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小说月报》——生活的再现

作者:蔡凛立

  顾名思义,《小说月报》就是将每月的最新小说向读者汇报或报告。她是办给读者看的,不是办给各类评奖的,读者说好才是硬道理。    小说就应该再现现实生活,生活是什么样,小说就是什么样。别把小说看得多么重大,多么神圣,没有那么了不起,它与与其他文娱形式、艺术门类没有本质区别。   小说的世界是虚构的,尽管它源于生活;而现实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享受生活。                          ——《小说月报》主编马津海              《小说月报》——生活的再现                        ——《小说月报》主编马津海访谈录  

[马津海简介]

  汉族,1952年出生于天津,原籍河北。1968年天津一中毕业(实际只上完了初中一年级)。1969年揣着一颗“红心”赴内蒙古牧区插队。1972年返河北省廊坊地区,入工厂技校学习,两年后毕业,成为一名车工。1977年恢复高考,斗胆以初中一年级水平报考,不中。1978年再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学习四年。1982年毕业分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有五年《小说家》编辑资历。1987年调入《小说月报》,先后任职编辑、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主编、主编至今。   

影视导演之所以钟情《小说月报》,是因为她定位于好看、好读,有故事、有情节,可读性、思想性、艺术性兼有的小说

  

龙源期刊网:作为月刊,《小说月报》何冠之以“报”?《小说月报》和创刊于1910年,曾由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文学大师担任过主编的同名刊物有什么联系?请您回顾一下《小说月报》的发展历程。

  

马津海:顾名思义,《小说月报》就是将每月的最新小说向读者汇报或报告。   《小说月报》创刊于1980年,与1910年在上海创办的《小说月报》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借用名字而已。   《小说月报》的创办是伴随着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兴起应运而生的。创刊第一年即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记得当时邮局还出现了限制订阅的情况。当年最高期发行达160多万册,成为最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选刊。在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随后,《小说月报》随着中国小说的兴起、发展、高潮、低潮直至回归原点走到了今天。   目前,两刊《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原创版》仍以期发四十万和十五万居同类文学期刊之首。   

龙源期刊网:一位读者说,如果说《读者》是理想主义的话,《小说月报》就可以称为实际主义。在《小说月报》里,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爱,更多的还是爱恨情仇纠葛在一起;不再是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友爱与帮助,更多时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尔虞我诈,互相提防,甚至说一句话都要动动脑筋的真实社会。在展示的背后,《小说月报》想给读者留下的是什么?

  

马津海:《小说月报》从不提倡什么主义。文学即人学。纵观中外,任何历史时期的优秀小说都是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龙源期刊网:作为选刊,《小说月报》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即选得快、选得准、选得精和多样化。《小说月报》是如何做到“快”、“准”、“精”和“多”这四点的?

  

马津海:这一直是我们希望做到的,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龙源期刊网:同样以遴选各大文学刊物所发表的中短篇小说精品佳作为宗旨,《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有什么不同?两家刊物入选的均为各种文学刊物的精品,会不会有许多重复之处?《小说选刊》入选作品在大型文学评奖中的中奖率高达80%左右,对比下《小说月报》是一番什么样的情形?

  

马津海:《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从选刊性质上讲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所选小说有重复也在所难免。关于在各类文学评奖中的比例,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统计,也不是很看重这类比例。毕竟刊物是办给读者看的,不是办给各类评奖的。读者说好才是硬道理。   

龙源期刊网:纵观当今文学选刊,名家作品是众多文学选刊的“主力”,而且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作家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小说月报》对待新人的态度如何?对于七十年代后出生的作家,有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马津海:《小说月报》从不拒绝新人。相反,对新人的关注程度是很高的。如近年我刊选过金仁顺、盛可以、乔叶、锦璐、鲁敏、方格子、林潇潇、马笑泉、陈蔚文、王新军、卢江良、李进祥、张锐强、张学东、吕骥、滕肖澜、闵凡利、张蜀梅、袁远等一批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作品,尽管这些年轻作家的人生阅历和创作积累还没有达到顶峰。我刊期待着更多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为读者所喜爱。   

龙源期刊网:石钟山的《父亲进城》、池莉的《来来往往》、铁凝的《永远有多远》、苏童的《妻妾成群》、池莉的《生活秀》、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毕飞宇的《青衣》等,都是从《小说月报》走进了大众的视线,又走上了影视屏幕,就此《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了一篇文章“影视导演钟情《小说月报》”,原因何在?

