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先锋国家历史》——黑色的眼睛发现彩色的历史

作者:于蓝

  《先锋国家历史》和过去的历史相关杂志都不太一样,我们是用新闻的方式来发现历史。   集团化的整合优势在中国是没有的,我们希望通过统一品牌这种方式来整合资源,打造一个板块,而不是单个的一两本杂志。   我们希望在三方面给读者新的感觉:历史原来是这样的,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写,历史原来可以这样看。                         ——《先锋国家历史》主编唐建光         《先锋国家历史》——黑色的眼睛发现彩色的历史                             ——《先锋国家历史》主编唐建光访谈录

【关于《先锋国家历史》】

  “在历史中发现新闻,用新闻来发现历史”。《先锋国家历史》杂志是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针对30岁左右的城市中产阶层重点打造的中国第一本新锐历史类新闻杂志,它的责任不仅仅是提供历史记录文本,更是为思想独立、品位高尚、知识鲜活的新锐人群提供高品质的阅读体验。   《先锋国家历史》于2007年9月9日正式出版,目前为半月刊,单期100页。杂志开设有“封面故事”、“解密”、“发现”、“口述”、“行走”、“家世”等二十几个栏目。杂志的团队人员全部来自国内主流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他们负责采写大部分的内容,其他部分则约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及社会名流为本刊供稿。

【关于唐建光】

  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1994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成都商报》社会新闻部及经济新闻部记者、部门主任,《中国新闻周刊》首席社会记者、时政部主任,现为《先锋国家历史》杂志主编。   

用新闻的方式写历史

  

龙源期刊网:《先锋国家历史》定位为国内首本“历史类新闻杂志”,如何理解这一定位?它与传统的历史期刊和新闻期刊有何区别?

  

唐建光:这里要先解释下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和新闻。在我们看来,只要是刚过去的事情都是历史,哪怕它刚过去一秒钟,都是可以被记录、被发掘的对象。关于新闻,我们觉得只要是别人想知道或者不被大众普遍知道的事情都是新闻,哪怕它是发生在一千年前,但如果大家并不太知道,被我们重新发掘出来,它就是新闻。   国内的历史相关杂志有这么几类:一是专业的历史研究类杂志,如《历史研究》等;二是以刊载回忆录或者历史亲历者的文章为主的杂志,像《炎黄春秋》等;三是历史类的文摘杂志,相对数量要多一些。《先锋国家历史》和以上三种杂志都不太一样,我们是用新闻的方式来发现历史。历史有几千年几万年这样一个时间段,而实际上大多数事情都是被遗忘、被歪曲,或者真相在当时没有被充分认识、发现的,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我们要去重新发现历史。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一种是通过研究的方式,一种就是新闻的方式,通过采访来完成。《先锋国家历史》就是这后一种。   

龙源期刊网:我们杂志所采用的这种对于新闻的理解和以往在学术上和大家普遍理解的新闻都不太一样了。“以历史为切入点的新闻类杂志”,其实说到底我们还是新闻杂志,只是拿历史来做材料,是吗?

  

唐建光:对,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讲《先锋国家历史》是新闻杂志,而不是历史杂志。就拿我们现在比较多见的《财经》杂志来讲,你说它是新闻杂志还是财经杂志?实际上它是新闻杂志,是用新闻的方式在写财经而已。同样的,《先锋国家历史》是用新闻的方式在写历史。   

龙源期刊网:我们的选题如何体现新闻性?像第5期的封面故事《<色·戒>背后的中日暗战》与当下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可以看出较强的新闻性,而我们在“万物”栏目里讲咖啡的故事,它可能有一定的历史性,但是有什么新闻性可言呢?似乎它更多地像一种普及性的知识。

  

唐建光:就像我前面讲过的,别人想知道而不知道的就是新闻。新闻和非新闻没有一个很精确的分界,新闻本身指的新的信息,这信息可能发生在过去,但事情发生并不意味着信息在过去是被充分认识的。   有一些纯粹的新闻杂志,比如《南方周末》,它是个新闻报纸,它中间某些栏目、某些文章也不能用纯粹的,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的概念来概括,我们整体上认为《先锋国家历史》是一个新闻杂志,并不意味着它的每一篇或者每一个字都是新闻,或者说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新闻。   

龙源期刊网:这种用新闻的方式写历史的杂志能否称为国内首创?

