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镜像系统v3.0

字数: | 字体:

《博览群书》——享受思考带来的愉悦

作者:蔡凛立

  《博览群书》是一本以思想性、学术性见长的书评月刊,给知识分子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同时,她通过评论图书来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东西,让读者享受思考带来的愉悦。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没有理性思考是灾难性的。而读书能让人理性思考。所以,更多的人来读书、思考,对国家对民族来说是件幸事。   我喜欢游泳,打篮球、保龄球。从陆地到水,游泳可以使人转换一种生活方式;篮球则能够培养人的团队精神;而在保龄球瓶的撞击声中,可以体验瞬间的征服力量。                          ——《博览群书》副主编陈品高            《博览群书》——享受思考带来的愉悦                  ——《博览群书》副主编陈品高访谈录  

[《博览群书》简介]

  《博览群书》由胡耀邦同志题写刊名,1985年创刊,由光明日报社主管主办,经过21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在思想界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以学术性见长的书评月刊。   《博览群书》注重独立评论,以思考的深刻和评论的深度见长,既具学术性,又较耐读。透过杂志,读者能选读对社会文化思潮产生重要影响的好书,把握思想界、知识界、文化界的精神脉动。   《博览群书》是了解中国文化、出版动态的便捷渠道;是评论者、出版者、写作者沟通、交流的平台;是增进学识、陶性冶情、提高个人修养的园地。

[陈品高简介]

  陈品高,男,籍贯湖北天门,1966年9月出生,现任光明日报社博览群书杂志副主编,主任编辑。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共中央党校2004级导师制在职研究生。历任光明日报教科文卫新闻版副主编、主编,生活时报副总编辑、总编辑。   

20周年纪念活动的主旨:用我们嘶哑但坚定的声音呼吁全社会重视读书

  

龙源期刊网:2005年,《博览群书》创刊20周年。《博览群书》举行了哪些纪念活动?主要纪念什么?这一年,《博览群书》收获了什么?

  

陈品高:20年不容易!除了总结《博览群书》所走过的7300个日子外,举行纪念创刊20周年的读书活动,就是为了引起全社会对读书事业的重视。   光明日报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而知识分子一直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光明日报总编辑苟天林同志指出,要把光明日报办成当代中国的学术日记和文化日记。秉承这样的办报理念,由她主管主办的杂志,当然也应该有所担当。《博览群书》主编常大林同志提出,给知识分子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所以,从大一些的角度说,就是用我们有些嘶哑但是坚定的声音振臂一呼,呼吁大家重视读书事业。人,需要娱乐、轻松,还需要深刻的思想,否则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   为了纪念《博览群书》创刊20周年,我们举行了以下一些活动:   1、联合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书摘杂志向广大读者推荐由7位专家选定的《政治的概念》、《士与中国文化》、《经济学家茶座(精华本)》、《论法的精神》、《阅读生物学札记》、《万物简史》、《中国艺术精神》7种图书。   2、就推荐图书进行书评征文和征集歌名为“抽点时间读读书”的歌词。这个活动现已结束,我们收到了大量的应征作品。所有的奖项都评出来了,没有空缺。我们还请作曲家给获中选奖的歌词谱了曲,并由“黑鸭子”组合来演唱这首歌,做成光盘。大家时间都忙,但要抽点时间读读书。读总比不读好,开卷有益嘛。   3、到大学校园里做宣传,给大学生送书。我们远赴边陲的兰州大学,近到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把这些图书送至大学校园。   4、进行《博览群书》创刊以来的首次读者问卷调查。   5、寻找坚守读书阵地、订阅《博览群书》20年的老读者。我们特意去古城邯郸,看望了这位名叫赵永远的读者。他自费订阅了20年的《博览群书》,200多本《博览群书》摆满书架一层。为了回馈他对《博览群书》这份真诚和厚爱,我们决定向他终身赠阅《博览群书》。   2005年,对《博览群书》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除了创刊20周年这个因素,她在知识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自由投稿的作者明显增长,且多为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人。有两个数据可以佐证:1、发行量历史性地止住了下跌的态势,略有增长。2、在龙源期刊网2005年度1300种中文期刊的网络阅读亚洲和欧美排行中,《博览群书》均进入前100名,分列32、39位。   

龙源期刊网:刚才您提到进行了读者问卷调查,这个结果能公开吗?

