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今古传奇·武侠版》――大陆新武侠之盛世江湖

作者:张翀

  《武侠版》试刊号第一期发行就达到十三万,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功?我们用四个字表述,就是“与时俱进”。   “大陆新武侠”作者笔下的“侠”也谈江湖,也饮美酒,也了恩仇。他们的场景不拘束在古代,他们的战场不仅仅是江湖。他们也可以喝咖啡玩电脑,他们也可以不了恩仇而去追求个人的境界。“大陆新武侠”的作品在对于传统的承继上,是出自斯而有所变,百花开而根在此。  我从事期刊工作二十余年,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杂志一期期办下去时,就像爬山,就算是爬到了顶峰,也是登峰造极,如果有幸获得了一点荣誉,也会像铅块一样,只会坠的你的脚步更加沉甸甸的。  《今古传奇·武侠版》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情结,发行百万是我的梦想,人生难得几回搏,我把我的一搏置身于《武侠版》中。  写作是我幼年时的梦想。动笔之时感觉到老子天下第一,完成之后,小子罪该万死,连回过头来重新看一遍的勇气都没有。                   ――今古传奇报刊集团武侠杂志社社长冯知明         《今古传奇·武侠版》——大陆新武侠之盛世江湖                           ――今古传奇报刊集团武侠杂志社社长冯知明访谈录
 

[《今古传奇·武侠版》简介]:

  《今古传奇·武侠版》是今古传奇报刊集团主管的一份子刊,创建于2001年,是中国首家武侠文学期刊。《武侠版》在传承和扬弃传统武侠文化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和卓越,旨在打造21世纪大陆新武侠。经过短短6年的发展,以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和雅俗共赏的文化品位,在众多的文学刊物中脱颖而出。目前月发行量已达到80万份,市场占有率还在不断攀升,拥有一支百万之众的读者群,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杂志之一,被誉为“中国期刊界的一个神话”,被评为“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并多次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的肯定和表彰。  “大陆新武侠”是由《今古传奇·武侠版》首倡的、发生在21世纪的、以中国大陆作家的创作为核心的所有新武侠写作的总称。  《今古传奇·武侠版》2003年设立了“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是大陆新武侠最高年度文学奖,每年评选颁奖一次。

[冯知明简介]:

  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市。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各大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近百万字。主要作品:《扭曲与挣扎》(长篇)、《四十岁的一对指甲》(长篇)、《我的第二人称》(长篇)、《都市童话》(结集)。冯知明作品集三卷本:《鸟有九灵》(小说集)、《灵魂的家园》(散文集)、《对生活发言》(随笔集)以及散文集《童婚》(台湾版)。现为今古传奇武侠杂志社长兼主编。 

《武侠版》的成功,“今古传奇”这个品牌是功不可没的

  

龙源期刊网:《今古传奇·武侠版》2001年创刊,有人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请从您的角度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各是什么?

  

冯知明:首先我想说明的是创办《武侠版》其实是一个偶然的事情。当时我们向新闻出版总署申请刊号的时候,本来准备申请《纪实版》,但总署对我们过去传统版刊载的《玉娇龙》、《春雪瓶》有很深的印象,并建议我们改为申报《武侠版》。所以《武侠版》创刊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或许也可以称作天时吧。  刊号很快就批复下来,我们便开始筹备,但我们面临着的情况都是非常严峻的,台湾的一本办了二十多年的武侠期刊已经停刊;香港的一本武侠期刊,尽管有出版社做强大的后盾,也只能处在一种维持的状态。至于国内,江苏某个出版社曾尝试着创办了一本武侠刊物,两期之后因为销路不畅积压过多,只好停刊。大陆和港台的一批热衷于武侠事业的评论家,一直在筹备办一本武侠刊物,用句俗话说就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当时的这种情况大概只能叫“地不利”。  当时的市场情况很令人忧虑,全国都是武侠“大说”,而且这些大说都进了租书店,看武侠的人根本就不会去购买武侠书籍,只会花上每天几毛钱的租金租武侠书来看。一本小小的刊物能够和这么强大的阅读习惯和消费习惯对抗么?  从作者角度来看,似乎也难以有好的前景,当时正是金庸封笔古龙逝,梁羽生远走,温瑞安隐遁,大陆出版大量以“全庸”等名目出现的他们的伪作,而本土有没有过硬的原创作家,大家都没有底。  就是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使我们创办之初,几次差点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武侠版》试刊号第一期就达到十三万,这在当时的期刊界是非常令人惊讶的事情,因为销量不断的攀升,一度被誉为期刊界的神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功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对《武侠版》来进行表述,就是“与时俱进”。天时地利这些东西都不是固定的,善加利用就能够在逆境中看到转机。当时日本的动漫大行于世,韩剧也在影响我们的年轻人,传统的武侠作品有机会融入新的元素,这个是天时。湖北是传统文学的大省,发行交通都很方便,这个是地利。有一群不计名利的武侠写手活跃在网上,辛勤耕耘,以他们的感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个就是人和。三才聚集,台湾的漫画天后张雅涵也拔刀相助,赐稿给我们作为杂志的封面,这个成功,就是因为这些因素的汇集。  

