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故事林》——聆听故事外的事

作者:桂小笋

  任何人都不会拒绝漂亮,只是漂亮的载体不一样,《故事林》用人物做封面,既比较直观也符合这种故事刊的特点。我认为很多优秀的作者不单纯是为了稿酬而写故事,他们而是因为写故事是他们的一种爱好,故事的创作过程给他们带来快乐。我们没有用涨价这一一劳永逸的方式来解决成本上升的问题,而是通过采取提高《故事林》的质量、提升发行量,从而尽可能地增加发行收入这一方法弥补这方面的损失。因为如果想单单靠涨价来解决问题,那最终读者将弃你而去。                           ――《故事林》主编汪梅田             《故事林》——聆听故事外的事                             ――《故事林》主编汪梅田访谈录
 

[《故事林》简介]:  《故事林》杂志创刊于1984年,己有20余年历史,是福建省一级期刊,发行量居全国故事类期刊之首。   《故事林》杂志在全国故事类期刊中率先提倡改革新故事写作文风,推动精短故事创作,开辟“开心茶座”、“故事快餐”、“百家新作碰撞”、“学生故事天地”、“谜语有奖竞猜”等读者喜闻乐见的栏目。   《故事林》杂志立足于侨乡和海峡两岸的特有地理位置,秉承独特的办刊风格和宗旨,努力提高稿件质量、装帧设计等,同时开展各种编读互动活动,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汪梅田简介]:  1956年12月26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12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年12月到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1984年参与创办《故事林》双月刊(后改为月刊、半月刊),历任编辑、常务副主编、主编。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故事林》从报纸改为杂志就是使“故事”这种文学体裁以“期刊”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

  

龙源期刊网:《故事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立的?

  

汪梅田:1983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文坛刚刚复苏,全国故事报刊没有几家。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看准时机,创办了民间文学小报《海峡民风》,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还做了报道。小报办了一年多,我们感到对故事这种文学体裁,报纸明显不如期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量。于是我们果断地向省新闻出版局申请由报改刊,获得批准。  

龙源期刊网:从1984年创立到今天,二十多年来,《故事林》从双月刊到月刊,再到半月刊,你认为这几次的改革对《故事林》来说,为它带来了怎么样的改变?

  

汪梅田:《故事林》1984年创办至1994年为双月刊,这一时期是《故事林》的起步和成长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双月刊越来越难以满足读者需要,也不利于扩大刊物影响。因此1995年改为月刊以来是它的一次大发展,不但没有影响印数,还大大提高了它在故事期刊中的地位。2004年改为半月刊,一方面因为《故事林》高质量来稿猛增,现有月刊难以容纳;另一方面也是在多年月刊的基础上,争取有个新的发展。事实证明读者很快认可了《故事林》半月刊的A、B版,现在A、B版份数已基本相同,进一步形成品牌效应,巩固了在故事期刊中的地位。  

龙源期刊网:您从《故事林》创立便开始便在《故事林》工作了,可以说是一直看着它走到今天,对于您和《故事林》,几次改革您认为您在这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汪梅田:我参与了《故事林》的创办(包括它的前身《海峡民风》报),对它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1989年担任主编之后,全国故事期刊市场的发展与竞争,以及主编的责任,迫使我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中起主导作用,当然也离不开编辑部全体同志的支持。  

龙源期刊网:《故事林》地处福建,这里依山傍海,素来传说故事多,这种环境对《故事林》带来了哪些优势?

  

汪梅田:是的,福建地处海峡西岸,依山傍海,故事、传说很多,特别是海峡两岸和华人闯南洋(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故事素材更多。这种环境对《故事林》带来的优势有几点。首先这在福建以及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有着与福建相似地域特点的沿海省市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氛围,这里的群众普遍都比较喜欢故事,这从《故事林》杂志在这些省市的发行量就可以看出。其次这为《故事林》带来丰富的故事题材,使得《故事林》有着充足、优质的稿源,这就保证了《故事林》的质量。  

