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中国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

作者:蔡凛立

  平等,就是说社会对残疾人要平等地看待。参与,就是说残疾人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和生活。共享,就是说残疾人要共享社会文明进步和它的物质成果。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中国残疾人》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跟残疾人交流。一点一滴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文化素质,正确面对社会,勇敢面对生活。我们的杂志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哪怕是只有一点,我们都感到很欣慰。   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残疾人,他们的内心都有一片阳光笼罩着,都有一片绿草茵茵。这是许多健全人都没有的。很多健全人的心理非常阴暗,远远比不及残疾人。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总编辑、社长倪林            《中国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总编辑、社长倪林访谈录

[关于《中国残疾人》]

  《中国残疾人》创刊于1989年1月。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是以弘扬人道主义、为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服务为宗旨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也是中国残联的会刊。作为唯一的全国性残疾人事业期刊,在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期刊之林中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影响的刊物。   该刊以广大残疾人及其亲属、残疾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人士为主要对象,发行到我国大陆城乡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十几个国家。该刊的主要内容包括透视有关残疾人的社会问题,介绍国家和政府部门有关法规和政策;记录残疾人事业发展历程,指导基层残联工作;介绍海外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生活;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教育、就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并为残疾人文学创作提供园地。

[关于倪林]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从1977年开始,11年从军,11年在中国残联机关工作,1999年来杂志社已8年多。曾有百余首诗歌,数百篇散文、小说和纪实文章问世。   闲时常与围棋和桥牌为伴。特别喜欢围棋的大气和变化无穷,桥牌缜密和严丝合缝。   

要关心残疾人,不是一个垂直的恩赐,而是一个平等的相待

  

龙源期刊网:有人说,美国是残疾人的天堂。美国对残疾人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比如说,美国的残疾人不仅可以领到足以应付日常生活的补助金,而且公共场所如商店、政府、博物馆、餐馆、卫生间等等地方都有专用的残疾人通道和座位。为确保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权利不受损害,美国把各个细节用法律固定下来。这些在中国,几乎是没能实现的。为什么两国之间会存在这样的差异?

  

倪林:有一句古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才有能力去关注社会保障这一块。美国的经济非常发达,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它自然有能力为残疾人做许多事。   对残疾人的关怀,我觉得美国还不如欧洲某些发达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美国是一个效率优先的国家,北欧包括德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更注重公平。据说这些国家的残疾人比健全人生活得更好,因为政府对这块非常重视。   德国有8千多万人口,相当于中国残疾人的总和。它的GDP跟中国相仿。由于人少,这些国家对残疾人的照顾非常细致,可以细到每个人,按人头来进行;而在中国,人口太多了,残疾人数量也太大了,所以不可能对每一个残疾人都关心到。温总理有一个“温氏乘除法”:多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是大问题了;多大的成绩,除以13亿,成绩就微不足道了。   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与文明发展的程度紧密挂钩。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越高,对残疾人的关怀也就越完善。对残疾人的态度,中国现在与十几年前或二十几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对残疾人从各个方面,比如说劳动就业、教育、康复、法制、文化生活、扶贫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补充说一点:3月15号很快就要到了,中国残联即将迎来成立20周年。以中国残联成立为标志,中国残疾人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回顾中国残疾人事业20年,变化是非常大的,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   

龙源期刊网:中国残疾人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参与社会?

  

倪林:残疾人有自身的障碍,参与社会肯定受到一定的局限。残疾人要参与社会,要从两方面讲:一方面社会要为残疾人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残疾人也要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健康人一起竞争。   国家有很多保障残疾人的条例、法规出台。比如说去年刚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以前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更重要的《残疾人保障法》,今年就要进行修订。这些条例、法规有力地促进了残疾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平等、参与、共享”。平等,就是说社会对残疾人要平等地看待。参与,就是说残疾人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和生活。共享,就是说残疾人要共享社会文明进步和它的物质成果。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龙源期刊网:春节联欢晚会是寻常百姓除夕夜的“精神大餐”。近年来,它遭到许多非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春晚重头戏的小品类节目总是拿弱势群体(比如农民、下岗职工、残疾人)开涮,引起了这一群体的强烈不满。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倪林:残联宣传部门和残联领导,对这块也挺关注。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都会与中央电视台进行交涉。今年的春晚我还没发现有这种情况。我想,出现这样的问题,节目的参与者与创作者,他们也是无意的,他们不是想有意识的来贬损弱势群体。一如邓朴方说的,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但无意识中,伤害了这一群体,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要经常跟他们沟通,向他们宣传。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就会有这个意识。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春晚对残疾人宣传的一面。比如,2005年春晚聋哑人邰丽华主演的舞蹈《千手观音》,2008年春晚盲人杨光惟妙惟肖地模仿几个歌手的歌唱。还有,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里,就有一个叫坐轮椅的名叫李丽的残疾人。   