龙源期刊网:《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6年,月发行量已达到80万份,拥有百万的读者群,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杂志之一,被誉为“中国期刊界的一个神话”,获选“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并多次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肯定和表彰。请您讲讲这本杂志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还有,您是如何看待这些荣誉的?

  

冯知明:《今古传奇》这本刊物创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为《春雪瓶》、《玉娇龙》风行于世,使《今古传奇》的发行量达到278万这样一个历史高度,给我们创办武侠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创办《武侠版》之前,《今古传奇》的将帅题材,引发了纪实文学热潮,又使今古传奇这一品牌更具影响力,《今古传奇·故事版》创办的成功,就是更能说明“今古传奇”这个品牌的市场价值,所以《武侠版》的成功,“今古传奇”这个品牌是功不可没的。  从民国到港台武侠的兴起,武侠写作者最初大都是为生计所迫,典型的例子如王度庐、古龙、柳残阳等大家。我们作了一个分析,以前的武侠写手大都是学历背景不高,但大陆新武侠产生的一批武侠写手,不仅有海外的的武侠作者,还有国内的高等学府的学子。特别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女子武侠写手的介入,丰富了武侠小说的成分和色调。  荣誉和压力是成正比的,我从事期刊工作二十余年,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杂志一期期办下去时,就像爬山,就算是爬到了顶峰,也是登峰造极,如果有幸获得了一点荣誉,也会像铅块一样,只会坠的你的脚步更加沉甸甸的。  

龙源期刊网:《武侠版》目前的核心客户群是大中学生,在这个群体中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与金庸古龙的武侠作品的受众群和辐射面是否有很大的不同?

  

冯知明: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一批武侠大家,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大陆一代年轻人,据我们了解,他们进入大陆时,也是在年轻人中风行,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杂志和他们在“受众群”上,有一些共性,即都围绕着当时最年轻的一代人做文章。只是当时看金古的一群年轻人长大了,他们有了话语权,于是影响过他们的小说也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就好像周星驰的电影拍的很好,很有趣,但只有他的观众拥有了话语权,他的喜剧地位才得到了确立。  但实际上,我们的辐射面在一定程度上没有金古等大家广泛,因为在那个时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的书籍尤其是可读性强的小说非常少,这就造成了武侠小说最初进入大陆时的全民阅读现象。  而现在我们的读者群体则是比较集中在青少年,我们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追梦的环境。另外一点不同的是,我们的作者群体多是在二十五岁和三十五岁之间,我们也有一些投稿的年龄大一些的作者,我们感到他们的作品,那种时尚的元素和想象力都不如年轻人,不适合我们的读者。  

龙源期刊网:《今古传奇·武侠版》2002年改成半月刊、2005年又改旬刊。这两次改刊的初衷是什么,办刊模式与办刊理念是否有调整?

