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社会科学战线》——继承传统开拓新局发展学术

作者:蔡凛立

  《社会科学战线》野心不小,她立足吉林,立足东北,却并非局限于吉林,局限于东北,她要突破地域的局限,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社会科学战线》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做到了。   对于《社会科学战线》,我印象最深、最难以忘怀的,一是创刊初期的辉煌,二是自己任主编的这几年。这几年的工作,虽不敢说有多大的起色,但我用心了,尽力了,付出了。我爱《社会科学战线》,爱《社会科学战线》这个集体。   我到现在还怀疑自己是否搞哲学的“料”,是否具有哲学的天赋。不过,我对这种选择并不后悔。哲学使我明白怎样生活,明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社会科学战线》主编邵汉明         《社会科学战线》——继承传统开拓新局发展学术                 ——《社会科学战线》主编邵汉明访谈录     

《社会科学战线》的风格特色可以概括为“沉稳、厚重、深刻、典雅”八个字

  

龙源期刊网:《社会科学战线》一直是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核心期刊、双效期刊,后又被评“国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结合《社会科学战线》的发展历程,请您谈谈《社会科学战线》是怎样取得这些荣誉的?

  

邵汉明:《社会科学战线》是一份大型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自1978年创刊至今已历时28载。28年来,《社会科学战线》(以下简称《战线》)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好评,获得过诸多的政府奖项,在社会科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回想《战线》走过的风雨历程,应该说,有很多的感慨,也有很多的东西可以总结。作为一份地方办的学术期刊,她所以能够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和接受,并获得诸多的殊荣,归结起来,得益于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任院长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战线》历任主编的苦心经营和创造性工作,得益于《战线》几代编辑人员的辛勤付出,更得益于广大作者的智力支持以及广大读者的理解和厚爱。借此机会,我要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战线》的各界朋友,向为《战线》付出过心血和汗水的历任主编、编辑道一声“辛苦”,道一声“感谢”,道一声“祝福”。   

龙源期刊网:《社会科学战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涉及哪些领域?重视对哪些方面的研究?

  

邵汉明:《战线》作为一份大型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她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宽泛的,大凡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的内容在《战线》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20世纪90年代之前,《战线》比较重视文史,文史类的论文刊发得更多一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应用学科的加强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逐步兴起,《战线》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和形势,作了适当的调整,在巩固文史优势栏目的前提下,加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及其他新兴学科、综合学科、边缘学科栏目。   总的来说,《战线》尤其重视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有现实针对性的应用研究,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反映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的总结性、前瞻性研究。   

龙源期刊网:学术刊物的学术水准与期刊特色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基础。《社会科学战线》的学术水准与期刊特色分别是什么?

  

邵汉明:学术刊物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关心关注相关问题的其他有识之士因此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至关重要,可以说,在刊物的所有因素中,学术水准是第一因素。换句说,学术水准乃学术刊物的生命所在。《战线》自创刊以来,始终把刊物的学术质量放在第一位置。当然,所谓学术质量,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客观的,即是否有新的见解、新的角度、新的材料、新的挖掘、新的高度深度;一句话,是否有真知灼见,与他人看法有所不同。按照这样的认识和要求,《战线》发表了大量富有创意的论著,以赢得读者。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期刊的风格特色。风格固然主要是形式的,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乃是此一学术刊物之所以是此一学术刊物而非彼一学术刊物之所在,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就是没有自我,一本没有“自我”的刊物,是很难想象在当今期刊界立足的。《战线》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战线》的风格特色从前被概括为“大”、“杂”、“新”。所谓“大”,就是篇幅大;所谓杂”,就是涵盖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各个学科;所谓“新”,就是追求新颖。2003年,在《战线》创刊25周年之际,我将其重新概括为“沉稳、厚重、深刻、典雅”八个字。所谓“沉稳”,就是要有政治意识和质量意识,保证不出政治事故和技术事故;所谓“厚重”,就是容量大,每期洋洋五六十万字,可以有意识地组发一些高水准的大块文章。比如2005年,我们刊发了王富仁先生的《“新国学”论纲》,13.5万字,分三期连载完毕,这是其他一般学术刊物难以承受的;所谓“深刻”,就是不只求新,还得求分析阐述深入、透彻,不只讲求“大胆假设”,还得讲求“小心求证”,这是只有基于“厚重”、基于容量大才能实现的;所谓“典雅”,主要指《战线》的封面设计,每期一幅国画,或是当今画家的名作,或是古代画家的名画,很有民族特点和观赏性,独树一帜。《战线》迄今已出刊140多期,光封面即已刊140多幅名画,规模蔚然可观。   

