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黄河》——为文学晋军打造平台

作者:蔡凛立

  我非常得意于自己现在给《黄河》的定位。这几年《黄河》为文学晋军打造平台,推出了一大批新人新作,足以让我欣慰。作为省一级的文学期刊,你的目光必须80%向内,把省内的资源挖掘整合了,你就给全国的文学做大贡献了。   一个称职的主编,还必须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必须学会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你瞧准了人家的口袋,想掏人家的钱出来,你说出的理由得充分,得中听。   做编辑工作得甘为人梯,甘为他人作嫁,这是一句老话,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作者写出好作品了,你发自内心为他高兴;能写出而又写不出来,你甚至要比他还着急。这样的心理伴随了我几十年。                              ——《黄河》主编张发            《黄河》——为文学晋军打造平台本                            ——《黄河》主编张发访谈录

[关于《黄河》]

  大型文学期刊《黄河》1985年创刊,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办。历任主编有成一、珊泉,现任主编张发。1989年《黄河》由季刊改为双月刊,页码由创刊时的240页改为现在的200页。   《黄河》的主要栏目有“晋军新锐”、“黄河出发”、“期期见”、“作家书斋”、“小说看台”、“诗歌点击”等。截至2007年年底,累计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200余万字,省内外著名作家马烽、西戎、胡正、孙谦、焦祖尧、成一、柯云路、张石山、李锐、张平、韩石山、钟道新、赵瑜、葛水平、赵本夫、蒋子龙、闫连科、路遥、杨志军、权延赤等都曾为本刊热情撰稿。   《黄河》设有“雁门杯”优秀小说奖,“太行杯”优秀诗歌奖及“右玉生态杯”优秀散文奖。

[关于张发]

  1949年生,山西宁武人,山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曾任语文报社编辑,1985年《黄河》创办即来编辑部工作,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98年任主编至今。

[写在前面的话]

  感谢龙源给我这个机会,正好让我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你们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非常好。为期刊服务,为读者服务,堪称一流。这次采访,所提的三十多个问题,基本上都是我乐意回答的。   从这些问题的准备上,就让我特别感动,你们对一个刊物的了解,赶得上我们自己对它的了解了。所提问题全都与《黄河》目前的生存与发展有关,不是敷衍应付,不是为采访而采访,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黄河》主编张发   

纯文学刊物,就是要老老实实、一心一意走推出新人、推出精品的正道

  

龙源期刊网:众所周知,定位是操纵期刊生死大权的一枚棋子。换过几次定位后,《黄河》最终落实到如今的“为文学晋军打造平台”的定位上。定位几次的更迭,对一本期刊而言,一定经历了一些风雨;而对您而言,一定有不少感触。请您谈谈好吗?

  

张发:为了生存与发展,前几年,许多文学期刊都举起了“市场”这杆大旗。《黄河》在2000年的时候,就在封面上醒目地标上“大型知识分子读物”的字样,一个院里的《山西文学》有几个月也在封面上标上了“北方纪实”的字样。大江南北,《芳草》变《名流》、《西湖》变《鸭嘴兽》、《天津文学》变《青春阅读》、《湖南文学》变《母语》,变来变去,谁成功了?一个也没有。没有经验,全是教训,全是跟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大家现在不约而同地又都变回去了。纯文学刊物,就是要老老实实、一心一意走推出新人、推出精品的正道。   《黄河》重新定位于“为文学晋军打造平台”是走过弯路的自察自省。省里的口号是建文化强省,作家协会有几年的工作总结是为文学后继乏人担忧,我们作为体制内的刊物,就应该主动请缨,主动分忧。向名人组稿,扩大刊物影响,是为了走市场;既然走不向市场,至少是暂时无法走向市场,倒不如收回目光来脚踏实地做一些繁荣全省文学创作的工作。   我们反省早,觉悟早,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我非常得意于自己现在给《黄河》的定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几年《黄河》为文学晋军打造平台,推出了一大批新人新作,足以让我欣慰。我多次在全国相关会议上大谈特谈我们的办刊思路,希望至少是省一级的文学期刊的老总们都来效仿我,一省一省的文学创作繁荣了,才有全国文学创作的大繁荣。而且作为省一级的文学期刊,你的目光必须80%向内,把省内的资源挖掘整合了,你就给全国的文学做大贡献了。   