  

冯知明:满足读者的需要,使我们的月刊变成半月刊,又使我们的半月刊变成旬刊,办刊模式和办刊理念是随着读者群体兴趣的变化,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但是办刊的宗旨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如果一本武侠杂志没有侠和义,它就不成其为武侠杂志。  

龙源期刊网:《武侠版》曾推出了《昆仑》、《乱世英雄》等有影响力的作品,获得了巨大反响,《武侠版》近两年推出了哪些好的作品?是否如一些读者所说06年之后佳作不多?

  

冯知明:我首先说06年之后佳作不多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武侠版》创刊之初,因为我也是创刊参与者,当时阅读了近千万字的武侠经典和网络自兴起以来积累的大量武侠作品,网络上有许多质量上乘的小说,尽收眼底,当时我就感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所以,早期的作品的确有一些过人之处。  一本杂志因为影响的缘故,它培养了一批读者,读者在其培养之下,阅读品位不断的提升,对作品的分辨能力也越强,导致对作品的瑕疵就会见得更多也更加挑剔。实际上,我们编辑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很多创刊期能用上的稿件,已经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近两年来刊物的作品,水准较之以前大多是有进步的。比如“金庸封笔古龙逝,世间唯有《英雄志》”的《英雄志》的作者孙晓的《隆庆天下》;比如写的不多,但每一篇都有影响的贵州籍女作家盛颜的《三京画本》,比如曾经借金庸之名写作的杨明刚的《剑殛》系列等等。但可能进步的速度还赶不上读者要求的速度吧。实际上这个也是正常的,读者在长大,但杂志不能失去自己的定位。我们不能因为有些读者成为中年而放弃我们既定的读者吧。   

不娱乐大众的就不能传播,不能传播的何来承载社会责任?

  

龙源期刊网:《武侠版》创办五年来,打造了 “大陆新武侠”理念,逐步获得了业界的认同,较之金古时期的武侠,“大陆新武侠”有哪些传承?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或创新?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短板?

  

冯知明:大陆新武侠这个概念,是我们刊物和西南大学韩云波、北京大学孔庆东、苏州大学汤哲声等教授联合提出并加以论述,使之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前不久将我们的作家群体归纳整理之后,分为几个派别,比如新北派武侠、海外武侠、女子武侠、新南派武侠、川派武侠、新港台武侠,都是对前面的旧武侠时代和大武侠时代有着深刻的继承的,我们也就是在此继承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大陆新武侠”内容上的界定。这些武侠作者群体的涌现,本身就是“大陆新武侠”对前人的突破和创新。文学和社会其他分工都是一样的,都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我们这个时代的武侠,有其很明显的时代特征,比如说,我们的作者比如沧月把动漫风格引入武侠,陈致宇把绘画的技巧融入写作手法;比如凤歌把武侠关怀的视角扩展到全球化的背景下,孙晓把对历史的诉求归结到中华民族性的高度,凤歌和孙晓都把大陆化的“武侠”引入海洋文明。  缺点依然存在,仅举女子武侠为例,用韩云波教授的话说,女子武侠的问题是三大沉溺:一是沉溺于自我的幻想,直至一定程度上的自我重复;二是沉溺于华丽的审美,有时会出现文体压倒内容的现象;三是沉溺于非常态的心理,蜷缩退隐于个人心灵相对狭窄的天地。  从创作技巧方面来说,我们的作者作品的结构普遍扁平化;当人物的命运处于一个激烈的冲突中时,作者的控制力不够;作者因为年轻,生活的阅历不够,导致了作品的后劲不足。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龙源期刊网:您认为,武侠的用途是娱乐大众还是承载社会责任? 如果是后者,那么“新武侠”应该承载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冯知明:这两者并非矛盾吧。不娱乐大众的就不能传播,不能传播的何来承载社会责任?没有责任感,刊物流于无稽,也难以娱乐大众。比如说武侠作品有想象力,有好玩的人物,它立足于大众,给读者带来了无比愉悦的阅读快感。而武侠作品中最重要的核心元素:伸张正义,不畏强暴,挺身而出,富有牺牲精神等等也会在这种阅读快感中传递。  大陆新武侠是一本中学生喜爱的读物,而我们的读者群体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特点就像是温室里长成的花朵一样,缺乏合作友爱的精神,自我中心,没有团队意识,所以我们的刊物为青少年精神补钙,开辟了“今之侠客行”这一类的栏目,引导青少年。一本杂志过度夸大自己的使命感,并上升到历史使命,这就像有一个人抓住自己的头发往半空中拉一样的感觉。如果我们过于认同强调历史使命感,相信我们杂志的发行量会直线下降。   