  

陈品高:当然可以。我们分别在《博览群书》杂志和光明网上刊登了问卷,收到了大量的来信和网上的反馈。具体的结果如下:   1、从男女比例看:男性为86%,占绝大多数。   2、从年龄结构看:20——30岁年龄段占39%,31——40岁年龄段占24%,41——50岁年龄段占12%,51——60年龄段占13%。这个调查结果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以思考的深刻见长,理应中老年读者居多。而从现在的调查结果来看,中青年已经成为杂志主要的读者群。   3、从个人学历看:88%为大专学历以上(其中本科占50%,硕士占16%),这与我们的定位相吻合。   4、从职业分布看:教师占21%,他们用来写文章或做教学参考;学生占18%,估计大学生看的比较多;公司职员占16%;机关人员占15%;事业单位人员占11%。   5、从订阅发行看:原以为主要渠道是邮局订阅,大部分可能是公费。调查结果是:自费占34%、公费占20%,自费超过了公费。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是借阅,它占了22%,也超过了公费订阅。这说明杂志的传阅率高。   6、从印象评估看:说非常好的占40%,说好的占52%,只有7%的人说一般,说不好的只占1%。   7、对最喜欢栏目的评选中,最受读者喜欢的栏目为“文化思考”,占30%。它是围绕书讨论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栏目;其次为“读书时空”,占22%。这个栏目主要是评介国内外新书及经典名作。《博览群书》是一个书评杂志,从这个栏目受欢迎就体现出来了;第三是“书人书事”,占17%。它荟萃名人名著、用通俗的语言为读者介绍一些书与人的掌故。   

龙源期刊网:“20”这个数字对《博览群书》来说意味着什么?20多年来《博览群书》做得漂亮之处在哪里?

  

陈品高:“20”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应该是这本杂志不断适应时代和整个读书事业的发展,基本上成型、定型了。它在知识界有影响力了。   我到《博览群书》杂志社时间不长,了解还不全面。20多年来的漂亮之处很多,仅就我知晓的,起码有以下3件:1、创刊后不久即联合相关媒体共同举办全国性的好书评选——“金钥匙奖”评选。这个奖由群众投票评选产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20多年来,坚持向读者推荐好书。据不完全统计,我们重点评论推介的图书达3000多种。3、上述我提及的为了纪念创刊20周年举办的一系列活动。通过举办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来阅读我们的杂志和杂志推介评论的图书,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龙源期刊网:提及《博览群书》创刊20周年,不由让人想到《博览群书》的创刊号。请您介绍一下它创刊时的情形。它和现在的《博览群书》相比,有什么变化?

  

陈品高:这份杂志创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当时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同志。1983年7月,胡乔木同志在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选授奖大会上指出:“全国城乡的读书活动兴起来了,广大读者需要各方面的书。我们应该用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宣传推荐书。《读书》杂志不能满足广大读者更多方面的需要。我希望出版局能够出版另外的刊物,这种刊物应该有更广泛的读者,有更广泛的范围。”他在授奖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就是《博览群书》创刊号上的开篇之作。标题为“把优秀读物推荐给读者”的这篇文章,也是他对杂志提出的希望和要求。   《博览群书》最初的设想是双月刊,16开,每期三或四个印张,第二年改为月刊。它的读者对象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城乡青年为主,兼顾一般干部、读物的作者、编者和出版发行工作者。主要内容是围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推荐书刊、评介图书、表彰读书活动中的新人新事、介绍方法和心得、交流编创出版发行的经验等。   1985年1月5日,16开3个印张的《博览群书》问世。据《博览群书》首任主编王强华同志介绍,一般情况下是先批准了刊物,申请到刊号,才能找人题写刊名。而《博览群书》是先请胡耀邦同志题词再去申请刊号,这大概是独一无二的,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这本杂志非常需要。   《博览群书》创刊号和现在的《博览群书》相比,变化很明显:外观装帧姑且不论,从形式上看,创刊时是48页,如今是128页,由薄到厚。从内容上看,原来是针对初级文化程度的读者,评论推介图书,介绍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先进人物;现在是针对大中专以上学历的读者,围绕书引发大家对思想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推荐的主要是社科人文类的图书。从泛到精,由浅入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杂志也在改变。不变的是,向广大读者推荐好书,为社会尽我们的一份责任。这个宗旨永远不会变。还有,我想,耀邦同志挺拔、秀气的题词应该是永远不会变的。   

龙源期刊网:2006年伊始,《博览群书》联合几家媒体举办了学术著作出版推广研讨会,这个活动在业界有一定的影响。请问,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陈品高:我也注意到一些媒体报道了这次研讨会,有的篇幅还很长。这说明它是一个业界关注的难点和热点。专家学者研究了十几年、甚至穷其一生的学术成果,如果不出版,不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大众怎么知道呢?它又怎么能造福人类、造福社会呢?怎样把学术性、有深刻思想的东西更容易传播出去,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这是今后我们努力要做的事情。这也是举办这个研讨会的初衷。   

我们的文章以学术性见长

  

龙源期刊网:《博览群书》如何定位自己?办刊宗旨是什么?