  

唐建光:目前在国内是没有见过同样的,在国外也不太多见。我们也查询过美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杂志。像英国的《BBC历史》、《今日历史》,以及美国的一些杂志,他们的方式都是请专家来撰写,我们有一部分是专家撰写,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记者来撰写。   

龙源期刊网:《先锋国家历史》创办的初衷是怎样?为什么会想到办这样一本的杂志?之前是否有过市场调查?有没有一些科学的调查数据支持创办这样一种新类型的杂志的市场空间?

  

唐建光:有个人兴趣在里面。我不是历史专业,甚至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历史爱好者,但我个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我阅读的书,有三分之一和历史是相关的。   更重要的,现在历史已经远远超越我的个人兴趣,它也成为社会、民族的兴趣。细心一点,就会发现,现在的畅销书、电影有很多都是历史类的东西。我们统计2006年的十大票房电影,其中五部是历史题材。根据央视的统计,好的影视剧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历史类题材。图书也是一样,我们统计了2007年一个季度新浪读书频道的前40名,其中也有十几本是历史类的。从这些数据看来,对于历史的消费,不仅是商业热点,背后也有一个社会的兴趣,我们的社会已经到了一个重新发现历史的阶段。为什么易中天热?就是因为现在发现历史,发现传统已经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一个兴趣所在。   

大力倡导“公民写史”

  

龙源期刊网:这两年中国的确是出现了这样一个的读史热潮?尤其是“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及其带动的出书热,《先锋国家历史》是否也有意借这样的东风,好扬帆启航?

  

唐建光:对,做任何事情都是要借势,因为现在存在一个读史和写史的热潮。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历史和其他国家历史不一样,一个是中国有足够长的历史,有足够多的历史题材供我们去挖掘;二是几千年以来,我们的历史是被遗忘、遮蔽、扭曲或者没有完全认识的,要放眼未来,必须积极地认识过去。   

龙源期刊网:与《百家讲坛》等同样是说历史,《先锋国家历史》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唐建光:我们不是戏说,也不是个人的主观看法。我们用了新闻的方式,新闻和历史有个很大的相似点,即它们都是言之有据的,这正是《先锋国家历史》的特别之处。   

龙源期刊网:我记得《明朝那些事》的作者曾在媒体上讲现在的“通俗历史热是假象,人们只是喜欢精彩故事。”您又如何看待这种读史热?

  

唐建光:我们现在的历史热有两部分:一个是一些相对比较严肃的重新发现历史的书或其他作品;另一部分是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解读历史的,包括《百家讲坛》的易中天、于丹啊,以及一些业余写手写的历史作品。他们是用现代的眼光重新诠释历史,而不是发现历史,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锋国家历史》写的历史和易中天等历史解读不一样,就在于我们不是用我们的主观去诠释历史,而是用新闻的方式发现历史。我们要求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是有历史根据的。   

龙源期刊网:《先锋国家历史》大张旗鼓地倡导“公民写史”,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又是什么让您觉得这个时代应该开启“公民写史”的大幕?

  

唐建光:历史垄断来自于文化垄断和政治垄断,过去我们的历史主要由两部分人来书写:第一部分是文化人、读书人,他们实际上也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政治人物,这个比例要大一些。我们过去几千的历史,是一个被官史垄断的历史。《二十四史》之类都是由统治阶级钦定的,从指定人员、指定题材、指定范围到内容的删减,甚至“焚书坑儒”,大搞“文字狱”。能保存下来的历史是被官方允许和认可的历史,是国家的历史研究机构、官方机构写出来的是正史,我们称之为“被官史垄断的历史”。这与政治上的专制是相配合的,或者说它是政治专制的一部分。   而到了现在的公民社会,任何人都有参与当前政治的权利,同时也有参与历史写作和发现的权利,这样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公民写史”的一大条件。其次,我们记录历史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普通人就可以通过博客、日记、出书、拍DV等多种方式纪历我们亲历的一切,我们记录下的每一点关于现在的东西,在未来都是历史。也就是说,现在不再只有一种(被官方钦定的)力量能写史,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以及有这种技术、手段来写史。   

龙源期刊网:以前这些不能被正史纳入的“历史”是不是以野史存在着?现在因为社会环境和渠道的变化而扩大到整个社会范围?