“大陆新武侠”作者笔下的“侠”也谈江湖,也饮美酒,也了恩仇

  

龙源期刊网:步非烟、沧月、小椴、凤歌并称为“凤椴沧步”,是新武侠中的代表作家,说到未来的发展,很多业内人士看好“凤歌”的潜力,认为他有希望成为新一代宗师,您是如何评价 “凤椴沧步” 这四位作家的?

  

冯知明:我曾经在杂志上撰文介绍过凤歌,认为他最具宗师气象,他的两部作品都是百万字以上,这样的作品构架,就具备了宏大的气势,他文字之古雅、故事之曲折,但与金庸等宗师比较,凤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接触小椴这个作家很早,在试刊号时就用了他的连载,《杯雪》就是我们刊物发的,《乱世英雄传》后来陆续刊发了他的一系列作品,首先我们惊叹于小椴的文笔,他把中国传统文字的那种韵味用很精致准确的语言传递到现代人眼前,给在工业时代的读者以一种十分强烈的“中国风”的感觉。  沧月是大陆新武侠成长出来的一个标志性的女性作者,我自己也很喜欢她的作品,她引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把情写到深处,这使她的作品得以广为流传。  步非烟已经读到北大中文系博士,科班出身,但她的想象力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局限,依然华丽绚烂,纵横于天地之间,构建了一个让人难以揣测的世界。  

龙源期刊网:目前《武侠版》旗下的新武侠作者有多少人?核心作者有多少?

  

冯知明:目前武侠版的作者有近三百多人,核心作者有一百五十余名。  

龙源期刊网:说到“侠”,我想大部分人的脑海中立刻浮现的词是“古代、江湖、美酒恩仇、武功”,这是金古时期的“侠”,“大陆新武侠”作家笔下的“侠”是怎样的?

  

冯知明:“大陆新武侠”作者笔下的“侠”也谈江湖,也饮美酒,也了恩仇。因为“侠”所具有的精神,不分“金古”的武侠还是“今古”的武侠,侠这个词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的,而不是哪一批人决定的。“侠”是一样,但我们“新”有不同。他们的场景不拘束在古代,他们的战场不仅仅是江湖。他们也可以喝咖啡玩电脑,他们也可以不了恩仇而去追求个人的境界。总而言之,我们作者笔下的“侠”,就是“侠”这个定义遭遇了这个新时代之后的产物。  

龙源期刊网:《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6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不但带来新一轮的武侠小说创作和出版的繁荣,也使武侠小说的原创中心从香港移到了大陆,对于“大陆新武侠”目前整体的状况,武侠评论家孔庆东认为“大陆新武侠”是正在生长中的盛世,很像“初唐气象”,也有人看到了繁荣外表下的重重危机,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冯知明:我们说民国时期的武侠,它有南派北派之分,武侠的作品之所以比较兴盛,是因为当时的文化环境需要供市民消费的读物。1949年之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武侠创作由大陆转向港台,并产生了金古梁温黄这样的大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使大陆焕发了勃勃生机,大陆新武侠在这样一片沃土上产生,是不奇怪的。去年我们在北京大学举办今古传奇第三届武侠文学奖时,孔庆东教授提出了“初唐气象”,本人比较认同。而幻剑书盟的CEO孔毅先生则提出,武侠繁荣下的危机四伏。从表面上看,也的确如此,但我们认为,武侠文学它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传承的,深深的扎根于民族之中,加之一代一代人不断为它加入新的元素,使之盛开出大陆新武侠这样的奇葩,所以说,初唐气象是中肯的,它的鼎盛期尚未开始,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机会看到类似于金庸和古龙这样的大师,在这个群体中产生。  

金庸是武侠文学发展数百年的集大成者,黄易是将武侠和玄幻首先结合起来的开创式人物

  

龙源期刊网:当今市场上那些风行一时的神魔武侠、言情武侠、搞笑武侠等等“新兴武侠”,很受青少年的喜爱,有人说是“中华武侠新浪潮中的偏军和奇兵”。您对此认同么?如果认同,您觉得“正规军”应该是什么样的?