龙源期刊网:确立定位后,《黄河》提出三个意识:“阵地意识”、“人才意识”、“精品意识”。对此,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张发:《黄河》的“阵地意识”、“人才意识”、“精品意识”是与前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的。作为协会办的刊物,责无旁贷地要担当起繁荣全省文学创作的任务,文学越来越边缘化了,你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它不边缘。繁荣创作,得有好的氛围,这就是我经常讲的“保土蓄水,营造植被”的工作。文学创作的氛围营造好了,才会组织起队伍来,这个时候,作为阵地和平台的期刊,就显得特别重要。   应该清醒的一点是,我们这个阵地和平台是给“人才”和“精品”的。普及的工作由地市县刊物来承担,作为省级刊物,我们的主打栏目,瞄的就是“人才”和“精品”。只有出了“人才”,出了“精品”我们这个刊物才有存在的理由。创作是需要天分的,最终成不了材的“歪脖子树”应该理解和尊重其存在。但我们不会分出一瓢水来浇灌它。   

龙源期刊网:提起人才,不得不提一个人——谢泳先生。谢泳先生原为《黄河》副主编,去年以专科的文凭被厦门大学聘为教授,在文化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对于谢泳先生的离去,《黄河》是否会为失去一位人才而痛惜?

  

张发:谢泳先生原为我们《黄河》的副主编,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   谢泳在任时,隔一两天来一趟编辑部。他来了,我就丢开工作,陪他喝茶,聊天,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对编辑部的工作,他不多发表意见;而一旦发表意见,就是很中肯、很切中要害的意见,我一般会采纳。我并不分派太多的工作给他,除非重要或是拿不准意见的稿子,会给他看;而他一看,确实另有高见,使我从中受益,使即将面世的作品得以大大改观。   谢泳以专科文凭被厦门大学聘为教授,作为要好的朋友,我分享他的喜悦。厦大看重的是谢泳的学识,当然还有人品。熟悉谢泳的人都知道,谢泳的人品是非常好的,同情弱者,乐于助人,从不伸手索取什么。这样的知名学者,应该是我们国家的宝贝,只可惜由于体制的原因,我们连一个高级职称也给不了他,作为他的直接领导,我也没有想出很好的办法待他。   谢泳的离去,无疑是《黄河》的一大损失。谢泳是好友也是诤友,找到更适宜于他发展的工作环境,我为他高兴,高兴多于痛惜。大家都要吃饭生存,强留他就是害他。春节他会回来,我们又会喝茶喝酒海聊,抓紧时间再聆听他的高见吧。   

龙源期刊网:“扶新不扶旧,扶弱不扶强,扶内不扶外”为《黄河》的办刊思想。许多读者选择文学期刊,都是冲着作家的名气。而有名气的作家,不乏“旧”、“强”、“外”。《黄河》有没有因“不扶旧”、“不扶强”、“不扶外”而失去一部分读者的顾虑?

  

张发: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旧人已经扶过了,要扶早扶起来了,再扶还有什么意义?歪脖子树再扶也是歪脖子树。而扶外(省外作者),眼下还没有这个精力。   《黄河》本来就没有多少读者,因为不扶旧、不扶强、不扶外而又会失去一些,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相比之下,我更注重的倒是失去作者。   

龙源期刊网:《黄河》2004年第一期隆重推出罗盘的报告文学《特别关注:写给中国人民的故事》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映,大家普遍认为这篇作品是近几年来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的好作品。像这样的好作品,《黄河》是怎么挖掘出来的?《黄河》对好作品是如何诠释的?

  

张发:罗盘的报告文学《特别关注:写给中国人民的故事》在《黄河》2004年第1期以头条位置推出,此后我们在北京为其召开了作品研讨会。该作被《北京文学》列入当代最新作品排行榜,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   罗盘原来在《人民日报》湖北记者站工作,作品是他在湖北工作期间经过深入采访精心写就的。作品写成后,他调来山西工作。他一进入山西,我们就成了要好的朋友。作为礼物,他把自己的这篇得意之作给了我们。组稿没费事,用不上“挖掘”二字,一顿酒就搞定了。   好作品必然是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特别关注:写给中国人民的故事》显然属此列。   

龙源期刊网:2007年5月27日,《黄河》召开了第四届小说创作促进会暨葛水平小说创作研讨会。像这样,针对某个作家而召开的创作研讨会的现象,对《黄河》来说,为数多吗?

