

  

杨才玉:我长期在党的机关工作,并担任省委省政府一些部门的领导职务,现在仍是省政协常委、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副主任。如果说角色转换的话,那就是我预感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民间收藏、艺术品收藏这个高潮必然要来临,然后用十几年的时间从一个党政官员的身份转变为一位文化人。而且这种转变是在不知不觉和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这次转变让我引以为荣。   

龙源期刊网:“集文人、政治家、活动家、杂家于一身,如此全面的人才在陕西刊物界是少见而难得的。”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对您的评价,这是否为您担当《收藏》主编这一岗位的优势?

  

杨才玉:感谢贾平凹先生给予我这么高的评价。要办好一份既具有一定学术水准而又能被不同层次读者所喜爱的刊物,的确有一定难度。我的生活和工作阅历对办好刊物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   

龙源期刊网:“非凡的文化方面的才华、开拓性的办刊思维和扎实的办刊作风”,这是媒体对您的评价,对此,您如何看待?

  

杨才玉:《收藏》创刊15年来,媒体对我和《收藏》有过多方面的报道,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广大读者对刊物的支持的厚爱。当然,我刊一贯倡导的创新求实的办刊作风也是刊物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作为总编,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所以我和我的同仁将尽力竭力、再接再厉,办好刊物。   

龙源期刊网:学者、收藏家、《收藏》杂志社主编、陕西收藏协会会长、陕西省文史馆馆长,这一串头衔中,对您来说,最有份量的是哪一个?集以上这些职位于一身,您怎么有那么多精力去应对?

  

杨才玉:我曾经担任陕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文史馆馆长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我都是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应该说是问心无愧。但我更看重从事收藏文化事业的开拓性工作,包括创办《收藏》杂志并出任主编、组建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并出任会长。   长期以来,这些繁重的党政机关工作和社会文化工作,几乎占去了我全部的时间。我每天都在超负荷地工作,可以说有拼命三郎的味道。但我想,人生的价值不就在于奉献和拼博吗?   

龙源期刊网:您的收藏意识是如何培养的?您的藏品都有哪些?请介绍一下您的收藏经历和藏品风格。

  

杨才玉: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开始集邮,虽然成就不大,却培养了我的收藏兴趣,可以说是集邮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开始收藏书画,拓宽了收藏的领域。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我在九十年代初才创办了《收藏》杂志,否则,就像一粒种子掉在沙漠里,是无法萌芽成长的。   有人问我现在的藏品是什么,我认为我现在从事的是大收藏,即收藏文化的研究和收藏。我有时开玩笑说我收藏收藏家,就是说收藏家的信息资料、文章及墨宝等等都在我的收藏范围之内。   

龙源期刊网:您说收藏是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才玉:收藏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许多人已把个人的收藏爱好和收藏活动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变成个人和家庭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是人们的休闲旅游越来越具有收藏文化的特色。例如在外出旅游线路、时间选择时,都为达到一定的收藏目的而精心策划,力求在饱览祖国名山大川、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能参观当地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古陶瓷遗址、古玩市场以至拜访藏友、参加藏品展示和交流活动、选购和鉴定藏品等。   三是许多人的业余爱好和休闲娱乐本身就是一项有意义的收藏活动。收藏与人们生活的相关领域在不断扩大,从单纯的个人爱好、文化休闲,拓展到谋生手段和职业追求,甚至成为一些人全部的生活方式,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希望这种生活方式能影响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人。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作者

杨才玉 《收藏》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