  

冯知明: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幽默感的民族,因为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有漫长的历史,也许导致了我们幽默感的不足,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各种文学思潮打破条条框框,进入我们读者的视野,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所以产生什么神魔、言情、搞笑之类的武侠,都不足为怪。他们是偏军,甚至可以发挥正规军所不能发挥的战斗力。  但这些并非武侠的正规军,以上的偏军注重消解,将一种套路和模式进行消解,的确能令人耳目一新,很吸引人。但作品最重要的还是建设性,武侠小说要建立起一个江湖的世界,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承载传统,要开拓新局。这些大概才是正规军所具有的品性。  

龙源期刊网:金庸在整个近代武侠史中的地位估计没有人能够否认,而较之成名晚了几乎半个世纪的黄易也是武侠世界的另一高峰,您如何评价这两位大师?

  

冯知明:这两位大师我都有过接触,我们的杂志在创刊之初,便提出过传承金庸武侠的口号,其实我们选发的长篇都具有金庸式的故事和人物特征,以及大局观和结构能力。金庸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是武侠文学发展数百年的集大成者。  本刊选发过黄易先生的《边荒传说》,他将稿费捐出来,设立黄易武侠文学奖,提携后辈,他的作品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丰富,他是新一代将武侠和玄幻首先结合起来的开创式人物,当我们走过的时间越多,我们回头看他,也便越能感受到他的影响之深远。  

大陆新武侠的作品在对于传统的承继上,是出自斯而有所变,百花开而根在此

  

龙源期刊网:金庸的作品被选入中学课本,说明全民对武侠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这也是武侠文化发展史上一大进步,目前民众对“新武侠”作品的认识处于怎样的一个阶段?

  

冯知明:在我们的读者中有一个好玩的现象,有很多十来岁的中学生,知道《武侠版》,懵懵懂懂也知道大陆新武侠,但是对金庸古龙都知之甚少,梁羽生等老前辈,更是听都没听过。因为他们已经成为经典,而我们正在成长。这说明,在这一代人的成长和我们的成长是同步的。开个玩笑,金庸的作品进入了中学课本,但中学生大都不看课本上的武侠,而都在看《武侠版》了。  

龙源期刊网:中国古代文化主要由儒、道、佛三家组成,金庸小说把把儒、道、佛、乃至诸子百家学说中的合理成分相互融通并形象地显现出来,“新武侠文化”经过几年的发展,有哪些特征彰显出来?

  

冯知明:“大陆新武侠”与港台金庸武侠并非割裂的,而是承继的关系。港台武侠将传统文化中的释道儒精神用侠的形式表现出来,大陆新武侠在这点上是吸收的。比如凤歌的《昆仑》、《沧海》,小椴的《乱世英雄》、小柯的《京华三千戈》等等,熔铸历史背景,争辩三教风流。但大陆新武侠因为现时的关系,也凸显出这个时代的精神。我的理解是,传统的释道儒是中国人立身的哲学,这个哲学方法在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侧重和表述。  港台武侠里面,金庸以释道儒的道德规范来辨析历史政治的得失,而我们新武侠的作者,比如步非烟,她就强化了“道”这个方面,她提出“道即逍遥”其实是对金庸的一种承继发展,而非革命。而小椴引入“博弈论”,承认人性的恶,以达成整体的善,这个博弈论,实际是经济学上的理论。总体来说,大陆新武侠的作者在继承释道儒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西方哲学以及时代思潮,或强化一种,或吸纳东西,个人觉得,大陆新武侠的作品在对于传统的承继上,是出自斯而有所变,百花开而根在此。  

侠的犯禁就如同“嫂溺援之以手”的这一“手”,它表面上是违背了礼教的,但实际上是深切符合人的道德及社会公义的

  

龙源期刊网:法家是排斥侠的,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姑且不论,“以武犯禁”,是社会的流弊,与法治精神是不相容的。您对此如何做答?

