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乒乓世界》——为乒乓球运动的现在和历史作文

作者:桂小笋

  乒乓球界,一向是一个偶像性质的群体,我们对偶像群体的报道可以做到人性化,生活化,专业化,以乒乓球为轴心,展现乒乓人的风采,折射一段生活,哪怕是一段感情、一段人生经历。   我们的报道是赛前的权威预测、扫描以及赛后的回味和深度总结,媒体的同行把我们的大赛报道称为“乒乓圣经”。   作为负责人,我的任务是根据每个编辑的兴趣点,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特长,给他们定岗。让他们把兴趣变成工作,把工作变成乐趣,这样既可以提高期刊的稿件质量,也能保证采编人员工作热情的持久性。                          ——《乒乓世界》执行主编夏娃          《乒乓世界》——为乒乓球运动的现在和历史作文                ——《乒乓世界》执行主编夏娃访谈录  

[夏娃简介]:   中国唯一的乒乓球杂志《乒乓世界》的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国乒协新闻委员会主任。   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中国体育报》负责乒乓球报道14年。从1990年开始采访国际大赛,多次赴现场采访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界杯以及奥运会、亚运会的乒乓球比赛。   2000年,《中国体育报》与《新体育》、《健与美》、《乒乓世界》等20多家报刊合并成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时,调入《乒乓世界》杂志。   2002年中国乒乓球队建队50周年之际,被授予“中国乒乓球运动贡献奖”。   2003年巴黎世乒赛期间,被选举为国际体育记协乒乓球委员会委员。   

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本乒乓球类期刊,《乒乓世界》是中国乒乓球运动每一重要事件的见证者

  

龙源期刊网:作为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出版的国内惟一乒乓球类专业性期刊,它的发展和中国乒乓球事业的发展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夏娃: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乒乓世界》杂志曾经做过的一个形象广告中的广告词来概括:“《乒乓世界》,为乒乓球运动的现在和历史作文。”应该说,我们是中国乒乓球运动每一个重要事件的见证者,并尽全力把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所有关心和喜爱乒乓球的人。   

龙源期刊网:《乒乓世界》创刊26年以来,是怎样树立它在读者心目中的权威地位的?

  

夏娃:《乒乓世界》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几大类,乒乓球人物、赛事、技术、器材和群众性活动。技术文章方面,从创刊开始,几乎每期杂志都有国家队资深教练撰写的文章,介绍世界乒坛最新的技术潮流,指导专业和业余选手如何打乒乓球,这种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赛事和人物两个重头版块,最近几年来,我们每期都有《刘国梁专栏》、《施之皓专栏》、《国手专栏》,解读乒乓球爱好者近期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乒乓世界》杂志的记者和编辑都有比较高的职业素养,在人物和赛事的采访报道上比较深入细致,并且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靠真诚和努力赢得了乒乓球界业内人士的信任,靠真实和认真赢得了广大乒乓球爱好者的信任。可以说,我们是靠真实和真诚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   