不管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打工群体,还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白领阶层,都可以在《故事林》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仅从名字上看,《故事林》与许多同类杂志像《故事会》、《故事家》等很难区别,《故事林》为此是如何做的,怎么样才能让读者一眼就能识别《故事林》呢?内容上有什么特别的策划吗?与同类杂志相比,《故事林》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汪梅田:故事类期刊不管从开本、页码等方面都基本上相同,而且风格上也大同小异,如果摆放在一起一下子还真是认不出来。为了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地识别《故事林》,就要在封面上下功夫了,因为读者首先看到的是封面。首先我们有专业的设计师设计《故事林》的封面,在使用靓丽女孩为主体图像的同时,还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的民间元素在里面,这应该说在全国故事期刊中仅此一家。另外,《故事林》杂志的刊名是由我省著名书法家题写,“故事林”三个字饱满大方、遒劲有力,这也应该是比较突出的地方。  内容策划上也有侧重,如“海峡两岸采风”是《故事林》的名牌栏目,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故事林》在栏目设置上兼顾到各类人群,不管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打工群体,还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白领阶层,都可以在《故事林》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总之《故事林》的目标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龙源期刊网:《故事林》的封面都是很漂亮的女性,许多期刊也是如此做的,对于这个封面《故事林》有什么特别的策划吗?如何选择封面人物?

  

汪梅田:首先我要说的是任何人都不会拒绝漂亮,只是表达漂亮的载体不一,有的是通过人物来表现,有的是通过风景来表现等等。而《故事林》选择用人物表现,这是因为第一她很直观,第二也较符合故事期刊这一刊物特点。在封面人物选择上我们的标准是青春活力、动感阳光,而对是否是明星没有要求。  

龙源期刊网:很多期刊都会有一些特别的措施来吸引优秀的稿源,比如说:高稿酬,在这方面《故事林》是怎么做的?对于投稿,《故事林》是如何选取的?具体标准是怎样的?

  

汪梅田:我认为很多优秀的作者不单纯是为了稿酬而写故事,他们而是因为写故事是他们的一种爱好,故事的创作过程给他们带来快乐,作品完成后他们还有想要与读者分享的愿望。为了使分享的读者最大化,他们当然希望能在知名度高、发行量大的刊物上发表,《故事林》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所以很多作者有了新作品就在第一时间投往《故事林》。因此《故事林》的稿源是很充足的,质量也是较高的。作者们付出了劳动,我们也给予他们相应的回报。  至于投稿的选取,有以下几个标准:首先作品内容必须是健康向上的;其次必须情节生动,有故事性;第三必须是原创的、首发的。这点中国故事期刊协会的各成员单位有明确共识,就是坚决杜绝抄袭和一稿多投。这几条缺一不可。  

龙源期刊网:这种文学性比较强的故事类期刊,您认为内容策划难在哪里?《故事林》是怎么做的?如何加强故事的可读性?

  

汪梅田:这一点主要难在刊物的定位及与时俱进上。因为首先你的刊物定位必须准确明了,你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刊物的内容。同时这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读者的口味也在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很强的洞察力,能根据这些变化适时地在内容上也作相应的调整,所以说要很好地把握这个度是较难的。《故事林》在这方面也是积极的、不断的在改进,不管是在故事题材上还是在文字表述上都努力地在适应这个变化,从而增强故事的可读性,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龙源期刊网:汪主编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对于民间文化在中国的这种现状是如何看待的?说起民间文化,人们最为熟悉的就是故事、传说。然而在今天的现状中,传说却面临着不再被传说的可能。对于这种情况,您想说什么?

  

汪梅田:民间文化在各个国家都很受重视,在中国更是源远流长。尽管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的高科技东西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但民间文化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城市社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民间文化在沿续,在传承。当然民间文化也需要保护甚至是抢救,一些传统的东西随着一代代老人的逝去正在消亡。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有责任,而且近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龙源期刊网:从《故事林》的内容来看,是以现代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为什么没有把它做为一个传承民间文化的平台来运作呢?《故事林》是如何平衡这种既要继承,也要创新以适应现代读者阅读的要求,在内容上如何把握?在栏目和内容的设置上,是如何把握这种古今、中外的比例的?

  

汪梅田:如果把《故事林》纯粹当作一个传承民间文化的平台来运作,就变成了一本传统民间文学刊物,那么相对来说就比较单调、枯燥了,受众面也更小。同时新故事也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大多数读者总是更关注发生在当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故事。所谓的“古”、“今”也是相对的,现代的故事再过一百年或更久,也就成“古”了。因此现在《故事林》在栏目及内容的设置上以新故事为主,辅以少量传统民间故事,偶尔刊登外国题材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有的读者反映,说看到《故事林》的小故事大智慧非常受启发,那么在编辑的时候,对于这种“小故事大智慧”是如何把握的?什么样的故事算是“小”,又如何带来这种“大”的智慧呢?

