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曲高和众的《中国作家》

作者:蔡凛立

  《中国作家》代表当代中国作家的最高水平,承载了发表中长篇小说的历史使命。   所谓曲高和众,那就是,我们的作品,既要坚持高品位,又要适应市场、拥有读者。   什么原因使我在报告文学这条路上一路走来?因为我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个时代;我同情我们的人民,同情我们的弱者。   在创作过程中,我常会泪流满面。作品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中国作家》主编何建明               曲高和众的《中国作家》                  ——《中国作家》主编何建明访谈录  

[背景资料]

  《中国作家》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文学月刊,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于一身,专于中长篇精品小说和报告文学。   自1985年创刊以来,《中国作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在20年间先发表了2000人次的各类文学作品,其中有一批作品获得茅盾文奖和鲁迅文学奖,单改编成影视剧的就达30多部。   从2006年1月起,《中国作家》将正式改为半月刊。分别以《中国作家——小说版》、《中国作家——纪实版》的面貌出现,原16开的开本和224页的版本不变,由此真正成为国内最大的文学期刊。

[何建明简介]

  1956年生,江苏苏州人,研究生学历。1976年——1989年在部队工作,转业后在中央某报社当记者、编辑;1992年——1995年,任《新生界》文学杂志主编;1996年初调《中国作家》,工作至今,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主编、主编。   系两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者,五次全国报告文学奖获奖作者,国家图书馆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出版著作32部,电影电视6部。   主要作品有《共和国告急》、《中国高考报告》、《落泪是金》、《根本利益》、《部长与国家》等。   

满汉全席吃腻了,就要根据个人的喜好上一两道他喜欢吃的菜

  

龙源期刊网:《中国作家》的定位是什么?它承载了什么历史使命?

  

何建明:《中国作家》的定位从刊名就可以体现出来。为什么叫“中国作家”?它代表了当代中国作家的最高水平。   《人民文学》和《中国作家》同为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文学刊物,但《人民文学》的容量很薄,满足不了发中长篇小说的需要,于是这个使命就落在了《中国作家》身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中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将在文学中占主导地位。   

龙源期刊网:“关注现实、贴近时代、雅俗共赏、曲高和众”为《中国作家》的办刊宗旨,如何做到“曲高和众”?

  

何建明:那就是,我们的作品,既要坚持高品位,又要适应市场、拥有读者。这也是我们的选稿标准。   

龙源期刊网者:中长篇精品小说和报告文学是否为《中国作家》的特色?

  

何建明:是的。   传统的文学期刊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的大拼盘,现在的社会分工和读者的阅读兴趣慢慢地细分了,原有大拼盘的办刊形式不太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读者的阅读需求。   因此,《中国作家》经过多年的调整,到了2002年,从《落泪是金》、《马家军调查报告》开始了以刊发中长篇精品小说和报告文学为主的改革,读者喜欢,效益也非常好。   满汉全席吃腻了,就要根据个人的喜好上一两道他喜欢吃的菜。   

龙源期刊网:《中国作家》创刊二十年来,刊发了大量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如《落泪是金》、《马家军调查》、《高考报告》、《根本利益》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甚至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作家》对一部好作品的定位是什么?也就是说《中国作家》青睐于哪些作品?

  

何建明:好的作品总是在市场中引起好的效应,在读者中引起好的反响。但读者喜欢的未必就是好作品。读者有高层次的、中层次的和低层次的。如发一个受低层次读者喜欢的作品,发行量非常高,但它未必就是好作品。真正的好作品应该是适应市场、发行量非常好,同时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   《中国作家》所青睐的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与时代、人民及民族命运相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有市场,才能真正代表当代的文学水平。   

龙源期刊网:培养优秀作家、推出高品位作品是《中国作家》的使命之一,《中国作家》创刊二十年以来,都培养了哪些优秀作家,推出了哪些高品位的文学作品?

  

何建明:有王安忆的《小鲍庄》、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高建群的《遥远的白房子》、陈源斌的《万家诉讼》、周涛的《牧游长城》、陈建功的《前科》和《耍叉》、一合的《黑脸》和《红与黑》、赵瑜的《马家军调查》、李佩甫的《羊的门》、蒋子龙的《人气》和《空洞》、范稳的《水乳大地》及我的《落泪是金》和《根本利益》等。   

龙源期刊网:《中国作家》明年将改为半月刊(分纪实版和小说版),改版的原因是什么?改版后会是什么风格?