  

张发:2007年5月,我们为葛水平第二次召开小说创作研讨会。第一次是在2004年冬天,即葛水平开始发表小说作品的当年。   开研讨会的时候,她在《黄河》发表了中篇小说《甩鞭》、《地气》、《天殇》和在《小说月报·原创版》发表了中篇小说《狗狗狗》。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喊山》,还是《人民文学》的编辑宁小龄带到会议上的一个校样,就是说还没有来得及装订出版。   如此迅捷地“抬举”一位文坛上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在别人,在我们,都绝无先例。这次开会一共开销10万元,长治市政府给了8万元,我们自己花了2万元。2006年、2007年两年,葛水平并没有给《黄河》写稿;但作为从《黄河》走出去的女儿,我们要关心她,爱护她,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研讨会的召开。   葛水平从2004年开始引起文坛的瞩目,到2007年声名远播。我们为她开研讨会并没有选择去北京,因为我们此举的目的不是为了“炒作”,不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价。我们把国内顶级的评论家和知名文学期刊的编辑一起请来山西,参加会议的有30多位来自全省各地的重点小说作者,我们要借此机会,让基层作者,没见过大世面的作者,见见世面,长长见识。有幸与国内顶级评论家与编辑家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高论,认认人,交交朋友,肯定会对今后的创作有帮助。   我再强调一下我们的观点,为作者开研讨会,绝不是为了炒作某位作家,而是要实实在在为作家提供帮助。要是为了炒作,我们去北京开一个会,多邀请一些媒体参加,既省钱又省事,但我们基层的30多位作者就失去了一次重要的参与和学习的机会。   葛水平之外,我们还为王保忠、李来兵、杨遥、任晋渝联合召开过小说创作研讨会。王保忠、李来兵的个人创作研讨会也已经筹备好,天气一暖,就要召开。办法还是将评论家、编辑家请来山西,还是让我们的基层重点作者都来参加。   

龙源期刊网:《黄河》曾在2004年第3期至2005年第3期,以长达一年的时间期期刊出当时一位名不见经传青年作家李来兵的小说。此举对《黄河》而言,是第一次吧?会倡导下去吗?

  

张发:为了加大扶持新人的力度,《黄河》开设了一个“期期见”的栏目,即一年之内,每期都要为同一作者至少发表一篇作品。李来兵最近几年,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鸭绿江》多次发表小说,成为“晋军新税”中的一位骁将。去年他光荣地参加了全国青创会,最近我们作家协会已推荐他到鲁迅文学院学习。   “期期见”这个栏目我们还将视情况继续开设下去。事实上,2006年,我们光为杨遥刊发的短篇小说就有10篇之多,2007年为王保忠刊发的小说也有6篇。如此高密度的强力推出,就是要让这些新人出人头地,早成气候。   

龙源期刊网:1993年6月28日,《黄河》编辑部与《小说月报》编辑部在太原联合召开了“钟道新作品研讨会”。不久前,钟道新先生逝世,《黄河》2007年5期特意辟出一个版块来纪念他。《黄河》对钟道新先生,是否有着特殊的感情?

  

张发:钟道新最早的作品许多发表在《黄河》上,1993年《黄河》为其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会议规格很高,省委常委就来了几位。这样一位风格独特、才华横溢的作家突然离去,是谁都不曾料及的。道新去世前一晚,我和他还在一起喝酒。饭前,他打招呼说,最近身体有点不对劲儿,只能喝红酒。结果性情中人不经劝,红酒喝了,白酒也喝了。   他这个人,简直就是个百科知识集大成者,前沿的、尖端的,无所不晓,在他面前我们这些庸庸众生,常常只是听众的角儿,任由他一个人高谈阔论。谁能想到,第二天傍午又是我抬他上救护车直奔医院,从此阴阳相隔,永无相见。痛哉哀哉惜哉!   

龙源期刊网:作家南琛曾说,她的作品《阴山》在《黄河》刊发前,您给予了非常好的校对指导,甚至一个错字也要打电话澄清,这般严谨的治学办刊态度让她感动。这样的治学办刊态度,也是您对《黄河》编辑部所有人员的要求是吧?

  

张发:感谢您注意到云南作家南琛对我们的表扬。这个消息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去年和今年我两次去南琛工作的昆明,却没有机会与她见面。   《黄河》的校对实际上问题多多,远远无法和其他兄弟刊物相比。南琛讲的只是一个个例,让我们汗颜。今后我们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龙源期刊网:文学期刊多为月刊,大型文学双月刊为数不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期刊的出版周期越来越短。《黄河》在近期内有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改成月刊的可能?