  

汪梅田:这里的“大”与“小”说的是在一个篇幅较短或是一个看似普通的故事中,能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或使读者对人生、社会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在市场面前,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跟风,不盲从,发行也要走出自己的路子来

  

龙源期刊网:《故事林》的发行居故事类期刊之首,《故事林》是如何做到这点的?您觉得这给《故事林》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保持这方面的优势?

  

汪梅田:发行量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这是一个持久的不懈的目标。《故事林》首先是做好产品,有了好的产品这一前提后再通过各种发行渠道去推销它,另外不急于求成,这应该说是我们一贯的做法。当然在现在期刊市场竞争异带激烈的环境中,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你抓住了机遇,也就接受住了挑战,反之亦然。这也是很多原来不错的刊物变得沉寂下去,而一些新的刊物越来越强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2.5元的定价,在现在的期刊中来说,价格是很低的,《故事林》是如何在这种发行中保持自己的优势的?如何平衡因此带来的经营问题?

  

汪梅田:2.5元的定价,在现在的期刊中定价的确很低,特别是近几年来纸张、印刷费、稿费、发行费等等都在上涨,但定价都没有变化,这对我们刊社来说的确是一个较大的压力。但我们没有用涨价这一一劳永逸的方式来解决成本上升的问题,而是通过采取提高《故事林》的质量、提升发行量,从而尽可能地增加发行收入这一方法弥补这方面的损失。因为如果想单单靠涨价来解决问题,那最终读者将弃你而去。  

龙源期刊网:做为主编,您是如何平衡编辑、广告、发行这三方面的?

  

汪梅田:正确处理好编辑出版发行主业和广告等多种经营的关系,一方面集中力量抓好编辑出版发行主业,另一方面也加强广告经营,增加收入,增强杂志社的综合实力。  

龙源期刊网:2006年,《故事林》获得了龙源期刊网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国外阅读的排行前100名,您对这个“双百”的排名是怎么看待的?

  

汪梅田:龙源期刊网作为一家专业的中文期刊网,其网络影响力应该是较大的。《故事林》获得这“双百”的排名,说明很多读者是喜爱《故事林》杂志的,也说明我们的工作受到了读者的认可。  

龙源期刊网:在与读者的互动上,《故事林》是如何做的?这些活动是否会有利于期刊的发行?

  

汪梅田:在读者互动上,《故事林》在同类期刊中应该是做得较好的,我们开展了如“谜语有奖竞猜”、“读者评刊”、“读者评奖”、“集图抽奖”、“交友心语”等一系列的读者互动活动。这些活动拉近了编读之间的距离,同时读者还有机会在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奖励,从读者的参与度来看,还是较受欢迎的。至于说是否有利于期刊的发行,我认为这是肯定的。  

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如果能很好地将两者结合,就能达到一种“共赢”

  

龙源期刊网:现在电子阅读已经渐渐被读者所接受了,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电子书,还有大量的电子杂志。您认为这对《故事林》有哪些影响?

  

汪梅田: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电子书和电子杂志大量涌现出来,从而也慢慢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这对传统的纸质期刊难免产生一些影响。但纸质期刊也有着很多电子期刊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方便随时随地阅读,不需要辅助阅读设备等,再加上几千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网络也还没到全面普及的程度,因此对纸质期刊的冲击并不是特别大。另外我还认为,电子期刊对于纸质故事类期刊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可以扩大故事期刊的影响,吸引更多读者关注。  

龙源期刊网:您是如何看待现在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的?

  

汪梅田:期刊数字化、网络化是个趋势,不管你愿不愿意,因为它很多优越性,如综合成本低,传播迅速,便于检索和复制、保存等等。但正如上面所说,它要完全取代纸质期刊的地位,或占主导地位,这是较难实现的。将来它与纸质期刊肯定是长期共存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  

龙源期刊网:与龙源的合作为《故事林》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您希望双方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强合作?

  

汪梅田:龙源期刊网作为中国甚至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网,它是专业的、负责任的,与《故事林》的合作也是相当愉快的,它使更多的国内外读者能认识、了解《故事林》。同时我认为龙源在推广上还需加强,在业界以外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龙源期刊网:在管理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曾经有一段时间,传统媒体因为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而有些萧条,这种情况下您是怎么做的?