龙源期刊网:《乒乓世界》从81年创刊到现在,大概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影响较大的是哪次?作为《乒乓世界》的执行主编,在它的发展中您认为您自己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夏娃: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之前,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的徐寅生,与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邱钟惠以及一些国家队资深教练、科研人员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乒乓球杂志——《乒乓世界》。在发刊词里,亲自担任主编的徐寅生介绍了创办《乒乓世界》的初衷:“中国乒乓球协会经常收到日本和一些欧洲乒乓球协会寄来的各种乒乓球书刊,乒乓球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技术水平也是世界第一流的,但有关乒乓球的书刊却很少。”关于杂志的内容定位,徐主编在发刊词里是这样写的:《乒乓世界》将向读者们介绍世界各国和我国乒乓球运动的情况,内容有国内外比赛消息,成绩和评述;知识,史话和趣闻;新的技术和战术;教学和训练经验;优秀运动员介绍;科研论文;竞赛裁判工作的知识和方法等。既要对从事乒乓球运动的同志在专业上有所帮助,也要考虑到广大爱好者的兴趣和要求。   事实上,办刊26年来,《乒乓世界》杂志就像徐寅生主编当初承诺的,在内容上一直涵盖了有关乒乓球运动的各个方面,只是不同的时期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有不同的侧重点。八十年代,技战术训练方面的文章非常专业,让专业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喜欢打球的乒乓球爱好者受益匪浅;九十年代,加大了大赛和人物的报道的比重,吸引了一批年轻的球迷。现在编辑部的两员干将李克非、宋斐就是那个时期,在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开始阅读《乒乓世界》的。九十年代末,《乒乓世界》从季刊改为双月刊,很快又改成月刊。2000年之后,我从《中国体育报》调到《乒乓世界》编辑部之后,在秉承“实用、实惠”办刊方针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时尚”元素。形式上,《乒乓世界》在2003年改成全彩全铜。在内容上,由于我们是全国唯一一本乒乓球杂志,为了满足球迷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编辑部工作方向在做精、做细的基础上,必须兼顾“大而全”,以人物、赛事、技术、器材版块为报道坐标,同时满足追星族、赛事迷、技术狂、器材痴四类球迷的需要。因为乒乓球的明星最多,乒乓球大赛也最受国人关注,所以我们尤其加强了人物和赛事报道的力度和深度,在保持专业水准和权威性的前提下,提高杂志可读性和娱乐性。   到《乒乓世界》编辑部工作之前,我在《中国体育报》社报道了14年的乒乓球项目,跟中国乒乓球界各个层面的关系都不错,所以在我做了《乒乓世界》的执行主编之后,所起的作用就是调动一切资源,一起来办好这本杂志。我到《乒乓世界》时,创刊人徐寅生已经是名誉主编,他退休后,我“要求”他把“名誉”两个字拿掉,当回主编。当时的国家队总教练蔡振华,副总教练张燮林,国家体育总局乒羽管理中心主任刘凤岩,副主任姚振绪等,都应邀进了编辑委员会。现在的国家男女队主教练刘国梁,施之皓,每期杂志都会出一篇专栏。   

龙源期刊网:在这26年中,《乒乓世界》在保证它的可读性和权威性方面是怎么做的?

  

夏娃: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用四点来回答。   第一:在可读性方面,我们对每期的稿子严格把关,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保证内容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以吸引读者。   第二:我们编辑、记者的基本素质,保证了每期新闻内容的权威性。   第三:长期以来,本刊形成了对新闻报道,尤其是大赛、大事件的客观性、真实性报道。不是采访对象说的话我们不直接引用,不是亲眼所见、不是亲耳所闻的素材我们不会用。   第四:分清每篇稿件的受众,根据不同稿子的不同受众调整写作手法和素材的利用。   

龙源期刊网:在《乒乓世界》2005年出的一期特辑“乒坛十年”中,您曾写道:‘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成立后,从中国体育报被安排到《乒乓世界》编辑部工作,等于从打快攻的报纸记者变成了打削球的杂志编辑,而杂志的主要对手不仅仅是报纸和电视,还有网络。’每逢比赛,各个媒体都会对比赛做出报道,杂志相对来说时效性要差一些,为此,《乒乓世界》是如何扬长避短的?

  

夏娃:我的比喻可能不够恰当,但是因为我作为报纸的记者,奥运会和世界大赛时也给网站写过稿子,所以我个人的感觉是,网络好比是快餐,面条包子麦当劳肯德鸡什么的,报纸就像家常菜,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清蒸鱼,而做杂志就是每月一次的家庭聚餐,早早就要列好菜谱,精心备料,用心加工,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在餐桌上都能找到一两样自己特别爱吃的菜。   如果用乒乓球的技术打法作比喻,我觉得杂志就是媒体中的“削球打法”,虽然它很被动,但就像削球要以给乒乓球比赛增加精彩的回合,慢一拍的杂志同样可以给五彩缤纷的资讯世界增添亮丽的色彩。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使《乒乓世界》真正成为一个色、香、味俱全的乒乓球传媒

  

龙源期刊网:《乒乓世界》是如何报道乒坛盛事,为读者展示中国乒乓球队不一般的征战历程?

