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民主与科学》——为了民主与科学

作者:刘晶晶

  老科学家们对《民主与科学》支持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他们感染我们的不仅在于科学精神和业绩,更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中国的现代化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德先生”、“赛先生”在中国的行程任重而道远。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于每个炎黄子孙的持久努力,“民主”、“科学”的根基在于人民大众的理解和实践之中。《民主与科学》将随着时代前行,我们将不懈努力。                         ——《民主与科学》主编孙伟林            《民主与科学》——为了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主编孙伟林访谈录
 

[刊物简介]:  《民主与科学》杂志创于1989年,是面向知识界,以思想文化评论为主的综合性刊物,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办。《民主与科学》杂志坚持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民主与科学》杂志致力于传播科学精神、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勇于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努力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形成《民主与科学》的鲜明特色风格。

[主编简介]:  孙伟林,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主编,《九三中央社讯》主编。  

《民主与科学》:以政论为主的思想文化类刊物

  

龙源期刊网:“德先生”、“赛先生”自“五四”运动之时被请进中国,已经过去了八十八个年头。1919年后又过了二十五年,有一批进步学者为了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反帝爱国与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于1944年底在重庆组织成立了“民主科学座谈会”,这就是九三学社的前身。我谨作个小小的“引子”,还请您先来给我们讲讲九三学社创立之初的故事。“九三”其名由何而来?[注释:德先生即德莫克来特(民主的英译),赛先生即赛因斯(科学的英译)]

  

孙伟林:九三学社的前身是抗日战争后期,一批科学界、文教界的进步学者和知识分子为了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重庆发起成立的“民主科学座谈会”。而在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号日本签字宣布投降后,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于是改建为“九三学社”——这便是九三学社的名称由来。九三学社正式宣告成立则是在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又是为了纪念“五四”。                  在解放战争时期,九三学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在北平、上海、南京、重庆等地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等民主运动,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斗争。1949年1月,九三学社发表宣言,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和毛泽东主席的八项和平主张,拥护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九三学社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九三学社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九三学社的定义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龙源期刊网:九三学社成立之初所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在今日的九三学社仍一脉相承,是这样么?

  

孙伟林:民主与科学精神是九三学社的光荣传统,九三学社成立宣言中就宣告:“本社同人,即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 “民主与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具体的内涵和任务。在今天,民主与科学精神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通的,九三学社在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努力弘扬着民主与科学精神。  

龙源期刊网:还要向您再次请教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五四”精神?而在八十八年之后的今天,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进程中、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五四”精神究竟又意味着什么?同时还请您阐述一下《民主与科学》杂志自创刊以来,在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传承、弘扬上的作为。

  

孙伟林:“五四”也是我们每年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年4月出版的《民主与科学》所刊登的《五四运动:纪念的纪念》一文,就是按年代顺序重新摘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报刊上发表的主要纪念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至于什么是五四精神呢?这个题目太大。一般定义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学者们有很多研究:有的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有的认为是解放思想、理性精神,也有的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事实上也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而“五四”运动,正是中国现代史的标志性起点。我认为,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则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民主”与“科学”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在探讨的两大主题,“五四”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她的意义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丰富和发展。而事实上,越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我们越能够体察到她对于中国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的一些教训,究根溯源往往都是由于缺乏民主与科学精神造成的。我们《民主与科学》刊物中对于历史、今天和未来的探讨,都是围绕这两个主线。在科学文化领域,在经济领域,在社会生活领域,难道我们不会发觉许许多多问题都是同民主、科学相联系的么?对于这两条主线,从我们刊物栏目的设置上就可以一见,我们的栏目版块,包括“民主与法制”、“科学博议”、“关注”、“思想空间”、“科文交汇”等,甚至“旧文新读”,都努力体现了这两点。尽管一个刊物的能力有限,但我们总是期盼着能够为中国的民主、科学进程贡献点力量。  

龙源期刊网:《民主与科学》创办于1989年。当初创刊有何契机、对于办刊宗旨是如何定位的?

  

孙伟林:在《民主与科学》创刊的八十年代末,正是我国走过了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科学文化界普遍意识到了“民主”“科学”的重要之处,九三学社也适时推出了这样一本刊物。《民主与科学》如今已走过了十八年的路程,对于民主科学的追求始终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刊物的一条主线。反映知识界、科学界的理性思考,以比较生动的形式体现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着眼点。  

《民主与科学》:请“思考着的知识界”来阅读

  

龙源期刊网:从刊物的名字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民主”与“科学”这二者是必然联系着的?