  

冯知明:说到“侠以武犯禁”的时候,大家都喜欢拿司马迁的话来辩解。“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其实这一句也可以为“千古文人侠客梦”做注解。我们认真的看一看,“重然诺,轻生死,不矜能,羞伐德”,这些都是符合儒家思想的。而这个儒家思想呢,实际上也是文人的理想和我们的民族道德。道德和法治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知道,法治可能是最基本的道德,而道德却是比法治更高的要求。韩非子出自维护统治的有序性上考虑,侠这个有能力的人去犯了禁,是不对的。但从道德与法律两者之间的关系去考虑,其实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法学家一直争辩英美法和大陆法之间的优劣,植根点就在于法是不变的,而世事是变化的,不变的条文必定有其不能正确处理事情的时候,那么它就需要一定的弹性。  侠有能力,然后遵循了道德去做一些虽然违规但十分的符合群众企盼及社会公益的事情,那么它虽然暂时违背了“法”,但实际上却达成了“义”。这就是法治中的一种弹性。我觉得很多人想到侠的“以武犯禁”时,就想到侠客的杀人等等,这是有偏差的。侠只有正确的使用自己的能力的时候,才是侠,否则他就属于欺凌弱小,不是侠。侠虽然犯禁,但并非以犯禁为目标。我个人觉得,侠的犯禁就如同“嫂溺援之以手”的这一“手”,它表面上是违背了礼教的,但实际上是深切符合人的道德及社会公义的。  

龙源期刊网:做为通俗文学的分支,武侠文学有其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武侠文学的生命力是极大的,现在电视剧改编自武侠的非常多,侦探和科幻都很少,那么是否可以说,在当下的中国,武侠文学已经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

  

冯知明:可以这样说,实际上,武侠一直是通俗文学的主流。从历史的流变上讲,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名篇,大多是以武侠为题材的。唐宋话本,明清小说,说书评弹,都有非常不错的以武侠为主题的文本。这种长期积累的文化因素,在遭遇了新的表现方式时,自然比其他题材更受欢迎。有人说,中国人的血液中都有侠的DNA因子,实际上是对这一现象的形象表述。这是一个群体的文化企盼,武侠小说只是最集中的表现了这一群体诉求。抛开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不谈,你看当下的电视剧,《铁嘴铜牙纪晓岚》,这个纪晓岚身上就被赋予了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侠因子,而《亮剑》的主角,磊落光明,又有开拓精神,放在任何武侠小说中,也是非常闪亮的角色。  武侠小说在当今的主流地位,并非我们说出来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沉淀出来的。所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相当的有自信啊。  

龙源期刊网:《武侠版》上的很多武侠小说中都带有明显的玄幻、仙侠色彩,很多传统武侠读者对此持批评态度,您能对“武侠奇幻化”的现象给予解释么?

  

冯知明: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中了伪命题的毒,也就是说,我个人并不认为有所谓的“武侠奇幻化”这一说法。在最传统的武侠文本中,很多主角都具有通天彻地之能,比如飞剑索命,比如日行千里,这些都是夸大了的人的能力。这种夸张,在金庸的小说中也不乏所见,比如张无忌从昆仑山巅跳落,比如北冥神功的设定,返老还童的神通,这些都是很夸张的。我认为,武侠是一个展现侠精神的容器,武是对侠客能力的一种表达,只要这个能力在自己的体系中是说得通,并且不会损伤侠主题的,那么我们可以负责的说,这个是武侠小说。就好像,我们不会因为张无忌神功绝妙就否认《倚天》是武侠,也不会因为蜀山中飞剑纵横而取缔还珠楼主近代武侠的宗师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说,平江不肖生与还珠楼主并无差别,《武侠版》和传统武侠也一般无二。  

互联网也好,影视也好,动漫也好,它并非武侠发展的阻力,而是发展的动力

  

龙源期刊网: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武侠文学面临着新时代带来的新课题。一方面它面临着迅猛发展的网络游戏、影视和动漫等多元文化的前后夹击,一方面又享受着互联网和商品社会带来的便利——各种文学网站和杂志、出版社给武侠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平台。您能预测一下武侠文学的发展趋势么?“玄幻”是武侠的最终结局么?

