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延河》——坚守在文学的阵地上

作者:王亚玲

  曾经有人问我,我对《延河》有什么贡献,我回答:坚守本身就是对《延河》的贡献。这种坚守需要有奉献精神,需要忍受寂寞,需要有坚强的神经抵挡许多物质的诱惑。既有崇高感又有悲壮感,这就是我最深的感触。   我认为,时代感就是要在作品中体现出新的创作观念、新的创作思维,以此来把握题材的艺术表现形式。时代感和艺术感的统一,最终是要落实在“好看”上。比如小说的创作,好看的小说是尊重故事的,是以一个可读性强的故事作为内脏,以作家独特的经历和体验来打造其身躯,健康生动、清洁有质感的语言是丰满羽翼的关键,具有带动读者一同飞翔的力量。《延河》最欢迎这样的作品。                          ——《延河》副主编张艳茜                《延河》——坚守在文学的阵地上                    ——《延河》副主编张艳茜访谈录   

龙源期刊网:作为创刊于50年代的《延河》,如今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您能给读者谈一下《延河》这40多年的发展历程吗?

  

张艳茜

:创刊于1956年4月的《延河》,到今天已经走过了49个风雨春秋。从它创刊的那时起,《延河》就与中国的文学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   五十年代,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杜鹏程的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王汶石的短篇小说《新结识的伙伴》,以及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等众多有影响的作品先后在《延河》刊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所有文学期刊的命运一样,《延河》停刊,1973年复刊,更名为《陕西文艺》,后恢复为《延河》。   

龙源期刊网:《延河》的办刊思路和宗旨是什么?

  

张艳茜

:“现实性、可读性、知识性”是《延河》的办刊思路。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优秀的作品,同时肩负着培养、扶持陕西后备文学创作新人的工作,这是《延河》的办刊宗旨。   

龙源期刊网:《延河》能受到读者的认同和欢迎,您认为她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张艳茜

:有坚守文学阵地的坚定信念,不断寻求办刊新思路,以及陕西厚重的文学基础,是她的特色和优势。   

龙源期刊网:对文学创作而言,能做到时代感和艺术感的统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作为文学类的期刊编辑筛选文学作品时,又常常因人而异,请问,《延河》是如何把握时代感和艺术感统一的?

  

张艳茜

:我认为,时代感其实就是要在作品中体现出新的创作观念、新的创作思维,以此来把握题材的艺术表现形式。时代感和艺术感的统一,最终是要落实在“好看”上。比如小说的创作,好看的小说是尊重故事的,是以一个可读性强的故事作为内脏,以作家独特的经历和体验打造身躯。健康生动、清洁有质感的语言是丰满羽翼的关键,具有带动读者一同飞翔的力量。《延河》最欢迎这样的作品。      

龙源期刊网:《延河》作为一本合诗歌,散文,随笔,小说于一体的纯文学刊物,对青年作者文稿的处理态度是什么?在作者培养与引导方面是如何做的?

  

张艳茜

:我们认真处理每一篇来稿。并且不定期召开作者座谈会。对长期给《延河》投稿的作者还给予特别的关注。以及对作者实行优惠的订刊政策。   

龙源期刊网:文学期刊要适应当今读者的阅读需要,自身也必将发生一些变化或者做一些调整,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延河》在多年的发展中编辑思路做过调整吗?

  

张艳茜

:为适应当今读者的阅读需要,必须要及时对刊物作一些调整,以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变化中求稳定。   《延河》近几年所作的调整,体现在栏目设置上,比如开办“作家小说小辑”集中展示作家创作实力;“名家走廊”建立作家创作档案;“文化视点” 刊发了编辑与全国著名学者的对话,丰富了文化内涵,同时也使《延河》与学者的接触有了契合点;“有话要说”主张言论的个性崇尚批判的精神;“百姓故事”关注百姓生活,抒发百姓情怀;“新诗栖居地”则是富有探索意义的新诗园地。 这些栏目有固定下来的品牌栏目,也有根据每年情况做调整的。做到调整与稳定的结合。   

龙源期刊网:《延河》有着40多年辉煌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数以万计的读者不会忘记历年来所刊发的经典华章和传世大作,那么近几年《延河》有哪些优秀的作品?

  

张艳茜

:《延河》的辉煌历史,是在中国文学蓬勃发展的繁盛时期。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虽然依然神圣,但是,它毕竟已边缘化。对于现在的《延河》,我们骄傲和自豪于曾经的辉煌,但更多的是巨大的压力。我们知道,我们永远无法企及那曾经的顶峰。我们在继承《延河》传统的同时,脚踏实地地编辑着每一期刊物,并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延河》上刊出。比如杨争光的小说《蓝鱼儿》、《符驮村的故事》等;比如奠定叶广芩家族小说地位的最初的几篇《本是同根生》、《祖坟》等。还有许多全国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有在《延河》上刊出。每年,《延河》的小说、散文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等选刊转载量均在15篇次以上。   

龙源期刊网:文学期刊在20多年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在20多年后的今天,其读者却呈现出越来越少的现象,发行量急剧萎缩。据悉,目前在全国千余种文学期刊中,能够维持正常循环的不到100种。能否从您的视角给读者阐述一下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多数文学杂志陷入当前的窘迫局面?

  

张艳茜

:经济大潮的势不可挡、多种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人们可选择的广阔的生活空间,造成文学的边缘化,致使文学杂志陷入当前的窘迫局面。   

龙源期刊网:刊物的发行量决定一个刊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近年时尚、生活杂志的竞争,面对同类刊物的竞争,《延河》是如何既保持自己纯文学的风格又积极应对市场的?

  

张艳茜

:借用一位文学期刊主编的话:文学期刊要想获得市场的青睐是不可能的。可以见得,这是文学期刊集体的悲哀。但是,我们仍怀着虔诚的信念,坚守着文学期刊阵地,从热爱文学的群体中寻找市场。   

龙源期刊网:《延河》经历了40多年的风雨,以自己独特的文字记录方式见证着神州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主编的您,在这段历程里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张艳茜

:曾经有人问我,我对《延河》有什么贡献,我回答:坚守本身就是对《延河》的贡献。   这种坚守需要有奉献精神,需要忍受寂寞,需要有坚强的神经抵挡许多物质的诱惑。既有崇高感又有悲壮感,这就是我最深的感触。   

龙源期刊网:网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创作群体所接受,您对网络创作持什么观点?

  

张艳茜

:有人预言,今后网络创作可能替代纸媒体创作。也许是这样吧,就像电视出现后电影事业不景气一样。或许车走车道,马行马路。但“马”的驰骋空间会不会越来越狭窄,最终,只能人为地划出一块空地,专门留给“马”去任人折腾呢?难说。   

龙源期刊网:《延河》在2005年有没有新的举措和变化?

  

张艳茜

:《延河》在2005年里,首先在包装形式上有很大的变化,封面和内文在装帧上,很不同于其他刊物。栏目设置没有太大变化。另外正在争取下半月的出版。   

龙源期刊网:在采访的最后,有什么最想和读者说的话?

  

张艳茜

:非常感谢广大读者多年来对《延河》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来回报你们的这份珍贵的关爱,也希望你们继续给予我们关心和支持。真诚的说声谢谢你们。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张艳茜 《延河》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