  

陈品高:《博览群书》定位是:为知识分子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反映读书界文化界的前沿思想。同时,她通过评论图书来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东西,让读者享受思考带来的愉悦。   “评论推介、书海导航、兼容并包、促进沟通”是《博览群书》的办刊宗旨。   

龙源期刊网:《博览群书》的特色是什么?

  

陈品高:我们的特色就是以思考的深刻和学术性见长,除了书评,还有读书的“心得”和“新得”。《博览群书》主编常大林同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说这种学术性很强的文章是一种特殊文本。我理解为,《博览群书》以学术性见长,但我们的文章与纯粹的学术论文不同。纯粹的学术著作包括提要、关键词和注释等,形式就很规范。而我们的文章内容有学术性,但它又不是学术论文。比如,它采用文中夹注,文字相对要轻松一些等等。   

龙源期刊网:《博览群书》注重独立评论,以思考的深刻和评论的深度见长。《博览群书》是如何挖掘这个“深刻”和“深度”的呢?

  

陈品高:1、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平。要求编辑成为全能专家不太可能,但通过向专家请教,长期工作积累,可以让编辑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我们尽可能对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   2、选择高水平的作者。我们的作者大都是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相当一部分还是教授或研究员。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当然,我们既看重作者的文化背景,也重视他文章的水准。文章达到要求,没有教授头衔,我们一样采用。   3、加强编辑和专家之间的往来。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如果我们的编辑把握不了,就请有关专家学者来判断、把关。我们有一批这样的编外编辑。在《博览群书》工作多年的编辑室主任李焱同志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龙源期刊网:《博览群书》如何做到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容?

  

陈品高:前面已提到,《博览群书》的学术性文章和学术论文是有区别的,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就是为了提高可读性。《博览群书》有些文章比较专,一些人看不懂,但这样的文章我们一般都控制在10%以内。不过,作为一本以学术性见长的严肃书评月刊,这也无可厚非。一些文章我们的编辑也看不懂,但我们照样刊登出来,因为它们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首肯,能得到业界的认同。   

龙源期刊网:除了您前面所提及的三个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博览群书》还有哪些主要栏目?

  

陈品高:“本刊特稿”:这个栏目和报纸的头条一样,选出有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文章,即引起广大读者关注的著作及社会和文化的热点,每期重点推出,并约请知名学者予以评介。   “学术评论”:围绕书讨论重大的社会问题。这个栏目从读者反应来看不是那么好,没有进入受读者欢迎的栏目的前三名。原因可能是它比较专,对广大读者来说就显得有些窄了。   

“读破一本书”与“博览群书”同样重要

  

龙源期刊网:《博览群书》中的“群书”,是指一切的书籍呢,还是有一个限定的范畴?

  

陈品高:“群”由羊群引申出来,泛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是表数的形容词,表不定的多数。博览群书,说白一点,就是要广泛地阅览很多很多的书。所以,这个“群书”,我个人理解,不会是一切书籍。这是因为,书海无边,一个人百年也不能穷尽。而且在有阶级的社会,允许出版、阅读的书籍都是有限定的,它要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具体到我们《博览群书》杂志,这个“群书”也有限定,我们主要推荐评介的是社科类的图书,实用、时尚类的图书基本不涉猎。   

龙源期刊网:《博览群书》向读者推荐好书,图书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陈品高:我们的编辑除了阅读大量的图书外,还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从中向读者推荐好书。一是我们与许多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的关系,他们每期都会为我们推荐一些好书。二是我们和出版社也有联系,他们也会为我们推荐一些好书。三是我们请专人搜集新书。今年第四期我们就恢复了“新书过眼”栏目。此外,还有大量的读者自行投稿荐书。 今后,我们还想与学术、人文、社科书店合作,进一步拓宽好书的来源渠道。   

龙源期刊网:“博览群书”与“读破一本书”,哪一个更重要?

  

陈品高:我认为,“读破一本”与“博览群书”同样重要。比如说你打算写一篇关于荆轲的文章,当然要精读所有关于荆轲的书,而关于荆轲以外的书,随便看看就可以了。但如果你只看有关荆轲的书,可能会觉得他的有些思想是独特的。可一旦你把他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也许你会发现他的思想前人已有过。“博览群书”的好处就在这儿。   “精”(即“读破一本”)是重点,但必须建立在“博”(即“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先“博”而后“精”。古人言“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一种“博”。这种“博”有利于学科、选题之间的碰撞和相互启发。看的书多,考虑的事情就比较全面,对“精”是有益无害的。“博”是从大的地方着眼,把眼界放宽;具体着手,就要落实在“精”上。“博”和“精”相辅相成,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要把两者结合好,而不能把它们隔离和对立起来。   

培养全民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娃娃抓起

  

龙源期刊网:目前社会的读书状况如何?培养全民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当从哪方面抓起?