  

冯知明:武侠文学是没有最终结局的。武侠文学实际上是用文学的手段展现出武侠的精神。前面说过,武侠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所赋予的一种人生理想。而侠的涵义又在继承传统和结合时代上不停的进化,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现在也依旧没有停止过前进。互联网也好,影视也好,动漫也好,它并非武侠发展的阻力,而是发展的动力。你前面也提到过,影视动漫网游都钟爱武侠题材。  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认定它会有一种最终结局。两千多年前写侠的人没有想到公案小说中的侠客是什么样子,明清的作者也不会认为有还珠金庸这样的作品。我们又怎么能知道,以后的武侠会是怎样的呢?唯有侠的精神是我们能够确定,它是起始,也是最终的。  

龙源期刊网:前不久落幕的“新浪第四届原创文学大奖”您受邀担任了“奇幻武侠奖”的评委,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或体会是什么?

  

冯知明:总体的感受是,世界的潮流浩浩荡荡,新人的涌现层出不穷,应该是五年前,我曾参与创办《奇幻》杂志,当时《魔戒》、《哈利波特》等西方奇幻文学大行于世,我还记得半年内我读了两百多种各类带西方奇幻色彩的作品,短短的五年过去了,我们当时提出的打造东方式奇幻已经硕果累累了。这次获奖的奇幻作者,掀起了一个奇幻文学的小小高潮,我相信,有着肥沃土壤的中华奇幻文学,必将走向世界。  “大陆新武侠”应该是以我们《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为标志而产生的,也不过六年时间,它不仅传承了传统的武侠,而且与时代紧密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武侠文本。现在新浪设立奇幻武侠奖,大有深意,因为我们的作品武侠奇幻化,奇幻武侠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乐观的预料,以侠情、侠义和想象力相结合的武侠奇幻作品,给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龙源期刊网: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2003年设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这个文学奖设立的意义是什么,目前的影响有多大?

  

冯知明:这个文学奖主要是繁荣促进武侠文学事业,到现在为止,温世仁百万武侠文学大赏、红袖武侠文学奖、新浪武侠文学奖都相继设立了,但是从设立时间和影响范围上讲,我们都是领先于他们的,我们有杂志这个承载体,辐射面更广,接受的稿件也更多,对写手和作者的双重影响都比较深入。  

龙源期刊网:《武侠版》自2001年办刊以来,发行量一直在稳步增长,07年是否有希望实现发行百万的目标?对未来您有哪些展望?

  

冯知明:发行百万是我们办刊人的梦想,但07年离达到这一目标,尚有一段距离,因为我们涉及的面很多,百万尚未实现,同志更需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市场应该有广阔的前景。  

加入网络元素的期刊将会产生新的活力,有新的推动力,最终制造出新的增长点

  

龙源期刊网:目前互联网上,15-20多岁的网民占绝大部分,他们痴迷网络,对“奇幻”的兴趣远超过“武侠”,互联网是否给武侠文学带来了很大冲击?

  

冯知明:我是觉得互联网给武侠文学很大的助力。有了互联网,武侠的爱好者有机会聚集到一个论坛,一个网站上去交流;有了互联网,武侠小说的创作和盈利更加快捷;有了互联网,武侠相关名词比以前更为普及。甚至于大陆新武侠,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发展和积蓄资源,恐怕也是非常艰难。  痴于网络的人对奇幻的兴趣超过了武侠,只能说明现在网络奇幻的创作状况比武侠要好。早几年的时候,网络上武侠蔚然成风而奇幻少人问津。这种变化是为什么呢?因为主力的武侠作者都已经为刊物去创作,他们的作品不轻易发布在网络上,而奇幻起步较晚,门槛也较低。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上被提及和阅读最多的,其实还是武侠作品。  

龙源期刊网:目前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您在期刊网络化、数字化方面有哪些想法?《武侠版》是否有推出“网络版”的打算?