  

孙伟林:我相信这二者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应该说民主是科学发展的社会基础中的重要条件;而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民主进程,这两者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课题和任务。同时,民主与科学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化地认识。比方说,我们在科学问题上就不能简单地依照着民主程序、以投票的方式来判定一个科学观点是否正确;科学需要民主的氛围,这才是更加关键的,应当包含民主精神,自由宽松的氛围,以及对人的尊重——这也是“以人为本”。我们刊物所探讨的“科学”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精神。五四运动的先贤们所说的“赛先生”,也决不仅仅意味着科学技术,早在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了,而“五四”中人们更多意识到的是,中国更需要一种整体的、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而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技术学科,这是我们的知识界在过去一百年中越来越意识到的问题,也是在未来的国民当中需要进一步普及的理念。   

龙源期刊网:九三学社曾先后拥有过150位中科院士(学部委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么,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为《民主与科学》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还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二。

  

孙伟林:我们的刊物中曾有过一个专门的栏目“院士论坛”,就是请院士们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可敬的科学家们都给过我们很大的支持。比如,王选院士生前就十分关注我们的《民主与科学》刊物,他不仅给我们写过不少文章,自己也时常仔细阅读。记得在他病重卧床的时候,还就一篇文章为我们指出了看法意见;张光斗院士曾就刊物的内容专门给我们写过两封来信;被称为“科学斗士”的邹承鲁院士,曾在患淋巴癌、北大医院医治的病中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深入谈了他对科研体制、科学规划的看法。他逝世前所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就是在我们刊物上发表的。九三学社之外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学者,也对我们给予了很多关注和支持,杨振宁先生两次在我们刊物上发表关于科学文化的文章。不久前去世的龚育之先生,也在我们的刊物发表过不少有分量的文章。还有更多的一些老科学家们,他们对我们刊物支持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他们感染我们的不仅在于科学精神和业绩,更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龙源期刊网:九三学社中央历任主席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以及现任主席韩启德是否也时常关注着《民主与科学》?

  

孙伟林:《民主与科学》创刊时,许德珩已是百岁高龄,创刊号上刊登了许德珩在此前题写的“五四精神永存、民主科学万岁”,《民主与科学》现在封面的刊名,就是取自邓小平为许德珩题写的“为了民主与科学”。周培源为《民主与科学》撰写了《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刊词。吴阶平也一直关心和支持《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现任主席韩启德是一位很具有人文素养的科学家,他给予了《民主与科学》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民主与科学》百期纪念时韩启德在“贺词”中希望《民主与科学》杂志:“开阔视野,继续保持特色,既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持政治的坚定性与敏锐性,注意正确的政治导向,又要体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讲真话,讲实话,不拘格套,勇于创新”。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力求做到的。  

龙源期刊网: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民主与科学》的现状以及栏目版块、内容风格。

  

孙伟林:组成我们内容的包括以下几大块栏目:“民主与法治”、“科学博议”——这是刊物最主要的两个主题栏目;“关注”—是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评论;还有“科文交汇”、 “思想空间”、“调查与研究”、“随笔”、“快语诤言” 、“旧文新读”等。当然,我们每年也会做些具体的调整。  

龙源期刊网:除《民主与科学》外,九三学社还有一本社内发行的刊物《九三中央社讯》,同样由您主编。 这两本刊物,在对外与对内发行之外,还有何区分呢?二者各自承担怎样的使命,又是怎样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为补充地扮演好各自角色的?在内容策划方面,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

  

孙伟林:《九三中央社讯》,主要是反映九三学社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等社务工作,是联系广大社员的桥梁、纽带。而《民主与科学》则是我们社会宣传的窗口,是面向知识界的以政论为主的思想文化类刊物。正如你所说的,二者的确可以说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为补充。具体到内容上,比方说就一篇人物通讯报道而言,《社讯》会更多侧重他在九三学社的工作以及业绩,而《民主与科学》就会挖掘更多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及意义。当然,对外刊和内部刊在选题和策划上还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力求把刊物延展至更广阔的领域。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龙源期刊网:刊物是怎样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的结合?从具体内容来看,刊物又是怎样彰显“科学”与“民主”这两大主题的呢?

  

孙伟林: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是我们在一直探索和追求的,但具体操作中也会遇到难题,比如一些科学家、学者未必擅长撰写媒体文章,一些媒体作者的文章又可能缺乏深度,如何使科学、学术思想生动化、普及化,是传播学的一个课题,我和编辑们也一直在思考着、摸索着。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民主与科学》毕竟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大众读本,它是让“思考着的知识界” 来阅读的刊物,是有一定的思想文化底蕴、同时还关注社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这么一批人来阅读的刊物。从可读性上讲,我们并不会曲意逢迎,降低自己的格调来迎合一些东西,不能偏离民主、科学的主题。我们力求使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为让更多人所知,同时期盼给人们一些启示。  

龙源期刊网:在最近一期《民主与科学》“旧文新读”栏目,有篇周恩来同志名为“关于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的文章。那么由此我想向您请教,刊物中“旧文新读”这样一个栏目的设置,是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涵义呢?

