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环球企业家》——描述复杂商业环境里的复杂人性

作者:蔡凛立

  《环球企业家》是国际化意识很强的中国本土商业杂志,我们用比较的分析框架,同时拥抱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和中国企业国际化这两股潮流,将“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作为我们的使命。   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来讲述一个精彩的商业故事,而不是教别人做生意。我们是观望者、记录者和独立评述者。   商业环境因人的因素而复杂,还原这种复杂性,是我们一个非常深入骨髓的编辑理念。   新闻的进入门槛比较低,但要把它真正做好,却是非常之不易。中国商业媒体的很多从业人员对作品的荣誉感并不强,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业绝非是浮光掠影就能做好的,也绝非是碗青春饭,而是需要你全心全意去付出的,并且还要坚持很多年,才能把它做好。                         ——《环球企业家》执行主编杨福            《环球企业家》——描述复杂商业环境里的复杂人性                  ——《环球企业家》执行主编杨福访谈录  

[背景资料]

  《环球企业家》创刊于1993年,在商业媒体里可以说是一个老字号了。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从1993年到1998年底是《环球企业家》的第一阶段。创刊源于邓小平南巡之后市场经济的启动,企业家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开始出现,成为《环球企业家》主要的报道对象。   从1998年底到2001年4月是《环球企业家》的第二阶段。中国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财经类媒体的发端是以《财经》在1998年4月的创刊为主要标志的。1998年底,《环球企业家》也开始进行市场化运作。和现在的大多同行相比,《环球企业家》的市场化运作是有先发优势的,其高端商业杂志(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要报道对象)的市场定位也是符合当时的市场需求的,这使得《环球企业家》迅速地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很早就过了为生存而战的阶段。   从2001年4月到2003年4月是《环球企业家》的第三阶段。引进并扩大了以年轻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采编团队,加强原创力量。这时整个商业媒体的市场在迅速启动,竞争明显加剧,许多新兴的财经商业类媒体开始涌现,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环球企业家》也在不断调整,加剧,搜寻自己的方向。   从2003年4月到现在,这是《环球企业家》的第四阶段。在这个阶段,《环球企业家》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加大跨国公司的相关报道力度,尤其是在华跨国公司的报道,写它们在中国开拓市场时的成败得失,把它们当作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来关注,这构成了《环球企业家》的特写报道的主体,也使它成为市场上惟一一份专门聚焦跨国公司报道的商业杂志。《环球企业家》也会关注中国本土公司,但集中在大企业,尤其是那些有明显的国际化竞争力或国际化举措的企业。在这个阶段,《环球企业家》实现了大跃进式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树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跻身中国本土商业杂志的第一梯队。   

我们追求复杂,不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既想看到树木又想看到森林

  

龙源期刊网:《环球企业家》的定位为国际化的中国本土商业杂志,“国际化”和“本土化”这两个概念会不会有冲突?

  

杨福:一点都不冲突。我们是一本植根于中国的杂志,而非舶来品,这是我们的天然属性,这是“本土商业杂志”的含义。   同时,和其他同行相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我们都更在意和国际的一流商业媒体,如《财富》、《福布斯》和《商业周刊》对标,告别了中国本土商业杂志过去非常低级的品相。   通俗的讲,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全球化被认为是一个不可阻止的大趋势,从这个背景来理解,用西方的一流商业理念来结合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激动人心的商业现实,就是在给全球化制定新的诠释,新的标准,因此两者并不冲突。   

龙源期刊网:《环球企业家》的办刊理念和风格分别是什么?

  

杨福:我们的办刊理念是“讲述一流的商业故事,描述复杂商业环境里的复杂人性”。   商业环境因人的因素而复杂,我们就是要还原这种复杂性。我们并不想扮演专家,去坐而论道,教别人做生意,而是把事件本身、人物本身和公司本身的复杂性还原出来,同时加入我们的判断和立场。那么,在还原的过程中什么是主线呢?是人物,人物是公司的主体和灵魂,他们的意识形态给企业打下了很深的烙印。我们要把握的就是复杂商业环境的背后,到底由哪些人在推动,讲述人性的复杂。   和大多数同行相比,对这种办刊理念的追求使得我们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风格,那就是我们更注重写作,更注重去写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更注重故事的起承转合。这点上,在同行中目前我没看到有哪一家比我们更用心。   

龙源期刊网:你们喜欢复杂?