龙源期刊网:《社会科学战线》刊发了大量具有原创性、领当代学术风气之先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学术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邵汉明:《战线》自创刊以来,已出刊141期,发表学术论文7000多篇,计7000多万字,其中确实有许多很有分量的作品,我在这里难以一一列举。这些作品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对学科建设,对学术队伍的成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学界同仁有目共睹、感同身受的。   

龙源期刊网:“身处一隅,心怀天下”为《社会科学战线》的口号之一,《社会科学战线》如何身处长春而心怀天下?

  

邵汉明:“身处一隅,心怀天下”是《战线》人的胸怀、《战线》人的理想、《战线》人的追求。长春既非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亦非中国的文化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说,长春处在东北中部,属辽宁文化向龙江文化的过渡地带。《战线》落户长春,显然不占经济、政治和文化优势,不占地理优势。然而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说,东北的“大”——大东北,东北——吉林的黑土地——肥沃的黑土地,东北人的质朴、豪放,使《战线》一开始就很大气。   《战线》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有很深的感情,因此,《战线》始终要关心东北的发展、吉林的发展,要为家乡的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战线》野心不小,她立足吉林,立足东北,却并非局限于吉林,局限于东北,她要突破地域的局限,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战线》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做到了。   

龙源期刊网:2003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为《社会科学战线》创刊25周年题词所言:“以学术为本,开风气之先”。费孝通先生这句话,对《社会科学战线》来说有什么样的分量?

  

邵汉明:在《战线》创刊10周年、15周年、20周年、25周年之际,包括费老在内的许多学界名人都给《战线》题过词,对《战线》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学术为本,开风气之先”,这是费老最后一次给《战线》题词,题词之时,费老已近百岁,拿笔都已困难,让我们很是感动。费老的题词,分量很重很重,“以学术为本”,这是《战线》一贯坚持的,今后仍然要坚持;“开风气之先”,评价《战线》初期的情况,大致不为过,但如今大刊名刊众多,《战线》实不敢再以“开风气之先”自许,但我们会铭记费老的嘱托,殚精竭虑,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全部智慧和心血。   

龙源期刊网:双月刊的《社会科学战线》有没有改版为月刊或半月刊的计划?

  

邵汉明:双月刊的《战线》改为半月刊,几乎不可能;改为月刊,则存在可能性,但目前还没有计划和充分条件。   

时代、刊物自身的风格和敢为人先的勇气成就了《社会科学战线》的辉煌

  

龙源期刊网:《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一面世,便立即受到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并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您认为《社会科学战线》之所以赢得读者的原因有哪些?

  

邵汉明:当年《战线》创刊,好评如潮,反响强烈,国内发行量8万多份,海外近2 千份。这要在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原因何在呢?主要是时代使然,是时代成就了《战线》的辉煌。当年学术期刊很少,学术大刊更是谈不上,《战线》的大气,使人们积压多年的大作有了发表的园地,而读者读着《战线》的文章也非常解渴。此外,还有《战线》的风格和敢为人先的勇气。总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赢得了受众。   

龙源期刊网:有人称《社会科学战线》为“名家的刊物”,国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如赵朴初、厉以宁、吴敬琏、顾颉刚、范文澜、白寿彝、周一良等大师级、泰斗级学者都在《战线》发表过学术成果。在如此浓郁的名人氛围下,《社会科学战线》对新秀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态度?如何去扶植他们的成长?

