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大家故事·天下事》——用天下的胸怀看天下事

作者:桂小笋

  期刊具有文化承载的使命,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商品,是商品就必然要走向市场,只有读者购买认可,这样的刊才是成功的。也只有购买、阅读、流传,文章的价值才能被体现。  其实刊物的竞争个性和人是一样的,如果说两个人竞争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话,那么刊物的竞争也如此,“两刊相逢勇者胜”。  数字化、网络化就像是一柄双刃剑,用的好就是天堂,用不好也可能是地狱。  喜欢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成功很难,不成功会更难。                      ——《大家故事·天下事》主编黄伟祥             《大家故事·天下事》——用天下的胸怀看天下事                                ——《大家故事·天下事》主编黄伟祥访谈录

[黄伟祥简介]

  黄伟祥:男,70年代人。生于湖湘、浪迹天涯、客居长江、心怀天下。曾任《科技导报-大学周刊》新闻中心主任、编辑、记者;中国电视新闻名牌栏目政法频道《方圆调查》记者;《老年人》杂志编辑、记者;中国著名期刊《知音》杂志资深编辑、记者;现供职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报刊中心,系《天下事》、《侦探推理》两刊主编。著有《飞往天堂》1部,主编作品《金色的旋律》、《特立独行》等5部。  

经过不断的改版、调试,定位明确了,内容加强了,发行量上升也就是一种必然

  

龙源期刊网:我们看到,《大家故事·天下事》在07年第八期之后才是现在这个名字,而这之前的刊名,全部是《大家故事·天下奇案》,是第八期开始改版的吗?从创刊至今,《大家故事·天下事》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改版是基于什么原因,以后还会改版吗?

  

黄伟祥:《大家故事》系列期刊创刊于2000年,包括现在的《大家故事·天下事》和《大家故事·侦探推理》,最开始的时候,这两本刊是小三十二开的,定位也是走的低端路线,类似于《上海故事》、《故事林》这些期刊,都是通俗的。而且名字也不是像现在名字,一开始的名字是《大家故事·天下奇案》。  我接任主编的时候,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调研,最后觉得这种定位是一种错位发展,于是就开始做了一些改版工作。然后我们把两本刊的出版时间错开了,《侦控推理》作为《大家故事》的上半月版发行。这本刊的读者对象定位上主要是学生,内容上读者也容易接受。另外一点改变就是在作者的引进上,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两本刊的作者也还不是国内最主流的,现在引进了一些国内最主流的作者。这样一来,内容加强了,发行量自然就往上升,这是必然的。  从07年的第八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在不断的调试,可能到了08年的时候,会逐渐的成型,一切都会渐渐的稳定下来,但不排除应时而变的可能性。而且,改版后的《天下事》还是有很多创新的,比如说同样是文摘类的杂志,《读者》、《特别关注》和《天下事》都有很明显的差别,当然,这两本刊都是做的很成功的刊。我们也要扬长避短,改版之后,我们经过不断的调试,现在无论从内容还是别的方面讲,定位都很准确也非常明细了。现在像我们近期做的一些内容,都是和党史、军史、文史有密切联系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努力,致力把《天下事》打造成一本能够影响主流人群的时政类文摘刊。  我们都知道,一本刊是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的,但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使命和刊名是有很大的联系的。我们国家有句古话,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事》正是寓与了这种期望在里面。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改版的这个名字,是有特殊含义的。  

龙源期刊网:在07年第七期以前,封面用的全部是一些电影的海报或者警察或者模特的照片,但在第八期开始,用的虽然依旧是人物,但是已经是像马英九这样的政治知名人物。封面的这种改变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编辑方针的变化?