  

唐建光:古代有野史和正史的差别,但事实上野史也是读书人写的,在当时想要写史,要么有文化权力,要么有政治权力,虽然政治权力最终会战胜文化权力。但这两点都把更多的普通人排除在外。普通人没这个权力,更没这个条件来写史。而现在哪怕你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只是小学文化,甚至不能写字,用录音录像设备都可以记录。2005年的伦敦恐怖袭击,最先传递这一消息的不是我们传统的新闻工作者,而是现场的普通人用手机、相机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龙源期刊网:“公民写史”如何在倡导这一观念的《先锋国家历史》中具体体现?

  

唐建光:我们肯定官方、专业人员记录历史的地位和成绩,会约请一些专家撰稿,也会引用官方史料。同时我们也鼓励普通人来写,来记录,我们有“家族史”、 “口述”等栏目,一个普通人他经历了三年既然灾害,经历了文革、抗战,都可以在我们这里讲述自己亲历的历史。杂志容量相对有限,但未来我们记录的方式和空间是无限的。以后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把这些汇聚。   

龙源期刊网:一个是我们先来做,有一个榜样、启示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提供这么一个平台,可以这么理解吗?

  

唐建光:我们现在的作者有将近三分之一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作者。如果你对某一段历史很感兴趣,认为自己的研究、写作是有根据的,比如你研究抗战史,你自己亲历了或者父辈亲历了,写出来的东西言之有据,都是我们刊载的对象。   

龙源期刊网:我也看到我们杂志有专门介绍萨苏这样的民间历史研究者。

  

唐建光:我们的历史研究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纯粹的学术圈的东西,而在以前,历史研究可以仅仅是记录。我们曾经采访一个日本教授李开元,他研究司马迁,他就不认为司马迁是一个历史学家,而只是一个记录者。司马迁放在现在的话肯定是评不了教授的,他没有学术成果,没有从历史中得出一个宏观的理论体系。我们现在引用他的东西,并不是因为他的理论体系多么完善,而是因为他的东西是可信的。   目前,在相对狭窄的历史学术圈子之外,有着萨苏这样的一些作者,他们像司马迁那样,也许入不了我们的学术殿堂,却在做着记录历史的工作。同样,我们更多的普通作者也都有能力记录,你只要忠于事实就可以。   

龙源期刊网:可不可以说《先锋国家历史》通过它的实践在倡导一种新的历史观?这种观念跟学术界的历史观,诸如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是否有联系?

  

唐建光:如果不受整个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的影响是不可能,但我们没有刻意去遵循某个理论体系。也许也许我们会谈到新史学,但我们不是历史专业工作者,也不是学术机构,我们只是用新闻的方式来记录历史,合或不合于某个理论框架,那不是我们的事情。   

龙源期刊网:您觉得黄仁宇历史观念仅限于学术研究视角开掘,对平常人去理解历史没有启发意义吗?

  

唐建光:那倒不是。我的理解,黄仁宇是不太被主流学术圈承认的,反倒是对业余史学界影响很大。他的《万历十五年》,一本研究历史的专业著作为什么会成为畅销书?因为他是用记录的方式,假如他写了10万字,其中有9万5千字写的是信史,言之有据的东西,只有五千字做了一些分析判断。这个对我们来讲,肯定有影响,我们也希望用记录的方式写史,而不仅仅是在别人已经获得的资料基础上来做一些分析研究。   

龙源期刊网:您又如何看待《往事并不如烟》、《银元时代生活史》等从个人角度重写历史的丛书?有人称之为“微观史学”,有“历史的细节纹理之美”,您是否认同?