  

杨福:并不是我们喜欢复杂,而是媒体这个行业本身就建立在复杂的基础上。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今天是正确的做法,在明天可能就是错误的;今天他是公司的功臣,明天就可能成为绊脚石,这是我们在学哲学时都会知道的一个非常基本的道理。   正是如此,我们既想看到树木又想看到森林,持中而不中庸,没有刻意去为某一个阶层代言,为他们的利益奔走呼号。   要做到这一点,媒体能否做到独立和客观就很重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企业家大红大紫的时候,许多媒体大唱赞歌;而当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舆论则是热衷于痛打落水狗,这样的编辑理念都不足取。因为我们强调复杂性,所以没有犯这种意识形态的幼稚病,我们为自己的判断力自豪,这并不是说我们多么高瞻远瞩,而是我们的方法论遵循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龙源期刊网:《环球企业家》的宗旨是为所有因中国而联系的中外商业精英,建成一个无国别的精神社区,那么《环球企业家》具体是如何做的?

  

杨福:首先当然是我们杂志的报道。我们聚焦跨国公司,但对中国的领先企业也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在报道时,我们会采用比较视野的方法,比如我们报道跨国公司时,会拿中国公司来做比较;报道中国公司时,也会把它置于全球的分析框架内。这样,我们的杂志本身就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有一系列衍生产品。比如我们有一系列的沙龙,我们的读者俱乐部,以及每年一度的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这样的平台给中国的企业家和跨国公司的领导人之间创造了很多对话沟通的机会。   

龙源期刊网:《环球企业家》的口号为: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一个口号?

  

杨福:什么叫国际化?我们认为有两个方向:一是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另一个则是中国公司的“走出去”。在与跨国公司多年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批“中国制造”的跨国公司?日本企业1960年就开始大规模国际化,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公司。像韩国这样的小国从1980年开始也拥有了像三星、LG这样的世界级的公司。迷信一点说,如果把二十年当作一个轮回的话,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也该轮到拥有一批世界级企业的时候了。我们想在舆论上尽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于是就在三年前提出“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的口号,无论是杂志本身的报道,还是衍生产品的开发,都围绕这个最大的主题。   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我们刚提出这个口号时,不无悲哀地发现,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都觉得国际化离自己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现在呢?“国际化”则一下子成了中国商界最热门的话题。   

龙源期刊网:《环球企业家》也曾提出“商人品格 商业尊严”的口号,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杨福:这是我们想要倡导的一种中国商业文化。   所谓“商人品格”,就是我们讲究公平竞争,即阳光下的交易、阳光下的做法,就是说商人要有“品”。一个没有“品”的企业家,很难成为我们的报道对象。   所谓“商业尊严”,我们是想强调企业做为一个组织,尤其是当它开始全球化,超越国家、种族的界限,给它众多的员工、它的消费者的生活带来很多变化的时候,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只要它在过程中奉行的是Fair Play原则,就应该得到这个社会更多的尊重,而非更多的责难。   

讲一流的商业故事,这是我们一种非常深入骨髓的文化

  

龙源期刊网:“特写”这个栏目占据《环球企业家》最多的篇幅,这个栏目有什么特色?什么样的企业及人物可以上“特写”?

  

杨福:这个栏目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并不仅仅局限于公司报道,人物报道,或是产业报道,只要是能构成一个精彩的商业故事的话题,都可以容纳进来。   就特写栏目里的公司和人物报道而言,入选我们“特写”的人物和企业必须符合我们的国际化标准。本着这个标准,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企业家和中国最领先企业的领导人,是我们的重点报道对象。   公司规模不是很大,但它有国际化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高成长性,这样的公司也会成为我们的关注对象。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个栏目叫“中国梦”。对那些太小的企业,我们是不关注的。   

龙源期刊网:《环球企业家》讲的是什么样的商业故事?

  

杨福:我们非常强调讲商业故事,讲一流的商业故事,这是我们一个非常深入骨髓的文化。国内有很多以公司和人物报道为特色的商业媒体,但你很少能读到非常精彩的商业故事。你经常能够在《商业周刊》、《财富》、《福布斯》等国际商业杂志上看到的精彩商业故事,在中国的商业杂志中却很少见到。   中国的商业媒体大多数都热衷于教别人做生意,这种时候采编人员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呢?教别人做生意,就意味着你比读者、企业家及高端商务人士更懂生意,从逻辑上来讲这是不成立的,因为你很可能并没有商业经验。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这不是一本商业杂志应该做的。商业杂志的天职就是讲一流的商业故事,至于所谓的管理智慧、行业趋势洞见,都是包含在故事之中了。   

龙源期刊网:相对地保守和叙事,以及更加人性化,这是《环球企业家》文章的两个风格,这两个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杨福:客观讲,我们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非常节制,我们没有像其他媒体一样容易激动。这种意识形态是由我们的编辑理念所决定的。一个公司大家都说它好,我们当然不会故意唱反调说它不好,我们会在它的确做得不错的时候去报道,但我们在处理上一向是非常小心谨慎的,换句话说我们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话不能说得太满。当一个公司的确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哪怕我们曾经赞扬过它,那时我们也会进行客观的报道,研究它的问题所在。如果你指的是这样的保守,我是认同的。   叙事更加人性化,是为了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很多人提到经济,都会眉头一皱感到枯燥和深奥,不像大众娱乐类、体育类、甚至是军事类、社会新闻类的都市报浅显易懂。所以作为一个经济媒体,必须要有一个转化,让读者有阅读兴趣。所以说,让读者“读下去”是我们的采编人员在操作时的第一要义。   

龙源期刊网:《环球企业家》日渐广泛地被评价为国内商业杂志的领先者,《环球企业家》是如何做到领先者的位置的?

