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记者观察》——告诉您新闻背后的故事

作者:蔡凛立

  有幸作为全国9000多种期刊的代表,独占了“记者观察”这四个字的独特资源,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记者观察》杂志只能是全国惟一的。   《记者观察》宗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告诉社会受众“新闻背后的故事”,遭受骚扰和威胁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但为了《记者观察》的责任,我们必须这样去做。   我们的背后站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他们是我们最大的“后台”,他们与我们站在一起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记者观察》主编杨玉良            《记者观察》——告诉您新闻背后的故事                   ——《记者观察》主编杨玉良访谈录

[背景资料]

  《记者观察》的前身是创刊于1989年的《企业家与记者》。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1年元月《记者观察》正式创刊。因为定位较为准确,全体编辑人员均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所以《记者观察》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在全国期刊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记者观察》初创时只有两三个人,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步选聘编辑和营销人员、巩固作者队伍。随着《记者观察》质量不断地提升,发行量也不断地提高,影响逐步扩展到各行各业。   

龙源期刊网:《记者观察》的定位和办刊宗旨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目标?

  

杨玉良:我们的读者定位为各级党政领导、各类媒体从业者、社科类人士和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各行业受众。   我们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性原则,正确观察社会,洞察世间万象。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领域的时代生活画面,同时揭示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读者释疑解惑,告诉读者欲了解而尚未了解的事件真相和答案,增强受众对改革开放的接受能力。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全体编采人员和紧贴《记者观察》办刊宗旨的全国党报以上记者(如新华社驻海内外记者、人民日报记者)的支持,以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办刊特色,在全国期刊林中独树一帜,赢得读者的支持和厚爱。   

龙源期刊网:《记者观察》的特色是什么?比较于同类期刊,优势何在?

  

杨玉良:我们的特色就是报道视角独特,揭示问题深刻,底蕴深厚,集社会新闻性、参考性、可读性于一体。可以说,每期的大部分稿子,都有较大的信息含量和保存价值。 与同类期刊相比,我们努力做到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占有了“记者观察”这一独特资源,《记者观察》杂志只能是全国惟一的。   无论在全国任何地方,无论是看报纸、电视或者收听广播,甚至在许多时政类杂志上,我们时常都会看到或听到“记者观察”版、“记者观察”栏目等等。随时打开互联网上的搜索,敲入“记者观察”四个字,瞬间就会有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个相关网页出现。“记者观察”这四个字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我们有幸作为全国9000多种期刊的代表,独占了这四个字的资源,其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优势是任何同类期刊无法拥有、无法超越的。   

龙源期刊网:《特别报道》和《热点透视》这两个栏目,题目本身就抓人眼球,内容更是深得千万读者的青睐。《记者观察》对这两个栏目是如何策划的?

  

杨玉良:《热点透视》始终是我们苦心经营的一个栏目,她针对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领域遇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进行报道。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和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每期的每一篇稿子,都要求能够通过新闻记者的视角和眼光,抓准读者欲求的问题,尽可能地开掘和透析“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和结果,释疑和解答读者欲求、欲知的问题,因而受到社会受众的欢迎。   《特别报道》由《专题策划》而移植,它的宗旨和目的,与《热点透视》相近,其不同点在于“特别”,编辑部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来稿中揭示的线索,经过反复研讨而确定的最主要的选题、稿件或组织或采写,均要反复多次,甚至可能在发稿最后期才能确定。它的要求有四个“必须”:1、必须是国内外重大事件。2、必须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追踪之类。3、必须代表编辑部整体思想。4、可以上封面文章的选题,其深刻性、参考性、可读性必须达到编辑部所要求的特色和发稿后所产生的效应。   

龙源期刊网:《记者观察》对您刚谈及的这些“热点”、“难点”、“焦点”是如何去界定的?又是如何去挖掘的?

  

杨玉良:“热点” 乃社会受众所关注之问题,即关乎社会大众切身利益、在全国引起轰动的重大事件;“难点”乃社会大众关注,但一时还难以解决,是必须在改革发展中解决的问题;“焦点”乃是需要从改革发展的高度,去关心、透析、解疑释惑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杂志采编人员经过多次、反复采访,像剥笋那样追根究底的报道;有的是要求本刊作者根据编辑意图不断追踪采访挖掘的报道。当然,这是很费功夫的,但为了《记者观察》的责任,我们必须这样去做。当然,这与杂志的宗旨和编辑方针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也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的。   

龙源期刊网:央视《记者调查》栏目,记者深入调查后让一些社会黑幕浮出水面,栏目组因此常受到一些恶势力的攻击和威胁。《记者观察》里同名的栏目,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是否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如何去面对?

