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敦煌研究》——再现敦煌昔日的辉煌

作者:蔡凛立

  《敦煌研究》以刊登敦煌学研究成果为目的,将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敦煌学专业期刊。这是新时代赋予她的使命。   我想很多有良知的学者只要他真正了解敦煌,了解敦煌石窟所面临的问题,都会为之尽一份努力的。只是采取的办法有所不同而已。   我希望记者们多花些功夫,多一些途径真正深入了解敦煌石窟,了解敦煌学;而不要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个别名人身上。                           ——《敦煌研究》主编樊锦诗              《敦煌研究》——再现敦煌昔日的辉煌                               ——《敦煌研究》主编樊锦诗访谈录

[《敦煌研究》简介]:   《敦煌研究》期刊由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来的敦煌研究院)创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初,于1981年和1982年出版了试刊第一期和第二期,1983年正式创刊。1986年,《敦煌研究》作为季刊定期公开发行。2002年以后改为双月刊发行,每一期为120页,约20万字,为国内外学术界及时地提供新成果、新资料、新信息。至2006年底为止,本刊出版正刊100期,特刊7期,共发表敦煌学相关的各类文章2294篇,其中包括石窟艺术与考古方面论文696篇,历史文献方面论文867篇,石窟文物保护类论文187篇,其它相关资料、综述及信息稿件544篇。这些文章涉及到敦煌学的所有专业,除了敦煌学领域,还对中国佛教考古、美术史研究、历史研究、古代汉语、古代民俗学、古代科技、音乐舞蹈研究文物保护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相关专业的必备参考书。   《敦煌研究》期刊是敦煌学和相关专业研究的学术园地,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她的办刊宗旨。   1990年,《敦煌研究》荣获甘肃省优秀社科期刊奖;1994年,在甘肃省首届社科期刊评级中被评为“甘肃省一级期刊”;1995年,《敦煌研究》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评选的“全国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奖”;1997年,本刊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定为“1998-1999年度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同年荣获首届“中国期刊奖”;1999年在第二届甘肃省社科类期刊评级中,本刊被评为“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1999年,本刊再度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奖”,并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和“全国中文社科核心期刊”;2002年本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双高”期刊之列;2005年.本刊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7年,被评为“第二届北方十佳期刊”。

[樊锦诗简介]:   (1938~ ),汉族,浙江杭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1975年8月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至今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兼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敦煌研究》主编,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从事敦煌文物事业的近40多年中,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保护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榆林窟加固工程、《敦煌莫高窟环境演化与石窟保护研究》、《莫高窟游客承载量及开放对策研究》、《敦煌石窟的保护与利用》、《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等多个项目;撰写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3·北周卷》、《敦煌石窟全集·佛传故事画卷》等专著,主持编写了《敦煌石窟全集》(专题分类全集)26卷、《敦煌石窟》10卷、《中国敦煌》、《敦煌·真实与虚拟》,并发表了《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分期》、《从莫高窟历史遗迹探讨莫高窟崖体的稳定性》等数十篇论文。   1985年获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银质奖章;1986年获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党员称号;1991年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1995年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7年,被甘肃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敦煌研究》的发展目标是:立足敦煌,放眼世界,更加有力地促进国际敦煌学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敦煌学1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敦煌学领先外国敦煌学,是近20多年的事。这20多年,也是《敦煌研究》这本杂志的岁数。是否可以这样说,《敦煌研究》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中国敦煌学的辉煌?

  

樊锦诗:是的。   

龙源期刊网:《敦煌研究》是一本历史感十分厚重的杂志,如何定位自己?新时代赋予她什么新的历史使命?