  

张发:我不认为双月刊的文学期刊变为月刊是顺应时代潮流。文学期刊不是新闻快报,还是要耐下心来编,出版周期相对就应该长。   一些双月刊改为月刊,月刊改为上半月、下半月刊的,在我看来,多是为了谋“财”,副刊养正刊,变着招儿顾生存。编辑人员有限,精力有限,活儿太多了,必然顾此失彼。   

发行量上不去,我踏踏实实做一些营造文学氛围、发现新人新作的工作,并不表明这份刊物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龙源期刊网:“晋军新锐”为《黄河》的名牌栏目,它的题材有限制吗?从这里走出迄今在文坛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都有哪些?

  

张发:“晋军新锐”这个栏目,是专为小说作者开的,因此题材主要是小说。   从这里走出迄今在文坛上有大影响的作家当数葛水平,其后有王保忠、高菊蕊、镕畅、玄武、李来兵、杨遥、闫文盛等人。   

龙源期刊网:随着诗歌的式微,一些文学期刊拿掉或压缩了诗歌的版块。而《黄河》对于诗歌,给予了两个版块:“诗歌点击”和“唐风新韵”,不仅有新体诗,还有旧体诗。对诗歌的重视,是《黄河》历来的优良传统吧?

  

张发:《黄河》是体制内的协会办的刊物。山西2000多名作协会员中,有近一半是诗人。诗人辛苦写下了作品,总该有个地方帮他们登出来与读者见面。诗歌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板块,我们不能漠然它的存在。   今天的《黄河》比过去更重视诗歌的创作,因而有“诗歌点击”和“唐风新韵”这两个栏目。并且我们还设立了“太行杯优秀诗歌奖”,鼓励诗人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龙源期刊网:对于“黄河出发”这个栏目,《黄河》是如何定位的?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发:“黄河出发”是2007年新设的一个栏目。设这个栏目,我们有一点小小的私心,这个栏目类似于以往在文学期刊上常见的“处女作”、“尖尖角”之类,只不过换个说法而已。我个人认为,一个作者能够在省级以上的文学期刊亮相,对其创作水平是一个重要的鉴定。   截至2007年年底《黄河》在这个栏目中先后推出了燕霄飞、任爱林、贺虎林、闫沁梅、赵芳5位作者的作品。他们过去都没有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过作品的历史。他们的作品都非常了得,燕霄飞的两个中篇和赵芳的一个中篇都让选刊选了,贺虎林、任爱林的作品也进入了《小说选刊》的“佳作搜索”栏目了。   

龙源期刊网:《黄河》的散文专栏,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异军突起,备受瞩目。如今的情况如何?

  

张发:《黄河》的散文栏目,上世纪90年代在谢泳的主持下,确实异军突起,发表了许多备受瞩目的优秀作品。例如,林贤治先生的《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与精神事件》,这篇作品曾被多家杂志转载评介。   随着刊物重新定位,及谢泳先生的调离,这个栏目很难再现昔日的风采了。不过,从今年起,我们将在右玉县人民政府的资助下设立“右玉生态杯散文奖”。右玉这个县你们可能没有去过,塞上不毛之地。在17任县委书记带领下,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县域一半以上的面积得以绿化。为全国植树造林示范县。但愿这个奖项的设立,能为《黄河》的散文作品带来新的气象。   

龙源期刊网:一般人的印象里,期刊每一期的封面都是不一样的。可我们注意到,《黄河》近年来,每年六期的封面都是一样的。《黄河》此举缘于什么样的理念?

  

张发:《黄河》的封面从创刊到现在每年基本都是一种图案样式,只是每期变换不同的色彩或作局部的变动。   没有什么特别的理念,图个简单和延续。近三年,封面出自同一人的设计,风格上非常接近。如《小说月报》由书房转到了客厅,其实书房怎么摆布,什么样儿,到后来已没人仔细识别了。书摊上打老远一看,能马上认出哪一本是《小说月报》就成。他们要的一定是这个效果。   

龙源期刊网:许多期刊对于发行量采取遮掩的态度,可对此您从不讳言《黄河》1000多册的发行量。在2001年就失去了国家拔款的情况下,这样的发行量让人不得不产生一个疑问:《黄河》如何养活自己?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会不会狠抓发行量?