  

孙伟林:这一栏目的推出,是由于我们考虑到一些谈民主、谈科学的经典,在目前的中国普及、传播都还远远不够。我们曾在此栏目刊载过爱因斯坦、高尔基、顾准、梁启超等等一系列名家,他们个人就民主科学提出观点、认识的文章。另外一方面,我们为什么刊载这些文章、这些“老”“旧”文字呢?就是因为它们虽然过去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远的时光,但还能让我们从中获取很多启示。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主与科学不是空喊喊口号,一代代有识之士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就拿我们今年第一期来说,这一期“旧文新读”栏目里,刊登了万里同志在二十年前所做的一篇文章《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我相信,直至今日它对我们仍有深刻的启示与启迪:这二十年前提出的看法和希望,到今天走了几步?很多经验值得总结。为什么二十年前的文章,在今日看来,有的还和“新文”一样呢?这其中引发我们思考的东西一定很多。不少在过去的历史上曾产生过波澜的、或是深刻地阐述了民主、科学思想的文字,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连许多知识分子都不一定读过,所以我们要把它们定期呈现出来、且再次绽放光彩,因为它们注定不应当被埋没的。那些真正经典的东西,再过几十年也不会过时。  

龙源期刊网:作为一本政治性相对较强的刊物,《民主与科学》的读者大概是一个什么状况? 同时,刊物对于编辑人员的选取有何要求?

  

孙伟林:《民主与科学》它的读者并不仅限于九三学社的成员,还有社会知识界的读者,甚至于刊物中文章的作者,也是九三学社成员和非成员皆有之,大概这也算是“民主”和兼容并蓄的一种体现吧。  在编辑部内部,我们的人员比较精简,但素质是较高的,大多为硕士毕业。在编辑人员选取方面,最关键的考虑因素还应该是责任感和才能。我在人选上希望编辑们有不同学科的交叉,这样一来也是很好的互补,目前人员中就包括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科学哲学、以及新闻学等等方向的。  

龙源期刊网:刊物的稿件来源是怎样,以自然来稿还是约稿为主?

  

孙伟林:虽然我们也有着很多的来稿,但像一些主打栏目、主题文章,还主要是以我们先确定相关主题、其后约稿的方式来进行。所以,自然来稿和约稿两种方式是同时采纳的。  

“尊重每一位读者”是我们的原则

  

龙源期刊网:《民主与科学》在编读互动这一块又是怎样做的?是否也会像其他刊物那样定期举办一些“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如采风、座谈会等?未来在这方面是否有更多计划?

  

孙伟林:我们对于编读互动、读者来信都是很重视的,“尊重每一位读者”是我们的原则。有一位嘉兴的读者、八十多岁的老知识分子了,他给我们写了长达七、八页纸的意见与建议,言之切切。我们去嘉兴出差时,还带编辑们去医院探望了他,没想到他当时已经在病榻多年,半身不遂,耳全聋了,仍在病床上编辞典、写文章。当时我和他用笔谈的方式聊了一个多小时。我和编辑们都为之感动。我们会定期举办一些会议,比如今年开过一个关于“伪科学”问题的讨论会,将不同观点的“三国四方”请来,各抒己见,面对面交流,以营造民主协商、探讨科学的氛围。我们还定期请科学界、史学界、法律界等的专家学者们举办一些小型聚会,也会邀请我们的同行,比如《读书》、《书屋》等杂志的主编来我们编辑部和大家坐一坐。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要让我们和思想、文化、传媒界保持一个密切的接触。一个刊物最忌讳的就是自我封闭。  

龙源期刊网:刊物在未来有无改版增刊、比如由双月刊转为月刊的打算?

  

孙伟林:我们有一个“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现在是“练队伍”和积累,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成。  

龙源期刊网:作为九三学社对外宣传和联结的纽带,《民主与科学》杂志是如何与其它媒体(如网络媒体等)合作、进而拓宽宣传领域和阵地的?

  

孙伟林:同网络媒体合作方面,这个重要性我们也已经越来越体察到,举个例子来讲,《民主与科学》上曾刊登过一篇关于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文章,在我们刊物刊载一段时间过后,突然之间为中国网、yahoo、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所转载,且文章被置顶,后面还有众多的讨论跟帖,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这个例子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了网络传播的价值。   

龙源期刊网:《民主与科学》的发行是通过何种渠道? 对于九三学社成员之外的读者,应该以何种方式购得这本杂志?