  

何建明:改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国还没有一本完整的纪实版文学作品的刊物。   2、我们办了5年以中长篇小说为主的刊物,《当代》、《十月》也开始慢慢地学我们。我们的使命已完成了,还要继续往前走。   3、出版周期越来越快,如果还停留在月刊,则满足不了出版周期和读者阅读的需要。   4、这么做也是满足市场发展和我们自身发展的需求。   改版后的《中国作家》“小说版”,将突出刊发历届在全国文学大奖中获得荣誉的文学大家的新作,同时还专辟“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的青年作家栏目。   改版后的《中国作家》“纪实版”,将以“中国报告文学集团军”强势推出优秀作品,打造刊物品牌。我们特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读者中影响最大的十四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担任“首席作家”,他们分别是:理由、徐刚、邓贤、赵瑜、卢跃刚、李炳银、黄传会、邢军纪、王宏甲、李鸣生、徐剑、陈桂棣、张建及我。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法写的新闻报告

  

龙源期刊网:作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人生而著称及多次获奖的报告文学作家,请您向读者具体介绍一下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好吗?

  

何建明:报告文学是一种新的文体,一种介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文体,它的发展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什么是报告文学?学术界有很多争议。新华词典里对报告文学定义为“散文的特写、通讯的总称”,我认为是错误的。早期的报告文学,如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还可以这么说。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报告文学基本上是静态性的(包括上述提及的两篇文章)。为什么说是静态性的呢?人和事摆在那里,然后作家去写,这就是静态性。   现在的报告文学是动态性的(什么叫动态性?例如我写的《中国高考报告》,中国高考还在继续发展,它未静止,它还在运动着),它的信息量非常大,具有鲜明的新闻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认为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法写的新闻报告。   

龙源期刊网:报告文学肩负着时代使命感,其社会感召力是其它文体所不能企及的。《落泪是金》和《根本利益》是您代表作中的其中两部,前者掀起了全国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据统计资助金额高达三千万。后者推动了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的出台。请您谈谈报告文学的现状和发展。

  

何建明: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由于是新的,我觉得目前它还没有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文体。它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龙源期刊网:眼下生活、时尚类的杂志日渐占领期刊市场,报告文学在创作中是否要考虑“市场”这一因素?

  

何建明:当然。以前我的作品考虑的是能否获大奖。当所有的奖我都获完后,我的作品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市场和读者。   如果没有读者,则失去报告文学本身的功能。为什么叫报告文学,它就是报告给别人。一个市长或省长在那里做报告,根本就没人听,那有什么意思啊?报告必须有听众,而我们的作品必须有读者才能成为真正的作品。   

龙源期刊网:报告文学创作之前的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中您有没有获得资金的支援?

  

何建明:有的作品有,有的作品没有。写《落泪是金》时4万块钱的经费,全部是我自己掏的。好作品怎么可能不下功夫,不下力气呢?   

龙源期刊网:报告文学往往紧系社会重大题材,且不说创作前采访时间之长、过程之艰、精力付出之多,一些文中涉及某些人利害的作品会遭人诽谤、引来官司,一些揭露恶势力的作品还会面临生命的危险。面对这些,是什么原因使你在报告文学这条路上一路走来?这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您都有些什么感触?

  

何建明:因为我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个时代;我同情我们的人民,同情我们的弱者。   2003年的非典,整个民族和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平时作家那么牛,关键时候连声音都没有。我当时对自己说,必须到现场去,必须把它写出来。   作为一个战士(我当过兵),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必须站在最前沿,这个信念一直在支撑着我。   当我看到一个苦难的人,如一个大学生穷得没钱吃饭的时候,会想,为什么我们这么好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会有这么可怜的穷人呢?就想去帮助他们,就想用我的笔写下来。   

一个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家,先得是政治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然后才是作家

  

龙源期刊网:请您比较一下当代报告文学作家和80年代以前的报告文学作家有什么不同?

  

何建明:1、前者的创作比后者要难得多。一是受到媒体广泛地轰炸,二是非确定的因素较多。以前一个成品摆在那里,写完也就行了。现在不是那回事,这个人是好还是坏,这件事情还在继续发展,需要做出判断和介入。   2、前者的素质比后者高得多,而且不容易成功,成功的话也是很不简单。我是这么理解的,至少在我的创作体会中是这样的。   

龙源期刊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家呢?

  

何建明:这要具备很多因素。首先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要熟练地掌握。   一个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具备政治的敏锐性,他是一个政治家,与党、政府和人民同样考虑一些问题;同时,他得是一个思想家,他必须有独立和深刻的思考;他还得是一个社会学家,他必须懂得很多知识。最后,他才是一个作家。   如果颠倒过来,他不会是一个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家。很多报告文学作家把“作家”这个身份放在第一位,他永远成不了伟大的作家。   

为什么要支撑着自己去写,把自己累死累活?因为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压在身上

  

龙源期刊网:《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恐惧无爱》作为“教育三部曲”,备受莘莘学子的尊崇。作为五十代出生的人,和青年学子隔着几个年代的时代代沟,是什么引起你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你又是如何走进这一群体中,与他们沟通的?