  

唐建光:在我们看来,这就是用新闻的方式了,新闻是着重于细节的,所有的新闻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微观史学,包括我们看到的很多泛历史著作都是从细节入手的,我们杂志的一个观念就是要大处着眼,细处入手。这种“个人写史”也是我们倡导的公民写史的一个方面,即个人来写,另一方面是写个人。   

龙源期刊网:《先锋国家历史》的发刊词中讲到,官史的垄断使“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充斥着遗漏、掩饰、遮蔽、避讳与歪曲。”但是历史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我们又如何能肯定自己讲的是真实,而别人的是歪曲和谬误?

  

唐建光:因为言之有据啊。如果我认为历史是这样的,我会告诉你我的依据是什么。我们不能担保我们写的是真理,我们也并不指望我们写的历史是公允的、正确的。没有任何历史是真理,我们只是提供一种参考。   

锐意打造“先锋”品牌

  

龙源期刊网:《先锋国家历史》创办方是成都先锋传媒集团,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位东家的情况。

  

唐建光:我们的母公司是成都传媒集团,由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成都广播电视台优势组合而成,包括3家报纸、9个电视频道、5个广播频率、1家出版社、1家期刊公司、1家上市公司,以及酒店等各种产业,是国内第一个中心城市综合性传媒集团,集团以跨媒介整合为核心目的。   先锋传媒是成都传媒控股的一家子公司,主要做期刊。成都传媒集团在全国传媒业有一定影响和地位,尤其是创新和开拓在全国走得算比较靠前,但它的一个短板就是期刊,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叫得响的期刊。先锋公司的一个任务之一就是要打造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期刊群。先锋传媒现有十三种杂志,八本是新创刊的,全部面向全国发行,《国家历史》是其中之一。   报纸、电视台、电台都是地域性的媒体,只有期刊是相对便捷通向全国市场的媒体形态,先锋传媒就是作为整个成都传媒集团的先锋,去打全国市场的先头部队,填补成都传媒目前所欠缺的全国覆盖能力。   

龙源期刊网:一系列杂志都冠以“先锋”,似乎是对杂志气质的概括,怎么理解这个先锋性?

  

唐建光:我们把它称为“先锋中国系列”,我们的杂志都会用“先锋”这么一个品牌,它也许有不同的名字,但是它们的姓都是“先锋”。   

龙源期刊网:仅仅是字面上的,还是对这一系列的气质、内容是有一定的统领作用?

  

唐建光:我们希望他们在气质上有相对比较一贯的东西,但目前刚刚起步,还没做到。总的来说,我们在布局上要做全国性的杂志。期刊是分众的,我们也希望在分众领域能做一些拓展性的工作。现在我们还不能讲自己在期刊方面有多少先锋性的东西,但是在打造统一品牌、在编采营销方式上可能会有一些创新。   

龙源期刊网:做出这样一本新类型的杂志,和我们倡导“公民写史”等,已经透露出一种先锋气质。

  

唐建光:目前国内市场上大概有9400多种期刊,数量并不算多,英国就有8700多种。更重要的,英国一个期刊集团会有上百种杂志,而我们最大期刊集团可能也就十几本,集团化的整合优势在中国是没有的,我们希望通过统一品牌这种方式来整合资源,打造一个板块,而不是单个的一两本杂志。这在中国来说,可能算是有一定新意的。   

龙源期刊网:先锋会给人以“开拓”、“前瞻”的感觉,以《先锋国家历史》为代表的系列刊物是否有意要在中国期刊界引领新的潮流?

  

唐建光:还不成熟,一定要说有什么新的想法的话,一个我们认为做杂志不是做杂志,是做品牌,一个吸纳和运行资源的平台。杂志的发行量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做的东西是无限的。第二,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内容提供商,我们会生产历史方面的内容,这个内容不管是通过印刷成杂志发行,还是通过网络、电子杂志,或者影视产品,都只是传播方式的差别,我们着眼于自己成为一个内容提供商。我们很早就开始尝试网络传播,在各大门户网站都设有博客群,通过龙源期刊网、新浪电子杂志等做电子杂志的推广,下一步可能涉及一些电视栏目或者影视剧、图书方面的传播形式。   

像格瓦拉那样革命性的、有争议的杂志

  

龙源期刊网:我们注意到《先锋国家历史》栏目名称很简洁,大多只有两个字,而且范畴很大,如“解密”、“史家”、“传统”、“万物”等,似乎不太方便初次接触杂志的人定位栏目内容?