  

汪梅田:办刊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不管是编辑上、发行上还是其他方面的都有。传统媒体受新媒体冲击这一情况,的确存在,但我们没有因此而感到“狼来了”,也不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而是认真地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缺点,以及故事期刊真正受到新媒体冲击的程度。通过认真的了解、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期刊内容、栏目等作适当的调整。应该说《故事林》较好地协调了这两者的关系,所受的影响不大,甚至还受益。  

将每个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这是管理中最难的地方。《故事林》就是要对岗位和人员进行合理的设置安排,最终“人尽其才”

  

龙源期刊网:作为一刊之主编,您是如何带好这支团队的?您认为,做为故事类期刊的从业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汪梅田:主要是对岗位和人员进行合理设置安排,做到人尽其才,使每个人都能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故事期刊从业者应该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多面手。  

龙源期刊网:《故事林》始终坚持“读者至上,质量为先”,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作到这点的?

  

汪梅田:首先是加强刊社与作者之间的沟通联系,组织好每年一届的笔会和组稿,及时了解全国各地作者的情况,总结当今故事期刊的现状,探讨故事期刊的发展方向,使故事期刊作者能写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现代读者口味的贴近生活的故事作品。其次是提高杂志的印刷、装帧、封面设计的质量。虽然现在各种成本都在提高,但《故事林》这几年还是采取了提高印刷用纸的克数、增加覆膜、聘请专业设计人员设计封面等一系列提高刊物质量的手段。另外还开设分印点,使刊物能更及时地与读者见面;增设电子版,满足有网络阅读习惯的读者需求。以上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一个宗旨,那就是“读者至上,质量为先”。  

龙源期刊网:《故事林》每年都会组织一些笔友会,这样做是不是也是为了巩固一批固定的作者?

  

汪梅田:巩固一批固定的作者的确是组织笔会的其中一个目的,但最主要还是通过笔会及时了解作者的情况,发掘新作者,进行组稿和修改有潜力的稿件,同时也把刊社的新计划、用稿要求等向作者通报并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使刊物能更好地发展。  

故事也是一种历史,“故事里的事”是一种文化的口头传承。《故事林》今后也会更多地致力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龙源期刊网:您既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又是《故事林》的主编,对于这种“故事里的事。”您是怎么看待的?

  

汪梅田:“故事里的事”反映的是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十年几百年后就成了传统民间故事。我们故事刊物就是为生活在民间的故事作者提供一个平台,鼓励他们深入生活,记录生活,并加以提炼写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作品。  

龙源期刊网:您曾写过不少关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像福建畲族歌谣、高山族传说与风情等,您觉得相较于汉族的民间文化的保护,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保护难在何处?《故事林》会致力于这方面吗?

  

汪梅田:难就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往往经济发展较汉族地区相对滞后,拿不出更多的经费投入抢救和保护工作。当地群众思想上认识不足也影响了这方面工作,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贫困落后地区某些方面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反而做得更好,因为这些地区还没有受到市场经济猛烈冲击,传统民间文化也没有受当代文化网络传媒过度冲击。《故事林》今后会更多地致力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龙源期刊网:如果让您形容您和《故事林》,您觉得怎么说最帖切?

  

汪梅田:《故事林》就像是我参与栽培的一株树苗,如今已成长为一棵大树,希望它今后茂密成林。

[记者手记]:  决定采访汪主编之后,首先我拔通了她的电话,简单的说明来意之后,我正想问她是否愿意接受我的采访,谁料我还没开口,她就已经先发问:你们龙源能否开通手机阅读业务?我们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你们每季度寄来的分析报告我看过了,能多寄几份?……她的敬业精神就这样透过电话飘了过来,电话的这头,我却有点开始冒冷汗了,生怕此次采访做不好。但也更加坚定了我采访的决心:让读者聆听故事外的故事。  由于汪主编远在福建,采访是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的形式进行的,经过一个月的不断接触,几次商榷,终于成稿。但在我看来,《故事林》和汪主编,无论是故事里的事,还是故事外的事,都远不是我这支言片语能说得清的。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Guixiaosun@yahoo.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桂小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Guixiaosun@yahoo.com

作者

汪梅田 《故事林》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