  

黄伟祥:改版以来,封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物和城市两个方面,除了人物,还用了一些国内外比较个性的城市做封面,当时是基于这么两个原因的考虑,首先是从刊名上来说“天下事”有一个包容性,这就要求封面的转换要符合这种特性,用一些国外的个性城市做封面,可以给读者一种囊括中外的感觉,更符合《天下事》这个名字。再一个原因就是政治知名人物做封面也有一个难题在里面,就是原创性。大家都知道,像马英九这样的人物,如果不是亲自拍,很容易造成封面人物和封面故事及内容不相符,而亲自拍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后来再选择封面的时候,除了人物,我们还考虑用了一些中外的个性城市。在08年的全新调试之后,对封面也会有一个全新的策划。现在也在针对读者做一些调研活动,到时候会根据读者的需要来安排。  

龙源期刊网:从第八期开始,内容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动,从栏目的设置,到报道的重点,那么《大家故事·天下事》的目标读者又做了怎么样的改变呢?这样改变有出于经营方面的考虑吗?

  

黄伟祥:在我国,不同的地方阅读习惯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本纯文学的刊物,在一些文化重镇就会销售的很好,相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反而可能会卖不出去,这就是读者阅读习惯的差异。有针对性的投放,是一本刊物成功营销的关键所在,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你的目标读者这个的问题。《天下事》的定位是中老年读者,所以,在内容的编辑上就会做一些这样的倾斜。虽然说南北方的阅读习惯会有差异,但是在编辑的时候,还是会从共性中找个性,从个性中找共性。而《侦探推理》的目标读者则是学生,这样一来,两本刊互相配合,就可以囊括一大批的读者,两本刊互相推着,发行、广告都会更好做。  

龙源期刊网:从龙源上可以看到,《大家故事·天下事》的简介和别的刊也不一样,没有论述期刊的成立时间、目标受众等,而是选用了大量的命案扼要来介绍,这样做是出于一种什么原因?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吗?

  

黄伟祥:这种简介还是延用的《大家故事·天下奇案》的做法,新调试过后肯定会有一些改动,但是也不排除会用这种抓人眼球的方法。期刊具有文化承载的使命,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商品,是商品就必然要走向市场,只有读者购买认可,这样的刊才是成功的。也只有购买、阅读、流传,文章的价值才能被体现。当然,这个吸引也是编辑技术层面的问题,例如封面、标题的制作等等。  

现在的中国期刊业,更像是战国时代的整合期,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了,必须整合资源,应对变化

  

龙源期刊网:有人称您为“一匹传媒界奔腾的黑马。”您觉得这种比喻恰当吗?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是否会如人所说的“黑马”一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方法?

  

黄伟祥:其实这种比喻是有两层的含义在里面,一个是我本身是属马的,又从事的传媒行业,所以这种称呼是喻化了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这里面也有一种期望。至于我能不能做一匹千里马,或者是对传媒事业有一点贡献的黑马,我现在还不敢如此评价。但说到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觉得还是有这种“黑马”特质在里面的。我们的刊有一种创新,大家都知道,文摘类的刊是没有自己的声音的,但是我们《天下事》则不同,我们有一个时事关注,会结合时下高度受关注的话题来做一些报道,这和传统的文摘刊是不一样的,这种办刊方式就像电视节目中出现的“主播”一样,既要陈述事实,但也会适当的有自己的声音和观点。再比如说和龙源的合作,其实和龙源合作以来,我们只上传了两期的刊物,但在新的阅读排行中,我们已经进入了前一百,排在第九十二位,这也证实了我们的内容是得到了读者的认可的,这个可以说是不按常规出牌了。再一个就是我们独立的编辑模式,虽然我们编辑部只有三个人,这在全国的期刊中可以说是最少的,但我们并没有忙的昏天黑地,相反,大家还可以轮流调休。原因就在于,我们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供稿团队,我们和全国很多史馆的专家馆长都在联系,请他们为我们提供稿子。还特别聘请了一些特约的编辑,这些人都是在行业内非常资深的人士,从这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是不按常规出牌了。还有,就是在一些的策划上也和传统的有所差异。总之,我相信我们的内容会越来越发,对读者和客户的服务也会越来越好。  

龙源期刊网:你做为《天下事》和《侦探推理》两本刊的执行主编,而这两本刊都是故事性很强的刊物,在编辑的时候,对《天下事》的内容是如何把握的?

