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都市小说》——红尘有情,都市有梦,小说里的都市

作者:徐娟

  我们身处流行文化时代,市场化文学或者说文学的市场产品,理应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都市小说》就是这样一本“新大众文学期刊”, 可以说她是后现代的产物,属于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都市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化的反思,与乡土小说对传统的反思构成对比。他具有一种鲜明的城市意识和城市性格,代表着城市人文化的精神与品格。   我爱唱歌跳舞,爱香水和时装,爱花老公的钱,爱极了儿子但生活上操心极少。春风满面的朋友抬眼皆是,骨子里面绝对孤独。                           ——《都市小说》总编芦玲莉         《都市小说》——红尘有情,都市有梦,小说里的都市              ——《都市小说》总编芦玲莉访谈录  

[《都市小说》简介]:   《都市小说》杂志社是由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办,其创建已经两年有余,在同类小说期刊内已有良好的口碑和地位。   而其创建宗旨是让文学的创作实践与时俱进,贴近时代生活,贴近青年读者。在坚守文学的本质和特征,格调和品位的前提下,发掘与倡导流行文学的精品元素,并与中国读者的传统审美习惯--注重情节性,适度结合起来,与信息时代的快速生活节奏的客观要求,适度结合起来,竭力捕捉生活发展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式,新走向,让文学真正走出象牙之塔,为青年朋友和文化消费品位和能力较高的白领阶层、小资一族喜闻乐见。让文学重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领头兵的形象,从而受到有思想、有文化、有创造活力和崭新审美情趣的青年知识分子、大中学生、新兴白领阶层的赞赏与追捧。让网络文学精英、私人写作家与纸质媒体联姻,从而受到更普遍的认同与尊重。让新波普文学,即精品流行文学,成为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和主流的白领阶层的喜读好读的精神食粮,他们的一个精神家园。他们将是新的文学贵族,将以亲近文学为身份和荣耀。   

都市里的小说

  

时尚、前卫、大众化是都市小说的主要特征

  

龙源期刊网: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都市小说》从2004年创刊到如今走过的辉煌历程。

  

芦玲莉:短短三年多的时间,概括这段过程还是借用安徒生一篇文章的标题吧——“光荣荆棘路”。辉煌应该在前方,否则,会失去方向和对明天的希望。   《都市小说》是由湖北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一份刊物。创刊伊始就确立了面向市场、开放办刊的全新的办刊理念和全新的运作模式。不享受一分钱的行政拨款。2004年白手起家时,期刊市场正形势严峻、鏖战正急。起步仓促的《都市小说》经过与市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几经磨难,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平台和空间。刊物也由最初的双月刊变为现在的旬刊。这一路算得上是小跑,步履也有些踉跄。但她在发展,在壮大。并有理由让我们对她的明天充满期待。   

龙源期刊网:您认为《都市小说》的缘起是否与当今纯文学期刊和通俗文学期刊日益式微有着前后相继的因果关系呢?《都市小说》从中吸取了什么经验、得到了什么启发呢?您又是怎样看待她的走势的呢?

  

芦玲莉:纯文学期刊失去了昔日的荣耀,崛起于80年代的通俗文学期刊也已日见式微。文学人在风光的音乐人、电视人面前,有的慨叹文风不古,有的在给自己注射“文学不会沉寂,不会消亡”的强心针,有的却在冷静思考历史的曲线和出路。   其实,纯文学和通俗文学期刊的症结,实质都是一样,那就是——老化。无论作家队伍、创作思想、语言和文本、题材和风格、包装手法、运作模式都已见龙钟老态。   通俗文学题材的“老四样”,即言情,历史,侦破,武侠,以及它那种单线条的、缓慢的叙述方式和节奏,尤其是蕴含于许多作品中的浅薄与庸俗、陈旧与腐朽的思想情感,严重脱离了迅疾演化的时代生活的节拍,背离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   而纯文学又如何呢?由于体制内的原因,由于自我价值取向的原因等等,使得它们面对已经发生、正在酿成风暴的文体嬗变和文学革命显得无所适从、进退失据。   我们已经身处流行文化时代。市场化文学或者说文学的市场产品,理应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都市小说》就是这样一本“新大众文学期刊”, 可以说她是后现代的产物,属于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区别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的第三种文化形式,由于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和雄厚的大众阶层作依托,应运而生的《都市小说》完全可能以鲜活的生命力引领文学风骚。   

龙源期刊网:改革开放以来,都市化的浪潮触及到了文学领域。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也给中国的文学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市文化在几年内迅速兴起,使得都市题材的文学作品的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成为文坛的新宠。如果说文学都市化是一个文学与都市文化的融合的过程,那么您认为新兴的都市文化给了文学,特别是小说,带来了什么样的融合机会呢?