  

杨玉良:《记者观察》宗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告诉社会受众“新闻背后的故事”,因此遭受骚扰和威胁是“家常便饭”,客观而论也是免不了的,因为你揭了人家的“丑”嘛!那么,我们如何应对?首先,要求采写一定要实事求是,并保留好详细的采访记录;其次,若非本刊采编人员亲自采写,要求作者“文责自负”,如果报道事实确凿,编辑部一定为作者撑腰,必要时甚至“对簿公堂”。十几年来,我们就为此打过多次“官司”,并均赢得胜诉或经调解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同时,作为一份大型社会新闻综合期刊,我们也必须“护牌强牌”,如果报道主要事实失实,使当事人受到伤害,我们也不推诿,在承担有关责任的同时,曾先后解聘了一些编采、发行人员。如是约稿,则杂志坚决“封杀”作者。这些措施,都起到了良好有效的警示作用。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我们的背后还站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我们每年都要收到全国各地发来的信件、传真、电子邮件,接到许多电话,其中有许多鼓励,还有许多是向我们求助。这些热心读者是我们最大的“后台”,他们与我们站在一起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帮助所有的人,甚至无暇对所有的信函一一回复。   

龙源期刊网:《记者观察》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多次在华北地区十佳期刊评选中获奖,于1999年跻身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并于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这一串串的荣誉见证了什么?

  

杨玉良:这见证了我国期刊的繁荣和进步,当然更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客观而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发展进步是举世瞩目的。作为平面媒体的《记者观察》,不言而喻是随着这种跨越式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对此,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   当然,这也是中国各类媒体的骄傲,因为大家都为推进中国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龙源期刊网:《记者观察》的稿件是否以本刊记者亲临第一线采编的为主?约稿和自然来稿所占稿源的比例为多少?发行情况如何?

  

杨玉良:从创刊以来,我们一直坚持走我们自己的独特道路,我们所采用的稿件,可以说绝大多数都不是本刊记者的作品,而是以编辑部约稿为主。所以,我刊编辑部没有设专职的记者队伍,而是突出编辑力量,无限放大编辑实力。当然也有一定的自然来稿,不过比例很低。而且我们对自然来稿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不可靠的一律不用。   发行方面,我们走邮局和自办两条路。目前邮局方面的量较少,主要依靠自办发行。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今年以来我们也多方寻求合作,包括与龙源的合作,目前来看已经取得不错的效果,明年的发行量有望在今年的基础之上取得较大突破。   

龙源期刊网:记者和观察无疑是《记者观察》的两大亮点。《记者观察》的记者这一个团体有什么特征?《记者观察》的观察有什么独特的视角?

  

杨玉良:前面讲到,我们没有设专职的记者队伍,我们的记者队伍实际上就是给我们写稿子的作者队伍,这一队伍中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上自中央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下到地、市级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也有一部分是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学者。从这样的作者队伍中就不难看出,我们的覆盖面是非常广的,我们的最大特征就是这个模式,这是不同于其他时政类刊物的运行模式。这个模式保证了我们的覆盖面,在编辑部运行方面,也形成了我们的鲜明特点。   从观察视角方面讲,我们现在有一句话,叫做:透视社会,洞察世间万象。这句话就体现了我们视角,重在“透视”,重在“洞察”。多年来,我们坚持在“观察”上做文章,即是坚持在“透视”与“洞察”方面做文章。   

龙源期刊网:《记者观察》以她特有的深邃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面对读者,剖析世间万象。通过剖析,《记者观察》想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

  

杨玉良:还是小平同志的话,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前进道路上不可能没有困难,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躬身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龙源期刊网:《记者观察》透视力高、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在采访的过程中如何做到“高”、“广”、“强”?