龙源期刊网:中国有2700万聋人。200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节目因没有打出字幕而遭到许多聋人观众的指责。这真的是春节联欢晚会无心的疏忽吗?

  

倪林:不是这样的。据我了解,中国聋人协会就此与中央电视台进行过交涉。小品的直播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小品演员都是现场发挥,很难事先准备字幕。不像歌曲类节目,歌词是既定的,可以事先准备好字幕。   

龙源期刊网:“平日里很少看到对普通残疾人的报道,可能只有在残奥时或有几个残疾人有了出色的表现时。我们的媒体好象总是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干什么都是一窝蜂似的。一会尽播出得白血病的,一会又播出孩子背妈上学的。各个台只要看到主要电视台播出了相关报道后,竟都找到类似的事情来报道。从未见过有谁为残疾人找工作操心,为残疾人行动不便解决问题。残疾人保障日,只有少数残疾人在台上表演,而在台下观看的绝大部分是健全人。这样正常吗?”这是发自一位残疾人的肺腑之言。对此,您如何看待?

  

倪林:如今对残疾人事业的宣传,比过去好多了,而且进步很快,发展也非常好。各大媒体都比较关注对残疾人的宣传。所有媒体对残疾人事业的宣传,不再是标签式的(例如残疾人事业的专题报道),而是融合在日常的报道之中。   有关残疾人的报道,我觉得现在是非常多,而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非常少。他们之所以感觉少,可能是因为残疾人在咱们社会中占的比例还不是很大。再说,各个媒体也不可能拿出特别多的版面整天宣传,这也不现实,毕竟不是残疾人的媒体。从另一面说,纯残疾人媒体,例如我们的杂志,很难在社会上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毕竟残疾人在社会中不是占主流位置,不是主导时代潮流的一个群体,只是一个困难、特殊的群体,甚至可以说是边缘群体。   但他们提出这些,有利于更进一步引起社会对残疾人这一群体的关注。也说明我们对残疾人宣传的力度要加强。当然,也有我们杂志的责任在里面。   说起对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和报道,尽管残联已经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很多事,社会上也非常关心,给予了很多帮助,但是你要说做得不够,也有可能。那么多的残疾人朋友,他们或许没有看到或者没有听到这些宣传和报道。这方面的宣传和报道,今后应该多加强。央视是一个强势媒体,通过它进行宣传,效果会更好。   

龙源期刊网:“残疾人需要的东西和健全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残疾人”。对于这一番残疾人的心声,您如何理解?

  

倪林:当然了,残疾人肯定跟健全人一样,这是一个根本。中国现阶段,中央号召以人为本,残疾人也存在以人为本的问题。   但他们的需求和正常人,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比如说,他们需要一些辅助的器材、用具。社会应该更关注这一块。国外在这方面开发得非常多,这些器材、用具非常先进,在残疾人中非常普及。让人欣慰的是,我国一些城市公共场所的设计,也考虑到了残疾人。比如说,北京有一些地下厕所通道的设计,就方便了轮椅的进出。   说起残疾人和健全人的需求都一样,我觉得他是从精神、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来说的。但是,这得从客观现实出发,并不是社会上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适合残疾人。比如说,不可能叫肢疾人去站柜台、叫盲人去绘图、叫聋人去搞音乐。当然,很多健康人能做的工作岗位,残疾人也能做。这是一个要考虑到残疾人特殊需求和障碍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作为残疾人杂志的总编,您对这个群体很熟悉。您觉得,作为一个正常人,该怎么理解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如何去帮助他们?比如说,帮助一些残疾人克服他们自卑、敏感多疑的心理痼疾,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倪林:要关心残疾人,不是一个垂直的恩赐,而是一个平等的相待。首先,要尊重他们。比如说,你在街上看到一个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不要马上就过去搀他,就给他帮助;你要先问他,需不需要帮助。否则的话,就会伤他的自尊心。   我有许多残疾人朋友,既有我的领导,也有我的下属,还有普通的残疾人,甚至有一些学者、专家。平时我跟他们交往很自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残疾人,没有意识到与他们接触要有什么不同的方式,没有说我要帮助你是要给你恩惠和关怀。从另一方面说,对待他们还是要和对待健全人有些不同。比如说,有事你要多说一句,有情况你要多注意沟通。缺少沟通,就容易产生一些误会。总而言之,跟他们接触要有一个平等的姿态。   至于你所提及的一些残疾人自卑、敏感多疑的心理痼疾如何帮助他们去克服,我的建议是,要和他们多沟通,让他们多看一些诸如我们杂志上心理沟通的栏目。   其实,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残疾人,他们的内心都有一片阳光笼罩着,都有一片绿草茵茵。这是许多健全人都没有的。很多健全人的心理非常阴暗,远远比不及残疾人。   

