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食品与生活》——传播饮食文化,传递美食风情

作者:白佳丽

  我们确立了一条传播知识和传授技艺相结合的办刊思路,即积极宣传推广食品科普知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引进海内外最新科技文化知识,推出有内容、有质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章。   我国饮食文化的要点是讲究膳食平衡,讲究科学、文化、艺术、技艺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中国烹调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艺术必将更加发扬光大。  如果简单地把煮饭烧菜看成是干家务活,可能很累;若将其视为一种对亲友的奉献和自己才华的展现,则其乐无穷。                          ——《食品与生活》主编吴春          《食品与生活》——传播饮食文化,传递美食风情                            ——《食品与生活》主编吴春访谈录

[《食品与生活》简介]:  《食品与生活》创刊于1979年,由上海市食品研究所主办,上海市烹饪协会、上海餐饮行业协会协办。杂志设有健康天地、营养百科、食疗门诊、海外博览、文人沙龙、吃在上海、九州美食、家厨事典、名厨谈艺、食品安全、食物探源、美食风情录、健康食品超市、信息万花筒等近30个栏目。  《食品与生活》曾连续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优秀科普期刊。以传播科普知识与传授技艺、交流饮食文化与生活情趣为办刊宗旨,融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集精美、养生、烹饪、文化、信息于一体。

[吴春简介]:  吴春,《食品与生活》杂志社总编輯、上海市食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烹饪协会和上海餐饮行业协会理事。1970年拜中国烹饪大师上海绿杨村酒家总厨李兴福为师,学习烹调技艺。后赴新加坡、法国、意大利、挪威学习西菜烹调并考察西方饮食文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饮食文化研究和烹饪科学普及工作。著有《中国名厨名菜名点图谱》、《家庭厨房百科知识》、《现代家庭厨艺精编》、《海纳百川上海菜》、《现代审美教程》(大学教科书)、《中国古代的吃》等10多本饮食文化方面的书籍。  

我们的杂志和上海这个城市一样,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龙源期刊网:《食品与生活》杂志创刊于1979年,已经走过快30年的历程了,给我们回顾一下这么多年来的发展情况吧。

  

吴春:《食品与生活》在1979年初创阶段是一本食品科技刊物,原名《上海食品研究》,刊出的内容主要是食品工艺、检测、营养等食品科技文章。后来改名为《上海食品》,刊出的内容兼顾食品的科技和科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再度改名,成为《食品与生活》。当时饮食和食品类的期刊比较少,读者比较集中,月发行量达到20万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3年以后,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类报纸都热衷于发表饮食、烹调、营养、养生等文章,我们的杂志因此受到了冲击,发行量也大幅度地减少。1995年后我们对杂志的内容作了调整,更加贴近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侧重刊登饮食文化的内容,重新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发行量也开始逐年上升。  

龙源期刊网:《食品与生活》杂志是由上海市食品研究所主办,上海市烹饪协会、上海餐饮行业协会协办的科普类综合型月刊,您觉得在这样的专业背景下,办刊的优势在哪里?

  

吴春:我认为优势主要在于写稿和审稿的人都比较内行。我们有一支以作家、食品高级工程师、营养学家、烹调大师、食品安全专家组成的写稿和编审队伍,以确保杂志的质量。  

龙源期刊网:《食品与生活》杂志的办刊理念和编辑思路是怎样的?

  

吴春:我们确立了一条传播知识和传授技艺相结合的办刊思路。具体来说,即积极宣传推广食品科普知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引进海内外最新科技文化知识,推出有内容、有质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章。  

龙源期刊网:您认为《食品与生活》更受哪类读者的青睐呢?社会影响力如何?

  

吴春:订阅我们杂志的读者是比较讲究生活质量的、文化层次较高的中老年人和一些办公室里的年轻人。我们拥有一大批长期读者,他们可能一订就是十几年,并且会经常给我们的杂志提出批评和建议。这些铁杆读者的参与使得我们的杂志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与同类的期刊相比,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因此,在众多的杂志中,《食品与生活》完全占有一席之地。  

龙源期刊网:对于广告商来说,贵刊可能是一个受众更明确、目标性更强的投放媒体,杂志的广告是不是以食品类的广告为主呢?运作情况如何?

  

吴春:对,我们的杂志是以食品类的广告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对于大型的国际国内食品展览会的推介。整体的运作情况基本正常。  

龙源期刊网:食品与人们的生活及健康各方面息息相关,在大众化的同时也更具敏感特质,那么所刊登广告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如何保证呢?面对目前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食品类广告,读者如何辨别其优劣好坏呢?

  

吴春:我认为国内传统的老字号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及国际著名的大公司生产的产品比较靠得住。我们杂志本身有主办单位“上海市食品研究所”的科研背景,同时我们还有 “中国商业联合会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产品的卫生安全作保障,包括重金属残留量、致病菌以及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另外,我们还会要求厂商签订对消费者食用安全进行保证的合约,才向各位读者做推荐。  

龙源期刊网:贵刊有一个名为《吃在上海》的小栏目,这是一种贴近化理念的编排思路吗?如何在立足上海本土的同时,成功地将其推向全国,获得更广泛的受众群?