  

马津海:我想这是因为《小说月报》定位于好看、好读,有故事、有情节,可读性、思想性、艺术性兼有的小说,这样的小说更容易被改编成影视剧。   

龙源期刊网:《小说月报》成功地打造了文学品牌和市场品牌:几乎所有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中青年作家的名篇佳作都是通过《小说月报》的及时选萃、推荐而走向全国,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文学的轰动效应;而期发行量稳定保持在40万册,成为我国文学期刊出版界一个独特的现象。这两个品牌是如何形成的?把它们打造成功的秘笈是什么?

  

马津海:文学品牌和市场品牌,两者不能割裂开来。文学品牌怎么来的?有一个什么标准?什么样的评价机构来认定?一句话,文学品牌就是市场中来的!文学期刊具有精神产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商品。   

龙源期刊网:许多文学期刊都在“文学品位”和市场之间矛盾重重,《小说月报》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马津海:是商品就要走向市场,就要消费者(读者)说了算。文学界很长一段时间(现在仍然有)存在一个混淆的概念:好像有文学品位的作品一定不能是好读好看的,一定得深奥一些,甚至艰涩一些。其实在我看来那都是故弄玄虚、无病呻吟,也许连作者都不明白他在写些什么!   

龙源期刊网:《小说月报》利用已深入人心的品牌,推出了《小说月报·原创版》、《小说月报增刊·长篇小说专号》等一系列刊物,请您介绍一下它们及推出后的反响。

  

马津海:凭借《小说月报》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小说月报·原创版》和《小说月报增刊·中篇小说专号》、《小说月报增刊·长篇小说专号》推出后即受到读者的喜爱,两个系列的增刊每期各发行十二万册。《原创版》推出后,影视剧的改编率达到80%以上。   

龙源期刊网:有人说,《小说月报》版式过于严肃,多样化不够,审美趣味日趋单调,比较关注一些核心期刊,较少考虑边缘期刊。对此,《小说月报》有什么反应?

  

马津海:刊物版式的确不够活泼,审美趣味也有进一步丰富、提高的必要。这是应该老老实实承认的。至于说关注核心期刊,我的做法是只选取符合刊物定位的作品,并不在意它是核心还是边缘期刊。   

龙源期刊网:还有人说,《小说月报》名家作品重选率高,所选的作品对现实缺乏艺术化的提炼。对这种批评的声音,《小说月报》是如何看待?

  

马津海:如果将所选作品再进行艺术化提炼,那不是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和原刊的版权了吗?   

龙源期刊网:文学界存在这样一种声音:几种文学类选刊风格追求拉得不是太开,缺少一种完全定位在学术思想上的文学选刊,或者说缺少一份完全学院派的文学选刊。对此,《小说月报》持什么观点?

  

马津海:我个人也很认同这种看法,文学选刊里的确缺少完全定位于学院派的刊物。   

龙源期刊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转载率指标越来越被期刊界所看重,以刊发小说为主的文学期刊不得不重视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选刊转载的几率,于是产生了“选刊趣味”左右文学创作的说法,对此,您是怎么看待?

  

马津海:我不认为有这种现象,每家刊物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办刊宗旨,恐怕不会被选刊左右吧?如果有,那真是文学期刊界的悲哀。   

龙源期刊网:创新是刊物赢得市场的制胜法宝,《小说月报》近年来做了哪些创新?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马津海:应该说创新有形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在这两方面本刊都作过一些调整,创新谈不上。一本历史悠久的文学期刊不能总是换“面孔”和换“心”,那样读者会有陌生感。   

《小说月报》百花奖将获奖作品的决定权交给了读者,开了文学评奖的“民主”先河,也是真正尊重读者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小说月报》“百花奖”是国内文坛惟一采用读者投票方式、并完全依照票数多少而产生获奖作品的全国性小说大奖,其草根性备受广大读者的瞩目,并誉为真正为读者而办的文学大奖。它对《小说月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马津海:“百花奖”从1984年设立至今已历经二十二年,十一届,它的创立对本刊逐渐被广大读者认可并喜爱起到了重要作用。“百花奖”将获奖作品的决定权交给了读者,此举可以说是开了文学评奖的“民主”先河,也是真正尊重读者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除了上述所提及,《小说月报》百花奖还是国内惟一设立优秀责任编辑奖和读者奖的评选活动,可见《小说月报》对甘为作家做嫁衣的无名英雄——文学期刊编辑付出的劳动和心血的承认与尊重,及对读者的重视。这两个奖项是哪一届开始设立的?评选依据是什么?