龙源期刊网:残疾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歧视,甚至是欺负。最典型的一例,残疾人出门搭车遭到拒载。您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改善持什么态度?

  

倪林:对于社会风气,我还是前面那句话,现在已经改善很多了。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已改善很多了。比如说,现在很多新的公共汽车的台阶都是平的,轮椅直接可以上去。盲人用的信号灯,一些城市也设置了。当然,个别对待残疾人不公的现象还是有的。   作为国家来说,在这块领域上、可能已经做到90%或95%了,但由于那还没做到的10%或者5%,落到一个残疾人身上,对他来说就是一个100%。这个100%,就有可能给他造成非常多的不便。我们不能要求受困难的残疾人完全以国家大局为重,没有任何怨言,这不现实。但咱们还是要从大的方面来看待问题。   我认为,随着国家的发展,随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几乎所有残疾人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因还是那句话,中国人太多了。   

龙源期刊网:目前,关于残疾人正式的官方刊物,国内只有《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盲人月刊》三家。这对人数约为9000万的中国残疾人这一群体来说,是否不足?

  

倪林:当然不足。《中国残疾人》这份杂志,月发行量十几万。《三月风》也将近十万。但总的来说,残疾人专业媒体还是太少了。这只是我们的想法。这类媒体,不一定非得要太多。因为很多关于残疾人的宣传要倚仗社会的媒体来进行,这样才能得到普及。残疾人专业媒体的受众毕竟非常有限,也不可能强迫健全人来看这类媒体。我们的发行对象主要还是残联干部、普通残疾人、残疾人亲属,还有社会上关心残疾人的一些热心人士。   残疾人媒体除了杂志外,还有音像出版社、图书出版社、艺术团、报纸、网站。品种还是比较多的,能更大规模地宣传残疾人事业。其实,还是上述我提及的,更多的还要倚仗社会的媒体,尤其是那些强势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对于残疾人事业的宣传,这些媒体还是比较重视的,宣传的量也不少。   

龙源期刊网:您所说的不足,是否由于社会对残疾人文化事业关注不够所导致?为什么残疾人体育事业近年红火,残疾人文化事业却如此呢?

  

倪林:我认为不一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还是不少的。残疾人的宣传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说,残疾人的困难比较多,他们的人生比较坎坷、曲折、波折,宣传多了,大家看了也稍微沉重一点,不像娱乐、体育这些媒体的热点,大家都比较关注。   残疾人体育事业之所以比残疾人文化事业受到的关注多,与当今的时代有关。当今是一个读图时代。大家的生活、工作节奏都比较快,很难静下心来去看更多的文字,尤其是那些长篇累牍的东西。体育有形象,它在媒体上有形象出来。自然受到关注多一些。   

在遵守残疾人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以读者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残疾人事业进行宣传和报道

  

龙源期刊网:“她是残疾人的真正朋友,她代表着全社会的良心,召唤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残疾人事业”,这是已故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赵朴初先生于1989年为《中国残疾人》诞生写下的题词。“全社会的良心”是否为《中国残疾人》的历史使命?

  

倪林:残疾人事业代表全社会的良心。公众对残疾人的态度,实际上就是社会对弱势群体和有困难的人群的态度。人道主义的实质也是这样。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中华民族历来有扶弱助残的良好风尚。从孔夫子开始,《论语》里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到后来的诸子百家,再到以后历代文人,他们都有人文情怀。实际上,人文情怀就包含人道主义的内涵在里面,包含社会对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它代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赵老说的这些话,可能是一个比较永恒的真理。但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它有不同的表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想这方面肯定会越来越好。   

龙源期刊网:“提出残疾人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使社会对这些问题有更多的了解”为《中国残疾人》的使命之一。《中国残疾人》开辟了哪些渠道与残疾人进行沟通?