  

杨玉良:所谓“高”,就是杂志的每一期稿件,都要站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高端去看待、发现问题,透视和剖析问题,每一篇稿件都尽可能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足、有理有据、报道权威。   “广”则要立足社会各阶层受众,满足各阶层读者的需求。   至于“强”,只要坚持办刊宗旨,努力做到如上所述,则必能体现刊物的前瞻性、深刻性、参考性和权威性。也就是独家所有,独一无二,独树一帜。可以说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强”吧。   

龙源期刊网:《记者观察》强调文化含量和可读性。所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杨玉良:我们所强调的是一种人本文化,这从《记者观察》所刊发的报道中可见端倪。人本文化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形态,全面发展的人本思想和文化。所以说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是高瞻远瞩的,确实体现了勇于面对现实、与时俱进的高超战略思想和领导才能。这是值得庆幸的。我个人认为,不论电子媒体和平面媒体报道,能体现好这一点(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记者观察》必须从“记者”和“观察”这两个角度,以独特的视角和报道,具体地体现好这一特色。当然,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龙源期刊网:近年来,《记者观察》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近期《记者观察》是否还会有一些调整?

  

杨玉良:是的。就形式和内容而言,我们在同类期刊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尽可能贴近社会、贴近读者、贴近市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1、在封面和形式设计方面不断创新。这从近几年刊物设计变化方面就可以看得出来。特别是封面,尽可能做到大方而不繁琐;内容设计亦遵循这个原则,让读者一看到封面和目录,就有一个整体大方的印象。   2、呕心沥血做好题目。因为这些都是刊物的脸面和眼睛,同时也体现了编辑部的意图和构想。这从每期杂志的设计方面可以看出她的微妙变化。当然,这还仅仅是开始。   3、在栏目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整合,并增添了新的栏目。   4、在内容方面,在坚持《记者观察》总的办刊方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以使刊物从“在朝”转化为“在野”,不断走向市场。 在新的一年里,刊物还将做一系列大的调整,这需要很好的谋划,条件还不成熟,所以不好具体介绍。但有一点,“只会更好”。   

龙源期刊网:您如何看待时事政治类期刊的现状和发展?

  

杨玉良:由于时代的发展,受众的关注点在不停地变化,相对十几年前我们创刊时,应该说,时政类期刊目前的道路是比较艰难的。   至于时事政治类期刊的前景,在我看来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三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时事政治类期刊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旺,真正以一种文化产业的势态成长于中国报刊林中,并将各占一席之地。当然,这需要全体期刊同仁共同奋斗。我们期待这一高潮的到来。   

龙源期刊网:作为时政类刊物的主编,您认为如何办好这类型刊物?请谈谈您个人的发展历程。

  

杨玉良:办好时政类刊物,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紧跟时代发展,坚持“三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我的原则就是坚持党性原则,正确观察社会。因为办刊物不是刊物同仁的事,同时也影响受众,既报喜也报忧,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展是硬道理,丧失稳定就丧失了一切嘛!办刊物,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步入新闻界几十年了,多年来做新华社记者,技术职务为新华社高级记者。1998年任新华社山西分社副社长,2005年离开副社长岗位,被聘为《记者观察》总编辑,主持全面工作。虽说是“重操旧业”,但感到压力不小,当然首先是杂志的发展。如何发展?我跟同仁们多次探讨,感触最深的,正如有人所说,办时政类刊物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会触礁。然而细想并非如此,我毕竟在新华通讯社工作数十年,这些阅历,足使我们避开“薄冰”,奋勇前行。这方面,“记者”和“观察”有个主旋律和方向的问题,我以为只要掌握好“度”,这些负面影响都是可以排除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创新并非定要“触礁”,不触礁也可以办好刊物。在这方面,如《了望》、《半月谈》等已经创出了路子,提供了堪可借鉴的经验。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为什么非要去碰“高压线”呢?我们是不会“触礁”的。   

龙源期刊网:时下许多青年立志成为新闻记者,请您给他们和一线的新闻记者一些指导。

  

杨玉良:指导谈不上。要想做一名好的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就是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学政治,学理论,学历史,学好的新闻报道。当然实践也是学习,光看书不实践,当不了一名好的新闻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比光读书更重要。   

龙源期刊网:在与龙源的合作中,您有哪些想法和期望?

  

杨玉良: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与龙源的合作,双方配合得也非常好。特别是近一年来,我们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了,合作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了。我们希望龙源能够继续开拓合作道路,寻求更多的合作点,我们会一如继往地全力配合。真诚地希望我们未来的合作能够更密切、更成功!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杨玉良 《记者观察》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