  

陈品高:当前,人们对知识不像改革开放之初那么迫切需要了,国民的阅读率连续5年下降,读书事业告急!比如,开个发票,服务员连“博览群书”也不会写,着实令人心凉!目前的读书状况从中可见一斑。   仔细分析起来,读书要有一定的条件。农村和城市各有两千多万的贫困人口,他们不可能去读书,得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才能谈用知识去改变命运。我认为,目前的读书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吻合的、匹配的。让所有的人都来读书,这不现实。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去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放下浮躁的心态,静下心来读书。   培养全民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当从娃娃抓起。据了解,美国为了缓解民族冲突,规定学校里黑人和白人要达到一定的比例,甚至派校车去接送学生。这要花一定的成本吧,但这个成本总比小孩长大种族仇视犯罪后再来改造的成本要低得多。一样的道理,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这比他长大后再叫他去读书的效果要好得多。   童年时所读的书,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童话创作就源于儿时读过的一本书。所以,不要拿着课本去填鸭子式地教学,而要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这很重要。对读书有兴趣了,就不会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自然愿意去读书。读书从娃娃抓起,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龙源期刊网:造成目前读书率下降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高读书率?

  

陈品高:原因有以下三点:1、随着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不断蚕食人们的读书时间。2、随着一些图书由新品种登场到逐步普及,需求大基数也变成了常量。3、随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人们的知识不再是贫乏的问题,存在着提升的问题,加之工作时间紧(调查中发现,50%的人读书时间减少是因为工作太忙),读书在工作生活中不再是那么的迫切需要。   如何提高读书率?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大力宣传读书有用论:市场经济下,知识一样创造价值,智慧可以变成财富。同时,营造有利读书的氛围和环境,创造读书与生活、工作亲密接触的机会。政府、社会、家庭责无旁贷,尤其是政府,比如加强图书馆建设等。   现在人们读书更多倾向于功利性和实用性,而不再愿意花时间来丰富知识。更多的人追逐的是商业管理、生活潮流、心理励志、学外语等实用、流行类图书。读书的消遣娱乐性走强。   说实话,对于读书的功利性,我是不反对的。读书可以长知识,可以用来应付考试,可以满足精神上的消遣,这些都有功利性。过去读书的功利性体现在做官;而现在青少年读书,是为了考学。读书要和我们的生活相关,不要离生活太远,这样才能慢慢过渡到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乃至一种生活方式。这是读书的高境界,目前多数人还达不到这种境界。   

龙源期刊网:您提及现在很有必要重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您认为重提的必要性在哪里?

  

陈品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一种民族意识,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在思想多元化、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登上转型期社会舞台的当下,重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非常有必要:一个国家中什么人在读书和读什么书,能决定国家的未来。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没有理性思考是灾难性的。而读书能让人理性思考。所以,更多的人来读书、思考,对国家对民族都是件幸事。   

市场化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龙源期刊网: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上,《博览群书》是如何去做的?

  

陈品高:我发现,我们这个杂志在知识界、读书界和思想界影响很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却没有在知识界、读书界和思想界的影响大。究其原因,就是在市场推广上没有下大工夫。   常大林主编为人低调,潜心做事。不过,可以低调做事做人,但要高调宣传推广。常主编和我多次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达成了共识:今后要花大气力来抓《博览群书》的市场推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关门造车是不行的。必须加强我们自身的品牌建设,扩大我们的知名度。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   

龙源期刊网:请谈谈您所了解的书评期刊和《博览群书》今后的发展。

  

陈品高:我国现有的书评期刊不是很多,我所了解的书评期刊,除了《博览群书》外,有《读书》、《中国图书评论》、《书屋》、《书城》和《万象》等。《读书》以思想的前沿性著称;《中国图书评论》是纯粹书评的杂志;《书屋》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主办,属学院派;《书城》和《万象》由主办方吸引投资,是投资方具体运作的。他们不是单纯的书评期刊,用版式和内容来吸引年轻人。这几家期刊可以说是半斤八两,各有高招。   我们已制定了《博览群书》的发展计划,市场化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的目标是做成中国最好的书评期刊之一。除内容外,还要加强营销和品牌推广,经营上拉长产业链,把《博览群书》这个品牌做大做强。   

做期刊比做报纸对我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龙源期刊网:请谈谈您个人的发展历程。

  

陈品高:我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1988年招聘到光明日报总编室。我做过光明日报所有新闻版面的编辑,在《我的2005:光明日报家书》中,我用“游走于光明日报所有的新闻版而不知疲倦”来表述。1996年4月,我到光明日报的子报――生活时报做副总编辑,2002年12月任总编辑。2004年到中共中央党校半年制中青班学习,并考取中央党校导师制在职研究生,目前在读。2004年11月到《博览群书》任现职。   

龙源期刊网:您做了多年的报纸,如今转为做期刊,做报纸和做期刊有哪些不同?