  

吴春:《吃在上海》栏目其实是吃在中国的一个缩影。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积淀引来了全国很多地方的人口移居到此。同时,中西饮食文化在上海碰撞、交流、融合,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就此扎根,于是《吃在上海》就应运而生了。吃在上海,其实是吃在天下。各地的美食到了上海有个改良的过程,比当地更精细,更美味。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海上寻梦》的栏目,主要是讲上海的历史的。  

龙源期刊网:贵刊举办过很多的征文活动,诸如“我的饮食生活”、“我的早餐”“妈妈留给我的美食”等,举办征文活动的初衷如何?反响和效果怎么样呢?

  

吴春:征文的过程也是一个与读者联络感情、增加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发现了一批优秀的作者,同时也扩大了杂志的发行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举办的“我的饮食生活”的征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了一支为我刊写稿的队伍,当年的发行量也翻了一番。  

龙源期刊网:贵刊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很多的小栏目,最受读者欢迎的是哪些呢?原因何在?

  

吴春:通过读者的调查问卷来看,我们杂志的《文人沙龙》、 《营养百科》、 《烹饪事典》、 《健康天地》、 《寻常百姓家》、 《风俗谭》、 《食疗门诊》等栏目比较受欢迎。这与我们有一批好的作者、有正确的编辑思路,以及杂志内容比较贴近老百姓等几个原因是分不开的。  

龙源期刊网:您经常关注同类期刊吗?如何评价《食品与生活》在兄弟期刊中的地位?您认为它的特色和优势在哪里?

  

吴春:杂志主要是杂,当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内容的丰富多彩。我们会经常关注同类期刊,并且虚心地学习他们的长处。但是同时,我们要尽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决不雷同。说起杂志的地位,记得俄罗斯作家契诃夫说过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要叫!小狗也要叫——按上帝给的嗓子叫好了!”我们的特色是将饮食文化、烹调技艺、饮食养生类的信息做的更丰富。我们的优势是背靠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们的杂志和上海这个城市一样,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我们有一支以作家、食品高级工程师、营养学家、烹调大师、食品安全专家组成的写稿和编审队伍,以确保杂志的质量。

  

龙源期刊网: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贵刊的编辑队伍吧。

  

吴春:我们的团队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队伍,采编人员的平均年龄也就是30岁出头。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招聘了多名食品工程类的大学本科生,然后对他们进行中国语言文化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因此他们可以说是文理兼通,同时思路也比较活跃。总的来说,我们有一支以作家、食品高级工程师、营养学家、烹调大师、食品安全专家组成的写稿和编审队伍,以确保杂志的质量。  

龙源期刊网:那么稿件的来源情况呢?是由编辑部和社会征稿共同组成的吗?

  

吴春:对,我们的稿件是自然来稿和组稿相辅相成的,并且能够不断地从自然来稿中发现好的作者,然后再根据不同作品写作的特点进行组稿。  

龙源期刊网:对于《食品与生活》杂志来说,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吴春:文章的好坏以读者的眼光为准,打个比方说,我们的编辑相当于介绍人和搬运工的角色。简言之,文化类的稿子、能打动人心的稿子,就是好稿子;技艺类的稿子、能操作模仿的稿子,也是好稿子。  

电子版可以在纸质的基础上多一些互动,多一些时效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版杂志的发展前途是无量的。

  

龙源期刊网:期刊杂志的内容通过传统纸质形式与网络电子版的形式进行传播分别有什么优缺点?

  

吴春:电子版杂志的阅读群体以年轻人为主,而纸质杂志的优点就是硬拷贝,因此携带方便。但从环保角度来看,纸质的不及电子的。电子版可以在纸质的基础上多一些互动,多一些时效性,我想,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版杂志的发展前途是无量的。  

龙源期刊网:《食品与生活》杂志的网络化发展情况如何?

  

吴春:目前才处于起步的阶段。  

龙源期刊网:和龙源期刊网的合作情况如何?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计划吗?

  

吴春:合作很愉快,也很专一,我们没有再与其他的网络进行合作,希望以后的合作能更加深入。  

龙源期刊网:《食品与生活》曾连续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优秀科普期刊,您如何评价这本杂志?怎么把它做的更好并且持续地发展下去?

  

吴春:民以食品为天,我们的杂志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随着我国民众饮食生活的不断改善,由最初的低级阶段到解决温饱,由温饱再到小康,饮食不单是果腹。饮食文化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同时,物质方面富裕了,营养问题就更值得关注。近年来的疯牛病、非典、禽流感、苏丹红1号等这类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由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报道并做好科普工作的。吃得健康、吃得卫生、吃得营养已成为现代人对于高质量的饮食生活的追求。由此看来,还有不少新的热点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报道。  我想,2010年可能是我们杂志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机,上海世博会将为我们带来各国的美食以及更丰富的异国饮食文化,所以杂志也将会得到一个拓展的好时机,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加丰富。  

龙源期刊网:给我们介绍一下您个人的发展历程吧。在《食品与生活》杂志的经历呢?