  

黄伟祥:这两本刊还是有差异的,《天下事》的编辑人员中都是对党史、军史、文史比较感兴趣的人,而《侦探推理》则是圈子里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了解的也比较透彻的一支编辑团队。表面是这两本刊是一班编辑人马,但是通过这三个人的辐射范围是很广的。而且随着读者对内容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也会不断的调试,一本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龙源期刊网:您曾经担任过《知音》杂志的编辑记者,而《知音》的内容故事性也很强,这段工作经历对您担任《天下事》和《侦探推理》的执行主编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帮助?这段工作经验会不会使《天下事》和《侦探推理》流于《知音》的形式,您是如何突破这种瓶颈的?

  

黄伟祥:提到“知音体”,不管别人怎么看,至少它在中国的期刊里已经形在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个性,这个也是有可取的地方的,毕竟在中国,期刊拥有自己风格的还比较少。《天下事》可以吸收《知音》的经验,比如说,《知音》的发行量是很大,它成功的背后也有很多的付出。这是一种机制的成功,人才竞争的成功,管理体制的成功,吸引人才、挑选人才的成功。这些成功的因素有利的肯定会被《大家故事·天下事》所学习。但是在现在的这种发展局势下,用二十年前的那种办法,或者是《知音》的成功的那些办法来套到这里来,这是不可行的。《天下事》必须走自己的路,走一条符合现代竞争,现代需求的自己的路。时间长了,我们也期望能出现“天下事体”。  

龙源期刊网:您担任这两本刊的执行主编不久,就使发行量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增加到了十万份,在短短的时间内,发行量有了如此长足的进步,您是如何做的?

  

黄伟祥: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可能我们以前的发行也存在一些曲折,存在一些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后来我们才重新包装,重新定位。发行量上升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本身的内容加强了,印刊的时候你就可以感觉到,这些刊就可以卖到这个量。另一方面,我们也是从读者的需求,做了调研的,根据读者反馈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改进自己,现在的目标读者很精确。  当初,我们从多个途径做了市场的调研,但最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做发行比较资深的人。他们的意见是很重要的,所谓水暖鸭先知,市场的波动最清楚的是发行人员那里,这绝对不是闭门造车,坐在编辑部的办公室里面就可以知道的,同行的这些最真实的感知,这些数据是一方面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是到报刊亭上去的。走访不同区域的报刊亭,从工业的、学校的、党政机关的,我们根据这些区域不同的群体去做调查。在我没有接手《天下事》之前我就做了这方面的调查。我做事有一个原则,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最后发行量的提升,既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龙源期刊网:《天下事》的定价只有4元,这在现在的期刊中定价不算高,考虑到成本等原因,在经营上《天下事》是怎么做的?与同行的竞争中压力是不是也很大?

  

黄伟祥:武汉的期刊竞争压力是很大的,其实刊物的竞争个性和人是一样的,如果说两个人竞争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话,那么刊物的竞争也如此,“两刊相逢勇者胜”。而期刊最终会进入一个有序的竞争之中,一种期刊不会把其它的刊消掉,有其它的期刊在冲击的时候,这种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机遇,市场会越挖掘越大。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现在的人文化水平提高了,那么精神需求产品也增加了,选择更多元了,更充分了,反而会更好。对刊物来说,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内容要加强。从包装,到内容,到发行再到可读性,这一系列的都要加强。另外一个原因,为什么有的期刊一直默默无闻,那是因为这些期刊本身不推自己。现在的发展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要个性张扬,要有自己的杀手锏,媒体也要包装自己。  现在的中国期刊业,更像是战国时代的整合期,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了,从我们自身来说,《大家故事》系列期刊是依托于长江传媒集团的,我们集团也像一个航母一样,有出版,有报纸,有杂志,从各方面能够提供保证,现在还有各方面的改革、体制的改革、人才的吸引、刊物的重新激励机制,还有一个方面,随着观念的转变,我们会和报纸电视网络期刊做一些互动。努力推广自己。  

龙源期刊网:媒体的经营发展,广告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像《天下事》这样的故事性突出的期刊,您认为吸引广告的优势在哪些方面?