  

夏娃: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只要是《乒乓世界》的忠实读者,应该能从每次大赛前后深入、全方位、多角度、及时以及绝对独家的报道中感受到。   对于《乒乓世界》和大多数铁杆球迷而言,最大的战役无非是三个:奥运会、世乒赛团体赛、世乒赛单项赛。此外还有亚运会、全运会和世界杯的比赛。   在这些比赛中,我们会有专职文字记者、摄影记者、驻外记者奔赴前线,分头和中国队、德国队等强队同吃、同住,及时采访。   迄今为止,“完全雅典”(2004年奥运会)、“不来梅攻略”以及“完全不来梅”(2006年世乒赛团体赛)、“完全萨格勒布”(2007年世乒赛单项赛)就是最好的佐证。这些报道不仅对于读者而言是赛前的权威预测和扫描以及赛后的回味和深度总结,更有媒体的同行把我们的大赛报道称为“乒乓圣经”。   目前,除了我和记者宋斐每次跟队报道世界大赛以外,我们还有驻港记者苏根源(香港队领队),驻日记者石小娟(前奥运会冠军韦晴光的夫人),驻德记者申竹君(德国女队教练李乒的夫人)以及驻比利时记者田子超(前中国国手、比利时国家队总教练王大勇的助手),在任何一个时候,任何一个地方,保证球迷关注的乒乓球比赛能够及时、生动地呈现在球迷面前。   

龙源期刊网:明年的奥运会是一个重头戏,作为执行主编,您对明年的报道有什么样的设想或计划?

  

夏娃:首先,在奥运会前,我们会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推出《乒乓世界》的首个球星图片集,并将此作为献礼,送给北京奥运会。   其次,我们会精心策划赛前和赛中报道内容,并利用一切力量报道大家关心的方方面面。   最后,由于加强了专业摄影的力量,《乒乓世界》在技术图片,人物赛事的新闻图片方面,将在奥运会前后再上一个高度。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报道力量。届时,《乒乓世界》将全军出动,还将发动起四位驻外记者,几位特约记者的力量,搜罗赛场方方面面的东西。   

龙源期刊网:在封面上,采取的都是一些知名运动员来做封面,这样做是不是也是为了“名人效应”?

  

夏娃:封面是一本刊物的门面,代表了刊物的直观形象。乒乓球项目里有很多老百姓喜欢的明星,用这些明星来做封面,应该是一本专业刊物最正常的作法。   在用乒乓球明星做封面的时候,我们利用专业摄影、化妆的力量力求展现他们不同于赛场的风格和形象,以配合封面故事,力图真正达到表里如一,意形合一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乒乓世界》和中国乒乓球队始终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夏娃:最近几届的世界大赛,《乒乓世界》的记者都是作为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成员,与运动员和教练员吃住在一起。从这一件事上就能看出,中国乒乓球队把《乒乓世界》看成了自己的杂志,把我们的记者编辑看作自己人。这种关系首先得益于我们的官方身份,中国乒乓球协会是《乒乓世界》的主办单位,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也把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做贡献当作自己的份内事。   这几年,我们编辑部做了很多看起来是份外的事情,比如,我们承担了中国乒协新闻委员会的全部工作,比如各种活动的通稿,大赛的报名通知等等。无论是对中国乒乓球协会、中国乒乓球队、赞助商,还是对其它媒体,甚至是球迷,我们能帮忙的时候尽量去帮。   做这些事情都是义务的,组织的一些活动也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甚至贴钱的。比如,2005年我们为上海世乒赛制作了中英文双语的官方纪念册,被称为世乒赛历史上最好的一本纪念册。从2004年开始我们连续举办了三届《乒乓世界》杯首都高校乒乓球比赛,还与大品牌的器材商联合连续举办了三届业余选手参加的比赛。去年,我们为国家队组织了“冠军约会球迷”活动,邀请了十所著名高校学生,十家世界冠军的个人网站成员,组成十个方阵进行现场互动,由现役的十个世界冠军当领队,国家队全体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活动。今年3月11日,我们在国家队的训练馆举办了首届《乒乓世界》杯新闻界乒乓球团体赛,新闻出版总署、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等等12家单位组队参加了比赛。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乒羽管理中心主任刘凤岩、副主任李振国等领导到场颁奖,张燮林、陆元盛、曹燕华、秦志戬、刘国正等新老世界冠军为各队担任教练,临场指导。比赛气氛热烈而友好,受到了中国乒协和新闻出版总署领导以及参赛各队的高度评价。   