  

杨福:其一,是做好上述所言的内容基本功,从最基础的写作和采访开始,将每一种类型的报道,无论大小,都本着做调查性报道的心态去操作,并始终致力于向读者提供第一流的原创商业故事。   其二,提高对世界级企业以及世界级企业家报道的门槛。中国的媒体虽热衷谈论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但大多都是隔岸观火。我们的手段则是力争做到“面对面”,保证我们能够第一手地接触到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家,实现面对面的互动   其三,要紧扣中国商界的脉动。我们赶在“国际化”成为中国商界最明显的趋势之前便积极地从舆论上造势,这为我们赢得了先机。   其四,经营上的专业化。过去的草莽做法已明显的不合时宜,我们引进的专业化经营团队这两年来都交出了非常出色的答卷。尤其是今年整个平面媒体的大环境都遭遇小年的情况下,我们更是逆流而上,实现了高速的增长。   

龙源期刊网:《环球企业家》在100期特刊时推出了“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100人”,此举的初衷是什么?

  

杨福:那期杂志非常成功。明确了“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的定位后,我们想去梳理一下商业与国际接轨这些年里到底哪些人在台前或幕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工作在我们之前并没有人做过。   

我们为什么配置一个在国内月刊中堪称奢侈的采编团队?就是为了增加我们的原创力量

  

龙源期刊网:《环球企业家》和《中国企业家》及美国的《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有什么区别?相对同类的媒体,《环球企业家》的读者群体有什么特点?

  

杨福:《中国企业家》以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主要的报道对象,而我们是以跨国公司以及国际化的中国公司为主要的报道对象,这是我们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反映在读者群体上,我们的读者也呈现出比较国际化的特征,我们自己概括为“4C”的特征:Crosscultural(跨文化的),Chief(领袖的),Competent(具竞争力的),Connoisseur(趣味不凡的)。这样的特征应该是和《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等国际大刊的中文版的读者特征是重合的。   

龙源期刊网:请介绍一下您的团队。

  

杨福:目前我们的采编系统有26个人,真正的编辑记者团队18个人。有三分之二的核心骨干都是在2001和2002年之际加盟的,非常稳定。整个团队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新闻背景,另外哲学、中文、建筑、电子等各专业背景也有。学历以硕士学历为主,和本科学历平分秋色,也有海归。平均年龄差不多28岁。我相信这是国内一线商业媒体里平均年龄最小的团队。   

龙源期刊网:你们在选拔人才时更看重的是相关人员的新闻背景还是经济背景?

  

杨福:目前阶段来讲,优先考虑新闻背景。我们是新闻性比较强的杂志,新闻感觉当然非常重要。   

龙源期刊网:《环球企业家》是如何实现向高端商业杂志的成功转型的?

  

杨福:将高质量的原创视为生命力。我们拥有18人组成的编辑记者团队,对一般的国内月刊来说,这堪称是一个非常奢侈的配置。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为了增加我们的原创力量。原创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非常重视原创,强调精品意识,不想让一个人写很多,而是希望他写的,就是精品。   

龙源期刊网:《环球企业家》已实现盈利且得到广告主普遍认可,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供同行借鉴?

  

杨福:我们的成功经验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找准自己的定位。市场上的商业杂志很多,同质性非常强,没有自己明显的优势、所做的题材差不多、提供产品的内容差不多,这样的杂志很难获得成功。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就像我们找到的“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的定位。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我们能观察、把握、预测到这个趋势。我们很幸运能拥有一个如此之大的家乡市场。   

国外财经媒体的进入对国内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会起到非常好的催化作用

  

龙源期刊网:国际视野是《环球企业家》显而易见的特点,《环球企业家》是如何开拓国际视野的?

  

杨福:我们每天都在不遗余力地与国际标准对标,与《财富》、《商业周刊》这样的顶尖杂志对标,看他们好在哪里、哪里可以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非常强调记者比较视野的能力,做到既熟悉国际企业又熟悉中国。要做到这点得做好一个非常基础的功讲:学好英文。   

龙源期刊网:对世界级企业和企业家的贴身报道已经成为《环球企业家》的传统拳头产品,《环球企业家》对国外企业家的采访和报道是如何展开的?