  

黄伟祥:以前我们的广告是不多,但是现在有一个可喜的现象:我们的广告已经有广告公司总代理了。当然,未来我们发展还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广告的需求和读者的需求是要一致的。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力和倾向等问题。  

龙源期刊网:从您个人的博客上看到,七月出刊的时候,在印厂为了达到理想的封面效果,调试的纸都有4000多张了,一直达到最好的效果您才签字开印,可以说是精益求精。您对于这种“满意”是持一种什么样的标准呢?博客中您的座右铭是:胸怀天下,忘我无我。这种思想会体现在您对刊物的编辑上吗?

  

黄伟祥:其实做过刊的人都知道,做刊就像绣花一样,要非常仔细。可能会有错别字,也可能会漏字等等,这里面既有难免的差错率,也会有一些技术层面的原因,比如说跳字。有时候一校二校三校都没事,便到了出片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技术上一些差错而出现一些麻烦。所以说,做期刊的人对质量是很仔细的,是战战兢兢的。这必须要有一个高度负责的态度。所以,在每期刊出来的时候我都要到印厂去看着,这样更放心。  “胸怀天下,忘我无我”这种境界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每做一件事,如果不努力是很难成功的,但是,期刊是一种国之公器,它需要你有一种牺牲精神。期刊和主编的性格相吻合,这也是我一惯的追求,《天下事》如果没有一种天下为公的心是做不好的。当你爱上一种事业,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话,那种成功也就是必然的。我做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  

数字化、网络化就像是一柄双刃剑,用的好就是天堂,用不好也可能是地狱

  

龙源期刊网:在《天下事》的官方博客上可以看到,虽然开博的时间并不长,从今年七月到现在也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但是点击率已经是三万多人次。当初开博是出于什么方面的考虑呢?现在的点击率您觉得理想吗?

  

黄伟祥:《天下事》博客开通两周左右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三万多的点击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样的点击率,当时我们是很满意的。但后来转念一想,有的博客点击上千万,甚至有的一天就有多少多少的点击量,这么一想,又觉得不是很满意。为什么呢?因为博客一开通,就等于到了信息的海洋中去了,我觉得我们未来要做的更好,吸引更多的人来点击。  当时开博客也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考虑,一是借助新媒体来推广自己,好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我们要把这些新的工具用好,这样更利于自身的发展。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内容有一部分是文摘的,而这些文摘我们想尽了办法,但是就是没能找到作者。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困惑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对于每一位作者的劳动成果我们都要尊重,要给他寄稿费寄样刊。而有些作者看不到我们的刊,于是,我们就把它放到网络上,作者通过搜索就可以找到这些文章,从而和我们取得联系。博客开通后,我们也因此结识了一大批的作者朋友,而一些优秀的作者还会不断的给我们供稿,这样一来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  

龙源期刊网:对于这种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您是怎么看待的?《天下事》的开博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吗?

  

黄伟祥:对于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我感触还是很深的。现在这种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不是说你想不想数字化,而是怎样数字化的问题。它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它们更加方便也更加人性化了。我们为什么不用呢?科学的不断发展就是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比如说传稿子,以前可能很麻烦,但是现在,我们用QQ这些即时的工具就可以很快的接收到,这就是数字化带来的好处。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些冲击,比如说传统媒体会不会因此委缩甚至消失?这都有待探讨。但是纸媒又必须实现数字化,如果能很好地运用互联网,无论做哪种媒体都会是天堂,如果刻意的回避而不用,那么现在就是地狱。  从人类的发展、文明的发展看,世上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满足着人们有需求,而这种需求又反过来推动着发展,我觉得应该用很积极的、很宽容的态度来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  

龙源期刊网:博客中可以看到往期杂志的许多内容,这样对提高杂志的影响力会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呢?