  

冯知明:前不久我搞了一个讲座,就是关于中国期刊展望的,我用了很大篇幅,谈到过数字化期刊。我从事期刊工作,断断续续有二十多年了,我发现传统的期刊,即使是你投入一切精力,也很难产生网络那样的效应。我觉得如果期刊和网络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入网络元素的期刊将会产生新的活力,有新的推动力,最终制造出新的增长点。  我们在四年前创办了一个官方网站,侠客社区,就是尝试做期刊和网络的结合点,现在它的流量已经有了每天二十多万,这给我们增加了一个信心。我们与龙源期刊网的合作,其实也是在尝试着推出着我们的武侠网络版吧。  

人生难得几回搏,我把我的一搏置身于《武侠版》中

  

龙源期刊网:能讲讲您的个人经历么?您是何时与《今古传奇》结缘的?

  

冯知明:本人曾做过农民,当过工人,经过商,创办过书店,曾参与青年、故事、武侠、奇幻等各类刊物的筹备和创刊工作,我的经历有些暗合“今古传奇”,从这点上,已经和它大大的有缘了。在上个世纪,1986年,我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今古传奇,三出三进,却始终没有离开这里。我感到从我个人经历,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我觉得我过得曲折而丰富,为我的经历而感到自豪。  

龙源期刊网:做为《今古传奇·武侠版》的社长,您一定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能谈谈《武侠版》对于您的意义么?

  

冯知明:《今古传奇·武侠版》筹备创办时我就为它付出过心血,当它一举成功后,我又参与了其他工作。现在又为它在努力拼搏,我觉得它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情结,发行百万是我的梦想,我在这里工作,可以谈得上是日以继夜。我自认为我是没有大的出息的人,所以《武侠版》对于我来说,就非常重要了,人生难得几回搏,我把我的一搏置身于《武侠版》中。  

龙源期刊网:很多人知道您的另一个身份是作家,有很多著作问世,到目前为止,您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为什么?

  

冯知明:写作是我幼年时的梦想,到现在我一直也没放弃它。我有一点感悟,动笔之时感觉到老子天下第一,完成之后,小子罪该万死,连回过头来重新看一遍的勇气都没有。所以,要谈得意的作品,只能是下一部,永远的下一部。  

龙源期刊网:对自己的未来,您有哪些规划?能否透露一下您最近的写作计划?

  

冯知明:期刊工作已经谈了很多,这里不再重复了。关于写作,因为五年前曾写过一部长篇,《四十岁的一对指甲》,曾花了大半年时间读过楚国的历史,并做了许多读书笔记,现在正在慢慢地把它整理出来,本来是自娱之举,居然也有出版社的同好,对它感了兴趣。我发现只要用心读书,做点笔记,也会有收获。人到了一定年龄,便会热衷于读史讲史,我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我注意到了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一批汉奸人物,发现用简单的好坏是难以对他们定论的,我的思考受到了一些注意,所以有出版社希望我写一部关于冯道的评传。到这个时候,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啊。  

龙源期刊网:工作之余,您有哪些业余爱好? 您如何评价自己?

  

冯知明:上网、读书、写作。在春天、夏天和秋天的早上赤脚走一走东湖。这些都是我的爱好。自我评价嘛,一句话,我真的很好!

[采访手记]

  从发出采访提纲到回稿,用了只有两三天的时间,笔者暗自惊异冯社长的办事效率。读着冯社长的文字,感受着他的智慧和学识,及他字里行间洋溢的对《武侠版》的自豪,对武侠文学的自信,更让笔者肃然起敬、暗生敬佩。  武侠,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已经渗透到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打入了每个人的DNA。在如今阅读多元、娱乐多元的时代,《武侠版》承载传统、开拓新局,带领新一代,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武侠梦,创造着中国期刊发行的神话,我们相信,有这样的社长和他带领的团队,神话还会继续……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helenzhang_2006@yahoo.com.cn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张翀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helenzhang_2006@yahoo.com.cn
作者

冯知明 《今古传奇·武侠版》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