  

吴春:本人现任《食品与生活》杂志的主编,上海市食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饮食文化研究和烹饪科学普及工作。1970年曾师从中国烹饪大师李兴福学习烹调技艺。著有《中国名厨名菜名点》、《家庭厨房百科知识》、《现代家庭厨艺精编》、《现代审美教程》、《中国古代的吃》等书籍。  

龙源期刊网:您从事了很多年的饮食文化研究工作,这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目前在此领域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吴春: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的饮食文明和礼仪、食物原料营养和烹调技艺。目前在此领域还存在营养师的匮乏和不讲究饮食文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您认为烹饪科学普及工作的意义在哪里?

  

吴春:在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  

龙源期刊网:您曾经师从名师学习过烹调技艺,并且在此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从饮食研究向杂志主编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您有什么心得与大家分享吗?这两种角色对于您来说哪个更重要一些呢?

  

吴春:其实两个角色并不矛盾,当了主编以后,我所涉及的领域仍然是与饮食领域相关的文化、医学、烹饪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于拓宽我的知识面、更好地向专家学者学习都起到很大的帮助,这些反过来又更好地促进了以前所从事的饮食研究工作。  

龙源期刊网:您已经出版了《中国名厨名菜名点图谱》、《家庭厨房百科知识》、《现代家庭厨艺精编》、《海纳百川上海菜》、《现代审美教程》(大学教科书)、《中国古代的吃》等10多本饮食文化方面的书籍,最近还有新书出版的计划吗?

  

吴春:过去出的书籍现在看来还很幼稚,知识是个积累的过程,需要厚积薄发。目前还没有出新书的计划。  

龙源期刊网:烹饪饮食方面的书籍在市场上非常畅销,而许多类型的杂志也都专门开辟有美食方面的专栏,对于烹饪美食类书籍以及杂志的发展前景,您是怎么看的?

  

吴春:这类书籍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瓶颈期,烹饪类的书籍有新意的不多,可能会出现一个被冷落的过程。  

懂吃、懂烹调、懂饮食养生,是现代文明人的一种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

  

龙源期刊网:您应该是一个美食家吧?能点评一下您最喜欢的美食吗?

  

吴春:美食无定论,适口者珍。我最喜欢的美食是“盐水煮毛豆”。它做起来方便,味道也鲜美。尤其是用煮毛豆的盐水泡饭吃,我一直认为是天底下第一美食。我的童年时代物质极为匮乏,但是一吃到这样美味我就觉得有无限的满足感。后来听营养学方面的专家讲,小小的大豆从古到今滋养了我们泱泱中华民族呢。  

龙源期刊网:您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在哪里?现代人的家居饮食观念已有很大的改变,人们越来越远离厨房,掌握烹饪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让源远流长中华饮食文化在一代代人的身上很好地继承下去?

  

吴春:我国饮食文化的要点是讲究膳食平衡,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讲究科学、文化、艺术、技艺相结合,具体可归纳为色、香、味、形、质、器、养这七个字。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是既有视觉的、嗅觉的,又有味感的、触感的美的品尝与享受,最终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如用积极的眼光去看,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人不再单单是“食色,性也”,而且现在厨师的收入也明显高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在法国,厨师被看作是艺术家,目前我国厨师的社会地位也相应的在提高。所以我觉得大可不必认为中华饮食文化没人继承。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过后便会是一片返璞归真,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中国烹调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艺术必将更加发扬光大。  

龙源期刊网:世界各地都有很丰富的饮食文化,中国各地也有各具特色的菜系、菜品。能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哪些是您比较推崇的呢?

  

吴春:世界三大最主要菜系是法国菜系,中国菜系和土耳其菜系。中国菜肴若以菜系而论,有几十种之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名菜,即鲁、川、扬、粤。再加上浙、湘、闽、徽,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大菜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存在即合理。很难评判出孰是孰非。一定要说的话,我是最推崇上海菜的,上海菜虽然算不上四大名菜和八大菜系,但其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龙源期刊网:如果与读者朋友分享一下您在日常烹饪及饮食方面的经验,您有什么建议吗?

  

吴春:“君子远庖厨”,此言差矣!懂吃、懂烹调、懂饮食养生,是现代文明人的一种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如果简单地把煮饭烧菜看成是干家务活,可能很累;若将其视为一种对亲友的奉献和自己才华的展现,则其乐无穷。烹调入门很容易,精通也不难。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baijialiandy@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 白佳丽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baijialiandy@163.com

作者

吴春 《食品与生活》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