  

倪林:主要有三方面:   1、宣传残疾人的事迹。残疾人要宣传的事迹很多。过去我们的容量有限,报道不出来。今年我们扩版,从四个印张扩大到四个半印张,即从64页扩大到72页。扩版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大残疾人宣传的力度。   2、从杂志本身的栏目设置。我们根据各个领域来设置栏目,比如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就业,维权,扶贫、解困,文化生活、体育等领域。另外,还设有残疾人交流、互动的平台。今年的刊物,加大了对残疾人基层的宣传,给他们提供平台。残疾人基层,即为县级以下的乡镇、街道、社区、村。他们的信息过去很少能整体的来反映,有了这个平台后,就可以整体地反映这一块信息了。   3、我们编辑每年都有很多次机会走进残疾人群体,与他们面对面沟通。   

龙源期刊网:“为残疾人文学创作提供园地”为《中国残疾人》的另一使命。残疾人文学创作与健全人文学创作有什么不同?

  

倪林:我们有一个版块,专门刊登残疾人作者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普通的残疾人作者。他们的作品在我们杂志上发表的非常多。一些残疾人作者,通过我们杂志慢慢地成名,成长起来。   残疾人文学创作与健全人文学创作没有什么不同。比如著名的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张海迪。他们不会概念化地说,我这个是残疾人题材,或者贴一个标签。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关注,对人生的关注。   

龙源期刊网:残疾人中爱好文学创作的占大量的比例。目前还没有正式的残疾人文学创作刊物。在对未来的规划中,《中国残疾人》是否会有新增一本这样的刊物的想法?

  

倪林:目前还没有这个规划。增刊另论。我们每年能够申请两个增刊号,可以拿来做一期文学创作的内容。例如,我们马上要做一个关于广东省残疾人书画、摄影、文学作品的一个集萃。   

龙源期刊网:《同人》是福建省一对残疾人夫妇自费印刷的刊物。由各地爱好文学的残疾人无偿撰写文章,向全国各地无力购买这本刊物的残疾人免费赠送,在全国的残疾人群体中很有影响力,被他们视为自己的“福音全书”。《中国残疾人》如何看待这类刊物?

  

倪林:这类刊物的存在,是好事啊。只要是能够宣传残疾人,从正面、健康的角度,为残疾人业余作者提供园地,我觉得就是好事。   我们还不知道这本刊物,有机会,可以和他们交流一下。   

龙源期刊网:作为唯一的全国性残疾人事业期刊,在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国残疾人》发挥了什么作用?有什么影响?

  

倪林:中国残疾人杂志有三本刊物:《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盲人月刊》。其中,《中国残疾人》是中国残联的机关刊,肯定要全力以赴为残疾人事业做宣传,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在遵守残疾人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以读者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残疾人事业进行宣传和报道。   至于说我们的杂志,在多大程度上对残疾人事业的促进,这恐怕也量化不出一个指标。我们只能尽力而为。   

龙源期刊网:《中国残疾人》报道了许多残疾人通过自己努力成才的事迹,帮助读者残疾读者树立了生活与事业的信心。《中国残疾人》最想抵达这些读者心灵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倪林:希望有更多的残疾人读者喜爱我们的杂志,能够读到我们的杂志。多年来,有许多残疾人通过我们的杂志,转变了命运。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残疾人能够受到我们杂志的影响,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轨迹。   我们的杂志,更多的时候是残疾人的良师益友。很多残疾人读者给我们来信,都说每月在盼着这本杂志的到来。它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跟残疾人交流。一点一滴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文化素质,正确面对社会,勇敢面对生活。我们的杂志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哪怕是只有一点,我们都感到很欣慰。   

龙源期刊网:在《中国残疾人》庆祝出版200期庆典活动时,邀请了10多年来一直坚持订阅《中国残疾人》全部杂志的汕头市残疾人读者纪存茂参加。这样的读者,令《中国残疾人》人很动容吧?