  

黄伟祥:网络推广有很多种方法,博客也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零成本的。  

龙源期刊网:您觉得和龙源的合作,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强?您是如何看待和龙源的合作的?

  

黄伟祥:期刊和网络的合作,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现在的期刊和网络的合作,这种数字化应该有一个标准式,合作的标准。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配机制的标准。还应该有一个战略性的标准,比如说技术性的。在国外经常就会有一些行业标准什么的,例如,期刊和网络的合作,是不是也会有一个这样的标准?比如说一些利润的分配,这个标准是谁定的?怎么定的?定的合不合理?这种标准又是怎么样来认证?这对以后的发展会不会更好?这是一种制度化一种法制化的趋势。还有一个问题,在传统意义上的期刊和网络合作,就像是一个卖场,网络就像超市,各种刊就是商品,摆在那里等人挑选,未来的发展应该不是这样的,因为它们都是媒体,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嫁接,到了这个时代应该要升级,升级到战略紧密型的合作。应该整合各自的优势达到一种共赢。第三,我认为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肯定还会有新的管道新的东西出来,这些东西要很好地利用起来。其实说到底,只是工具变了,我们的需求和服务并没有变,它还是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提供服务的,只是工具不再一样而已。  当然,和龙源的合作也对《天下事》带来了一些好的影响,比如说知名度的提高,品牌的提升,也会有一些作者和广告客户会因此而结识,也可以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有时候不仅是双赢,还是多赢。  

龙源期刊网:从网上用百度搜索的结果来看,关于《天下事》的新闻并不多,做为主编,您是如何提高《天下事》的知名度和在受众中的影响力的?您如何看待网络推广?

  

黄伟祥:在08年的策划里,我们就有这个计划,就是在每年的赢利里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来做本刊的品牌提升,包括网络推广。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这方面的推广。  

读者的地盘要让读者说了算,编辑上,既要包罗万象,也要考虑到读者的需求

  

龙源期刊网:《天下事》在编辑中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这些故事的?在报道的时候会侧重事件的哪些方面?

  

黄伟祥:在《天下事》的报道中,我们一向坚持尊重历史,尊重读者,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就是:“读者的地盘读者说了算。”  在这些内容上,为了保证它的真实可信,我们在编辑是主要从两个方面严格把关,一是出处的严谨。另外一个,我们本身也要对党史、军史、文史有深入的了解,很多地方的党史文史的馆长和专家都是我们这里的特约编辑,相应的一些稿子我们都会发给这些专家行家,让他们来审。大家都知道,编辑是杂家,但不是行家,更不是专家,你在某些方面可能了解,但是知其表不知其内,我们在做一些相关的,特别是很严谨的话题时,都会严格地进行把关的。例如,一些人物是出过书的,我们就要拿着这个书来研究,来校对,会参考大量的党史资料。  年代久远的史料考证方面,学者里面对它没有下定论的,我们都没有做一个结论,现在所知的史料,可能会随着以后资料的公开,一些机密的解密,还会有一些新的说法,我们就是用一种开放式的讨论来论述观点,我们只是在陈述事实,只是陈述发刊当时的事实。  

龙源期刊网:《天下事》的内容特色是什么?在众多的新闻事件中如何做到使读者喜闻乐见?如何在同题的现象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

  

黄伟祥:《天下事》的特色就是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广、深、真。编辑在选稿及编排的时候也是会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的。现在的媒界存在着信息的海量发布与有效把关的问题,为了能让读者喜欢,我们力争从不同的新闻视角,不同的切入点为大家陈述事实。  

龙源期刊网:提到期刊的选题大家都知道,期刊每期都会有一个预先申报选题的过程,在《天下事》的编辑工作中,对于选题是如何选择的?秉承哪些原则?

  

黄伟祥:在策划选题的时候,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就是大家既知的事件中找出不为人知的东西,即旧闻中的新闻价值,另一个就是大家关注少的,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比如说别人炒热点,也许我们就说冰点了。叉开别人,也可以避免竞争中被擦伤。而去挖一些别人挖不到的东西。这样就会逐渐形成这种自己的风格,独特的风格。  

龙源期刊网:在报纸的日常编辑中,如果有重大的新闻事件,则会增出“号外”来弥补自身。做为主编,如果《天下事》在编辑工作中遇到这种突发事件,您会怎么做?