  

马津海:编辑奖是从第一届就设立,读者奖是从第四届设立。编辑奖评选依据是,作品获奖该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即获奖;读者奖是根据个人选票选中多少产生,选中最多的即为第一名,以此类推。   

龙源期刊网:《小说月报》百花奖似乎已被那些名声赫赫的作家们垄断,池莉、方方、王蒙、铁凝、冯骥才、梁晓声多次获得该奖,这是否说明了近年来小说界后起之秀不多?这一现象是否让人担忧?

  

马津海:不管哪位作家获奖,都是读者自己投票选出来的。后起之秀没有获奖只能说他们的作品还没有被广大读者认可。对此我担心也好,忧虑也罢,均无能为力。   

龙源期刊网:去年十一届《小说月报》百花奖颁奖仪式上,著名作家池莉、石钟山对记者谈及专程来津领取“百花奖”的心情说,在文坛上领取过各种奖项,但最看重的还是“百花奖”。可见,这个奖项不仅在读者心目中具有很重的分量,在作家心目中同样具有很重的分量。大家关心的是,下一届的《小说月报》“百花奖”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吗?

  

马津海:下一届“百花奖”有新变化。为鼓励原创小说的繁荣,《小说月报·原创版》从下届开始设立原创小说大奖,其中长篇小说两名,各奖10000元;中篇小说两名,各奖8000元;短篇小说一名,奖3000元。原创小说大奖将同“百花奖”一样,两年一届沿袭下去。   

龙源期刊网:有作家建议《小说月报》增设散文奖,以扩大原创力量,此建议是否可行?

  

马津海:设散文奖不可行。那是散文类期刊的责任,《小说月报》从不发表散文,如何评奖?   

龙源期刊网:以去年日本书店员工大奖为代表,世界文学奖正在流行以民间立场挑战专家权威,这似乎成为潮流。您认为这股潮流在文学发展史上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马津海:这股潮流在文学发展史上肯定会起到重要作用,这留给后人写文学史的时候再评价吧!   

小说最能打动人的是“情”

  

龙源期刊网:作家须一瓜说,我希望小说像把手术刀。那您呢,刊载在《小说月报》上的小说,对于广大读者,您希望它像什么?您如何定义小说?小说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又是什么?

  

马津海:每位作家对小说都可以有自己心目中的定义。我认为小说就应该再现现实生活,生活是什么样,小说就是什么样;反过来说,你通过读小说,应该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风土民情,人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服饰打扮等等那个时代的一切。   小说最能打动人的应该是“情”。这个“情”是广义的,如爱情、感情、亲情、友情、人情等等。只有“情”才最能打动人。   

龙源期刊网:“小说就应该好看,小说如果不好看,艰涩难懂,那么刊物给谁看?”如何理解您这句话中的”好看”?好看小说应具备哪些要素?您是否认为市场上的畅销小说就是好看小说?

  

马津海:最能打动人的小说才是好看小说。好看小说具备的要素很多,如语言、情节、人物、故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情”。   

龙源期刊网:“小说就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小说小说,就是往小里说。”您句话是否可以理解为,娱乐性和短小,是小说最重要的两个元素?

  

马津海:不可以这么理解。“往小里说”的“小”,可不是短小的“小”。这个“小”是相对于“重大”而言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别把小说看得多么重大,多么神圣,没有那么了不起。我们以前的教训够深刻了,写了一篇小说被打成“右派”、“反革命分子”,似乎一篇小说能起到颠覆国家和军队的作用,哪有这么厉害!小说与其他文娱形式、艺术门类没有本质区别,听京剧还是看美展,欣赏芭蕾还是听相声,完全听凭个人爱好。   

龙源期刊网:小说是社会文化繁荣的一个标志。上世纪80年代,《高山下的花环》、《人生》、《沉重的翅膀》等精神产品引发社会极大轰动,而现在小说引起社会轰动的可能性很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文学的普遍萧条外,您认为还有什么?

  

马津海:首先我应该说,文学没有普遍萧条,而是在一个很正常的状态中,之所以有些人会有文学萧条的看法,是相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而言的。当时一篇小说可以造成全国性的轰动现象,是诸多因素和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才会有的,说来话长,就不在这里啰嗦了。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而人均GDP却仅排世界第101位的中国,试想一下,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的国人不思经济高速发展、增强国家实力、尽快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却在那里为了一篇小说神魂颠倒、不思茶饭,这能说是正常的吗?   