  

倪林:的确是这样。我们杂志创刊于1989年,马上要迎来创刊20周年。订阅我们的杂志,从创刊到现在,一本没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位读者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特意把他从汕头请到北京来,给他颁了奖。   

龙源期刊网:社会变化迅速,人们所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全国残疾人中弱智和精神残疾的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中国残疾人》有没有针对这一部分读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倪林:关于这一块,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够,今后肯定要更加关注,及时改进。我们也希望通过你们的媒体,能够收集到这方面的信息,以便我们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报道。   

龙源期刊网:国际上一些公益组织和基金会有许多针对残疾人的帮扶项目,《中国残疾人》是否以媒体的优势使这些机构能更直观的了解中国残疾人这一群体,提供帮助?

  

倪林:在双方之间,我们做了一些搭桥工作。例如,瑞士的一个轮椅公司,去年来中国开拓市场,我们就与他们办了一个征文活动,征文题目为“我与轮椅的故事”。其中一篇征文写道,轮椅已是他身体延伸的一部分。轮椅和人组成一个美好的图景,非常有诗意。在中国大地上每天滚动的轮椅,我们统计了一下,大概有十几、二十万辆吧。不光残疾人用到轮椅,有的老年人也要用到。轮椅是一个非常具有哲理的物体。人坐在轮椅上看世界的角度与健全是不一样的。轮椅的活动半径跟汽车也是不一样的。它影响着坐轮椅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我们的媒体,为残疾人与为残疾人提供产品的公司或组织、机构,搭建一个桥梁,使他们能更好地互动。   

来自最基层的残疾人群体发出的声音,是最具有震撼力的

  

龙源期刊网:“人道主义”栏目设置的初衷,是否为社会帮助残疾人而提供的一个平台?“基层”栏目的声音,是否为来自最基层的残疾人群体发出的声音?来自最基层的声音,是否也是最具震撼力的?

  

倪林:是这样的。我们的杂志不仅办给残疾人看,也办给健全人看。通过“人道主义”栏目这样一个平台,引起他们对残疾人这一群体的重视,为他们提供帮助。   “基层”栏目的声音,是来自残疾人最基层群体的声音,还有最基层残疾工作者的声音。这些声音,当然是最具震撼力的。   

龙源期刊网:“事业纵览”栏目记录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残疾人》通过该栏目,旨在传达给残疾人一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理念。是吗?

  

倪林:对。我们的要闻都汇萃在这个栏目里。比如说,残联主要的大活动,及各地残联的一些大活动。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栏目。   我们要改进关于活动报道的方式。怎样用一种非常快捷和生动的方式,把这些活动介绍给读者,这是我们关于这个栏目的方向。   

龙源期刊网:在“康复”栏目里,《中国残疾人》为那些需要治疗和辅助器材的残疾人提供了许多咨询信息。社会上,关于这方面有太多虚假的信息,《中国残疾人》如何确保所提供信息的正确性以让需要购买的人不让当?

  

倪林:对此,我们非常重视。我们首先要确认这些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如果没有正规、健全的手续,我们肯定是不会与他们合作。尽力避免出现残疾人读者买了我们介绍的产品出现毛病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近期《中国残疾人》的封面,几乎都为一个格调:多为国家或省部级以上领导人关心、视察残疾人事业的新闻图片。这样的封面设计理念是否会一直延续下去?

  

倪林:不会。我们今年主要关注普通残疾人。比如说,2008年第2期杂志的封面,为一个残疾人剪纸艺术家,一个普通的残疾人。   

龙源期刊网:婚恋版块和就业版块,始终是各大残疾人论坛里最热门的,也是残疾人最关心的。《中国残疾人》对这两块的关注度如何?残疾人读者通过此找到工作或喜结良缘的机率大吗?

  

倪林:对于这两块,我们关注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关于就业。去年《残疾人就业条例》颁布实施以后,我们加大了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光是在就业的板块宣传,还在标头语宣传。此外,还在一些版块链接关于这方面的宣传。   残疾人读者通过我们这两个版块找到工作和喜结良缘,我只能说,有这样的情形。至于机率,我回答不上。因为很多残疾人读者通过我们这两个版块找到工作和喜结良缘,我们也无从得知。   

龙源期刊网:近年来,残疾人许多问题都受到社会关注。但有关残疾人性的问题,却长期被社会忽视。这一块,有没有引起《中国残疾人》的重视?