  

樊锦诗:《敦煌研究》将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敦煌学专业期刊。这也是新时代赋予她的使命。   

龙源期刊网:《敦煌研究》还是一本以浓郁的敦煌文化特色和鲜明的学术风格见长的杂志。能否具体阐述一下这一特色和风格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樊锦诗:《敦煌研究》鲜明的学术风格是伴随着中国敦煌学的崛起,在中国敦煌学界广大学者的支持下形成的。   

龙源期刊网:《敦煌学辑刊》、《敦煌吐鲁番研究》也是旨在介绍和推广敦煌学的专业学术期刊,《敦煌研究》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有人把《敦煌研究》归类于宗教刊物,这样的说法确切吗?

  

樊锦诗:《敦煌研究》与《敦煌学辑刊》、《敦煌吐鲁番研究》都是敦煌学的专业刊物,《敦煌研究》更注重与敦煌石窟的研究相结合,部分研究论文的领域扩展到了佛教艺术研究、文物考古研究方面。所以,把《敦煌研究》归类于宗教刊物是不确切的。就现有中国书刊分类来说,还没有敦煌学这一类,但归类于历史学大致没有问题。   

龙源期刊网:《敦煌研究》为推动敦煌学的发展而创办,对敦煌学做出了哪些贡献?对敦煌学界有什么影响?

  

樊锦诗:《敦煌研究》创办二十多年来,为推动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成为敦煌学界必备的参考。   

龙源期刊网:如何克服学术的枯燥性,提高可读性,是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敦煌研究》在这方面是如何去做的?

  

樊锦诗:学术论文不可避免地存在可读性不强的问题,《敦煌研究》也在努力提高可读性。但我们不能为了可读性而牺牲学术性。   

龙源期刊网:《敦煌研究》前任主编段文杰先生,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今年适逢他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60周年和90华诞,甘肃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授予他“敦煌文物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敦煌研究》人深受段文杰先生的影响。能否为我们举一两个例子?

  

樊锦诗:《敦煌研究》始终是沿着段文杰先生所提出的办刊宗旨而努力的。   

龙源期刊网:2006年12月,《敦煌研究》迎来了创刊100期。这对《敦煌研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座谈会。座谈会上,有没有明确《敦煌研究》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樊锦诗:《敦煌研究》的发展目标是:立足敦煌,放眼世界,更加有力地促进国际敦煌学的发展。   

《敦煌研究》要保持一种高品位的学术研究性质,不刊登文学作品,没有打算发展产业链

  

龙源期刊网:我们知道,《敦煌研究》主要是介绍敦煌学。除此以外,还介绍哪些内容?《敦煌研究》有特色的学术专栏都有哪些?这些栏目的特色“特”在哪里?

  

樊锦诗:《敦煌研究》以刊登敦煌学研究成果为目的。有特色的栏目主要有“石窟艺术与考古”、“石窟保护”、“敦煌史地”等等。   “石窟艺术与考古”主要刊登敦煌石窟的艺术和考古研究成果,同时,也刊登对敦煌石窟以外的中外佛教石窟、寺院或其它文物的艺术与考古研究成果。   “石窟保护”主要刊登敦煌石窟科学保护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刊登其它地方的文物保护研究成果。特别是与佛教艺术相关的文化遗产、文物遗址等的保护研究成果。   “敦煌史地”以敦煌为中心包括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龙源期刊网:敦煌变文研究一直是国际敦煌学的热门话题之一,《敦煌研究》对其的关注度如何?

  

樊锦诗:《敦煌研究》刊登了不少敦煌变文的研究成果。但变文研究并不是本刊的重点。   

龙源期刊网:在2005年的编委会议上,您提出,为了进一步提高《敦煌研究》的编辑质量,从当年开始有计划地搞一些约稿。那么两年来,是否约到了一些满意的稿件?《敦煌研究》的学术专业性非常强,约稿的作者的圈子是不是非常有限?

  

樊锦诗:两年来,我们有计划地进行约稿,得到了国内外不少知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如香港学者饶宗頣、日本学者上原和、台湾学者郑阿财、李玉珉,以及大陆学者姜伯勤、柴剑虹、荣新江、张涌泉等等,都给我们有份量的论文。   敦煌学并不是一个学科面狭窄的圈子,而相反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学科。约稿的作者圈是十分广阔的。   

龙源期刊网:在《敦煌研究》的稿约上,有这样的一项:“英文和日文原稿可以直接投稿,不用翻译”,是说到时这些原稿原文刊登呢,还是请人翻译成中文后刊登?