  

芦玲莉:中国经济的重心已经完成了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城市化运动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矿藏。经历了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等一系列的文学潮流之后,新时期中国文学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文学增长点”。在这个背景下,一大批写作者不约而同地把兴趣转移到了都市小说创作。都市小说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最重要的文学景观。这种融合或者说这个时代的到来蕴涵着它的必然性。   

龙源期刊网:小说具有文学应该具有的一切本质的特征和元素,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那在您看来,《都市小说》所界定的“小说”的概念和一般的小说概念有什么异同呢?

  

芦玲莉:都市小说应该是以城市为背景,准确地刻画出现代城市人生存心理的小说,以及在现代化大背景下城市自身的演变。他的主题必须具有前瞻性,描述的生活内容是鲜活的。时尚、前卫、大众化是其主要特征。都市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看着是对现代化的反思,与乡土小说对传统的反思构成对比。他具有一种鲜明的城市意识和城市性格,代表着城市人文化的精神与品格。   

龙源期刊网: 有人贬低都市化的小说就是市民化、庸俗化的小说,难以拿上台面。你对这类说法如何看待呢?

  

芦玲莉:首先这种奇怪的贬低逻辑上就是混乱的。如果按此论调推论,那么,农村题材就是农民意识了?历史题材就是封建糟粕了?军事题材就是血腥暴力了……庸俗化的小说,难以拿上台面的小说,是和写作题材毫无关系的,这是小说自身的品质决定的。   都市小说确实具有大众性、流行性等特点。但什么又是经典呢?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流行吧!   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短篇佳作或鸿篇巨制,几乎无一不是风靡一时、纸贵洛阳。它的流行性,表示它将引领一代文风,或者代表了当时的文学高度。虽然流行文学也有高低之分,粗细之分,文野之分,但其中确有精品、上品、神品,是不争的事实。四大名著在当时都是风靡一时的(而且是经久不衰的流行)。   

期刊市场的打拼是对一个文化经营者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量

  

龙源期刊网:有学者指出“中国当代都市从大的方面看至少有三大类型:沿海都市(以上海为典型代表)、经济特区(以深圳为突出代表)和历史古都(以北京为重要代表)。事实上近些年来的都市文学主要也以这三大城市为基地”,上海提出了“新市民小说”,深圳倡导“新都市文学”,北京更是集中了一批年轻的都市文学健将,各自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源头。那么,您认为湖北的都市小说是否处于相对边缘的境界?湖北的都市小说源头何在呢?

  

芦玲莉:这个问题应该是从朱辉军《把握都市文学的脉搏》一文演绎而来吧。他所举例的这三大类型,是根据文章的需要所做的一种部分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没提到的区域都处于创作的相对边缘境界。80年代以降,湖北的文学创作确实出现了“慢半拍”现象,但在都市题材的创作上却是风景这边独好。这里有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方方、池莉;新女性小说的代表人物林白;晚生代主力刘继明、还有以《滴泪痣》《捆绑上天堂》一炮走红并获第二届青春文学大奖的文学异类李修文。而在文学批评的自觉上,围绕“大众文化”的话题展开理论上的集中研讨的,是从刊于2003年1月23日的《文艺报》上的王先霈、徐敏的《为大众文艺减负》的文章开始的(白烨《“大众文化”探讨》,见《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1月06日 )。此外还有王又平的《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等,其中,也对新写实、新女性文学等新兴的创作潮流进行了深入而又系统化的探讨。而作为全国唯一一份专门刊发都市题材小说的《都市小说》,更是旗帜鲜明地倡导“用小说的形式提炼出城市人文化的精神与品格”,致力于全方位立体打造“小说里的都市”。湖北的都市题材的创作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龙源期刊网:在众多文学刊物陷入窘困,《都市小说》经受住市场的优胜劣汰,脱颖而出。由您创办的完全走市场的《都市小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发行量稳步上升,已达到几万份,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大家都很想知道您对文学期刊的市场应对有何感触、心得,您能谈一谈吗?