龙源期刊网:时下小说创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才能摆脱这些困境?

  

马津海:小说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果一定要说存在的最大问题,我认为就是缺乏用“心”写作的精神(这个“心”是心血的“心”),功利目的高于良知和责任感。现在一年可以出版八千余部长篇小说,有几部你读过?有几部能让人记住?   

龙源期刊网:“如果一本小说没有性描写,我就很感谢他。”这是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评论家吴秉杰说的一句话,性描写在小说创作中的普及可见一斑,对这个问题您是如何看待?

  

马津海:按我理解,吴秉杰先生说这句话是特指那些性描写泛滥的小说而言,并非讲小说不可以有性描写。我认为,小说应一如生活本身,生活里有什么,小说里就应该有什么,一切顺其自然(指小说)。不仅性描写,一切不合情合理的描写,都不应该在小说里存在。   

龙源期刊网:有人说,短篇小说只看开头,中篇小说看一段,长篇小说看一页,如果吸引不住读者,就不是成功的小说。可见开篇之重要,那么在小说创作中如何才能营造一个精彩的开篇?是否有什么技巧可言?

  

马津海:技巧当然是有的。小说创作者拥有了一切写小说的基本素质后,技巧就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或者也可以叫做“功力”。同样一个开头或结尾,功力深厚的作家与功力较浅的作家写出来的效果会大相径庭。   

龙源期刊网:青春写作对文学的冲击很大,而一些青春派作家直接写长篇在出版社出版,忽视了以刊物为载体的中篇和短篇的创作, 《小说月报》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凝聚这一块作家?

  

马津海: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就《小说月报》而言,也没有感觉到青春文学的冲击。   

擅长写短篇小说的圣手们都不用为房子、车子、票子、孩子发愁而塌下心来创作,说不定就会出现中国的莫泊桑

  

龙源期刊网:《小说月报》以刊载中短篇小说为主,请您谈谈中短篇小说的文体特征,中短篇小说之间的界线是什么?

  

马津海:中短篇小说的界线除了字数的界定之外,最重要的区别是:短篇小说一般不必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往往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中篇小说则需要有完整的人物、事件,有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局,字数一般应在2万字以上。   

龙源期刊网:目前文坛有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抬高长篇,忽视中篇,认为长篇更能够代表自己的创作水平。对此,您怎么看待?

  

马津海:用“心”写作的长篇的确可以代表一个作家的创作水平,而几部用“心”写作的中篇也同样可以代表一个作家的创作水平。有些世界级的著名作家终生只写中篇或短篇,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著名作家。   

龙源期刊网:“中篇小说在体裁上具有模糊性、暧昧性和不稳定性,它没有像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那样引人关注。作为一种过渡性的体裁,中篇小说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它或者是短篇小说的外溢,或者是长篇小说的半成品或压缩”, 评论家阎晶明指出中篇小说目前处于尴尬的地位,您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如何才能让中篇小说走出尴尬?

  

马津海:说实在话,平时很少关注这个问题。编辑家的视角与评论家有很大不同。我倒没觉得中篇小说处境尴尬。   

龙源期刊网:著名评论家洪治纲在概述2003年的短篇小说创作时就感叹道:“短篇的微妙之处,在很多时候是很难用三言两语来解读的。一部优秀的短篇,仿佛一个气质绝佳的美人,举手投足之间,总会让你怦然心动,却又不可能让你一语道破天机”。著名评论家、资深小说编辑李敬泽在谈到这一年的短篇小说时也说:“在短篇小说中,那些最好的写作者坚定地保持着艺术自尊,艺术的全部乐趣、光荣和无用,就在于艺术比生活更纯粹、更本质,比生活更有形式感和想象力”。短篇小说魅力由此可见,时下短篇小说的创作情况如何?

  

马津海:非常同意两位的看法,短篇小说的创作目前的确不太景气。从功利角度讲,写短篇小说是最不划算的。   

龙源期刊网:故事因素和艺术意蕴是构成中、短篇小说的两大材料,长期以来中篇小说作者由于把注意力放在故事因素上而忽视了小说的艺术意蕴, 导致了他们的艺术素质无形中整体下降。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作家的艺术素质越下降,越不敢写短篇,因为短篇必须依靠艺术意蕴的支撑才有光彩。您认为如何才能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意蕴包括哪些?