  

邵汉明:的确是这样,国内各个学术领域接近80%的大师级、泰斗级的学者都在《战线》发表过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有人称《战线》是“名家刊物”。这些学界前辈对《战线》很有感情,《战线》为拥有这样一批作者,得到他们的长期支持而深感荣幸。   但同时我想说,《战线》也是青年学者发表成果、成名成家的摇篮。如何处理好名家与新秀的关系?我们的口号是:尊重大家的创造性劳动,扶植新人,提携新秀。具体的反映:《战线》每期80%以上的作品都是青年学者所赐,目前活跃在国内学术界的大量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几乎都不只一次在《战线》发表过作品,有些学者的成名作即是在《战线》发表的。《战线》从不会拒绝青年朋友们的佳作力作。这里,我想请年轻朋友们尽可放心,关键不在年轻年长、名气大小,而在货真价实,在有真知灼见。   

龙源期刊网:作为一个大型学术刊物的编辑,必须具备哪些素养?请您介绍一下《社会科学线》的编辑队伍。

  

邵汉明:作为一个学术刊物的编辑,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按我的理解和体会,大致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政治素质,应有政治敏感和政治警觉;二是过硬的业务素质,即较高的学养,专、博结合;三是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四是协调编、作关系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战线》现有6名编辑(含副主编兼文学编辑),是一支非常精干、素养较高的编辑队伍,我对《战线》的所有编辑都很满意。   

龙源期刊网:《社会科学战线》还是我国与海外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邵汉明:《战线》发表过100多位海外学者的作品,与海外学人进行过一些学术交流,在这个意义上说,《战线》是我省和我国与海外进行学术和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   

龙源期刊网:《社会科学战线》的目录里除了有中文版,还有英文版,这是否出于方便外国学者阅读的考虑?有没有计划出整本期刊的英文版?《社会科学战线》在海外发行的情况如何?

  

邵汉明:《战线》一直有中文细目,英文要目。眼下《战线》还没有力量出版完全意义上的英文版,这是很遗憾的,我们会努力去创造条件,以便利海外读者阅读。   《战线》发行海外近3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量在同类刊物中居前列。   

对于做刊物工作来说,必须做到变与不变的结合、统一

  

龙源期刊网:您曾说过《社会科学战线》在形成自己办刊风格的历程中坚持了变与不变相统一的原则,请您具体解释一下这一原则。

  

邵汉明: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是内在统一的,是符合辩证法的。不变,就是常,就是坚守,就是保持个性,保持自我;变,就是变易、变化,就是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同时也是完善自我。对于做刊物工作来说,必须做到变与不变的结合、统一,光是常,不变,不能与时俱进,肯定要被淘汰出局;然而总在变,时时在变,一切都变,则只能失去自我,失去个性,她就不是她了。   具体到《战线》,她在近30年的办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这些风格特色和传统,如“沉稳、厚重、深刻、典雅”的风格,如坚持学术第一、质量至上的传统,立足东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传统,尊重作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传统,与作者、读者交朋友,注重相互理解与沟通的传统,“以人为本、敢为天下先”(费孝通语)的传统,等等,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好的风格和做法,必须坚持,或者说不能变。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问题在不断更新,因此,必须适应新情况和新形势,改变一些过时了的传统和作法,如版式的改进、栏目的调整,特别是经营模式更得与时俱进。   

龙源期刊网:2002年您接手《战线》主编后,顺应中国加入WTO和适应期刊国际化的趋势,大胆做了一些创新和改革,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这过程中,一定有阻碍和阵痛,您是如何面对的?