  

芦玲莉:期刊市场的打拼是对一个文化经营者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量。我国现有期刊近一万种,文学期刊300多种,其中不包括迅速扩刊的下半月乃至旬刊周刊。而能够上摊的刊物也就几十种。市场处于一种急剧膨胀时期;另一方面是消费的日益理性化。市场难做,一夜走红和一炮打响已成神话。有一句话形容现在的纯文学期刊进退维谷的窘况:变是找死,不变是等死。其实,这个问题的症结不在文学本身,也不在文学的纯与不纯(纯文学是一个让人十分疑惑的概念,曾几何时已经成了打不进市场——难听一点说就是鲜有受众的文学的代名词),它的主要症结是难在一种和市场完全对接的全新的理念的建立上。   市场是江湖,这个江湖还刀光剑影充满残酷和血腥。你想闯江湖吗?那你先得懂点江湖规则,练几招安身保命的把势。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呢?否则别说扬名立万,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也不稀奇。   

龙源期刊网:我们知道,在文学成为消费品的时代,文学的功能必然发生转轨与调整。曾经风光无限的文学刊物如今大多门庭冷落、举步维艰。您认为淡化文学功能而满足读者的阅读愉悦感是否可取呢?

  

芦玲莉:不可取!我不认为淡化文学功能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愉悦感。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要淡化的也是过分附载于文学身上的那些“文以载道”的成分。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把人类初始的“乐”变得逐渐充满各种意义的过程。所以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寓教于乐,认为消遣档次不高。而大众文化则是现代人在原初基础上对文化的“乐”的还原。也即把文学的“乐”独立出来。在这里,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活动,他的文学功能不是淡化而是强化了。好的小说都是既保持着深刻的内涵,同时又有极强的可读性的。   

龙源期刊网:现在一些刊物为了增加知名度、赢得市场份额而玩尽花样,大兴炒作、设置巨奖等,您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芦玲莉:品牌最终来自于品质。但酒好也怕巷子深,必要的商业智慧、经营手段、市场运作肯定是得要的。否则,连市场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你如何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这是经营规则,与不良的炒作现象不能等同概念。当然,商业手段有高有低有优有劣,就如文章有好有坏有健康非健康一样。我们不能因为不好的文章而否认文章的载体形式,或者否认这篇文章所表达的领域。文学追求纯粹,寄托着我们的理想,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精神家园;但我们现实生活的家园则像万花筒一样多元,像江河一样具有包容力。万象杂糅,存在即合理,客观对待。   拙劣的恶性炒作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必然会遭到市场法则的无情惩罚甚至无情淘汰,我们要做的是引以为戒,就如坏文章让我们引以为戒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一样。我们永远要做的都是“扬弃”,而不是“抛弃”。   我上面说的是基于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对应关系的前提之下的,如果你说你是文化,但不是产品,更不考虑市场,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不在此讨论范围。   

小说里的都市

  

都市是人类梦想物化的表达方式,小说是人类梦想诗化的表达方式

  

龙源期刊网:您可以跟读者们介绍一下《都市小说》的宗旨吗?

  

芦玲莉:《都市小说》的办刊宗旨是:让文学的创作实践与时俱进,贴近时代生活,贴近都市大众。在坚守文学的本质和特征、格调和品位的前提下,发掘大众文学的精品元素,倡导用小说的形式提炼出都市人文化的精神与品格,锻造一种鲜明的城市意识和城市性格,立体全方位的打造“小说里的都市”。   

龙源期刊网:您觉得相比而言,《都市小说》是更侧重着眼于都市的“小说化”还是归结于“小说里的都市”呢?

  

芦玲莉:都市是都市小说产生的土壤,而在小说中我们则构建着更加理想化的都市。两者是互融互补的。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都市是人类梦想物化的表达方式,小说是人类梦想诗化的表达方式。两者的共融互补,才是人类生命形态的完整!!”但《都市小说》最终肯定是归结为“小说里的都市”的,因为《都市小说》是一种文化,她不仅仅是对都市生活进行小说化的提炼,她更多的是对都市人文化的精神与品格的提炼。《都市小说》就是要在小说中创造另一个都市——一种诗意的都市。   

龙源期刊网:《都市小说》主要的刊物栏目有哪些?这些栏目和同类期刊相比有何特色呢?

  

芦玲莉:《都市小说》分为红色激情、白色经典、蓝色风景、互动平台四个版块 。前三个是小说的分类,互动平台顾名思义是与作者读者互动的,非小说类的文字全归在这类。   红、白、蓝是都市流行的三色元素,这三个版块又分别统领着青春出动、爱情魔方、苦涩咖啡、非常小资、困坐围城、人间灯火、缤纷职场、打工一族等子栏目。这种栏目的设置完全是从芸芸众生关注的侧重点来划分的,和传统文学期刊按文学的诸种属性划分栏目截然不同,这种划分既因为生活化平民化而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章回小说》通俗传统、《小说月报》大气厚重、《都市小说》新锐时尚

  

龙源期刊网:您认为《都市小说》的内容与时下以家庭、婚姻、情感生活为主旨和表现的期刊是有着截然的区别或是一定的重合?