  

倪林:残疾人性方面的问题,虽说是难以启齿,但对残疾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对这一块也非常关注。   我们曾介绍过这方面的资料。但近两年没有怎么介绍。只要有比较适合我们的文章和宣传角度,我们还是要刊登的。   

龙源期刊网:死亡是一个黑暗、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残疾人这个群体来说。《中国残疾人》曾专门辟出版面开展这样的讨论,初衷是什么?

  

倪林:我们关于开展这方面的讨论,也只是刊登过几篇这方面的文章,不是长篇累赘,更不是一个常设的专栏。残疾人跟正常人一样,也要正确面对生老病死这个问题。只要作者讲得好,言之有物,比较正面、积极,我们就刊登。对于这样的话题,我们没有刻意回避什么,或者热捧什么。   

力争搞好经营,全力以赴即将到来的第13届北京残奥会的准备工作

  

龙源期刊网:盲人出版社社长张伟指出:“在市场机制下,面对强有力的竞争,百分之八九十的残疾人图书是亏本的”。对于他这一番话,您有何感想?《中国残疾人》的市场之旅如何?有没有来自市场的压力?

  

倪林:同意这样的说法。那肯定都是亏本的。残疾人的出版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比如说,我们的《盲人月刊》,一本的制作成本是30元,而定价我们只能定为3元。你说,能不亏本吗?   《中国残疾人》享受国家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我们虽然不是完全被推向市场,但我们也要开拓自己的市场,力争搞好经营。在国家政策有一定的补贴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保持杂志社旺盛的生命力。   这两年来,我们杂志社经营得还不错,《中国残疾人》和《三月风》这两本杂志,无论是发行,还是社会影响力,都越来越大了。   

龙源期刊网:由于残疾人刊物读者的特殊性,这类刊物的发行受到一定的局限。《中国残疾人》对发行非常重视,您曾多次到各省抓这方面的工作。除了传统订阅的发行渠道外,有没有想过开辟新的发行渠道?比如说,电话订购、上门征订等此类自行发行渠道?

  

倪林:我们有一个发行渠道叫爱心增刊。它是很重要的一个发行渠道。什么是爱心增刊?就是说,有一些贫困的残疾人买不起我们的刊物,但他乐意读这个刊物,我们就动员一些有钱的老板,叫他们订阅刊物,然后把这些刊物赠送给这些残疾人。具体做法,比如说,这些老板拿出5万块钱,给1000个残疾人订一年的杂志。我们收到这5万块钱以后,把这些老板的名字写在装杂志的信封上,通过各地残联和推荐,寄给这些贫困的残疾人。通过这个渠道,月发行量将近1000份。   这个发行渠道,我们已经做了好几年了。一来扩大了杂志的影响力,二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受惠。   

龙源期刊网:残奥会是最能展示残疾人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的舞台之一。历届残奥会《中国残疾人》都高度关注,并发表大量的报道。对于即将到来的第13届北京残奥会,《中国残疾人》会有什么动作?

  

倪林:我们会全力以赴。我们杂志社去年在残奥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时候,组织了一个全社四刊联动的活动,这四刊包括我们的三本杂志:《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盲人月刊》,还有一本是华夏时报的人文周刊。四刊联动一起做。对此,我概括为这么一句话:“举全社之力,聚众人的心,分九路人马,谱超越之歌”。   第13届北京残奥会,我们现在就已开始着手做准备工作了。我们大概从5、6月份开始逐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到了9、10月份的时候,我们肯定是全本刊登这方面的内容。   

龙源期刊网:春曼和心曼是从小患有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的重度残疾姐妹,她们的事迹被众多网友熟悉并引以为榜样。2002年7月,春曼写的《生命无法拒绝的那分苦涩和美丽》和心曼写的《命运是海,我是帆》,在《中国残疾人》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生命礼赞征文”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残疾人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类似的征文活动,《中国残疾人》经常举办吗?

  

倪林:我们前两年经常做类似的征文活动。今年没有做。在残奥会结束以后,我们肯定还要和别的媒体联合起来继续做。活动不仅只限于征文,还有残疾人书画摄影大赛。这样的大赛,我们已举办了两届了,今年我们还要举办。马上就要发通知。   

龙源期刊网: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近来到世界各国的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尤其是艺术团团长邰丽华主演的《千手观音》,无论到哪都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为中国残疾人赢得了荣誉。《中国残疾人》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有合作吗?