龙源期刊网:有读者反映,说《乒乓世界》的封面越来越时尚了,这种风格转变之后给《乒乓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有没有增加一些销量?

  

夏娃:这是肯定的。   作为球迷,也就是一般读者,他们希望在比赛之余看见运动员的其他形象和时尚造型。   作为运动员,他们把《乒乓世界》当成自己吐露心声的平台,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作为教练和管理人员,他们把《乒乓世界》当成了解运动员心里波动和想法的媒介,同时,他们可以获取大量其他协会其他运动员的信息。   封面质量的提升,不仅使得《乒乓世界》的权威地位进一步稳固,而且在内容严格把关的基础上,拥有了一个更好的直观感觉。   当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使《乒乓世界》真正成为一个色、香、味俱全的乒乓球传媒。   

龙源期刊网:中国体育界,尤其是乒乓球界,一向是一个偶像性质的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的报道,《乒乓世界》是如何做到与众不同的?

  

夏娃:因为我们是“自己人”,所以我们对偶像群体的报道可以做到人性化,生活化,专业化。以乒乓球为轴心,展现乒乓人的风采,折射一段生活,哪怕是一段感情、一段人生经历。    

在乒乓球比赛中,《乒乓世界》的记者永远是最后一个离开赛场的

     

龙源期刊网:很多读者在网上反映,很喜欢《乒乓世界》中关于技术和装备的内容,说这些实用性很强,《乒乓世界》在编辑的时候,是怎么样处理这个实用性的?保证实用性的?

  

夏娃:技术装备版是“以专业精神解决业余问题”。以往很多乒乓球教科书,更多是以乒乓球理论体系为出发点,对概念分门别类地讲述。而业余爱好者很少有精力如此系统地学习,他们更关心的是,在自己学球过程中,每进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时,会遇到什么样新的问题,需要杂志给出直接解决问题的手段。所以,编辑从选题开始,始终要设身处地为业余爱好者着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列出概念,分析概念。借用电脑操作系统的一个理念,就是“面向对象”。   中国乒乓球目前以竞技体育为重,所以许多优秀的教练资源仅为专业队服务,接触球迷较少,因此我们在发展作者资源时,尽可能寻找兼有专业背景与丰富业余教球实践的教练,这是保证实用性的源泉。在规划栏目时,考虑到众口难调,我们根据球迷的不同水平、年龄、性别等因素,以矩阵图之类的方式,去细分读者群,再从中选出最有价值的几个群体,来定制相应栏目、分配版面。最后,在编辑处理时,同样1000字的内容,一篇到底和分成5个200字来分别处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在版面上产生的阅读兴奋点更多,阅读节奏变化更多,给读者的感觉信息量会更大,更实用。   

龙源期刊网:《乒乓世界》会有每期的杂志上介绍一些技术性的内容,对于这种技术的权威性是如何保证的?

  

夏娃:首先,我们与中国乒乓球队及其科研人员有着长期良好的关系,这是我们保证技术权威性的资源宝库,国家队的教练甚至会主动向我们推荐他们觉得不错的地方队教练的文章。其次,编辑部自身的人力资源配置,负责技术版的既有曾接受过专业训练到一定水平的选手,也有多年爱好乒乓球直至进入北京体育大学乒乓球专业研究生毕业的人员。这样,从作者到编辑,两道把关,可最大限度地保证权威性。   

龙源期刊网:《乒乓世界》深度报道国内外重大赛事,详细介绍中外优秀选手的成才之路,解读点评最先进的技战术和训练方法。做这样一本杂志的采编人员,您认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您是如何带领这支团队的?