  

马津海:我不是全能的上帝,开不出让短篇小说走出怪圈的药方。也许,擅长写短篇小说的圣手们都不用为房子、车子、票子、孩子发愁了,再塌下心来创作,那样说不定就会出现中国的莫泊桑。小说的艺术意蕴上一个问题中的两位评论家已经说得很精当了,我没有什么补充的。   

龙源期刊网:目前小说创作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短篇小说创作不如中篇小说创作,中篇小说创作又不如长篇小说创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善这种情况?

  

马津海: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再明白不过了。写长篇小说可以有改编成影视剧的可能,碰上机会了可以一举三得。而中篇小说则困难些,也许几个中篇可以改编成一部二十集的电视剧。短篇小说就基本上没有上述可能了。总之,还是功利在起作用,或者叫做市场调节作用。   

龙源期刊网:《北京文学》社长章德宁认为,题材重复,内容重复,表现方式比较陈旧,仅仅停留在讲一个好看的故事,创新不多,这是目前中短篇小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您认为在“好看”和“创新”上,哪一个份量更重要?

  

马津海:“好看”和“创新”同等重要,互相也不排斥,相辅相成。   

荣获“百佳”是对我二十四年文学期刊编辑工作的肯定,我很珍惜这个荣誉

  

龙源期刊网:“主编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份放低,从工人、农民、出租车司机、拣破烂的人的角度考虑,从社会底层、最基层的的广大读者角度来读这个小说,鉴定这个小说,这应该是主编的基本素质。”这是您说的一句话,主编如何才能具备这种素质?

  

马津海:实际上我讲的这是一种平民意识:不妄自尊大,貌似高深;不自以为是,无视读者;不以个人好恶作为选取作品的标准。主编应该具备的素质,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个人的气质、资历、阅历、学养、品味、审美取向、兴趣爱好等等,都是构成主编素质的基本因素。   

龙源期刊网:从1993年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以来,您已在这个位置上坐了13年。作为文学选刊的主编,和作为一般文学期刊的主编有什么不同?

  

马津海:我也是《小说月报·原创版》的主编。我认为文学选刊与原创类文学期刊最大的不同是工作对象的不同。原创类文学期刊的工作对象是全国的作家们,而文学选刊的工作对象是全国原创类文学期刊,共同的服务对象是广大读者朋友。   

龙源期刊网:“什么?你还在花钱买文学杂志?那得多发烧啊,而且是在发高烧!”这是您在 “2006广州文艺论坛”上说的一句话,媒体称您这是在“自打耳光”。您此举的初衷是什么?

  

马津海:这是一种调侃,或者叫黑色幽默也行。意思有二:一是国内文学期刊太多太滥,大大小小有五百多种(中国独有);二是指文学期刊自己不争气,说文学期刊被边缘化了也好,读者远离了文学期刊也好,究其根本,还是文学期刊自己造成的,怨不得读者。   

龙源期刊网:终日和小说打交道,小说在您的生活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您如何看待小说内外的世界?

  

马津海:在生活舞台上,我与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我是把编辑作为一种职业,工作以外与小说没有任何关系。小说的世界是虚构的,尽管它源于生活;而现实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享受生活。   

龙源期刊网:许多小说离现实生活很远,一些文学青年身陷小说虚构的情节中,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您对他们有什么忠告?对于广大立志于小说创作的文学青年,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马津海:少读平庸的小说,多读名著和益智类读物,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立志搞文学创作的青年,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一下自己是否有文学创作的天赋,天赋加勤奋才能成功。相对于其他行业,文学创作光有勤奋是不够的。   

龙源期刊网:对于荣获“全国第五届百佳出版工作者”,您有什么感想?请谈谈您个人的发展历程。

  

马津海:荣获“百佳”是对我二十四年文学期刊编辑工作的肯定,我很珍惜这个荣誉。我是“老三届”,曾经在内蒙古草原插过四年队,有工厂当工人的六年经历;恢复高考后,又有幸接受了四年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生阅历,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逐渐历练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龙源期刊网:对于网络媒体的发展及与龙源的合作,您都有什么想法?

  

马津海:网络媒体发展很快,从最初的不接受到现在的基本认识,经历了很长一个过程。就比如与龙源网的合作,记得七八年前汤总就与我联系过,直至05年才开始合作。但是,现在我们仍然固执地认为:对于纯粹以文字阅读为主的期刊,网络媒体并不是最好的形式。也许再过五年十年,这个认识就显得很可笑了,谁知道呢!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马津海 《小说月报》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