  

陈品高:1、报纸的周期短,最长也是周报,注重于快,抢到鲜的新闻;期刊周期长,最短也是半月刊,注重于深,浅的话就没人看了。   2、报纸更多的是大众类,越来越厚;而期刊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细分化。二者发展的趋势不一样。   3、期刊是传承文明的,更适合保存。   4、报纸的盈利主要靠广告,品牌做大了,广告就来了。而期刊的盈利模式有靠广告也有靠发行的。我曾想把做报纸的盈利模式移植到做期刊上,但有些没有成功。做报纸和做期刊的确是有区别的,这是我今后要摸索的。   

龙源期刊网:做报纸和做期刊,您更喜欢哪一个?

  

陈品高:如果从社会影响力来说,我更喜欢做报纸,因为影响的人多。如果我们自诩想做点事、高尚的事的话,当然希望影响更多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在我们的影响下,思想素质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但如果从影响的深度来说,我更喜欢做期刊,期刊的层次更高。   所以说,两者各有千秋。对我来说,做哪个都可以。但是,无论做哪一个,一定要把它做好。即使影响不到大部分人,也希望可以影响到一部分人。   

龙源期刊网:做报纸和做期刊,哪一个对您更具有挑战性?

  

陈品高:当然是做期刊对我更具有挑战性。做报纸,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新闻无学,很多都是实践的学问,易上手,且快;做期刊,对个人自身的素质和学问的要求都较高了。我自觉得多多充电。所以,做期刊对我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龙源期刊网:在做期刊一年多的时间里,你有什么心得和收获?

  

陈品高:做我们这样的期刊,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如今整个社会处在转型期,各种价值观人生观,繁纷复杂。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人们,而不是空洞地说教。至于能引导到什么程度,这个不好说。但决不能因此而不去引导。做这个事情,对我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提高。   

龙源期刊网:您平时都喜欢阅读哪些书和杂志?毛姆说的“阅读应当是一种享受”,阅读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享受?

  

陈品高:我是学历史的,看的多是一些历史类的书。近来,我忙于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阅读的更是跟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著作和杂志。由于工作关系,平时比较留意报刊上关于读书事业的文章,看得较多的杂志是《杂文选刊》,针砭时弊,有思想性。   有时,看到专家学者的一些观点,觉得很有道理,会心一笑:要么我也想到了,要么想到了但他们比我想得更远,要么我根本没想到,从而提升自身的学识。这就是阅读给我带来的享受。   

龙源期刊网:您有哪些业余爱好?

  

陈品高:最近因为工作忙,很久没有运动了。就爱好而言,我过去做过体育报道,喜欢体育运动。如游泳,打篮球、保龄球。从陆地到水,游泳可以使人转换一种生活方式;篮球则能够培养人的团队精神;而在保龄球瓶的撞击声中,可以体验瞬间征服的力量。   

利用网络提供的机遇推广品牌

  

龙源期刊网:数字化期刊的发展给《博览群书》带来什么影响?

  

陈品高:网络媒体对纸介质媒体的影响肯定有,但现在不会有本质上的影响,不会动我们的根基。我一直这么认为。对《博览群书》的影响也是如此。   期刊数字化是发展方向。随着网络的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惯在网上阅读。一项调查表明,网上购物中,图书是排在首位的。可以说,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对我们发展是有好处的,要充分利用网络,推广自己的品牌。   

龙源期刊网:请谈谈与龙源网合作您的想法和愿望。

  

陈品高:与龙源网合作多年,我们收获多多,十分感谢!如果收获变成实在的收益的话,我们会更高兴。此外,我提两点希望:    1、希望丰富网上订阅的形式,使用一些吸引网友的促销手段。   2、希望龙源网多组织一些期刊社之间的交流活动。比如,请一些专家,圈定一些选题,进行“小规模、高层次、实效性”的专题研讨,帮助期刊社在网上进行品牌推广、赢利模式分析等。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

陈品高 《博览群书》

Copyright@2008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