  

芦玲莉:从体裁上讲,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从题材上讲,有一定重合,并可以相互照应和启发。   

龙源期刊网:同样是小说类期刊,您认为《都市小说》区别于《章回小说》、《小说月报》、《现代小说》等期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竞争优势又体现在哪儿呢?

  

芦玲莉:《章回小说》通俗传统、《小说月报》大气厚重、《都市小说》新锐时尚。   

龙源期刊网:《都市小说》一向给人以时尚、前沿、新锐、深刻的直观感受,是否也相应地将读者群定向于年轻的白领、小资、时尚青年等都市一族呢?

  

芦玲莉:《都市小说》对都市生活的观照是立体全方位的。除了年轻的白领、小资、时尚青年等都市一族,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域外文学等等也投入了我们关注的目光。应该说定位于新兴的大众阶层更为准确。   

龙源期刊网:《都市小说》从创刊到现在不过三年,相对于市场上的其他刊物来说还相当年轻,但是却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我记得一位来自雪域高原的读者还说自己喜欢这本杂志已经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甚至每月都要专程从雅鲁藏布江大桥去到拉萨邮政书市购买。您觉得《都市小说》能引起读者热烈反响和共鸣的关键原因何在呢?

  

芦玲莉: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就把自己当成了读者,并用与读者平行的姿态选稿出刊,与他们一起在作品中共哭、共笑、共舞、共醉。刊物是连接我们与读者的桥梁和纽带。每次出刊我们都像赴一次约会一样,焦急地等待着读者的反馈。我们有着许多与读者互动的交流方式,还专门建有一个数字不小的读者数据库。   

龙源期刊网:很多热心读者和都市文学爱好者都十分关心《都市小说》的审稿标准,比如文体、语言、篇幅等方面。作为总编,您认为怎样的来稿能受到青睐呢?

  

芦玲莉:《都市小说》以刊发中短篇都市题材小说为主。两万字以下一万字左右最受欢迎。精彩好读、思想前卫、体验独特、文体新颖、语言俏皮的原创佳作是我们竭力推崇的;而题材陈旧、语言老套、节奏缓慢、观念老化的文本是我们所摈弃的。   

龙源期刊网:《都市小说》是面向作家群体约稿还是会留给广大的文学爱好者一席之地呢?

  

芦玲莉:品质至上,二者兼而有之。   

面对期刊数字化、网络化,我们要做的是敞开怀抱,而不是掘沟砌墙

  

龙源期刊网:现在视文学为象牙塔中高高在上的圣物恐怕早已不合时宜了,文学大众化、平民化、普及化也是必然的趋势。那您认为现在的网络文学、自由撰稿对传统的纸质媒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芦玲莉:网络写作和自由撰稿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编写读秩序,颠覆了几十年来人们对作家和文学的定义,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也赢得了很多读者。它们对传统的纸质媒体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革命性的。但这种革命不是互斥的,更多则是体现在互融上。   

龙源期刊网:请您就《都市小说》如何应对期刊数字化、网络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芦玲莉:数字化、网络化应该是为我们传统纸质期刊增添了一对翅膀,这些新的媒介方式与传统媒介方式是相得益彰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依托于《都市小说》纸质的期刊内容资源,我们已经或正在着手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虽然这些新的媒介手段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规范。但我们要做的是敞开怀抱,而不是掘沟砌墙。   

龙源期刊网:您怎样评价《都市小说》与龙源期刊网的合作?

  

芦玲莉:与龙源期刊往的合作,就是一次传统纸质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这种合作对双方知名度和品牌的提升都有裨益,所以这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合作,更是一种大势所趋。希望这一合作能够稳定、持久。   

都市丽人、小说人生

  

大事精明,细节糊涂;春风满面的朋友抬眼皆是,骨子里面绝对孤独

  

龙源期刊网:您在《都市小说》担任总编多久了?可以跟读者们谈一下您的工作经历吗?