  

黄伟祥:对突发事件,我们刊有优势,《天下事》是长江出版集团的二级单位,长江集团拥有书号。如果有这种状况出现,我们的应对办法一个是增刊,我们也可以立马出来。或者是我们以书号的形式来出。  在我们刊上刊出较多的文章,也有可能会编成书,或者是一些优秀的故事也可以和电视台或者别的地方合作,编成电视剧,我们提供剧本,大家共赢。也就是文化市场的多元整合,我们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期刊,而是依托它为平台,对多种文化原素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期刊的时效性较于其他的媒体要差一些,故事性的期刊似乎更是如此,做为主编,您是如何把握这种时效性和可读性的?

  

黄伟祥:深度。扬长避短,抛却时效性,而挖这种表面下的深度文章。  

龙源期刊网:《天下事》的约稿多吗?对于约稿,取舍是什么标准?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方法来吸引好的稿子?

  

黄伟祥:到08年的时候,我们的计划中有一个“双百工程”,即跟国内的一百个原创报纸签约,一百家国内的原创刊签约。我们是文摘刊,可以从这两方面保证稿源的丰富。我们吸引作者的方法和别处也不一样,在别的地方,文章发表一般是只有稿费,但是在我们刊,作者不仅可以拿到稿费,还可以根据版面的大小拿到编辑费。  

龙源期刊网:在与作者的互动上《天下事》是从哪些方面入手的?

  

黄伟祥:我们会组织一些笔友会,定期的或者是不定期的,在我们这里签约的作者,都可以根据这个平台,互相沟通。  

喜欢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成功很难,不成功会更难

  

龙源期刊网:从黄主编的个人经历来看,您从事媒体行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些经历对您来说有哪些帮助呢?

  

黄伟祥:是的,当时我大学学的专业是中文而非新闻,而且是师范类的,按要求是要回去教书的,但是我自己一直都非常喜欢记者的工作,觉得记者能够伸张正义。当时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单位都喜欢要有经验的、专业的,这样入手会非常快,而且当时发表过的一些文章文学性更强一些,它不是新闻稿,因为这些原因吧,当时不是很顺利。现在再看进来,那段经历还是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的,喜欢一件事情,就一定会坚持下去。成功很难,不成功会更难。  

龙源期刊网:在一篇关于您的报道中说您是“新锐传媒业的开拓者,有诗歌般的美好梦想,他想把目前负责的两份杂志整合成一个平台,创办一个‘天下事’传媒网,综合图书、影视、期刊、网络等产业,广纳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传媒精英。”这是您的理想吗?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黄伟祥:现在常说“终身学习”,每天都会有新的事物发生,这十年来我也一直在学习,向同行的前辈们学习,我期待能有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记者手记]

  接到要采访黄主编的任务时,时间并不充裕。于是,我匆忙地翻看了关于他的资料以及他主办的《大家故事·天下事》。翻开龙源上的《大家故事·天下事》简介时,我隐隐有些吃惊,因为这个简介实在是有些特别,没有像其它的刊一样陈述背景、编辑方针等内容,却是以一个个的命案扼要为开场白,先把人引进了一个个故事中,再往下看去,几期的内容却有了很大的改变,看来这本刊是经过了一些改版的。那么,黄主编的风格是如何与《大家故事·天下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呢?未见到黄主编时,我一直是抱着这样的疑问的。因为一本刊,主编的思想会很明显地表现在刊物的编辑方针及内容上。  见到黄主编后,深深为他的见解所折服,能够把一本刊命名为《天下事》的人,就应该是一个拥有天下胸怀的人才对嘛。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Guixiaosun@yahoo.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 桂小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Guixiaosun@yahoo.com
作者

黄伟祥 《大家故事•天下事》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