  

何建明:一个报告文学作家面对的就是现实,现实生活已和他的写作命运连在一块了,他怎么可能与它分割呢?分割了他就成不了报告文学作家了。   没有代沟。我有自己的孩子,身边还有同事和亲朋好友。在我的信念里,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他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我的年龄比你大,但我的思想并不比你落后,并不比你不时尚。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不应该有按照年龄来判断是否有代沟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在一篇文章里,您谈及真实的自己时说常常因为看一部电视剧的某个情节会泪流满面。在一次访谈中当记者问及您写作成功的原因时,您说这和自己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有关。请问您是怎么看待文学创作中的感性和理性?

  

何建明:作家是讲感情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感性,他成不了作家。而当他对社会问题、价值观进行判断和分析的时候,他需要理性的思想,这样他才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表达的东西才能让人信服,达到预期的效果。   文学创作中的感性和理性是毫不矛盾的。这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龙源期刊网:你感觉自己是感性的多一些呢还是理性的多一些?

  

何建明:在接触现实时是感性多一些,写作时是理性多一些。   

龙源期刊网:您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承载的东西太多,尤其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很耐人寻味,可否把这句话说得详细些?

  

何建明:现实中有很多的问题,一个好的报告文学作家都想反映,往往力不从心,因为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所谓的“承载的东西太多”。   一年一般只能做一两次这样的事情,这时候一个有责任的报告文学作家的内心会很痛苦、矛盾和忧虑。除了写作以外,主编这个岗位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去做。我为什么要支撑着自己去写,把自己累死累活,就是这种责任压在自己身上,迫使自己一定要去写,否则感觉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这个时代。   

龙源期刊网:很欣赏您说的这句话,“作家要把社会良心保存到底”,“社会良心”是否为一个报告文学创作者的底线?

  

何建明:这不是底线不底线的问题。首先,你的写作必须有你的写作立场。你站在什么立场?你是政府、国家和人民的一部分,你应该去完成你这种使命。   

龙源期刊网:今年您当选为全国劳模,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这个荣誉。它有什么意义?您有什么感触?

  

何建明:全国劳模每五年评选一次,我作为中国作家里全国第一位劳动模范,首先是中国政府对作家这一职业的尊重。作家成为劳模,首先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产精神产品者的尊重,其次可以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知识型的社会,知识劳动毫无疑问地被认为是“第一生产力”之一。   就我个人而言,能够获得这个荣誉,是因为自己写了许多让人民满意的作品,正是这些作品获得了众多百姓的喜爱,同时对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起了一份力量。如《落泪是金》一书,对社会了解贫困大学生及改变他们的命运起了积极作用,光读者们看了这本书后给贫困生们的捐助就达3000多万元。政府后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个弱势群体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劳模给予我的是一种比任何文学大奖更崇高的荣誉。它让我永远记住必须写一些对社会和时代有益的作品来。   

一本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首先应该是文学大家,然后才是主编

  

龙源期刊网:您创作了那么多作品,有没有对自己满意的作品?

  

何建明:当然有。社会反响比较大的,如《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包括最近写的《部长与国家》等,都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   我认为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都是社会影响比较大的。这就吻合了。   

龙源期刊网:您现在还在进行报告文学创作吗?

  

何建明:当然。   

龙源期刊网:很多作家担任主编后,都全心投入工作中,把创作丢在一边。您是如何同时兼顾主编和创作这两件事的?您哪来的这么多精力?

  

何建明: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一本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必须具备两种能力:首先应该是文学大家(如《中国作家》首任主编冯牧,第二任主编荒煤,他们都是文学大家,照样既当主编又写东西),然后才是主编。如果单纯只是一个主编,那纯粹是一个工具了,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编辑,而成不了一个主编。   一本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他必须是引导文学主流的参与者。我的观点和他们不一样,这就是我一直没有停止创作的原因。我必须给自己增加活力,增加压力,走在文学创作的最前沿,否则,我怎么可能把《中国作家》办好呢?   至于精力,那就要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好。我的作品大部份发在《中国作家》上,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比较适合于我。   

龙源期刊网:那您的业余时间是不是被挤得非常得少?

  

何建明:那当然。再说,在发稿量上,《中国作家》位于所有文学期刊的老大位置。我比他们付出的代价多得多,业余时间少和辛苦都自不用说。   

龙源期刊网:在创作过程中,您常会进入一种什么状态?

  

何建明:会泪流满面。作品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因为投入了感情,所以痛苦。我写《落泪是金》,第一句话是,“探索别人的痛苦,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龙源期刊网:借龙源网的平台,对于广大致力于文学道路的创作者、新人及忠实读者,您和他们说几句话好吗?

  

何建明:文学需要自己的悟性。同时,要靠自己的勤奋和对文学的感觉。此外,还要注意文学的潮流及发展的动向。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何建明 《中国作家》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