  

倪林:有合作。我们为他们宣传。有时候,我们对他们的一些演出进行报道。他们就在我们的楼下。   

龙源期刊网:《中国残疾人》与残疾人网站有合作吗?

  

倪林:也有合作。例如,我们与中国残疾人网,就有许多资源共享。他们有的东西,我们没有就拿过来;我们有的东西,他们没有就拿过去。   

龙源期刊网:指导性和服务性为《中国残疾人》一直所强调的。在2008年的改版计划中,《中国残疾人》再次强调了这两点。在方面上,如何去加强?在新的一年里,《中国残疾人》的面目和往年有什么不同?

  

倪林:服务性我们已经做了不少。比如说,很多栏目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一些产品,或者一些精神,或者一些心理咨询。   关于指导性,我上述已提及,关于残疾人政策法规出台,或者有关残疾人重大的活动,我们都要迅速地让读者生动地读到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让他们爱看、爱读。   2008年《中国残疾人》将突出两个特点:一个高端,一个低端。高端就是请许多残疾人事业的领导、专家来谈话。低端就是前面所谈及的基层。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   

20多年来,我跟残疾人接触,感触最深的是,他们身上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了信心和力量

  

龙源期刊网:您是如何与残疾人这一群体结缘,走上从事为他们服务的工作岗位的?

  

倪林:我是军人出身。曾在空军指挥学院做新闻干事。这期间,结识了残联筹备组的一位领导。1988年转业后,我就到了他所领导的刚刚成立的残联工作。从此和这一群体结缘,一干就是20年。先是在残联机关待了11年多。1999年下半年,到了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一直到现在。   

龙源期刊网:您担任着《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盲人月刊》的总编、社长。在这三份刊物中,您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哪一份刊物让您投入的心血最多?

  

倪林:当然是在《中国残疾人》上投入的心血最多,这是中国残联的机关刊嘛。   我们分三个编辑部来经营这三本杂志。它们更多是我们领导班子的其他领导成员和各部门主任来管,我不可能管得特别细。   

龙源期刊网:工作性质让您和残疾人这一群体密切往来。从他们身上,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而这份工作,让您感触最深的又是什么?

  

倪林:20多年来,我跟残疾人接触,感触最深的是,他们身上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了信心和力量。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不管干什么工作,或者走到哪里,你时刻都要有一种力量来支撑着你,这样才能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对于我所从事的这份残疾人事业,这辈子能够为他们服务,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它,对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幸运和光荣的事情。   

龙源期刊网:您会为这份事业一直奋斗下去吗?您工作以外的时间,都会做些什么?

  

倪林:当然,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今年都已经50岁了。   工作以外的时候,我爱好下围棋、打桥牌。我们杂志社,每个周五都会有半天时间集体组织健身,比如游泳、打乒乓球、保龄球、台球、篮球等等。每月一次集体看电影,每季度一次集体度假。   

龙源期刊网:在新的一年里,于工作和生活,您都有什么愿望?

  

倪林:我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快乐,我自己也快乐。快乐是我的最高追求。我在杂志社就提倡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良好向上的心态,把工作当作一个过程来享受。这很重要。

[采访手记]:   一直都比较关注残疾人这个群体,采访倪社长的计划早就萌生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延迟到现在。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的特殊国情,中国残疾人有很多福利都没有完善,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他们的歧视。距离“所有残疾人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从倪社长的话语中,我们看到,社会及媒体对残疾人群体越来越重视,各项关于残疾人的法规也越来越完善。对于中国残疾人明天的展望,是乐观、美好的。   “残疾人事业代表全社会的良心”,倪社长说得好。这份事业,是一份需要全社会公民关心和参与的事业,而不仅仅只是残联和残疾人媒体所要做的事。只有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强势媒体对残疾人这个群体给予更多的重视;只有我们每一个健全人,都真正关心残疾人这个群体,真正参与到这个群体中来,尽已所能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样才能尽早实现“中国是残疾人的天堂”这一愿望。   感谢倪社长对于采访的支持与配合。在采访过程中,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罗新欣老师给记者提供了帮助,在此也表示感谢。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倪林 《中国残疾人》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从1977年开始,11年从军,11年在中国残联机关工作,1999年来杂志社已8年多。曾有百余首诗歌,数百篇散文、小说和纪实文章问世。  闲时常与围棋和桥牌为伴。特别喜欢围棋的大气和变化无穷,桥牌缜密和严丝合缝。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