  

唐建光:《先锋国家历史》目前有二三十个栏目,我们还在进行整合,会进一步分成几大版块,诸如人物、阅读、地理等。   栏目名称其实只是一个引导,让人们在短时内顾名思义,难度比较大,而且没必要。因为杂志是连续阅读,对于这个栏目的定位的理解,读者会在连续的阅读中慢慢建立,不可能单靠一个名称来实现。   

龙源期刊网:《先锋国家历史》国内外内容的选取比例上是怎样的安排?

  

唐建光:百分之八九十是国内,百分之二十是国外。我们选取国外内容有两个基准:一是和中国有关系的,二是对中国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龙源期刊网:封面人物/故事在整个杂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很多杂志的专题和封面故事一般是重合的,《国家先锋历史》里则是两个分立的栏目,《国家先锋历史》在“专题”的概念上似乎与别的杂志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位?

  

唐建光:封面故事是这一期杂志的核心产品,如果整个杂志是一桌菜,封面故事/人物就是那道主菜。但一百页的杂志中,仅仅有一个大的看点是不够的。专题是比封面故事稍小但同样有分量的大菜,是杂志的第二看点。因为封面故事不会是一个特别固定的类型,今天讲格瓦拉,明天可能讲的是农业方面的发展,是开放式的。读者口味千差万别,万一他/她不喜欢我们准备的那道大菜(封面故事),(专题)可以给读者更多选择。   

龙源期刊网:首期封面人物选择了切·格瓦拉?这是一个偶然,还是有特别的原因在里面?

  

唐建光:作为杂志的首期,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不能让读者觉得在意料之中,做这个选题,也是这个目的。人们听到要做一本历史杂志,大多会想到泛黄的封面,里面讲着一两千年前的事,点缀着黑白的图片……我们希望可以让读者眼前一亮,可以颠覆他们关于历史杂志的陈旧概念。格瓦拉是革命性的、有争议的、复杂的,我们希望我们的杂志出来也给人这样的感觉。   

龙源期刊网:对以后的封面故事/人物的选题的有哪些考虑?

  

唐建光:符合我们理念的都会尝试。我们第1期做的是格瓦拉,第2期是日本集中营,第3期是日本侵华的问题,第4期往下还做了《色戒》、《一粒种子改变中国》。我们希望在三方面给读者新的感觉:历史原来是这样的,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写,历史原来可以这样看。这和我们在教科书、官方史中看到的不一样。只要符合这个标准,什么题材都可以选择。我们有一篇文章叫《川菜怎么变辣的》,它也是历史,是生活史的一部分,农业史的一部分。   

龙源期刊网:这样的选题似乎摒弃了新闻的时效性?这样的选题在哪一期出现好像都没差别?

  

唐建光:时效性只是新闻的要素之一,而不是决定性的。新闻的本质是新,这新不是时间的新,是信息的新。我们认为只要是大家感兴趣而又不被太多了解的信息都是新闻,新闻存在一个重新定义的问题。我们经常说的新闻五要素,我觉得它实际上是上个世纪,甚至更早以前的定义,而不是现在的定义。网络时代,新闻核心的价值、定义应该是新的信息。   

龙源期刊网:《先锋国家历史》每期有相对固定的四个专栏,“风流人物”、“边缘行走”、“世纪物语”等分散在杂志不同位置,这是一种特别的安排吧?在这些专栏的选择和定位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唐建光:我们专栏作者有四五个是固定的,我们也希望有一个不固定的作者群。专栏的设置上,我们要选择和我们理念相符的作者,同时也着眼培养新的作者,一些相对不那么知名但有潜质的。   

“九十年代访谈录”记录中国剧烈转型期的细微变化

  

龙源期刊网:第2期《先锋国家历史》出现了一个“九十年代访谈录”,并且刊登了第一个访谈对象,即郑晓龙解密《渴望》神话。继去年査建英老师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引起热烈关注和讨论之后,很多读者都期待这样一个九十年代的系列访谈,但是大家可能都想不到这件事首先让一本杂志开始做了。《先锋国家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来做这件事?