  

张发:《收获》的发行量,《小说月报》的发行量,哪个文学期刊的老总不羡慕?但人家办到的你费尽力气不一定办得到。对刊物发行量的遮掩有什么用?虚假的总归是虚假。发行量上不去,我踏踏实实做一些营造文学氛围、发现新人新作的工作,并不表明这份刊物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们省里,上至省委宣传部,下到省作家协会,评价《黄河》近几年的工作,都是肯定和表扬,没有因为发行量少而为难我这个主编。   省财政从2001年切断对刊物的补贴,给我们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办刊经费真是太紧张了。情急之下,省委宣传部每年给我们补助10万元,我们每年还会临时打报告给分管省长,讨要十万八万的,大块头还得我亲自到市县四处游说化缘。书记市长县长中肯伸援的也还大有人在,我自己人缘不是太坏,酒量也可以,同学、朋友在政界也有一些,勉勉强强吧,虽然艰难,还是走过来了。   党的十七大对文化事业给予空前的重视,许多省将文学期刊视为公益型或准公益型事业,从财力上给予大力资助。不久前我作过一个调查,全国23个被调查的省市级文学期刊平均财政补助为58.6万元。多的有《芳草》那样的200万元;少的,如河北的《长城》只有3万元。我相信,《黄河》离争取列入到财政预算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我们作协的主席张平刚刚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无疑多了一个勾通的渠道,朝中有人好办事嘛。   

龙源期刊网:市场是文学期刊的软肋。《黄河》曾有过走市场失败的经历。挫折过后,《黄河》对市场如何看?

  

张发:当下的文学期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种选刊的存在占去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我在好多场合说过,一份《小说月报》的发行量怕要超过全国省级以上文学期刊的总量还要多。你的市场在哪儿?2004年,在《黄河》上发表的作品有17篇被各种选刊选载,按说质量够好了,影响够大了,可2005年邮局统计回来的发行量却是在上年基础上下降。2005年,《黄河》被各种选刊选载的作品仍然有13篇次之多,到下一年,发行量还在下降。省内许多给《黄河》积极来稿或《黄河》无数次“关照”过的作者,他并不肯掏54元去订一年的《黄河》,而是去订了选刊,这就是严酷的现实。   生气不给他们发稿子吗?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至少在眼下我是认了,平心静气看待这一切,一心一意编好自己的刊物,不敢在发行量上有奢求,也不会有什么动作,死了心了。   

龙源期刊网:《黄河》每年都举办不少颁奖活动,如“雁门杯”优秀小说奖、“太行杯”优秀诗歌奖等文学奖等。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张发:为了奖掖新人,呼唤精品出世,《黄河》“雁门杯优秀小说奖”已评过五届,这是由代县人民政府资助设立的一个奖项,每年评选五部获奖作品,奖金各3000元。此外,还有“太行杯优秀诗歌奖”,优秀阅读奖等。   经费大都是我出面活动来的。一个称职的主编,还必须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必须学会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你瞧准了人家的口袋,想掏人家的钱出来,你说出的理由得充分,得中听。作为一种交换,有的时候,你还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答应人家的某些要求。   代县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一个20多万人的小县,每年都有近十本各类文学书籍问世,吟诗作文、著书立说成为该县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设“雁门杯优秀小说奖”,折射出该县领导对文学事业的关怀与重视。弥足珍贵。   

龙源期刊网:崭新的2008年开始了。在新的一年里,《黄河》有什么新的气象?

  

张发:2008年,《黄河》将一如既往实施“三扶三不扶”的办刊方略。有一点新的变化就是我们新开了一个“三晋文苑”栏目,专门选发省内市县一级文学期刊的优秀作品,意在更好地营造文学氛围,鼓励新人脱颖而出。   

对文学杂志的守望,艰难是艰难,但苦中有乐

  

龙源期刊网:山西是文学大省,您如何看待山西文坛?又如何看待山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位置?

  

张发:山西作为文学大省,上世纪初和拨乱返正时期,曾涌现出两个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作家群。近两届鲁奖,山西作家王祥夫、赵瑜、蒋韵、葛水平捧回了四樽奖杯,应该是一份骄人的成绩。有媒体称,2004年全国的中篇小说创作是“葛水平年”。   少了山西作家的参与,全国的文学创作肯定会少一份热闹。从我自己去年和今年已经和即将刊发的一些作品来看,山西作家还是实力不俗,大有希望。   

龙源期刊网:文学期刊必须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价尺度,重新找回读者的广泛注意力。而所谓建立有效的文学期刊的评价尺度,就是应该把文学性和市场化两个纬度结合起来,寻求一种融合。《上海文学》副主编杨斌华如是说。您同意他的说法吗?