  

孙伟林:《民主与科学》的发行是面向社会的,除了通过我们杂志社发行部直接发行以外,国家教委的发行中心、国家图书馆的发行中心也在为我们作发行代理,还有一些网站以及书店,比如三联韬奋书店也在帮助我们代销。  刊物的阅读上,除了九三学社成员外,还包括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大公共图书馆,以及部分的个人订户。大家可以通过联系我们的杂志社或在我们的网站上直接订购。   

龙源期刊网:作为一份民主党派对外宣传刊物的主编,在期刊经营和编辑方面您是否遇到过一些困惑、或者您有着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

  

孙伟林:《民主与科学》定义为体制内的、公益型的刊物,国家会给与有限的扶持,就是所谓的国家“差额补款”单位。但是作为一种新闻出版媒体刊物,不管处在什么体制、什么级别,归根结底是要在市场中打开局面才能真正发展,国家的补助毕竟有限,想要发展、壮大,终究得接受读者与市场的检验。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也有着危机意识,任何一个刊物,如果还用老一套的、计划经济的观念来坐等,早晚会在下一轮的洗牌中出局;即便一直有着国家政策上的补贴,但如果我们刊登的文章言之无物,读者不看,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事倍功半,或是无效劳动。  办好刊物,一方面要善于开拓和创新;一方面要有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好关、把好度”。可以说,“关”的把握是原则、是纪律、是责任;“度”的把握,是水平、是能力、也是艺术。  

龙源期刊网:您如何看待《民主与科学》和龙源期刊网之间的合作?在未来对它还有何更高期许?还请您为我们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

  

孙伟林:网络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在未来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我确信这点。所以我们非常期待能与龙源网有更进一步的合作,怎样地与你们互动好、相关工作结合好、同时也协调地更好。  龙源的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包括从合作上来讲,你们定期会邀请我们主编去座谈、加强彼此的了解、沟通和理解,这样一来,合作起来也更加亲切了。而且,你们龙源期刊网还主动地免费为我们搭建了好几个网上平台,我们很希望能够拿出更多精力、人员来利用好它。  

伴随“德先生”、“赛先生”同行,深感任重道远

  

龙源期刊网:您该是为《民主与科学》杂志忙碌工作了多年。那么您个人是怎样同“民主”、同“科学”结缘的呢? 还请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历。

  

孙伟林:我曾在中央新闻单位工作多年,做报纸时就以科学文化领域为主,其中涉及许多“民主”与“科学”问题。97年初做宣传工作并兼任《民主与科学》的主编,一晃也已经过去了十一载,伴随“德先生”、“赛先生”同行,深感任重道远。  

龙源期刊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您是用何种方式的兴趣爱好来舒缓身心、消解工作中的压力?

  

孙伟林:对我来讲,在工作之余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拿一本自己非常喜爱的、真正想读的书,安静地读上一读,这恐怕就是我最大的享乐呢!出差开会,也是“换脑子”和读书的机会。前阵子到重庆,坐在江轮上读《诸葛亮文集》、《顾准文集》,看长江滚滚东去,真是种非常好的意境!  

龙源期刊网:不久前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7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致公党副主席万钢就任科技部部长,使得“民主”与“科学”同行;而6月29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又一次表决决定任命无党派人士陈竺为中国卫生部部长,他同时成为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以上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这些对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是否有着更为深刻的意味?还请您略微地谈一谈个人对此是怎样看待的。

  

孙伟林:作为以“民主与科学”命名的刊物的主编,我深深懂得她所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也深知真正办好这份刊物的不易,惟有兢兢业业,惟有时时鞭策,未敢有丝毫懈怠,不为外撼、不以物移,努力尽我们所能,为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播尽到一份责任。   

龙源期刊网:作为《民主与科学》的主编,您在工作过程中最大的个人感受是什么?

  

孙伟林:作为以“民主与科学”命名的刊物的主编,我深深懂得她所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也深知真正办好这份刊物的不易,惟有兢兢业业,惟有时时鞭策,未敢有丝毫懈怠,不为外撼、不以物移,努力尽我们所能,为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播尽到一份责任。  

龙源期刊网:最后,非常感谢您对于我这诸多问题的解答。还请您用一句话或是一段话作为结语,送给所有关注《民主与科学》发展、关注民主与科学进程的人们。

  

孙伟林:我在《民主与科学》百期文萃一书“编后记”里说的最后一段话,不妨放在这里做结语:中国的现代化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德先生”、“赛先生”在中国的行程任重而道远。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于每个炎黄子孙的持久努力,“民主”、“科学”的根基在于人民大众的理解和实践之中。《民主与科学》将随着时代前行。我们将不懈努力。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echild2006@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刘晶晶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echild2006@163.com

作者

孙伟林 《民主与科学》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