  

唐建光:一定程度上是受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的启发,同时也与我们这个杂志的性质有关。为什么我们觉得我们做的这本杂志是一个热的杂志,而不是冷的杂志?因为它更关心与当前有关的事情。九十年代是刚过去的,热的新鲜的历史,我们现在重新审视它,彼时彼景与此时此景对照,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现状。   

龙源期刊网:会不会离得太近了点?

  

唐建光:用不同的眼光看,作为亲历。就拿《交锋》那本书来讲,现在看那本书和反思那个时代跟当时的认识理解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当时作为局中人和现在作为一个过来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龙源期刊网: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有怎样的考量?

  

唐建光: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主要着眼于文化领域,我们的“九十年代访谈录”同时着眼于思想、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在90年代的代表人物、典型人物或者样本人物。   

龙源期刊网:九十年代是否也有八十年代那样的整体气质和标志性事件?

  

唐建光:九十年代是一个纷乱复杂,同时也是起承转合的一个阶段,你看不出九十年代有什么特点,但它恰恰是中国转型最剧烈的一个时期,中国从一个政治主导的社会到一个经济主导的社会,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八十年代本身是一个文化反省,甚至有人称为“文化复兴”的年代,到九十年代这种文化解放的思潮已经不是主流,社会从政治主导到经济主导转型,我们人从群体到个人,这些都是很大变化,可能看不到有非常惊心动魄的事情,但这些细微的变化是非常值得来深思和反省的。   

龙源期刊网:能不能从个人角度谈一谈您对八十、九十年代的不同印象、感受?

  

唐建光:八十年代是理想破灭和重新确立的年代,八十年代会有那么多文学青年,那么多人写诗,当时就是文革幻想破灭之后,激情还在,寻找新的理想;九十年代不是一个激情的年代,相对比较现实,有部分人想在现实中寻找激情,如今只是在思想界或者个别层面的支流。   

尽快覆盖全国 让读者顺利买到杂志

  

龙源期刊网:作为一本新刊,《先锋国家历史》目标读者和市场定位是怎样的?

  

唐建光:首先从年龄上讲,我们的读者会是在27到45岁,因为一般人到27岁左右会进入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阶段,重新反省自己过去的经历,重新认识国家的历史,也就是说进入一个对历史感兴趣并反思历史的阶段。同时,我们希望我们的读者有一定文化知识基础,会读书并有从中反思的能力;再次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因为有了基本的经济保障之后,人们才有时间和有能力去反省过去。   

龙源期刊网:《先锋国家历史》已经出版到第7期,市场反映如何?目前接到读者反馈是怎样的?

  

唐建光:读者反馈还不错,特别是一些比较年轻的读者,会觉得《先锋国家历史》和他们以前看到的历史性杂志不一样,无论从视角、写法,还是题材、内容上。所以目前杂志的投稿参与度非常高,杂志有百分之七十是外来稿。   

龙源期刊网:新刊诞生,市场推广尤为重要,《先锋国家历史》在这方面有那些举措?成效如何?

  

唐建光:一个是网络推广,在网上开博客,电子杂志。第二我们有举办“国家先锋历史讲座”,在各个大学就历史热点问题请专家做讲座。我们的读者相对比较专门性,对历史感兴趣,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经济基础。我们还在不断捕捉读者群,这个速度是比较慢的,需要长远培养的。   

龙源期刊网:《先锋国家历史》立志面做面向全国的新锐期刊,目前在发行上做了哪些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唐建光:发行主要在大中城市,一个杂志的发行要经过很多物理关口,印刷、运输、批发商、代理商、报亭……有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积累。这个发行网络,我们还在铺设过程中。   

龙源期刊网:目前的覆盖情况怎样?哪些地方可以买到?