  

张发:杨先生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也在场,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上海文学》是一份非常有份量的杂志,我很敬重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苦恼在于,怎么看自己的刊物都办得不错,堪称国内一流,可为什么发行量却怎么也上不去?   作为海派文化的发祥地,《上海文学》同仁的胸怀非常宽广,他们一直关注一些关乎全局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全国范围内组稿,为读者奉献了许多优秀作品。连他们都走不向市场,我就偷着乐;并且作为一个范例,来对付那些准备说《黄河》没有发行量坏话的人。   

龙源期刊网:杨斌华副主编还说,“文学杂志改版转型鲜有市场成功的个例,艰难的守望反倒成为其苦涩而无奈的某种执著姿态;‘市场化’容易伤损文学的尊严,‘圈子化’又难免遭遇读者的冷漠”,对此,您一定深有感触吧?

  

张发:文学杂志改版转型鲜有市场成功的个例”杨先生这个评价是有依据的,如我前边说过的《芳草》、《西湖》、《湖南文学》和《天津文学》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我不赞成他的后半句,“艰难的守望反倒成为其苦涩无奈的某种执著姿态”。艰难是艰难,但苦中有乐,不是无奈。葛水平一上手就捧回了鲁奖,燕霄飞、赵芳刚从“黄河出发”就被选刊亲睐,还是让我深感欣慰。   

龙源期刊网:“我想我可能是悲观主义者,因为对文学期刊的前途和命运觉得实在不好把握。我们杂志社几个人,虽然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但感觉这本杂志就像一个破车被我们拉着,它到底走向哪里,我们说不清”。这是《长城》副主编刘建东的一席话。对于文学期刊的明天,您又是怎么看?

  

张发:刘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我同样在场。和《黄河》一样,《长城》也是文学双月刊,它的年度财政补贴仅为3万元。3万元不够开一期的稿费和印刷费。我以为刘先生的悲观主要来自于此。如果像《芳草》、《江南》每年有一百大几到二百万的财政补贴,开笔会、搞讲座,没有后顾之忧去干自己钟爱的事业,一定满有兴味。现在这样娘不爱,舅不理的,确实是活受罪。   

我的许多个星期天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我的许多次醉酒是为《黄河》拉赞助

  

龙源期刊网:您见证了《黄河》的创刊,而且从1998年起开始任《黄河》主编至今。对于这份刊物,最具亲切感的人,莫过于您了。怎么来形容您和它之间这份感情?

  

张发:我的许多个星期天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我的许多次醉酒是为《黄河》拉赞助。除早已成名的晋军主力作家外,我与省内绝大部分小说作者有着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作者从基层来省城送稿,改稿,上门探访,一般都是编辑部请客,我不让作者有巴结讨好编辑的心理和嫌疑。   

龙源期刊网:提及您的工作,您声称,这是一份蓄土保水、营造植被的工作。做这样工作的人,必须具备哪些精神?

  

张发:做编辑工作得甘为人梯,甘为他人作嫁,这是一句老话,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作者写出好作品了,你发自内心为他高兴;能写出而又写不出来,你甚至要比他还着急。这样的心理伴随了我几十年。   

龙源期刊网:“作为山西省文学界骨干刊物《黄河》的主编,张发为全省文学创作的繁荣,二十余载勤奋工作,努力推出优秀作品,热情扶植新人,使得《黄河》成为山西作家成长的园地”,这是您获得2001—2003年度“赵树理文学奖”的评语。20多年工作上的付出得到肯定,对此,您感到欣慰吧?

  

张发:欣慰。   

龙源期刊网:除了《黄河》外,平日里,您常翻阅的文学期刊有哪些?您较推崇的作家有哪些?

  

张发:我平时要读几本选刊,目的在于关注国内文学创作的最新成果,估摸一下我们的作家与人家的差距及我们的头条比人家差在哪里。   我经常会对我们的作者讲到我省作家王祥夫,我讲王祥夫营造小说氛围的手段,讲王祥夫敢撒弥天大谎和猫玩老鼠的本领。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张发 《黄河》

1949年生,山西宁武人,山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曾任语文报社编辑,1985年《黄河》创办即来编辑部工作,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98年任主编至今。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