  

邵汉明:《战线》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辉煌时期,经历了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的较长时期平稳前进的时期。进入21世纪,传媒形式的多样化,传媒手段的现代化,传媒速度的快捷化,期刊竞争的白热化,期刊发展的国际化……给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迫使人们不得不去面对。   我尽管早年做过《战线》的编辑工作,对《战线》并不陌生,然而对做《战线》主编,能否做好工作,仍感没有把握。不过我想,挑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勇气去面对。《战线》有很好的基础,但若因循守旧,死守田园,显然不行。因此,我在接手《战线》主编后,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和邴正院长的大力支持下,在《战线》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全力配合下,先后采取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办法,以拓宽《战线》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是改版,变小16开本为大16开本,以适应期刊的国际化趋势;二是扩版,增加一定的容量,以缓解来稿急剧上升的压力,回报作者对《战线》的看重和厚爱;三是调整栏目,变大学科栏目(如历史研究、文学研究、经济研究)为小学科栏目、问题栏目、专题栏目,以使栏目的文章视点相对集中;四是改进版式设计,提高印刷质量和包装质量;五是成立编委会,将国内不同学科的部分著名学者、知名学者纳入编委会,以帮助编辑人员把好学术质量关;六是筹措资金,提前实现编辑手段现代化,以提高编辑工作效率,便利编辑与作者的交流与互动;七是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国内各主要学术期刊、兄弟省市同仁期刊的联系与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八是巩固优势栏目,加强热点时效栏目、特色栏目,以吸引读者;九是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编辑操作的规范化;十是倡导编辑学者化,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素养……通过上述举措,《战线》的影响稳中有升,有学者说,现在的《战线》“更大气、更有档次、更有品位了”。   

龙源期刊网:面对国内外期刊发展态势及专业学术期刊的强力冲击,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对此,您认为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该如何去应对?目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传统的学术期刊运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综合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如何在“学术”与“市场”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邵汉明:目前,综合性学术期刊受到两方面的严重冲击:一是来自海内外期刊发展趋势、特别是专业化趋势的冲击,二是来自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冲击。如何应对这种冲击,是一篇大文章,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同时,这主要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不过,我有一个基本的办刊理念和构想,用“一、二、三、四、五”一组数字来表述。   所谓“一”,就是确立一个目标。我们做什么事,都得有目的性、指向性,办刊也不例外。大的、终极的目标,就是要为中国的学术进展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直接的目标,要使所办的刊物得到同仁的认可,受到学界的关注,产生它的影响力。具体到《战线》,就是要把《战线》办成一个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在国外有较大影响的一个品牌刊物。   所谓“二”,就是抓好两手,即刊物的质量和经济命脉。质量是生命,经济是保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质量包括学术质量和技术质量:学术质量代表刊物的学术品位,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技术质量也不容小视,如差错率的问题,超标了,就是一份不合格的出版物。而办刊经费问题直接制约着刊物的生存发展。这方面的情况各个刊物差别很大,有的刊物境况好,有的刊物境况差,我们属于后者,所以不得不把经费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所谓“三”,就是突出三个字。一是求“稳”,既不能出政治事故,也不能出技术事故;二是求“新”,不论是大块文章,还是学术短论,都得有新颖之处,与同类作品有不同之处,或者是新方法的运用、新资料的发掘、新角度的提供,或者较他人的论述更深入一层;三是求“变”,即与时俱进,改变旧的办刊模式、办刊理念,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新要求。   所谓“四”,就是强化四个意识。一是敬业意识。敬业,这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二是责任意识。没有责任心是不可能编好刊物的。三是忧患意识。市场经济的冲击,同类刊物的激烈竞争,刊物的专业化趋势的挑战,传媒手段多样化、快捷化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必须有危机感,并进而能够冷静应对。四是管理意识。期刊管理关键是两条:一是人性化管理,你得关心人、尊重人,尤其是尊重编辑的劳动,要有人情味,这是保证一个单位是和谐集体、和谐团队的基础;二是规范化管理,也即科学化、法制化管理,这是一个单位工作井然有序的制度保障,不是主编说了算,而是制度说了算。   所谓“五”,就是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注重学术,不忘政治;二是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关系。以学术为本,指向现实;三是全国性与地方性的关系。立足地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四是名家与新秀的关系。尊重名家,提携新秀,发现新人;五是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加强沟通与互动,增进理解与支持。   我的这一思路和理念又可提炼、概括为这样八个字,即“定位”、“质量”、“个性”和“管理”。也就是说,定位要准确,质量要保证,个性要鲜明,管理要科学。我想,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按照这样的思路和理念去做,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龙源期刊网:《社会科学战线》如今已28岁了,在这28年成长的岁月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脚印,哪些是最让您难以忘怀的?