  

夏娃:乒乓球是一种动态的智力游戏,在竞技项目中综合难度系数是最高的,因此对专项记者和编辑的要求也要对比较高一些。《乒乓世界》的记者和编辑,至少要热爱乒乓球运动中的某一部分,或者爱打球,或者爱看球,或者喜欢摆弄器材,哪怕是追星族,喜欢王楠、张怡宁、王皓、王励勤,最后有可能爱乌及屋,演变成对这个项目、对这个集体的热爱。   作为负责人,我的任务是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点,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特长,给他们定岗。让他们把兴趣变成工作,把工作变成乐趣,这样既可以提高期刊的稿件质量,也能保证采编人员工作热情的持久性。   同时,我们要求每个记者编辑既要有自己的强项,同时也不能的明显的缺失,尽可能地成为多面手,在记者编辑队伍中形成一种很强的互补性。   比如采访人物,即使你很善于与人沟通,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不了解采访对象目前的竞技状况、最近的大赛成绩等,你不可能得到丰富的素材。我认为,记者采访不到东西,不是被采访者的问题,而是采访者的问题。   我们在挑选采编人员的时候,第一个要求就是品质。从内部的工作角度来讲,一个人再有才能,也不可能包揽所有的事情,如果个性太强,或者恃才自傲,或者很自我甚至是自私,就会影响整个团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外部形象来说,我们要打造一个权威严谨负责的团体形象,每一个记者和编辑,都是杂志的一张名片,个人的行为举止,都会影响到整个杂志的形象。所以,我们的要求是:在乒乓球比赛中,《乒乓世界》的记者永远是最后一个离开赛场的。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乒乓世界》的记者是敬业,工作最认真的。工作认真的人,总会得到尊重和配合的。   同时,我们还要求记者要有非常高的职业道德。既要对《乒乓世界》,对中国体育报业总社负责,同时也要对被采访者负责。所以长期以来,乒乓国手们对我们非常信任,不仅因为我们专业、敬业,更因为对他们负责任。   

龙源期刊网:《乒乓世界》也会举办一些活动,例如:举办《乒乓世界》杯高校球赛。举办这些比赛、组织这些活动对杂志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夏娃:这些事情看上去花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实际上,我们在为方方面面做服务的同时,不仅尽到了作为一份官方杂志的社会责任,同时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扩大杂志的影响力,增强杂志的亲和力,同时也给杂志带了非常丰厚的外部资源。 从球迷的角度看,这本唯一的乒乓球杂志,为他们与球星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从中国乒乓球协会和国家队的角度看,他们觉得《乒乓世界》是自己家的,所以从信息资源方面,给了我们最大的便利。   应该说,通过举办比赛和组织活动,我们在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创造价值之间达到完美的统一,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借助于网络,杂志的互动性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龙源期刊网:网友们管您叫“网上星探”,原因是有两三年的时间您经常在几家乒乓球专业网站上转悠,见到好文章就给作者写信,向对方约稿。

  

夏娃:2000年我刚到《乒乓世界》杂志时,编辑部包括我在内只有三个人,人力物力严重不足,只能发动民间力量。现在的《乒乓世界》编辑部已经兵强马壮了。   

龙源期刊网:都说广告和发行是纸质媒体的两翼,您是怎么看待这点的?《乒乓世界》是如何平衡这两方面的?

  

夏娃:作为专业杂志,我们的广告主要来源于专业客户。这是一柄双刃剑:好处在于客户相对稳定;局限性在于,发行时我们是在大众渠道里与各类杂志竞争有限的摊位,我们实际是在拿乒乓球行业的资源去同社会各行各业的资源竞争。由于乒乓球市场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决定了《乒乓世界》不可能像时尚杂志那样,大幅以广告资源贴补发行,所以,我们必须把有限的发行资源更加聚焦于对专业杂志来说最有价值的读者群,具体而言,我们比同行更重视专业渠道(器材店、球馆)的拓展,相对更重视乒乓球群众基础好的二线城市而不是只盯特大都市,相对比较重视订阅量的稳定而不是让零售起伏左右杂志总发行量。也就是说,在乒乓球行业资源所允许的边际内,实现发行上的效益最大化,反过来说,这也是对广告客户最负责的发行方式。   

龙源期刊网:您怎么看待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发展?