  

芦玲莉:《都市小说》是我的婴儿,我比她大。前面你的提问中已经给了答案。至于我的工作经历,刚好有段话可以贴在这里:15岁即懵懂闯江湖,做工、经商、求学、当编辑、办刊物……经历博且杂。从事报纸、文学期刊编辑工作10余年,大量编发作品被转载、出书、改编影视剧或获奖。有文学评论、散文、小说、诗歌等散见各报刊。创作活动散漫不经,为人作嫁其乐无穷。现为都市小说杂志社社长、总编。   

龙源期刊网:您在做总编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呢?又是怎样克服和战胜的?

  

芦玲莉:好象老板就是为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挫折、化解一个又一个的危机与矛盾而存在的。然后才是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是家常便饭。怎样克服和战胜的?答案很简单:这片天塌下来时你就是长子,你若放弃,不会有人替你顶。   

龙源期刊网:在《都市小说》这么多年了,您觉得最值得回忆的是什么事呢?

  

芦玲莉: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久,我很怕这一类的问题。有句话是:情到深处人孤独;我套用一下:经历太多人麻木。想不起来是什么事最值得在这里说,这个问题我就不回答了。   

龙源期刊网:《都市小说》今后有什么具体的发展目标或最新的目标策划呢?

  

芦玲莉:有时真的觉得很累,但偶尔歇歇时眼睛看着的还是前方。目前《都市小说》刚上旬刊,做好手上的刊物是首要的。往长远看,自然有个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目标。这得用敏锐的嗅觉去发现和捕捉可能的商业契机,并尽可能地创造机遇。   

龙源期刊网:您不仅是总编,而且也还不时发表自己的文艺作品。您觉得个人的文学艺术创作是否会过多地牵扯担任总编的精力?

  

芦玲莉: 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无论作家还是编辑,都是需要全身心忘我投入的一种事业。二者之间必须做出取舍。   

龙源期刊网:您在工作中的努力和才能是广为人知的,那您跟大家说说生活中您是怎样的人呢?又有哪些兴趣、爱好呢?

  

芦玲莉:生活中就是一个女人,还有点不安分的想让自己优秀一点。但优秀是一个很笼统的词,衡量的标准和评价的角度又千差万别,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的哈姆雷特”。况且,人不可能处处优秀,这方面优秀了,那方面可能很不堪,两相冲抵,还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说细节吧:大事精明,细节糊涂。总记不住自己的手机号和家里的车牌号。爱唱歌跳舞,爱香水和时装,爱花老公的钱,爱极了儿子但生活上操心极少。春风满面的朋友抬眼皆是,骨子里面绝对孤独。而春风满面的朋友99%又属于工作和职业范畴。老公说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儿子说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但他们都给不出一个称职的标准答案,我也便凑合。在家中最小,但为家人操心最多,对自己却是一贯的漫不经心。用一句话总结吧:一个极平凡的女人,一直在努力使自己活得不庸俗。   

龙源期刊网:您是怎么看待人生的?是否觉得人生就如同都市小说一般传奇、精彩和充满值得期待的结局呢?

  

芦玲莉:如果要谈人生期待的结局我就是一个彻底的悲观论者了:纵有豪情干云天,终究一抔黄土掩风流。比照时间的漫长,生命太过短促。但这太过短促的生命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轻慢,我们应对他满怀敬畏之心。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走一路看一路的风景。传奇精彩靠自己演绎。心中有佛则见佛,心中有花才见花。你选择平淡无作为也同样是一生。人生除了满心的期待,还有历练和忍受,挫折伤害和失望。就像唐僧取经一样,总会躲不掉一些劫难。消极不是办法,要有点西西弗斯神不放弃的精神。至于能否修成正果——管它呢,我且边走边看,边享受这个过程是了。

[采访手记]:   从芦总编欣然接受采访到几经沟通、揣摩、修改、润色后的定稿,历时一月有余。每念于此,无不为《都市小说》自始自终的热忱和支持所感动,而我也在此过程中开始步入绮丽的都市小说世界。   也是都市人,也做都市梦,也怀都市情,也恋都市景。   不论在车水马龙的拥挤街头,还是被繁华霓虹黯淡的星空,携一本《都市小说》,和大众一起触碰都市的脉搏,倾听都市的心跳,呼吸都市的气息、咀嚼都市的滋味。《都市小说》的文字总有种畅想勃发的张弛力,行走时尚轻快而不失内涵隽永,直至点到为止的精彩镌刻在最美好的时光,悄然停留在最后的一页,方觉得梦已醒、情绵绵、景悠悠。   和《都市小说》同行,且行且珍惜……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xujuan.1128@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徐娟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xujuan.1128@163.com

作者

芦玲莉 《都市小说》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