  

唐建光:全国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诸如成都、青岛、深圳、广州等,基本都可以买到。无锡、苏州、宁波等大城市也有些覆盖。不过目前覆盖率还不高,只能说杂志到了这些地方,还不能保证每个报刊亭都能买到。成都、西安、武汉这些城市相对进入门槛低,目前发行的成绩可能会好点,但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长三角这些城市来做发行,这也是我们明年推广工作的重点。   

龙源期刊网龙源期刊网:对于《先锋国家历史》的发展,你们有怎样的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

  

唐建光:我们希望可以成为中国历史类媒体中具有领先地位的这样一本杂志。历史类杂志必然在将来有高阅读率,有相当宽泛的受众,尤其是和地理类杂志相比,空间比较大。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很多人想买杂志买不到,明年我们首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真正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发行网络,使得想买杂志的人可以买到;二是建立一个网络定购系统;三是推广电子杂志。   

“非专业”的历史杂志主编

  

龙源期刊网:之前您在社会时政新闻领域有十几年的耕耘,如今来做这样一本杂志,算不算事业上的一个比较大的转折?会不会有不适应?之前在社会时政方面新闻方面的经验对您现在做这份杂志有何利弊?

  

唐建光:时政天然和历史相关,有一句话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和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相关的,因为我们只有了解现实,才可能了解历史。   好的方面说,十几年的新闻一线工作让我对中国现状有比较深切的了解给我们一种更好地看历史的基础和视角。在对现实比较了解的情况下去看历史,和那种单纯钻到一千年前历史某个节点去看那段历史,是很不一样的。为什么《万历十五年》会火,吴思的《潜规则》会成为一个流行语?就是因为它们和现实社会是有相当关联的。   因为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可能我对很多历史有陌生感,闻所未闻,如果是做一个传统的历史杂志主编来说,可能就显得资历欠缺。但就《先锋国家历史》,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历史的发现者,不是历史的掌握者。而且,做新闻如果没有新鲜感是做不好的,一定得对很多事有好奇心。如果我们对于所要写的历史选题很熟知,只是像老师讲课一样讲给读者听,自己不兴奋,读者也不兴奋。   

龙源期刊网:做《先锋国家历史》这样一本杂志是您一直的心愿,还是偶然的机遇?

  

唐建光:我们的集团上上下下很多人都是我原先《成都商报》的同事,大家都有共同做一件事情的愿望。后来,我想到做《先锋国家历史》这样一本杂志,并做出了策划案,集团正好也有意做新的杂志,这样就一拍即合。   

龙源期刊网:您平常会比较多关注历史吗?

  

唐建光:纯粹业余兴趣,我会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但是现在为止,以及未来,我都不大可能成为一个专业的历史学者,这个需要专业训练的。   

龙源期刊网:目前为止,您比较多从事报纸、杂志这样的平面媒体工作,对于网络媒体您持什么样的看法?

  

唐建光:网络出现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一次媒体变革,从工业化向互联网时代转型,未来新媒体肯定会包容旧媒体。   目前传统媒体,一个是做自己的内容,印刷传播,同时它也把内容免费或者几乎免费提供给网络媒体,但二者目前是分离的。在未来,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应该是融合的。比如我们做历史杂志,我们可以把内容卖给移动3G网络销售,卖给网络媒体做电子杂志或者博客销售,也可以把它印成书,还可以给电视台做纪录片。对于媒体来说,这不仅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更是一个新媒体时代,内容的生产商,集成商,传播平台三者是一个链条,目前是割裂的,只有一个非常浅的合作方式,而不是融合。   

龙源期刊网:对于《先锋国家历史》和龙源期刊网的合作,您有怎样的期待?

  

唐建光:电子杂志网站,在未来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越来越多的门户网站也开始要转型做电子内容,参与竞争。这就需要作为集成传统媒体数字内容的平台的电子杂志,继续保持技术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龙源在这个领域起步早,市场和技术上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如果能适应这个转型,是非常有前景的。我们也期待能和龙源能进一步巩固合作,走向共赢。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simplegreen@sina.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于蓝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simplegreen@sina.com

作者

唐建光 《先锋国家历史》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