  

杨福:对许多跨国公司来说,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他们会经常来中国。作为一个产品来讲,我们专注做跨国公司的报道。他们如果选择一家平面媒体的话会比较容易想到我们。比如我们原创的封面人物大部份是这样的例子。   还有就是我们主动走出去。我们也会去跨国公司的总部采访他们。在国外我们有特约记者。   

龙源期刊网:国外财经媒体的进入会对《环球企业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环球企业家》构成挑战的是什么?

  

杨福:我想这个影响会是非常积极的。以前一些基本的理念只有我们一家在做推广,他们的进入可以和我们一起做这件事情。我们一直在问,是谁阻碍了中国商业媒体的进步?就是因为中国商业媒体的专业化程度还太低,而导致这个局面的本质原因是一些新闻的基本理念,比如独立、客观和公正,没有得到普遍遵循。外刊中文版进来,对本土从业人员的素质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催化作用。   这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大挑战。这个行业的门槛很低,不管是学中文还是学经济,只要对文字有兴趣你都可以去做,。看似有大量的人才供给,但是真正地用国际化新闻理念的标准去衡量,合适的人员就太少了。非常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英语。英语非常重要,中国整个商业都在国际化,和外面打交道非常多,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很多新闻从业人员这一关就很难过。在外刊中文版把行业进入门槛提高之后,本土媒体如果不能迎头赶上,结果可想而知。   

龙源期刊网:国外媒体的进入对中国财经类杂志的未来发展造成一个什么样的趋势?是不是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杨福:可以这么理解吧。像本土中像我们这样已证明自己生存能力的会更强,而到现在还没证明自己生存能力的商业媒体则很难立足下去,因为这个市场在趋于成熟,尤其是广告商,行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   

哪怕一个微小的改变,你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压力就来了

  

龙源期刊网:您接触过很多企业家,他们对您有什么影响?

  

杨福:企业家最核心的精神是创新精神,在这点上,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我们是高端的商业杂志,只有经常接触众多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才可能接触最新的理念和操作经验,这非常有助于思维的开拓。   

龙源期刊网:你有没有过压力或危机感?

  

杨福:每天都有。其它行业,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标准,你可以自己去制定标准。而我们这个行业不需要自己去制定标准,好的新闻标准在西方已很成熟了,我们只要去借鉴就行。而在这个过程你会发现,哪怕一点微小的改变,你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压力就来了。   

龙源期刊网: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杨福:我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幸运,你想想中国还有多少行业像商业媒体这样不成熟,而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能成为领跑者。这样年轻的一个团队,还有这样的机会,这么大的发展空间,这真是非常幸运、要去珍惜的。   

龙源期刊网:作为主编,最让您欣慰的是什么?最让您头疼的又是什么?请谈谈您个人的发展历程。

  

杨福:在中国商业媒体市场低级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在我看来是非常惊人的成长,我们和杂志在一起成长。在我们的努力下,杂志每个月都在进步,越来越让人尊敬,这是最感到欣慰的。   优秀的人才太少,非常专业和敬业的新闻人员太少。大多数的从业人员把这个行业当作青春饭,拼一小阵,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便是一种养老退休的心态了,职业化意识太弱了,这是最让人头疼的。你看西方媒体许多人,五六十岁头发花白仍在做记者。我们的很多从业人员,对作品的荣誉感不强,没意识到这个行业绝非是浮光掠影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你全心全意去付出的,并且还要有坚持,才能把它做好。   我是人大新闻系毕业。1998年《财经》杂志创办时有幸参与其中,并师从胡舒立主编,在《财经》先后的三年半时间里,确立了我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对媒体独立精神的渴望,以及对新闻作品品质的直觉。2003年1月,我来到《环球企业家》,负责编辑部的日常管理,开始把全部精力投注到我热爱的公司和人物报道实践中。   

纸质媒体的数字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但它和纸质是共生的

  

龙源期刊网:您如何看待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及数字化期刊的发展?

  

杨福:纸质媒体有它的生命力,比大家预想的要更顽强,网络媒体并不是处处都优胜。另一方面,我也认为纸质媒体的数字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但它和纸质是共生的。   数字化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电子版,把纸质内容给数字化,是把网络当作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国内同行只有《财经》开了一个比较好的头,其他同行还没有看到谁比较用心做这件事(包括我们)。而在国外这已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传播渠道。把网络当作另一个出版媒介,网络的容量就很大了,能容得下很多创新的形式,而且它没有页数的限制。   

龙源期刊网:在与龙源的合作中,您都有哪些想法和建议?

  

杨福:和龙源的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龙源相当于纸质媒体的一个批发商、一个超市。如果坚持这个定位,多发明一些新的合作方式,我认为这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景。我希望我们杂志和龙源的合作能更加深入化。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杨福 《环球企业家》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