  

邵汉明:《战线》创刊至今已历时28载,28年中确实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留下了很多的故事,让人回味。但就我而言,印象最深、最难以忘怀的,一是创刊初期的辉煌,二是自己任主编的这几年。这几年的工作,虽不敢说有多大的起色,但我用心了,尽力了,付出了。我爱《战线》,爱《战线》这个集体。   

龙源期刊网:近年崛起的网络期刊已经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您认为这种挑战对《社会科学战线》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与龙源的合作中,您有哪些想法?

  

邵汉明:网络期刊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但网络的优势显而易见,它对纸质媒体的影响、冲击也是很明显的。不过,这种影响目前还没有严重到危及纸质媒体的生存,包括《战线》在内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还有一定的读者市场。   《战线》近年与中国期刊网、龙源期刊网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在网络的管理还很不规范,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网站与客户的关系往往不对等,客户常常受到盘剥而无处理论。我们希望龙源能够理性地、合理地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希望我们之间的合作能够互利双赢。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与文化中,我对儒道情有独钟

  

龙源期刊网:您童年时丧父,青年时丧母,求学之路十分艰难,是什么使您走上了哲学的道路?

  

邵汉明:我不能在这里作求学经历、人生经历的回顾或追溯,而只能简单地说,之所以走上学习哲学、研究哲学的道路,并非理性的选择,只不过是生活的选择,感性的选择,大学时代所学的就是哲学专业。我到现在还怀疑自己是否搞哲学的“料”,是否具有哲学的天赋。不过,我对这种选择并不后悔。因为哲学是人学、智慧学,正是哲学,使我明白怎样做人与做学问,怎样面对困难与挫折、困境与逆境,以及怎样面对荣誉与赞扬。一句话,哲学使我明白怎样生活,明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龙源期刊网:您目前对哲学的研究以哪方面的课题为主?近期在创作哪些著作或论文?

  

邵汉明: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哲学与文化。近期在修订《道家哲学智慧》一书和撰写《庄子讲解》。   

龙源期刊网:作为长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您集著作、论文于一身,并多次获奖,在学术研究上,您还有什么追求?能不能举几本您比较喜欢读的书?

  

邵汉明: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与文化中,我对儒道情有独钟,我的第一部书即是《儒道人生哲学》。近期,我的注意力在儒学和道学的研究上,近年的作品主要是在这两个方面。因为刊物的事务很多,因此,个人的研究计划不能太大。   一定要我推荐几本书,那么,我建议人们不妨读一读《老子》、《庄子》、《论语》、《孟子》。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把握了《老子》、《庄子》、《论语》、《孟子》,也就理解、把握了儒学、道学,进而也就理解、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   

龙源期刊网:从哲学家的角度,您如何看待社会的现状和发展?

  

邵汉明:现在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总的说,非常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政方针很得人心。当然,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些是历史遗留的,或者说是历史原因间接造成的,有些是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有问题、有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理性地、勇敢地去面对,都是可以通过改革得到克服和解决的,我对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邵汉明 《社会科学战线》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