  

夏娃:许多人认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冲击,我们却认为,虽然就受众面而言杂志是传统媒体中最窄的,但从媒体属性看,杂志也是受新媒体冲击最小的。因为杂志是读者的私密伙伴,能让人暂时怯除浮躁平心静气,这一点是网络等新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但网络化、数字化非常有利于放大杂志的另一优势,互动性。既然是读者的伙伴,就一定要有互动,数字世界给予了互动无穷的想象空间,目前的电子杂志在这方面已崭露头角。就乒乓球而言,历史上与政治和民族荣誉渊源很深,但2008之后会逐步回归体育的娱乐本质,这时借助于网络,杂志的互动性会有很大上升空间。   

龙源期刊网:《乒乓世界》和龙源,您觉得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合作?

  

夏娃:《乒乓世界》在过去26年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有许多东西到今天依然有用,如何将这些积淀释放出来?最基本的比如说期刊的数据库。作为专业期刊网站,龙源在期刊的数字化方面应该有自己的优势,可以由《乒乓世界》提供资源,龙源既作为这些资源数字化的加工者,也作为渠道商将其推向市场。龙源还可以在帮助杂志加强同业协作方面大有可为,基本的如促成读者群重叠度高的不同类杂志交换广告,更进一步的可建立内容资源的合作平台,包括促成大型活动的媒体联盟。   

对我个人来说,45届世乒赛的报道,应该是我体育记者生涯的一个顶峰吧

  

龙源期刊网:您也是一名非常资深的记者,从事了多年的乒乓球报道,您对哪次的报道印象最深刻?

  

夏娃:印象最深的是在天津举行的45届世乒赛。中国男队连续三届丢掉男团冠军之后,1995年在家门口打了翻身仗,男团决赛是跟老对手瑞典决战。因为看得太投入了,比赛一结束,我大脑一片空白,脑子里一个字都没有。当时我所在的《中国体育报》是世乒赛的会刊,头版的半个版是留给我的。   后来文章当然写出来了,其中一篇《决战前六小时》反响还不错。决战前的六小时,我一直跟队伍在一起,包括男团决赛的准备会,这种素材是其他记者得不到的。对我个人来说,45届世乒赛的报道,应该是我体育记者生涯的一个顶峰吧。   

龙源期刊网:2002年中国乒乓球队建队50周年的时候,您被授予“中国乒乓球运动贡献奖”,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奖的?

  

夏娃:我认为这是中国乒乓球界对我工作态度的一种肯定。   

龙源期刊网:报道了这么多年的乒乓球,您最想对读者说的是什么?

  

夏娃:希望乒乓球运动能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健康和快乐。

[记者手记]:   在中国,从周总理那句“小球转动大球”的名言开始,乒乓球就被寓为中国的“国球”,在所有的球类运动中,它的普及率是最高的。而夏娃,是中国唯一一本乒乓球类期刊的执行主编,在我的想像中,她应该是一个乒乓球运动的高手,然而,到了最后我问及她平时喜欢和谁一起打球的时候,她语出惊人:我不会打球。刹那间,我大为震惊:不会打球,可这项运动在她笔端却是如此的传神……   做为一个期刊的主编,她平日的工作是繁忙的,我和她接触的短短一月时间里,她已经跑了一次赛场,去了一趟上海,又转了一回新疆……   于是,每天早上,我只要看见她的MSN在线,就会上去打个招呼,这样一直持续了几天,她说道:你可真有意思,也不催采访的事,就是一天一个招呼,我一定尽快答复你。   挑选照片的时候,她一直在说,杂志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不能只突出我一个人呀,你看这张怎么样,是我和某某的合影,那张不太合适吧,好像有点太突出我自己了……那一瞬间让我看到了低调而又美丽的夏娃!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Guixiaosun@yahoo.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桂小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Guixiaosun@yahoo.com

作者

夏娃 《乒乓世界》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