  

樊锦诗:依靠敦煌研究院的翻译力量,英文的日文稿件我们都可以翻译成中文发表。   

龙源期刊网:在上述会议上,您还提到,刊物的面应该广一点,要有些学术综述、书评之类的稿件。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进展得如何?

  

樊锦诗:学术综述和书评的稿件,这几年有所加强。   

龙源期刊网:随着敦煌学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敦煌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敦煌研究》有没有想过利用这一品牌去发展相关的产业链?

  

樊锦诗:《敦煌研究》要保持一种高品位的学术研究性质。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打算发展产业链。   

龙源期刊网:随着敦煌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敦煌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在不断涌现。《敦煌研究》是否会有刊载这一题材作品的设想?

  

樊锦诗:《敦煌研究》始终是一份专业性学术性极强的刊物 ,我们不刊登文学作品。   

龙源期刊网:2005年8月,《敦煌研究》主办了“中国服饰史研究与敦煌学”论坛。敦煌学与中国服饰有什么关联?它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樊锦诗:敦煌艺术与中国服饰史有密切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无法用几句话说清。请参阅《敦煌研究》2005年特刊的相关论文。   

我曾经谢绝媒体的采访,是因为敦煌的工作必须要竭尽全力、踏踏实实去做,因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

  

龙源期刊网:您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即敦煌数字化。近年来,您几乎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上面。这一项工程近况如何?预计什么时候能实现?

  

樊锦诗:这项工程我们正在努力,近期将有部分成果得到应用。   

龙源期刊网:除了“《敦煌研究》主编”这个身份外,您还是敦煌研究院院长、石窟考古专家,掌管一个500多人的研究院,并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等大量的论文。在这三方面上,您的精力是如何去分配的?哪一方面花费您的精力最多?

  

樊锦诗:相对来说,敦煌研究院的工作牵涉面广,花的功夫也最多。   

龙源期刊网:“我有时候开玩笑,如果死了以后,要留下一句话,我就留这么一句话:我为敦煌我尽力了”,从您这句话,可以深深体会到您对敦煌的感情。于敦煌的这份感情,除了您多次提到的,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外,您会觉得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因缘吗?

  

樊锦诗:并非“冥冥中的因缘”,我想很多有良知的学者只要他真正了解敦煌,了解敦煌石窟所面临的问题,都会为之尽一份努力的。只是采取的办法有所不同而已。   

龙源期刊网:提及敦煌,就不能不提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先生。敦煌有今日的辉煌,他功不可没。您当初到敦煌,被他精神的感染是其中一个因素。他对您,都有哪些影响?

  

樊锦诗:常书鸿对我们后辈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然我也不例外。特别是他对敦煌文物保护事业执着的热爱与追求。   

龙源期刊网:有媒体称,背负盛名的您谢绝了无数纷至沓来的采访与应酬,脾气很倔,是很难接近的一个人。是这样的吗?工作上的您大家有目共睹,但对生活中的您,知道的并不多,能给我们讲讲吗?

  

樊锦诗:我曾经谢绝媒体的采访,是因为敦煌的工作必须要竭尽全力、踏踏实实去做,因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   我希望记者们多花些功夫,多一些途径真正深入了解敦煌石窟,了解敦煌学;而不要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个别名人身上。

[后记]:   樊主编集《敦煌研究》主编、敦煌研究院院长、石窟考古专家于一身,工作非常繁忙。所以,对于记者的一些问题,没能回答;回答的问题,也没能深入展开谈。   记者在表示理解的同时,期待着樊主编在空时,能就以上一些问题能深入展开谈谈,以让读者对《敦煌研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樊锦诗 《敦煌研究》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